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坦(Patan)位于加德滿都以南約3公里,與加德滿都僅一河之隔,建于公元299年,是三座古城里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座,尼泊爾第二大城。帕坦,即尼語“商業城”之意,又名拉利特普爾(Lalitpur),意為“藝術之城”。帕坦古跡如云,傳統建筑鱗次櫛比,198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亞洲重點保護的18座古城之一。
帕坦杜巴廣場也是我們在尼泊爾瞻仰的最后一處古城神廟。
帕坦杜巴廣場(Patan Durbar Square),建筑物比加德滿都更密集。精美雕工的佛塔和寺廟猶如一個露天博物館,是尼泊爾最令人驚嘆的“紐瓦麗式建筑”的大薈萃。
長方形的廣場南北長,東西短,皇宮占據了廣場的整個東部。廣場西部則密布著各式各樣的寺廟,與皇宮遙遙相望。
在馬拉王iddhinarsingh的統治下, 帕坦的杜巴廣場達到了鼎盛時期。
寺廟上的木雕
瑪琴德拉納特廟(Rato Machehendranath Temple),或稱紅觀音廟,建于1408年,為塔式建筑,所祀奉的男身瑪琴德拉納特神,為觀世音的化身之一。此神只在中國始現女身,為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共同信奉。
約克納倫德拉(King Yognarendram Malla's Statue)國王盤坐在一根高柱上,眼鏡蛇從其后罩住國王的頭頂,還有一只石刻的小鳥站在上面。傳說只要有這只鳥在,國王就能重回他的宮殿。王宮的一扇門窗一直是敞開的,時刻準備迎接國王的歸來,還為他預備了一支水煙袋。
從實景圖遠觀,這位國王千百年來孤單地坐在高高的石柱上,其實是一個真正的“寡人”。
廣場的整個東部都是帕坦的皇宮(Royal Palace)。皇宮的一部分是在14世紀建成的,但主體建筑在17-18世紀完成。帕坦的皇宮是最古老的,年代比加德滿都和巴德崗的皇宮更久遠。盡管在1768年和1934年受到戰火的洗禮和大地震的破壞,它仍然是整個谷地的建筑群中的佼佼者。
皇宮旁邊下沉的MangaHiti水渠,它是眾多為帕坦提供用水的水渠之一。這條水渠有一座十字形的水池和三只雕刻傳神的makara(神話中的鱷魚)頭形的排水管。
各式各樣的神廟
各式各樣的神廟
多數神廟平時都不開放,只好在門口讀讀經書
左邊的建筑是克里須那寺(Krishna Temple),即鼎鼎大名的“黑天神廟”,始建于1723年。
寺的第一﹑二層由一排亭子組成,上面是一個玉米棒狀的頂。第一層樓上有著 Krishna神(毗濕奴神的化身)的塑像
站在位于廣場中央的廟宇前面,不能不為這座“尼泊爾建筑藝術的奇跡”所折服。這是一座完全用石塊砌成的廟宇,石塊不僅僅用作支撐,而且是精心雕琢的石雕。據說整個廟宇無片木寸釘,僅僅靠著石塊自身的拼接形成了這座有20個小塔亭高5層的塔式建筑。
非印度教教徒不許入克里須那寺內。我們到這里的時候,恰逢寺中講經,
神廟前居于石柱上的哥魯達又叫金翅鳥,半人半鳥,它是保護神毗濕奴的坐騎。
Vishwanath神廟,即濕婆神廟。這座兩重屋頂的神廟建于1627年,裝飾精巧,兩尊巨大的石象守衛在前門兩側。神廟的支柱極為華麗。濕婆神的坐騎公牛位于神廟的另一側,神廟內有一根巨大的林迦,這座神廟在最近幾年剛剛經過修繕。
杜巴廣場上的尼泊爾人與成群的鴿子
杜巴廣場上的尼泊爾人與成群的鴿子
這座獨特的佛教寺廟稱為金廟,位于杜巴廣場的北面。相傳這座寺廟建于12世紀,但實際上,它的最早記載是在1409年。
守衛在門口的兩尊石獅有點兒怪異,看到它們絕對想不到金廟的內部結構居然會如此的輝煌壯觀。
進入內院中心,必須除去鞋和身上所有的皮革制品。
金碧輝煌的門
內院中央是一座小巧精致的廟,有一個裝飾華美﹑銅鈴狀的三重金頂。
神龕內部是釋加摩尼佛祖和觀世音菩薩的塑像。
第一層樓上有釋加摩尼佛祖各種神態的塑像,以及精美的壁畫。
雕塑
金剛法器
同樣是金光閃閃的國王與王后
最有趣的是,寺廟的住持是一個年僅12歲的男孩,他要為寺廟服務30天,然后再將工作轉交給另一個男孩。由于在在主持期間絕對不能夠洗澡,可能身上有點癢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