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勇
《中小學校長》2022年第8期
[摘 要]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第二實驗學校,通過構建以跨學科為特征的“統整項目課程體系”,打破了學科內容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及學科教師之間的邊界與壁壘,讓學生圍繞復雜的、來自真實世界的學習主題,進行基于現實生活的跨學科學習,從課程層面建立德智體美勞“五育”深度融合的機制,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從2015年起,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第二實驗學校便開始了跨學科課程改革。跨學科的顯著優勢就是打通不同學科間的內在關聯,讓多學科知識深度融合,解決教育教學真實問題,培養學生的知識理解與運用能力,提升其綜合素養。“統整項目課程體系”具備跨學科特征,是一個開放的課程系統,它改變了傳統的線性課程形態,以“統整”的方式,把課程、師生、空間、技術等核心元素有效地統合起來,其核心是打破學科內容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及學科教師之間的壁壘與邊界,讓學生圍繞復雜的、來自真實世界的學習主題,進行較長時期的基于現實生活的跨學科學習。[1]
經過近8年的跨學科課程改革,學校把德智體美勞“五育”課程元素有效地設計在“統整項目課程體系”中,讓“五育”在課程中自然融合,特別是在主題課程、項目學習、研學旅行和跨學科教學等領域內,為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發展提供了可操作的實踐經驗。
一
主題課程:融合設計“五育”內容
在實踐中,學校特別關注課程的“主題”選擇,因為它決定了課程學習的價值取向。對此,學校以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為導向,順應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并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同時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讓學習建立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的基礎上。在主題內容的選擇上,學校主要以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依據,從學科教材和真實生活中挖掘,并充分關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基于人類生存發展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等相關內容,將這些內容作為主題課程選題的重要來源(見圖1)。
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學校把德智體美勞“五育”內容融入到主題課程中,以跨學科的方式進行學習,讓知識學習和能力素養培養兩者融合、協同發展。
※案例解讀:美麗中國
“美麗中國”是二年級下學期實施的主題課程,在課程設計時,學校根據“美麗中國”大主題,從中國自然地理與傳統文化出發,選擇自然、地理、建筑、景觀、服飾、民族、工藝、風俗、美食等方面的內容來探索中國。考慮到實際教學分組的需要,學校對相近領域的內容進行了統整,分為工藝與創造、美食與風俗、地理與自然、建筑與景觀、民族與服飾五個“小主題”,學生根據興趣自主選擇喜歡的主題,教學采用集體大課、分組教學、分科教學、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形式開展,最終以課程展示和開放性評價的形式進行總體評價。
為了落實學科任務,學校把各學科課程內容和學習目標巧妙地設計到課程中(見表1)。同時,為了增強學生的真實體驗感,學校利用社會實踐為學生設計了與課程主題匹配的真實場景,如甘坑客家小鎮、文化主題公園“錦繡中華”與“民俗文化村”等,讓德智體美勞“五育”自然融合,“五育”素養在跨學科學習中得到提升。
“美麗中國”課程把人文和科學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從文化視角切入課程,在文化浸潤中挖掘、發現中國科技元素。學生在豐富的文化中浸潤熏陶,感受中國的美麗,其家國情懷、探究精神和勞動實踐能力得到了發展。
以主題課程作為推進“五育”并舉的重要方式,通過融合設計,把“五育”內容有機地嵌入到課程中,充分發揮各育作用,可以更為系統地提升學生的“五育”素養。
二
跨學科教學:多學科協同提升“五育”素養
跨學科教學在提升學科素養的同時,能不斷擴展學生對問題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有助于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非常強調學科教師之間的密切合作,在教學時間上,學校通常安排在1課時內完成,有時根據實際情況也可以規劃2—3課時。
※案例解讀:《一個小村莊的故事》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是人教版的一篇環保主題課文。課文主要呼吁人們愛護樹木,保護環境。如果僅僅從語文學科視角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顯然不夠,需要把其他學科引入到本節課堂內,通過跨學科教學讓學生從多個維度去理解認知“環保”。因此,語文教師便邀請數學、科學、美術、音樂教師一起來教學,圍繞“環保”主題共同進行教學設計,開展跨學科教學。
教學開始,語文教師帶著學生一起閱讀繪本《再見,小樹林》,讓學生了解人類為了商業利益而砍伐、毀壞大片樹林,讓小動物失去了家園,讓城市污染更嚴重。接著,美術教師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設計立體繪本,創作森林場景,感悟森林對人類和動物的意義,讓學生從美術視角理解環保教育的緊迫性。科學教師通過播放洪水和泥石流場景的視頻,并和學生一起現場做水土流失的實驗,讓學生從科學視角理解樹木生長對水土保護的作用,讓學生意識到種樹和保護樹木的意義。數學教師帶著學生計算每棵樹每天大致能釋放多少氧氣,讓學生了解樹木對凈化空氣的貢獻,并組織學生開展“招聘森林規劃師”活動,讓學生了解如何砍樹才科學,通過小組合作設計運輸方案,讓學生通過數據來理解環保價值。音樂教師則組織學生一起聽海嘯、泥石流、洪水和狂風等元素組合成的音樂,強有力的音樂感染力讓學生感知環境破壞對人類帶來的可怕的后果。在經過美術、科學、數學和音樂等學科的學習后,語文教師帶著學生從文學視角對課文文本進行深度解讀,并通過朗讀來感知、感悟,讓學生對環境保護的理解更深刻。
通過跨學科教學,從學科協同的視角提升了學生環保意識,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五育”素養。
三
項目學習:探究發現“五育”意義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特別強調,用問題探究的方式去培育“五育”素養,理解“五育”的真正意義。例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斷力。”“形成積極的體育態度,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用項目學習探究發現“五育”意義非常重要。
項目學習具有“多學科交叉”的跨學科學習特征,它以“驅動問題”為核心,通過群體協作學習來探究解決問題。
在“統整項目課程體系”中,我們把項目學習嵌入其中,推動整校實施,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探究。經過3年多的實踐,學生開展項目學習已經成為常態。學生的“五育”素養在探究中得到了培養。
※案例解讀:《水的凈化——多一點飲用水》
三年級下學期的主題課程是“水的世界”,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主要從水的循環、水的用途、水的污染三個方面進行統整式學習。在課程進入到2/3時段時,教師把PBL項目學習嵌入到課程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項目學習。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對水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各小組經過多輪討論,提出本小組的研究問題,開展項目學習。
“水的凈化”小組由6位學生組成,他們研究的驅動問題是“江河湖海的水能直接飲用嗎”。他們首先從水污染原因入手,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了解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凈化水的方法,并設計相關實驗來凈化水。他們首先從物理層面設計了三個小實驗:用過濾器初步過濾水中不可溶的雜質、用紗布過濾水中的細小雜質、加熱蒸餾分離可溶于水的雜質。通過水凈化實驗,學生了解到江河湖海中的水有大量污染物。在此基礎上,有學生又提出了一個新問題,“經過大山的過濾,大自然中的山泉水清澈透明,這些水能夠直接飲用嗎?”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又設計了兩個化學小實驗:明礬凈水實驗、試紙檢測水樣的酸堿性。通過這兩個實驗,學生了解到水里有很多看不見的礦物質和細菌,山泉水不能隨便飲用。為了對水凈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學生小組在家長的帶領下到自來水廠調查水的凈化與循環、到社區調查水污染問題、到大學實驗室動手操作“水的化學反應”實驗,等等,也促進了家校共育。
就這樣,學生在主題課程和項目學習中循序漸進地了解和探究水的知識,理解水的重要性,在探究中學生樹立了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環保意識。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小組合作設計實驗、準備實驗器材、開展實驗探究,體驗了科學之美、培養了勞動能力和勞動精神。
在項目學習中,學生始終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循環策略進行協作探究,不斷提升問題意識和思辨能力,學生的“五育”素養在探究中得到培養。
四
研學實踐:真實體驗“五育”內涵
從2017年的寒假起,學校啟動了研學實踐課程。每年寒暑假學校面向學生開展探秘貴州古老侗寨、重走絲綢之路、黃河流域行走、探秘茶馬古道、故宮文化探究等研學實踐課程,學生可自由選擇參與。從2019年9月開始,“博物館課程”開始實施,學生可以免費乘坐“周末博物館大巴”,以跨學科探究的方式走進深圳的歷史、自然、科技、藝術主題博物館,學生帶著問題在真實世界中探索,知識和素養同時得到了提升。
※案例解讀:黃河頌
“黃河頌”是七年級下學期的主題課程。此課程以七年級語文、歷史、地理等教材中的黃河主題知識為切入點,把其他學科納入整體設計,教師通過統整多學科內容,讓學生從多個角度識黃河、頌黃河、憂黃河、治黃河。本課程的主要價值觀目標是,通過跨學科的方式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感知黃河文明厚重的歷史文化,加深學生對中華文明的理解與文化認同。在實踐探索中增強社會責任感,培育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經過在校18課時的跨學科學習后,學校為學生設計了需要行走9天的暑假“黃河流域研學實踐”課程,在學校學習的基礎上,通過研學實踐,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從歷史、經濟、文化、生態等視角深刻認識黃河。
我們把寫作、探究、考察、對話、表演體驗等學習活動貫串整個研學實踐過程,讓學生帶著任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性學習。例如,為了了解黃河流域的古都歷史,開展“黃河古都選址之緣由”探究;為了了解黃河流域的環保情況,開展“植物與黃河水土流失防治”研究;為了感受黃河流域的文化風俗,開展“黃河流域的風俗特點”學習;為了了解黃河流域的戰爭史,開展“黃河流域戰役”主題探究等。
在9天的黃河流域行走中,學生全程自主管理生活起居,鍛煉了體力耐力,培養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勞動精神。學生在學習中了解黃河文化,感受黃河精神;在探究中提升科學素養;在游覽中感悟中華文明之美,陶冶審美情趣,這充分彰顯了研學實踐對“五育融合”的獨特作用。
研學實踐讓真實場景、課程內容、閱讀理解以及動手實踐自然聯結起來,學生置身于這樣的情境之中,體驗與感受真切,很容易激發內心的情感,從而使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
用跨學科的理念打破德智體美勞課程之間的邊界與壁壘,有效融合課程內容,讓彼此互為補充、相互促進,讓學生的“五育”素養在跨學科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得到培養和提升。
參考文獻:
[1] 唐曉勇. 創設聯結 變革學習 統整項目課程的設計與實踐[J]. 今日教育. 2019(11):16-19.
文章來源:
《中小學校長》2022年第8期 實踐前沿
責任編輯:孫燕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