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高溫持續侵襲我國南方多個省份,整體的用電量也大幅度飆升,用電緊張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
用電的背后,是極為復雜的電力系統。前不久,國家統計局2021年全國各省發電量和用電排行出爐,共有14個省市自治區為電力凈輸出,有17個省市自治區則存在電力缺口,這其中,內蒙古凈輸出電量接近2000億千瓦,排名全國第一。
在大多數人眼里,像云南、四川地處高原之地,水利資源豐富,為發電大省,但很少有人想到,全國發電量最大的其實是內蒙古自治區,甚至可以憑一家之力,補上廣東的用電缺口。
那么,內蒙古為什么可以生產這么多的電能?內蒙古電網又有何厲害之處?
自然界存在著大量可利用的能源,能夠直接提供熱、光、動力等,包括礦物能源(煤、油、天然氣等)、可再生能源(水、風、潮汐、地熱、太陽能等),這樣的能源被稱為一次能源。而由一種或多種一次能源經過轉換或加工得到的能源產品,被稱為二次能源,電能就是一種二次能源。如今,電能已經成為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國防科技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不可缺少的能源。公元1800年,意大利科學家伏特發明了第一個化學電池,隨后,安培、法拉第、畢克西、西門子、戈登、特斯拉、愛迪生等人創造了一系列理論與實踐成果,為電力工業的誕生奠定了基礎。1875年,巴黎北火車站建成世界上第一個火電廠,用經過改裝的格拉姆直流發電機為附近照明供電。1879年,舊金山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商用發電廠,兩臺發電機可供22盞電弧燈。1881年,第一座小型水電站建于英國的戈德爾。1882年9月,愛迪生在美國紐約珍珠街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正規的發電廠,裝有6臺蒸汽直流發電機,以110伏直流電供電燈照明,最大送電距離1英里,供59家用戶使用。在此前后,世界各國陸續建成了幾座大型電廠,電力工業慢慢從萌芽發展到具有一定規模,進入20世紀后,電力工業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工業部門,進入人類的生產與生活領域。中國電力工業起步雖早,但發展相對緩慢,光緒八年(1882),由英國商人創辦的上海電光公司,從美國克利夫蘭的布拉什電氣公司購買了一臺12千瓦直流發電機,這是中國土地上正式發電的第一座電廠。7月26日,電廠開始供電,共有15盞弧光電燈被點亮,“亮燈儀式”宣告上海成為中國最早、全世界第三個使用電能照明的城市。盡管上海電光公司是由英國人建立的,但中國幾乎是與世界同步打開電氣時代的。繼上海以后,北京、天津、廣州、臺北、旅順等中國重要城市也相繼有了電,成為中國近現代工業文明的重要坐標。光緒十四年(1888),北洋大臣李鴻章將發電設備和電燈作為貢品獻給慈禧太后,發電設備安裝在儀鑾殿西門墻外。由此,北京城第一次出現電力照明。經李鴻章奏準,成立了專門的供電機構,即西苑電燈公所。光緒十六年(1890),清廷又在頤和園安裝了一臺20馬力直流發電機,成立頤和園電燈公所,供園內照明。電力技術在很短時間內被引入中國,西方主要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沙俄等相繼在中國組建電氣公司。20世紀初,是中國民族電力工業與帝國主義競爭時期,各地紛紛成立官辦、商辦的電燈。云南石龍壩水電站建成后,昆明城第一次出現了電線桿。來源/中國近代影像資料庫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國電力工業發展緩慢,發電廠大部分為外商控制,南方地區主要為英法美控制,華北、東北地區主要為日本霸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人民政府把電力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工業,逐漸建成電力制造體系和電力生產體系。從1949年至1987年,中國加快電力工業的發展,相繼建設了大型水、火電站,并逐步形成省網和跨省電網。在1970至1980年期間,先后形成了17個220千伏的跨省地區電網或省網。此后,在普遍建設220千伏地區電網的基礎上,500千伏電網工程在諸多省份和大區內的省際間迅速發展,逐步形成了目前的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西北五個跨省區電網和山東、廣東的電網。改革開放以來,電力工業快速發展。2002年底,國家啟動電力體制改革,實施“廠網分開”,重組發電和電網企業,將原國家電力公司管理的資產進行重組。可能有人會問,發電和電網又有什么關系呢?簡單來說,發電廠主要功能是發電,中國最有名的五大發電集團為: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中國國電集團公司(2017年,國電與神華合并為國家能源投資集團)、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以及四小豪門:華潤電力、國華電力、國投電力、中廣核。而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則主要負責建設輸電網絡,給供電局輸電。國家電網負責組建華北(含山東)、東北(含內蒙古東部)、西北、華東(含福建)和華中(含重慶、四川)五個區域電網。西藏電力企業由國家電網公司代管。南方電網負責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和海南等地區供電。除了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以外,還有一個省級的電網公司——蒙西電網,全稱為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蒙西電網標識。來源/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說起內蒙古,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藍藍的天空,綠綠的草原,充滿生機與活力。值得注意的是,內蒙古是我國能源版圖中的重地。內蒙古地處中國北部邊疆,地域廣闊,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域,東西長2400公里,南北寬1700公里,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8。基本上是一個高平原地區,海拔高度多在1000-1500米之間。大興安嶺呈東北-西南貫穿本區東部,陰山山脈則東西橫亙與西部,形成遼闊的高原風貌。地域遼闊的內蒙古含煤地層分布廣泛,煤炭資源儲量豐富,是我國重要的煤炭資源儲量大區和生產大區,煤炭資源分布廣、儲量大、埋藏淺、易開發、煤種全,是中國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內蒙古煤炭產量大,建設了很多大型坑口電廠,大量煤炭資源挖出來后在發電廠就地轉化為電能再輸送出去。內蒙古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它處于北半球盛行西風帶,本區的大風和多風天氣主要分布在春、秋、冬三季,特別是秋末至來年春初,冷空氣活動和寒潮天氣過程較為頻繁,是造成內蒙古風大且多的根本原因,也由此產生了豐富的風能資源。內蒙古全區風能資源儲量為10.1億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的風能功率為1.01億千瓦,占全國的39%,居全國首位。1989年12月底,內蒙古電力總公司從美國順風公司引進第一批100千瓦文5臺的風電機組,建設起中國第一批也是亞洲最早的風力發電場,即“朱日和”風力發電場。內蒙古的太陽能資源也很豐富,年日照時數為2600-3200小時,總輻射量在4800-6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間。巴彥淖爾及阿拉善盟系全國高值區,太陽能總輻射量高達6490-6992兆焦耳/平方米,僅次于青藏高原,處我國的第二位。內蒙古光電的開發研制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包頭市建有內蒙古太陽能設備廠。數據顯示,2020年內蒙古太陽能發電量已排名全國第一。1978年,內蒙古發電量為38億度,僅占全國的1.1%。依托豐富的煤炭、風光資源優勢,內蒙古開始大力發展電網基礎建設,一路追趕,從2003年開始,內蒙古進入全國發電量前十二,到2020年,發電量達5811億度,躍居全國第一,占全國的7.2%。曾幾何時,內蒙古人自豪地說,北京每4個燈泡中就有1個是我們點亮的,作為全國最早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的省份之一,內蒙古已成為京津冀供電大后方。目前,內蒙古電力集團管理運維500千伏東送華北電力線路1012千米,高峰時期輸送電力達到440多萬千瓦,同時還向陜西榆林和蒙古國提供跨省區、跨國境供電。在內蒙古自治區范圍內,國家電網負責運營赤峰、通遼、興安盟、呼倫貝爾,而其余8個市(盟)——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烏蘭察布、烏海、巴彥淖爾、錫林郭勒、阿拉善的電網建設、經營和管理則歸屬蒙西電網。
蒙西電網為直屬國有獨資大型電網企業,全國唯一一家省級直屬管理電網企業,其發電總裝機占全省一半以上,是華北電網的主要送電端,供電區域72萬平方公里,承擔著8個市(盟)工農牧業生產及城鄉1429萬居民生活供電任務。
事實上,由蒙東電網和蒙西電網組成的內蒙古電網本是一家。2009年3月,國家電網總經理劉振亞在京會見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巴特爾,再次提出“2012年公司計劃建成'兩縱兩橫’特高壓電網,對內蒙古電力外送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后不久,內蒙古四個盟市劃歸國家電網,組成內蒙古東部電力有限公司,從內蒙古電力集團劃歸國家電網管轄。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國家電網經營區域覆蓋國土面積的88%以上,供電服務人口超過11億人;南方電網供電面積100萬平方公里,供電總人口2.3億人;蒙西電網供電區域72萬平方公里,供電人口達1429萬。從供電面積上看,蒙西電網和南方電網差距并不大。因此,也有人將蒙西電網稱為中國第三大電網。
蒙西電網區域內建有大型煤電基地和風電基地,區域內無法消納大量電力,長期以來,蒙西電網由于外送通道少,造成嚴重的窩電現象。電力送出問題一直是內蒙古電力發展的瓶頸。2011年,國務院建議將內蒙古電力外送通道納入國家電網建設總體規劃之上,加快蒙西、呼倫貝爾等煤電基地至華北、華中、華東和東北的輸電通道前期工作。而且蒙西電網不僅計劃向蒙古國南部輸電,而且也計劃與南方電網合作,建設從鄂爾多斯到廣州的輸電通道,向廣東供電。
蒙西電網所覆蓋的區域面積十分廣闊,有些地方自然條件也十分惡劣,有高山原野、荒漠戈壁。黃河在內蒙古高原上畫的“幾”字內側頂部地區為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齊沙漠,這片沙漠曾被稱為“死亡之海”,這里不僅有茫茫一片的沙漠,也有蒙西電網所建設的條條輸電線路。由于沙漠風蝕和風沙堆積威脅著線路的穩定性,所以也有一群堅守在這片無垠沙漠中的“巡線人”。這些人一年四季穿梭在沙漠之中,排查線路與鐵塔是否安全可靠。風吹日曬是他們的家常便飯,只為守護一方光明。
近十年來,蒙西電網確立了“責任蒙電、綠色蒙電、數字蒙電、開放蒙電”的發展定位,加快建設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全國一流現代化能源服務企業,新能源發電量4538億千瓦時,新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例由10%提升至22%,這十年,也是蒙西電網綠色轉型的十年。
“頭頂有風光,腳下有煤炭,手中有電網”,資源富足的內蒙古,正攜手大自然的饋贈,將電力運輸到祖國各地,照亮更多城市,點亮萬家燈火。
1.《14個代表團率先亮相集體采訪,釋放地方發展新信號》,中國新聞網;2.《預計到“十四五”末 蒙西電網自用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6600萬千瓦》,《中國電力報》2022年10月18日;3.《自信自強 守正創新 踔厲奮發 勇毅前行》,《報日人民》2022年10月19日 09 版;4.《非凡十年 · 蒙電答卷丨北疆電網新跨越》,今日蒙電;5.《內蒙古發展可再生能源前景樂觀 擁有三大優勢》,中國統計信息網;6.李全柱、盛穎慧、包塔娜:《淺析內蒙古風能資源的優勢及其開發利用》,《北方經濟》2008年第10期;7.《北京市電力工業史》編委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工業史 北京卷》,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年;8.王永志:《“一帶一路”倡議下發電企業“走出去”戰略研究》,北京:金盾出版社,2018年。*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