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莫斯科經過一夜的臥鋪列車,凌晨到達圣彼得堡。圣彼得堡1703年由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建造,蘇聯成立后改名列寧格勒,蘇聯解體后,經市民投票,恢復圣彼得堡的舊名。這是一座與莫斯科風格完全不同的城市,整個城區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館,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傳統的城市風格不負歷史名城的稱號。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市名源自耶穌的弟子圣徒彼得。1712年,圣彼得堡成為俄國首都。其后200余年,它始終是俄羅斯帝國的心臟。
圣彼得堡位于芬蘭灣的入口處。為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匯聚的三角洲地帶,市區內共有42個小島,由423座橋梁連接,可以稱為俄國的“威尼斯”。
從莫斯科火車站下車(圣彼得堡的車站與莫斯科一樣,到莫斯科的車站叫做莫斯科車站),直接駛上了聲名遐邇的涅瓦大街。
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的主街道,它長約4.5公里,橫穿城市的中心地帶,與三支河流、運河交錯一起。因為這里的建筑物都有不能超過冬宮高度的限制,最終形成了今天高度整齊劃一、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美麗街道。它還是城市中最古老的道路之一。作為商業大街,擁有眾多繁華的建筑物。
沒有哪座建筑少于百年歷史,沒有哪個樓房里不藏著動人的故事。走在涅瓦大街上,不經意間,就會經過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穆索爾格斯基、柴可夫斯基等名人的故居或歷史遺跡。
涅瓦大街頻繁地出現于俄羅斯近現代的文學作品中,果戈理在《涅瓦大街》中寫道:“最好的地方莫過于涅瓦大街了,對于圣彼得堡來說,涅瓦大街就代表了一切。”
著名的喀山教堂就在涅瓦大街。這座以羅馬圣彼得教堂為設計藍本的石造教堂,供奉著俄羅斯軍隊的守護神——喀山圣母像。教堂右側是庫圖佐夫將軍墓,擺放著從法國拿破侖手中奪得的軍旗和鋼盔。
臨街建筑中的民居,古色古香,極具俄羅斯民族特色
馬林斯基宮現在是圣彼得堡市議會所在地。它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為他女兒瑪琳娜所修建,但這位公主不愿意入住,她認為在這里每天都要看到她老爹的屁股……
原來,馬林斯基宮前的圣伊薩克廣場中央,對面的正是只有兩腳支撐,造型獨特的尼古拉一世青銅像。
尼古拉一世騎馬銅像下部的雕像
銅像對面的伊薩基輔大教堂。高約101米,相當于30層樓房的高度,是世界第四大教堂(僅次于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倫敦的圣保羅大教堂和佛羅倫薩的圣母大教堂),即使在遠處也能看到金光閃閃的“洋蔥頭”圓頂。教堂興建于1818年,耗時約40年,可以容納14000朝拜者,裝飾教堂的300多幅浮雕和雕像個個精致無比。
海軍部大廈(遠觀)是圣彼得堡的象征之一,一根閃閃發光的鍍金長針高達72米,在圣彼得堡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它。
海軍部大廈的左側就是著名的“十二月黨人廣場”。俄歷1825年12月10日,十二月黨人就是從這里沖進樞密院,要求廢除沙皇統治,解放農奴。
廣場中央豎立著彼得大帝騎馬雕像,高5米,重20噸,底座是一塊重400噸的花崗石,這是目前世界上紀念性雕塑藝術最完美的作品之一,因普希金的長詩《青銅騎士》而聲名遠揚。彼得大帝是后世對沙皇彼得一世的尊稱,與中國的康熙帝同一時期。他是俄羅斯歷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最杰出、最具改革精神的沙皇。他制定的“歐化”政策,使俄羅斯變成一個強盛的國家。
滴血大教堂也被稱為復活教堂,建造于1883年至1907年, 是圣彼得堡少有的純俄羅斯風格建筑,以莫斯科紅場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為藍本建造,但外貌更加美麗生動。
1881年3月1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此遇刺,沿途滴血而亡,所以教堂命名為滴血教堂。
面對涅瓦河大橋,不息的火炬熊熊燃燒
青銅騎士像緊鄰涅瓦河
涅瓦河上的大橋
涅瓦河畔的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公元前1455年雕刻于埃及,1832年從尼羅河畔運至圣彼得堡。
人面獅身像對面是列賓美術學院漂亮的建筑
瓦西里島宛如釘入涅瓦河水流中的楔子一樣,頂端的三角洲部分被稱作“斯特列爾”,南北兩側,有兩根染成紅色的圓柱——羅斯特拉燈塔柱,在重大節日里,燈塔會被點亮。
現在到達圣彼得堡的起源地——彼得保羅要塞。該要塞1703年由彼得大帝親自奠基,是作為俄國同瑞典進行北方戰爭的前哨陣地建造的。圣彼得堡的歷史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著名的是彼得保羅大教堂,建于1703年。鐘樓高122米,是全城最高的建筑物。教堂內有從彼得大帝到亞歷山大三世的俄國歷代沙皇的陵墓,許多大公也附葬于此。
塔樓頂上雕像熠熠生輝。
彼得大帝銅像的造型十分奇特
正在維修的建筑是俄羅斯造幣廠。據導游說,以前中國的硬幣也是由此地制造。
到圣彼得堡游覽必須登上游艇遨游涅瓦河。
河岸風景秀色
只有在這里,才能遠觀到冬宮的全景
著名的冬宮橋。這是一座中間可以打開的吊橋,讓船只順利通航。
俄羅斯民族歌舞表演
快艇停在波羅的海的芬蘭灣,天高云低,海天一色。
圣彼得堡市區鳥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