最有格調的國學微刊
寧吃過頭飯,不說過頭話
什么是“過頭飯”?
有人說,“過頭飯”就是“超量飯”。人因為貪食,吃得太多,超過了自己的飯量,感覺就不舒服。
其實,“過頭飯”指的是“斷頭飯”。古時候,死刑犯人在行刑前,牢房會給安排一頓好飯,犯人吃過就要行刑了,從此再也無飯可吃了。
“過頭話”指的是過分的話,傷害人的話,尤其是傷天害理的話。
俗話說:蚊子遭扇打,只因嘴傷人。
有時候一句話給人的傷害,比砍人一刀都痛苦,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人尤其不能說欺天滅理的話,禍從口出,說了是要遭報應的,所以古人才會強調“寧吃過頭飯,不說過頭話”。
十幾年前,有一件真實的事情,這里隱去了背景和人名。
某地有一個婦女,模樣長得好,就是不講道理,丈夫只能凡事聽她的。
婆婆很早就去世了。這婦女嫌棄公爹,公爹只能去附近城市打工,很少回家。
然而每次老人回家看孫子,兒媳婦就罵罵咧咧的,明著暗著向公爹要錢花。
可是不管老人丟給兒媳婦多少錢,她都不滿足,也不感恩,還是吵鬧。
家務事本就是沒有人可以理得清的,吵架鬧矛盾,不管在哪一個年代,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別人也勸不了多少。
老人掙的錢畢竟是有限的,慢慢給的錢就少了,兒媳婦就罵得更厲害了。
終于有一次沒有給錢,兒媳婦就在大街上,對著難得回家一次的老人指著鼻子罵,甚至罵起了死去的婆婆來。
老人氣得說不出來話,鄰居們勸他別生氣,一家人不值當的生氣,氣壞自己還得自己受著。
最后老人無奈地說:“以后我就不回這個家了。”
兒媳婦一叉腰,瞪著眼睛說:“葉落總是要歸根的,你早晚得死在我前頭,你死了我看你回還是不回。”
鄰居們紛紛勸她不要說這樣大不敬的話。
老人說:“那萬一樹葉被大風刮跑了呢?”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
從此以后,老人再也沒有回過家,真的成了有家不能回了。
后來,兒媳婦不知道怎么的,得了一場病,多家醫院去看都沒治好,她永遠地閉上眼睛的那一年,才三十八歲。
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傘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多一個朋友,多一條道路,人情是財富。
人生在世,誰都有需要搭把手的時候,誰也不可能輝煌永久,誰也不可能落魄到頭。
有能力時,多助人一臂之力;有困難時,必有人解燃眉之急。
有一些人總是抱著“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的態度,把朋友當作受傷后的拐杖,傷好了就扔掉。這樣對人,人情是不長久的。
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傘;平時多幫人,急時有人幫。
胡雪巖是晚清著名的“紅頂商人”,有一次一個商人來向他求助。
這個商人在最近的一次生意中栽了跟頭,急需一大筆資金來周轉。為了救急,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產業,想以非常低的價格轉讓給胡雪巖。
胡雪巖卻按市場價格購買對方的產業,這個數字大大高于對方轉讓的價格,并告訴商人隨時可以來贖回房產,到時給很少一點利息就行。
胡雪巖的手下疑惑地問他,為何不趁著對方急需用錢壓低價格,狠撈一把呢?
胡雪巖先講了一段自己的經歷:“我年輕時還是一個小伙計,東家常常讓我拿著賬單四處催賬。有一次,在路上遇到大雨,同路的一個陌生人被雨淋濕。那天我恰好帶了傘,便幫他打傘。后來,遇到下雨的時候,我就常常幫一些陌生人打傘。時間一長,那條路上的很多人都認識我。有時候,我自己忘了帶傘也不用怕,因為我有很多我幫過的人為我打傘。”
接著,胡雪巖說當前的這件事:“你肯為別人打傘,別人才愿意為你打傘。那個商人的產業可能是幾輩人積攢下來的,我要是以他可出的價格來買,當然很占便宜,但是他可能就此一輩子翻不了身。這不單單是做生意,而是救了一家人,既交了朋友,又對得起良心。誰都有雨天沒帶傘的時候,能幫人家遮點雨就遮點吧!”
本文系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原創文章
轉載須注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