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筆者統計,對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學思想研究的文獻有70余篇,學者們從老子“大巧若拙”的概念人手,對其美學內涵、自然本真的審美特征、“天人合一” 的審美境界,以及對藝術家、工匠的創作影響,對中國美學歷代發展的產生影響等方面進行研究。但是從“大巧若抽”美學思想分析對龍門石窟造像手法的影響的文獻資料較少。
下面將從老子“大巧若拙”美學思在繪國、雕塑兩個方面和有關龍門石窟造像手法的文獻進行綜述。關于老子“大巧若拙”在繪畫中的研究中,馮莎莎”'楊麗霞”認為“大巧若拙”是中國美學的重要命題,它對藝術家繪畫的形式語言和思想境界產生了深刻影響。還影響著人們對藝術品的欣賞,“拙”也是藝術家們一直所追求的審美效果。關于老子“大巧若拙”在雕塑中的研究中,顏友山國從“大巧若拙”自然樸素的氣質與韻味的審美特征,對根雕作品進行了賞析。郇樹海1論述了“拙”在漢代雕塑的表現以及“拙'對當代雕塑藝術的意義。
從審美角度對龍門石窟造像藝術進行研究中,張金峰、任鳳霞四從審美特質角度分析了龍門石窟造像的美學特點藝術精神和日益漢化、中國化的特點。總結了龍門石窟造像藝術以情達意的藝術精神,造像的漢化特質,佛教日益中國化,不斷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所吸收和改造。
總的來說,目前對龍門石窟造像藝術研究頗多,但對個別造像的造像手法、藝術風格研究較少,從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學思想中古拙的角度對龍門石窟造像手法及藝術風格進行個案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拙”的一般定義:笨、不靈巧、笨拙、弄巧成拙、抽劣;謙辭,稱自己的,拙作、拙見、拙筆、拙著?!白尽痹谒囆g上的引申義:它并不意味著藝術技巧和藝術效果的拙笨,而是表達真實和簡單的本質,反對矯揉造作。憑借藝術家的個人修養和感情,達到用技而不見技、守法而不拘于成法。追求內在簡單、寬廣、自然和樸實的美學效果。體現出一種巧奪天工的自然之美。
“拙”并不是真的“不巧”, 而是工巧所不能達到的簡單天真和天然的美,超出了藝術的技巧。在這一點上,“拙”已脫離了其原意,上升到藝術美的高度。這種無人工斧鑿痕跡的創作觀念直接影響了后世藝術創造和欣賞的標準,崇尚“拙”,追求自然美和巧妙的美,已成為眾多藝術家的理想。
奉先寺位于龍門山南麓,它由唐高宗李治創立。奉先寺造像布局為一尊佛像,兩個弟子,兩個普薩,兩個天王和兩個力士等九尊大像。奉先寺大佛作為龍門石窟唐朝時期較為有藝術影響力的佛像群既是對當時唐朝工匠造像水平的高超的反應,又是對中國封建社會盛世的表現:既是中原傳統文化的象征,又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體現。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不同時期開鑿的佛像造型逐步顯露出本土化特征。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秀骨清相、婉雅飄逸到隋唐的短頸粗體、健康豐滿、樸達拙重,這些變化與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可分割。
奉先寺中的最為精美的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盧舍那佛。奉先寺中的佛像每個佛像都有自己的特點,佛像的神態動作賦予其獨特的個性。據說盧舍那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體態豐滿,兩耳下垂,身穿通肩袈裟,形象端正文雅,雙眼凝視著下方,像一位充滿智慧與慈愛的女性,左側的迦葉是一.位看似經歷許多世事的老者,臉上寫滿了滄桑,右側阿難是一位年輕僧人, 眉清目芳看似聰明伶俐、自信大方:弟子兩側的文殊、普賢菩薩各頭戴寶冠胸掛理珞,表情柔和,姿態端莊大方:天王則手托寶塔,表倩嚴肅、氣勢威武,力士右手叉腰, 左手合十,面目猙獰,性格暴躁。每一個佛像造型都塑造得很生動,整個畫面既圣神又親和,突顯出當時工匠的高超水平,表現出自然渾成的大巧之美。
(二)線條
佛像的雕刻手法對佛像的整體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奉先寺佛像的在雕刻手法采用圓刀刻法,佛陀簡潔流暢的衣紋、菩薩服飾和飾品的質地以及天王力士肌肉的凸起比前期平直刀法刻畫得更為生動。用質樸的手法刻畫出自然本真的佛像形象。盧含那佛像的身型線條柔和,表現自然、溫和之美,二天王二力王的線條硬朗,顯示出強壯之美。從佛像的雕塑形象上看到了唐代崇尚“豐腴為美”,也反映出了唐代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強盛。奉先寺雕像作為唐代皇家石窟藝術的代表,展示了唐代雕塑藝術的最高成就,是東方佛教藝術的精華,更是中國美術史上集體創作的成功典范。
(三)視覺效果
奉先寺佛像群以放射狀圖案排列,以盧舍那佛為中心。整組佛像群通過起伏的曲線旋律相連,在整體外觀上呈現出運動的美感。盧舍那佛頭高4米,耳長近2米,高度超過17米,居于該佛像群中心;兩邊二弟子高約10米,通過對比烘托出主佛像的高大壯美;兩個菩薩高約13米,這使得主佛像之外的近側造像從尺度規模上有所上升。然而,藝術家并不滿足于這種簡單的尺度對比,使神王、力士從相對高度下降到10米左右,且他們的絕對高度又高于弟子。因此,為神王、力士這類孔武形象展現出叱咤爭斗的藝術氣魄。
為了充分發揮空間表達效果,藝術家以兩個高約6米的.供養侍女形象填列于菩薩、天王的腋下膝前,它不僅協調了主像群間的空間聯系,而且豐富了像龕題材內容的生活意境。這種精致而獨特的整體設計使盧舍那群體佛像形成--幅主賓分明、和諧生動的畫卷,與云岡縣曜五窟相比,沒有了羅列之感,但它反映了嚴格的等級觀念,給人莊嚴神圣的視覺效果和激發人心的動態變化的力量感。巨大的石像給人在視覺上強烈的沖擊力,如果把大佛比例進行任意縮小調整,它莊嚴、雄偉的氣魄就會大大減弱。
盧舍那大佛的眼睛很有特點,工匠采用陰刻的刀法,即把佛像的眼球雕刻成淺凹進去,又保持瞳孔的凸出,利用光線的折射,使佛像的眼睛顯得深邃而溫和,讓冰冷的石刻雕像有了生命感,藝術家這種看不出技巧的方法為大佛增添了一種現實感,使佛像看起來更加神彩奕奕。也讓觀賞者覺得自己與佛有感情上的交流,達到“天人合-”的境界。
“大巧若拙”是中國美學中一個獨特的命題,它不是以人為的秩序去改造世界,而是按照天地的秩序來實現自身,反映超越自然和純真的愿景。藝術家受該思想的影響按照佛教的儀軌,雕刻了具有不同性格和氣質的大型佛像群,同時還展現了這組群像之間的內在聯系,突出了共同的主題,展示了當時雕刻藝術家的高超技藝。這種無人工斧鑿痕跡的創作觀念直接影響了后世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的標準?!白尽辈⒉皇且环N炫技的表現,而是藝術家對生活觀察入微,對所表現物目的性的準確把控,以及對表現空間的尺度規律的精準把握。崇尚“拙”,追求自然美和工藝美成為很多藝術家的理想。以上內容來自于旃檀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