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能拘,地不能束。心之所至,行必踐之。行走中國,尋訪古鎮——題記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包括太湖流域的水鄉古鎮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鎮群、晉中南古村鎮群、粵中古村鎮群,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鎮的傳統風貌。
本篇將太湖流域的水鄉古鎮群和皖南古村落群統稱為江南水鄉,匯總簡述我們對它們游覽的觀感和印象。
心之所至,行必踐之。我們從武漢出發,不遠千里,逐一尋訪和游覽中國江南水鄉古村鎮。它們是:江蘇周莊、江蘇同里、江蘇木瀆、江蘇惠山、浙江烏鎮、浙江南潯、安徽宏村、安徽西遞、安徽江灣、安徽棠樾、安徽汪口和安徽篁嶺,共計12個江南水鄉古村鎮。
周莊古鎮。地處蘇州昆山市的周莊古鎮,建于北宋元佑年間(公元1086年)的古鎮,千年歷史滄桑和濃郁的吳地氛圍,成功打造成“中國第一水鄉”的旅游文化,開創了江南水鄉古鎮游的先河,加上APEC會議周莊舫,成為國家首批5級旅游景區。2004、2012年我們兩度游覽了周莊古鎮。
平生第一次去古鎮必定是周莊,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水鄉”。
古鎮中心的永安橋與世德橋合稱為雙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
著名畫家陳逸飛之家位于雙橋旁,由一座明清建筑修建而成。
周莊舫又名APEC會議船舫,是一艘古樸的固定式畫舫,為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貿易部長非正式會議而建。
蘇州吳江同里鎮,為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始建于宋代,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中國水鄉文化古鎮。五個湖泊環抱,49座橋連接,網狀河流將鎮區分割成七個島,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宋元明清橋保存完好,退思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2012年、2018年我們兩度游覽了同里。
同里古鎮舊稱富土,唐初改為銅里。宋時將舊名拆字為同里。
同里因水成園,家家連水,戶戶通船,構成層次錯落有致的優美畫卷。
退思園是同里最有名的私家園林,也是江南古鎮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河中船來船去、橋上人來人往,構成了古鎮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三座橋統稱三橋,是同里的橋中之寶
錦園(也稱侍御古坊花園)為明萬歷年南京監察御史陳王道的舊居。
木瀆古鎮位于蘇州城西的木瀆,相傳因吳王夫差建館筑宮的木材堵塞了山下河流而得名,迄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素有“吳中第一鎮”之譽。鎮上老街縱橫,深宅大院薈萃。嚴家花園、明月寺、虹飲山房、西施橋等景點沿著木瀆山塘街和香溪河成狹長分布。2018年我們來蘇州尋夢木瀆。
游覽行程均在山塘街附近穿行,山塘街右側則是清澈蜿蜒的香溪河。
嚴家花園原名羨園,建筑學家梁思成等人數次考察此園,稱其為蘇州當地園林之“翹楚”。
明月寺建于后唐清泰二年,僧明智所創,明洪武初歸并普賢寺。
虹飲山房和古松園遠勝過其它園林,在當地又被稱為乾隆皇帝的民間行宮。
惠山古鎮地處無錫市西,為江蘇新晉國家5A級景區,也是無錫老街坊風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錄名單。它以惠山古祠堂為依托,連接二泉惠山寺、惠山直街橫街和中國泥人博物館。清康熙和乾隆先后七次來到惠山。1982、2018年我們兩度游覽無錫惠山。
惠山古鎮在錫山腳下,是“無錫錫山山無錫”地名的發源地。
錫山頂上的龍光塔,始建于明萬歷間,是無錫城市的風景標志之一。
惠山古鎮并不以小橋流水著稱,而是這里的古祠堂、牌坊群堪稱全國之最。
惠山古鎮祠堂建筑群始建于唐而盛于明清,先后出現120處祠堂建筑體
惠山祠堂群按規制可分為尚書祠、侍郎祠、御史祠、巡撫祠、忠節祠、貞節祠等
始建于南北朝的千年古剎惠山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烏鎮地處浙江桐鄉,一個有1300年建鎮史的江南古鎮。十字形的內河水系將全鎮分為東南西北柵,以河成街,依河筑屋,水鎮一體,組織起水閣、橋梁、石板巷、茅盾故居、世界互聯網大會會址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筑因素,具有典型江南水鄉特征。2016年我們游覽了烏鎮水鄉。
宏源泰染坊始創于宋元年間,可以看到傳統工序的全過程演示
茅盾、王會悟、孔令境、沈澤民等名人紀念館都坐落在靈水居內。
龍形田因形狀似一條臥龍而得名,油菜花盛開,風景美侖美奐。
白蓮塔為宋元時期的磚木混合結構的閣式塔,為烏鎮最高建筑。
南潯古鎮隸屬浙江湖州南潯區,始建于公元1252年,是一個中西合璧建筑多樣的江南古鎮,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張石銘舊宅、劉氏梯號和張靜江故居等民國建筑,以及廣惠宮、百間樓等古代景觀,構成了國家5A景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2016年我們游覽了南潯古鎮。
古鎮主打民國風范。以個人觀點,這是我所到古鎮之中最美的一座。
小蓮莊原為劉氏寓園,從光緒十一年開始,在池周補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臺榭,啟建家廟,歷時四十載完成。
張石銘舊宅可稱江南最大的具有中西建筑風轄的私家民宅。
廣惠宮是南潯古鎮一處源遠流長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道教建筑遺存。
孫中山密友的張靜江故居,又名尊德堂,系張靜江祖父張頌賢于清光緒二十四年所建。
宏村位于安徽徽州的黟縣東北,因'擴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更為宏村。整個村依山伴水而建,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村后青山為屏障,可仰視山色泉聲,且有水一樣的靈性,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被譽為'畫中的村莊 '。2014年我們游覽了國畫般的宏村。
宏村是國家首批12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國家5A級景區。
敬德堂整幢建筑裝飾簡樸,屋柱為方形,是宏村明末清初民居的代表作
舉世無雙的古水系月沼,被中外建筑專家稱為中國傳統的一顆明珠。
塘沼四周青石鋪展,粉墻青瓦整齊有序分列四旁,著名的有汪氏祠堂。
南湖書院。在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稱依湖六院。
南湖位于宏村南首,建于明萬歷丁未年,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樣建成。
黟縣西遞地處安徽黃山南麓、黟縣南側的西遞鎮,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間。整體呈船形,四面環山,兩條溪流串村而過,構成東向為主的村落街巷系統,空間變化靈活,建筑色調樸素淡雅,是中國徽派建筑藝術的典型代表,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我們游覽了西遞古村。
西遞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西遞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99條高墻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宮。
西園位于古村中橫路街,建于清朝道光年間四品官胡文照的私宅。
瑞玉庭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徽商住宅。
曠古齋是一座由花園和多個單元客房組成的(五品)官家宅院,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
馬頭墻隱隱顯露,西遞民居堪為徽派古民居建筑藝術之典范。
棠樾古村位于安徽黃山歙縣,以牌坊群而聞名于世,它是一處以鮑氏家族的'孝梯'為核心的聚居所住。棠樾牌坊群是徽州的代表作,也是古徽州絕作之一,每座牌坊都有著無限的感慨和感受。牌坊群旁還有男女二祠,中國牌坊博物館也在這里籌建。2014年我們游覽了棠樾古村。
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時期建筑藝術的代表作。一連7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
牌坊包括明嘉靖初年的折疊鮑燦孝行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的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
在廣闊的田園風光映照下,構成了一幅氣勢恢宏的“徽州古建三絕圖”。
鮑家花園原為清乾隆嘉慶年間著名徽商、鹽法道員鮑啟運的私家花園。
江灣位于江西婺源東北,文風鼎盛、群賢輩出,由宋至清孕育出狀元、進士與官宦38人。保存尚好的御史府宅、中憲第等明清官邸,徽派民居滕家老屋、培心堂以及重修的蕭江宗祠,為國家5A級景區,中國最美鄉村之一。2002、2018年我們兩次游覽了江灣古村。
江灣是一方風水寶地,這里山水環繞,風光旖旎、物產豐富;鐘靈毓秀,人杰地靈。
蕭江宗祠又名永思祠,始建于明朝萬歷六年,在2003年再次重新修造。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蕭江第八世祖江敵始遷江灣,子孫繁衍成巨族。由于有國家領導到江灣尋根認祖,建成了婺源唯一的國家級5A級旅游區。
小巷則保留著古時的狹窄幽深,房屋的表面也有了年久的斑駁,與新街形成了強烈反差。
江永紀念館是江西省第一家鄉鎮辦的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
汪口位于婺源東北部,古稱永川,因地處雙河匯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汪口歷史上文風鼎盛,走出了一大批徽商富賈和名士賢達。古山林、古埠頭、古商業街、古巷、古祠堂和等各類古建筑保存完好,至今仍保留著明清時期的歷史風貌。2002、2018年我們兩次游覽了汪口古村。
汪口三面臨水一面靠山,古老的永川河繞村而過,汪口古村就位于這個半島之上。
汪氏的先祖為北宋的朝議大夫(正三品)俞杲,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
汪口古建筑在太平天國時期曾被戰火焚毀過半,但目前仍保留著大量的明清古民居。
村中東西向的主街道官路正街,全長670米,青石板鋪地,商鋪夾道。
俞氏宗祠是俞氏族人祭奠先祖的地方,建于清乾隆元年。
走出正街,河面寬闊 ,河水碧綠。江灣水、段莘水,兩水在此匯合。
婺源的月亮灣位于縣城到李坑的半路,狹長的小島風景異常秀麗。
篁嶺位于婺源東北部,距今600年歷史的徽州古村,世界獨一無二的曬秋景觀,被譽為最美中國符號。篁嶺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梯狀錯落排布,天街似玉帶將經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鋪林立,構成集古村古樹、梯田花海、民俗曬秋為一體的最美鄉村景觀。2018年我們親歷了篁嶺曬秋。
婺源全境最美的地方(沒有之一)只能是篁嶺。篁嶺曬秋和篁嶺古村落就像一曲悠揚婉轉的中國民樂,讓人感受到了綿長的天籟之音。
篁嶺古村上的所有住宅,都圍繞著天街所建。曬秋人家依地形的高低第次展開。
從祖輩起,篁嶺村民就用竹曬匾晾曬紅辣椒、玉米等農作物,每當日頭升起,房前屋后成了竹曬匾的世界。
飽經滄桑的徽式民居土磚外墻與曬架上五彩繽紛豐收成果組合,繪就了一幅閑適、安詳、恬靜的古村風情畫。
慎德堂是曹鳴遠父親的曹孜學的宅第。整體結構小巧雅致,功能多樣,環境幽靜雅逸,是篁嶺最“考究”的民居之一。
怡心樓建于清光緒年間,是茶商許暢芝的客館,《聊齋》等多部電視劇在此拍攝過。
篁嶺村莊的房屋結構開式特殊,原汁原味古村落風貌及民情民風。
利用篁嶺曬秋發展旅游,今日的篁嶺成為新農村旅游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