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古鎮(zhèn),惠山古鎮(zhèn)地處無錫市西、錫山與惠山東北坡麓,為江蘇新晉國家AAAAA級景區(qū),也是無錫老街坊風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區(qū),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錄名單中?;萆焦沛?zhèn)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清代康熙、乾隆兩帝曾多次到此游歷,并對這里的景色贊譽有加,稱為優(yōu)雅閑靜之所。
從惠山古鎮(zhèn)入口廣場——西神廣場進入古鎮(zhèn)。秀麗的錫山襯托于后。這里就是“無錫錫山山無錫”地名的發(fā)源地。
廣場正中大型標志性建筑照壁一座。鑲有集朱熹墨寶而成的'惠山古鎮(zhèn)'四個大字。一氣呵成的'惠'字,細觀竟似'十里連心',反映出儒家中庸和諧的思想意境。
因為抵達古鎮(zhèn)的時間已晚,游客寥寥無幾,找不到人幫助拍照合影,只好分頭留影于古鎮(zhèn)標志前。
早在40年前,我們就曾經(jīng)站在此處。身后錫山頂上的龍光塔,始建于明萬歷間,是無錫城市的風景標志之一。
從古鎮(zhèn)全景圖觀察,惠山古鎮(zhèn)惠山古鎮(zhèn)建在錫山北麓,以惠山古祠堂為依托,連接二泉惠山寺、惠山直街、惠山橫街和中國泥人博物館。古鎮(zhèn)的主要游覽點就是兩條交叉形成L形狀的古街道:惠山直街(今稱繡嶂街)和惠山橫街(今稱秦園街)。
未進古鎮(zhèn),就看到西神廣場的一座巨大的牌坊——寶善坊。
寶善坊一旁建有中國髹金漆博物館,髹字不知讀何音,是何意義?
據(jù)稱,博物館集中收集整理了長期散落在民間及流失在海內(nèi)、外的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髹金漆歷史遺存。
包括有元、明、清等不同時期的大漆描金佛龕、各式屏風、羅漢榻、條案、櫥柜等系列珍藏品。其品質(zhì)之精,文物價值之高在國內(nèi)外極其罕見。
轉(zhuǎn)過去,小橋流水,荷塘牌坊一應(yīng)俱全。
先入惠山文化小館,了解古鎮(zhèn)文化歷史沿革。
與其他江南水鄉(xiāng)諸多古鎮(zhèn)不同,惠山古鎮(zhèn)并不以小橋流水著稱,而是這里的古祠堂、牌坊群堪稱全國之最。
清朝的康熙和乾隆皇帝曾先后各下江南六次,兩位皇帝共有七次來到了無錫的惠山古鎮(zhèn)。
惠山古鎮(zhèn)祠堂建筑群始建于唐而盛于明清,先后出現(xiàn)120處祠堂建筑體,其中宰相祠堂九處,楚相春申君黃歇;唐相李紳、陸贄、張柬之;宋相司馬光、王旦、范仲淹、李綱;清代李鴻章。
惠山祠堂群按規(guī)制可分為尚書祠、侍郎祠、御史祠、巡撫祠、忠節(jié)祠、貞節(jié)祠等,祠堂名目繁多。涉及80余姓氏,180余名歷史人物,是尋根問祖,追根溯源姓氏文化的源泉。
惠山老街立于惠山直街東端。街口豎立一塊石碑橫額。正面磚刻“五里香塍”四字,晚清竇承焯書。反面篆書'九峰翠嶂',系邵寶八世族孫涵初所書。因我們從西神廣場入,先看到的是牌坊的反面。
五里香塍,原為無錫西門至惠山的一條大道。1976年,京杭運河無錫段改道,五里香塍已被湮廢,近惠山一段建成林蔭大道,稱惠山直街,街上保持著江南民居老屋,特色商鋪林立。
至此,我們基本展示了惠山老街上的所見所聞,是否有別于其他江南古鎮(zhèn)?
進入古鎮(zhèn)祠堂建筑區(qū):首先是東岳行廟。舊時無錫有十座廟,其中東岳行廟規(guī)模最盛,也是十大神廟之首。廟里祀奉的東岳大帝,民間相傳是周朝開國功臣黃飛虎。舊時無錫百姓為了祈求生與福、驅(qū)避死與禍,就把東岳行廟里的黃飛虎看作叩拜祭祀的神主。
每年廟會期間,錫城萬人空巷,就連周邊縣鎮(zhèn)的香客,也成群結(jié)隊來無錫觀看廟會,朝拜東岳大帝。
據(jù)說,公祠門廳前有抱鼓石;第二進為“敦敘堂”,內(nèi)有范仲淹像。后面是后花園,長方形水池石板橋后是“后樂堂”,轉(zhuǎn)折處有“先憂亭”,堂東甬道沿東墻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行書磚雕,最后是“報本堂”。
馬文肅公祠:無錫馬氏尊馬援為一世祖,馬援為東漢名將,隋光武歷任隴西太守,伏波將軍,封新息侯。馬文肅即其后裔。
浦長源,明代畫家,無錫人。工詩善畫,精于山水,書尤古逸。與王達,王紱并稱明初“錫山三杰”。
龍圖閣學士,是包拯祠?非也。龍圖閣是宋真宗時所建。這是一個收藏宋太宗御書、御制文集、典籍、圖畫等文物的機構(gòu)?;实弁鶎ⅰ褒垐D閣學士”的稱號加給某些官員,表示尊寵。
倪云林先生祠。倪云林生長在半耕半讀,藏書豐富的書香門第,為民間讀書人。乾隆帝精于鑒賞,喜愛云林書畫。祠堂始建于康熙廿八年,祠面闊五間,祠宇三進,山麓有五間闊的照墻,上有'清孝里'三字。
過郡馬祠:無錫過家的祖先。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CCTV4)播出大型紀錄片《記住鄉(xiāng)愁》第五季“惠山古鎮(zhèn)老街—千年祠堂群”,記錄了無錫過氏續(xù)修第十二巡《無錫過氏宗譜》的時候,發(fā)生的一段感人的故事。
惠山古鎮(zhèn)的十大祠堂之一:錢武肅王祠,是吳越王錢謬遷錫裔孫為祭祀先祖錢武肅王所建的宗祠。
較為詳細地介紹一座祠堂:李公祠。李公祠為李鴻章弟弟李鶴章所建,與其它祠堂不同的是,祠堂門口站立著兩頭格外威猛的石獅,其它祠堂門前是沒有的。
在天井中心擺放著兩門大炮,大的叫“紅衣大炮”,小的為“太平軍大炮”;兩側(cè)的走廊上則懸掛著李鴻章、李鶴章的生平及當年的戰(zhàn)事歷史,整體看起來非常的規(guī)整、古色古香。
廳堂正中懸掛著“戎馬縱橫”四個金色大字的匾額,匾額下是一幅山河畫,可看到戰(zhàn)船,說明當年他們征戰(zhàn)沙場的歷史。
李公祠的精華在于其后花園,后花園中有長廊、水池、花草樹木及亭閣等,為典型的徽派建筑風格及江南園林式布局。
從熱鬧的惠山古鎮(zhèn)步入后花園之中,沒有游客的喧囂,給人的感覺非常幽靜。
惠山泥人,是無錫三大著名特產(chǎn)之一。無錫當?shù)厮嚾巳』萆綎|北坡山腳下離地面約一公尺以下黑泥,泥質(zhì)細膩柔軟,搓而不紋,彎而不斷,干而不裂,可塑性極佳,非常適合'捏塑'之用。
惠山泥人是藝人們幾百年來,保留傳統(tǒng)不斷創(chuàng)新,孕育出了巧奪天工,燦爛絢麗的民間藝術(shù)文化。其造型飽滿,線條流暢,色彩鮮艷,情趣盎然,雅俗共賞彼受各界人士的喜愛。
新中國成立后,擴大了惠山泥人的生產(chǎn)規(guī)模,并研究開發(fā)出大量新產(chǎn)品和新工藝,使惠山泥塑藝術(shù)得以進一步的長足發(fā)展。1950年代專門成立了'無錫惠山泥人廠',后來又相繼成立了'惠山泥人研究所'以及'中國泥人博物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边@句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江南春》詩中,不僅描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煙雨蒙蒙的江南樓臺景色,更是描述出南朝時期佛法興盛、寺院林立的景象。
始建于南北朝的千年古剎惠山寺,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距今已有近1600年的歷史。相傳西域僧人慧照來到西神山麓駐錫傳道,從此就有了惠山之名。
惠山寺的唐、宋石經(jīng)幢具有相當高的歷史、藝術(shù)價值,它們是無錫現(xiàn)存最古老的地面文物,也是研究佛都文化的歷史證物,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惠山寺是禪宗道場,歷史上香火旺盛,高僧眾多,唐宋鼎盛期僧舍達數(shù)千間,尤其是唐宋時期,當時的僧舍已達數(shù)千間?;萆剿乱步?jīng)歷了五次劫難、五次重建。清康熙帝來到惠山寺還特地題寫了“惠山寺”的匾額。
金蓮橋為抗金名相李綱所建,始建于宋朝時期,為無錫最古老的石橋。
御碑亭因廳內(nèi)供奉著清乾隆帝御題詩句的石碑而得名。
御碑四面分別刻有1751-1780年乾隆南巡惠山寺的御書詩篇,如今已是游客到惠山寺必看的景點。
這棵粗壯高大的古銀杏樹,種植于明洪武年間,如今已有600多個春秋,是無錫的“網(wǎng)紅樹”之一。
惠山寺核心殿堂大雄寶殿,懸掛著歷代帝王所題匾額,其中“梵宇慈云”為乾隆皇帝御賜,惠山寺也是一座皇家寺院。
惠山寺山門兩側(cè)分別有觀泉和聽松門樓。聽松門樓北面即是二泉書院,而觀泉門樓里面往南就是天下第二泉。
因為湖北竟陵(天門)茶圣陸羽當年評定天下之二十處名泉,這眼泉水名列第二。我們40年前在“天下第二泉”的老照片已經(jīng)模糊,依然留此作為紀念。
瞎子阿炳墓就在泉水旁邊,樸實無華,墓地前方立著佝僂的阿炳塑像。聞名海內(nèi)外的“天下第二泉”伴隨著瞎子阿炳和《二泉映月》的故事……
繡嶂街的轉(zhuǎn)角處有繡嶂閣,第一層是個戲臺,定期會有戲劇表演。過了繡嶂閣,就進入惠山橫街,如今稱為秦園街。
人杰地靈巨型石牌坊,被譽為“惠山第一坊”,是無錫建國以來發(fā)掘出來的最大牌坊。
1689年,清代康熙帝第二次來錫,欣然賜墨寶有三件:一曰“山色溪光”;二曰“松風水月”;三曰“明月松間照,淸泉石上流”。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御筆題“孝友傳家”賜給寄暢園秦氏,為此,秦氏跨秦園街建“孝友傳家”牌坊。
秦園街一派老街坊的風貌。這里白墻青瓦,綠樹成蔭,道路寬闊,三步一個祠堂,五步一間商鋪,這也是有別于其他江南古鎮(zhèn)最突出的地方。
秦氏雙孝苑是無錫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孝友文化)教育實踐基地所在地,與秦園即寄暢園咫尺相望。無錫秦氏傳承先祖杰出文學家秦觀的遺風,賢達輩出。無錫城內(nèi)至今散落著秦觀墓、寄暢園、清名橋、秦邦憲故居等豐厚的秦氏歷史文化遺產(chǎn)。
首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寄暢園,由明兩京五部尚書秦金于嘉靖六年(1527年)始建,前身為“鳳谷行窩”,康熙、乾隆兩帝曾十多次駐蹕。園子近500年不易姓,在園林史上絕無僅有,故又名秦園。
“惠麓鐘靈”就是秦園門,我們已經(jīng)走出了惠山古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