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來了,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那么我們的教育本身,它的本質、它的目的、它的存在已經千年的這些基本的原因,有什么是不變的?
本文根據徐子望先生5月13日 在'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高峰論壇上的主題發言整理
老師好,同學好,各位與會嘉賓好!這個題目出的很大。是因為我是帶著這個問題來的,我沒有答案。今年10月我們會在玉龍雪山底下的一個村莊里討論這個問題,我們每年討論一個題目。這個題目其實是去年7月份決定的,現在大家很焦慮,既興奮又焦慮。是因為我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巨大的革命,但是我們對此沒有答案。今天我都不知道為什么把我放在這里,可能我是唯一的外行,后面都是專家。我不過辦了一個十五年一貫制的學校而已,而且跟我們的教育專家林博士一起創辦的。
我們是辦校的人,我們面臨這個變化,我們就要問一系列的問題。所以我今天來分享我想問的問題,因為我覺得現在有可能去問問題,出答案可能不怎么靠譜。現在是一個多問問題的時候,你有了好的問題、有了正確的問題、有更多的好問題、更多正確的問題,我們就可能離“好的答案”就更近了一步。所以我今天,是來問問題的。
“奇點”很吸引人。我看下午你們有很多的專家可以談這個問題,其中包括我的一個好朋友,現在是奇點大學的股東,他也是我們今年論壇的一個主要組織人之一。“奇點”我的印象當中是三條:谷歌的首席未來科學家講了很多很多的東西,可能是比任何一本書都要全面,令人興奮。主要是三條:科技的指數級增長,你根本擋不住,其中包括很多。到我們的腦袋里、血管,把我們的基因改變了,然后引出了我們的長生不老。還有就是人工智能、非生物的智能或者是無機的智能要超過有機的智能。我有一個朋友講了很有意思的話:“這個東西很吸引人,不像原子彈。原子彈我們人造出來就知道,這是壞東西。萬不得已的時候才能用。奇點臨近、科技發展、人工智能很有吸引力。”包括剛才講到的很多的優點,包括讓我們長生不老。所以這一定是一個陷阱,人滿足不了,一定要用它。所以關于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展,現在世界上其實有兩大主要的思想或者是思潮。一個是擁護,覺得你也阻擋不了,人類就是這樣。將來你找男朋友、女朋友,你跟誰結婚?你自己還不如谷歌對這個答案清楚。有一派說:“不行,我們人類可能因此而走向終結。”
這個問題很大,我們講一些具體的。這兩天很多“幼升小的面試”,群情激憤。今年上學的孩子,等到他大學畢業的時候,保守的講65%的工作已經不存在了。你叫他學什么?你教他什么?所以這個都是很大的問題。學習什么?我們回答不了。但是可能更重要的問題,是“什么是學習?什么是教育?”一個人的學習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怎么形成?怎么跟人機共存,讓自己成為一個幸福的自己。剛才朱會長都講到了。最嚴重的是,到底將來人工智能是我們的老板,我們是它的寵物,還是怎么樣?這個還太遙遠,我也沒答案。但是在我們成為AI的寵物之前,我們人不只是一個動物的人吧?在社會的人方面,AI會對我們有很多的幫助。比如:擺脫男女糾纏。但是如果量子力學是正確的話,有一些男女糾纏還是擺脫不了的。所以這個世界是很奇怪,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還有我們精神的人呢?剛才朱會長也提到,人還有一個“精神的人”。這個“精神的人”怎么成長,怎么獲得滿足?我們的基因里面有我們所有精神的人的信息嗎?未必。就是我們的靈魂,不完全跟我們肉體是相結合的,這是另外一個話題。
去年我們在開論壇的時候,我們談論的是“人工智能與人的智能”。我們到底是誰?我們的智能到底是什么智能?我們的意識是什么?
四五月份AlphaGo把李世石打敗了,當初我們就把夏老師,現在是上海青少年圍棋隊的教練請去了。在李世石跟AlphaGo下圍棋之前,大家都輕敵。因為他們不了解,他們認為人工智能就是電腦,因為這幫下圍棋的人不知道人工智能是怎么回事。因為我們都看過個案,既懂又不懂,驚慌失措。他們當初很驕傲,說:根本不行。根據它當初跟歐洲六段下的情況,說李世石不是5:0就是給它的面子。結果第一盤棋下了,我們的聶衛平棋圣就說了:“末日來臨”。其實把這些圍棋大師打敗的人工智能是很簡單啊,跟我們現在高考準備題海戰是一樣的。什么叫“深度學習”?就是高考的題海戰。差別在哪里?我們的孩子可能要花五六年完成,它可能一天就完成了。一個好的國家級的圍棋選手,一生只能下20萬次棋。AlphaGo一天就可以下一百萬,甚至于超過,這就叫深度學習。其實很簡單,用視網膜作為一個信息輸入的一個端,然后“三、六、十二”,現在可能已經到了七八層了,就這樣。所謂“深度學習”我講的簡單一點就是題海戰,就這么一點東西就把我們圍棋打敗了。So what?但是我們人一定會有與之共存的東西,所以我在想AlphaGo把大師打敗了。圍棋本來就是一門藝術、一門修行,后來世界發展太快了,把它變成了一種競技。當時我請夏老師來講,我是通過朋友找到上海的體育局找到圍棋隊的。他們下圍棋的人覺得很納悶,就是我們下圍棋跟體育完全不搭界的。雖然圍棋被AlphaGo打敗了,但是圍棋作為人性的修養、休閑的這個意義還在,這個沒被拿走。
所以我由此而想到,人工智能來了,會帶來那么多的革命性的變化。我們問一下,我們的教育本身,它的本質、它的目的、它的存在已經千年的這些基本的原因,有什么是不變的?圍棋作為一個休閑的東西,AlphaGo把我打敗,我這個休閑意義還在啊。教育也是一樣。另外我的一個靈感是哪里來的呢?亞馬遜的創始人,大家都知道他是用互聯網零售把傳統的沃爾瑪打敗的。但是他做的事情跟我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他最早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是:“互聯網來了,商業本身、零售本身,不管你有沒有互聯網。哪幾條是不變的?”他當初得出結論,他是賣書開始的。
1.書一定要多,品種要多,我比你書店還要多。
2.我要便宜,一定比你書店便宜。
3.送達快。
亞馬遜后來就圍繞著這三條,用互聯網去滿足這三條不變的零售的本質。人工智能來了、學習中心來了,什么是不變的?另外還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我來開這個會,我其實是到這個會來尋找專家來的。我們今年10月份要討論這個東西,我為了開這個會;我本來還不知道你們叫我發言,我看了一本書,是可汗寫的,我們都是認為他是用互聯網視頻放出來的東西,通過互聯網顛覆了課堂教育。其實他整個一本書,探討的都是“為什么正確的教育規律不能運用”。
我覺得第一個不變,可能就是“無教自教”。今年3月份我參觀了松下幸之助的政經所。他第一堂課,就說:我告訴你,我不給你介紹工作,我沒有教材。教育的真諦、找到答案的真諦就是自學,所以我想到一句話“自學是最大的因材施教”。這個可能不會變吧?
比爾蓋茨數學算好了,但是他的孩子就是學不好。后來他的孩子在上可汗的這個視頻,數學上去了。比爾蓋茨發現了,來找可汗。可汗是這么出名的。但是他的真諦是,每個人的速度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孔都是不一樣的,你讓他自己學習。這是一個。另外朱會長講的學習中心將來可能是混合。老師和學生誰也不是中心。最近明顯的例子,就是斯坦福大學提出了“開環式大學”。這個概念本質上就是這樣,一生當中任何六年學習時間你就可以拿到我的本科學分。有的人可能四年,有的人可能選擇中間出去兩年,有些人可能一生當中很多年。這就會造成不同年齡跨界的人會在一起,不像現在18歲考大學、22歲畢業,基本上同齡人在一起擠壓、競爭。將來可能老、中、輕在一起,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群體。而且這個東西,你說:混齡多元的人在一起,這個其實在我們古代的私塾其實也是這個意思。還有我覺得可能不會變的,就是所謂叫“溫故而知新”的這個思想。因為你去看“可汗教育”里面,我看它后來設計根據每個人的學習狀況。你學數學,他有一條,就是你要跳上去,要連續做對十道題,中間錯了不算。他覺得你連續做對十道題,這個奶酪里面這個孔、這個知識點被填了。如果你做了三道、錯了兩道,又繼續對。人工智能會根據你的狀況自動生成題目,讓你把知識孔給填了。還有一個例子,其實在美國上個世紀的20年代,在芝加哥一個很富的小鎮,有一個人搞了一個“溫內卡特鎮教育計劃”,當初叫“精熟教育”。這個很成功,后來美國人全部想推廣,因為推廣不了,因為他要因材施教,財力、人力、教師的培訓都不一樣。我后來在想,中國的基礎教育很好,我們就是基礎教育,我們把它搞成功了。但是我們是動用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資源?但可汗用互聯網輕松實現了,所以要擁抱技術發展。
最后一個問題,如果AI到某一天只要1%的人生產,99%的人消費。那個時候,教育將是一個什么東西?可能當年杜威講的:“教育沒有目的,教育本身就是它的目的。”可能將來因材施教、因愛而學,是對付將來人工智能突飛猛進的一個共存之道。過去我們希望,就是剛才講的要補短。今后人不要那么全面,要揚長;揚長讓人有正能量。所以我想起千年古訓。我們現在求的太多、求的太快、求的太滿,要太聰明。這里都會比不過AI,過去要求少、求缺、求笨,就是說一個人與生俱來的長是什么?每一個人都不一樣,這個可能是將來你跟人工智能這個未來的老板共同生存下去的王道。你把你與生俱來的東西發揮的好,可能就可以不被替代。
我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關注教育|就是關注中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