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1:德國立法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學前教育、幼兒學習班),孩子在幼兒園期間不允許教授專業知識,社會上也沒有類似的培訓班。匈牙利立法規定:嚴格禁止教授幼兒園期間的孩子學習寫作、閱讀、計算等。(德國教育專家和心理學家的解釋是: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現象2:國內幼兒園的孩子幼兒園期間就把小學1年級甚至2年級的內容就學完了。
現象3:幼兒園的孩子就開始上各種早教班、特長班、培訓班,生怕拉在同齡人后面。
現象4: 不到1歲的孩子就被放在托兒所里哭,父母忙著去賺錢而沒有時間照顧孩子。
現象5: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堪憂,留守兒童、厭學、輟學孩子、網癮孩子已成社會問題。
現象6:每年國內各大高校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跳樓事件頻發。
現象7:大學宿舍淪為網吧。壓抑的過度補償,擺脫控制后的釋放與狂歡。
精神分析認為:六歲之后沒有新鮮事。孩子在六歲之前的生活決定他的人格、性格和人生。
童年時,完整的家庭、父母陪伴和愛、父母人格的影響,對于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家庭和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也是最好的老師,而不是各種早教機構、幼兒園等等。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點,孩子不只是輸在起跑線上,還會傷在起跑線上。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任務是快樂成長,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的溫暖陪伴、父母無條件的愛與關注、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于孩子的身心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金錢、物質和外界教育的作用在其次。人的真正成功在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語),人擁有健康人格后自然會學習、追求和創造屬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父母希望和規定的人生,活出自己的味道和個性,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人類是具有先天的智慧和能力,如果童年時,健康、安全、溫暖和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其內在先天的能力(如學習能力、智力、情商、興趣等)會根據生長規律逐步發揮出來,達到人格獨立、智力正常、創造力強、身心健康的狀態。如果提前催化和教養,過度開發,像古代成語說的“拔苗助長”,會使得孩子失去獨立性、自主性、自動自發性和創造性。
將孩子過早的放在幼兒園,會使得孩子與母親之間依戀關系斷裂,孩子內心會非常焦慮、恐懼,形成嚴重的心理創傷。同時將孩子學到什么、學的好不好當成愛的條件,使得孩子覺得父母愛的不是自己,而是愛自己的表現和學習成長,讓孩子的安全感越來越脆弱,也會越來越厭惡和排斥學習。
童年時,玩耍和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童年時孩子的游戲本能得到滿足,孩子會玩也會學,自主性和創造力強;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被壓抑,孩子長大過程后,就會對誘惑失去控制,拼命的過度補償童年時的缺失快樂,很容易網絡成癮、花錢上癮,甚至吸毒、性行為上癮等。從長遠的角度看,這樣做得不償失。
現在的父母在社會焦慮的驅使下,總希望孩子未來要成功,總擔心孩子在競爭中失敗,只關注孩子的知識學習,忽視了孩子健康的身心成長和人格成長,將自身的“焦慮和心理問題”投射到孩子身上,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選好的幼兒園,上各種培訓班、興趣班,學習各種知識,好像只要學習了,自己就心安了,就可以讓孩子成龍、成鳳了。也許家長們心理也明白一些道理,總會很無奈的說:別的孩子都這樣,我們孩子不學行嗎?于是閉著眼睛隨波逐流。也許對于少數孩子來說,對他們的“學習成績”和“特長”有一些幫助,但這些行為違背了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天性,造成的隱性和負性的影響之大,是父母們意想不到的。
很多孩子長大后,出現心理問題,在咨詢室里做家庭治療時,用怨恨的眼光看著父母,用手指著父母,惡狠狠的說:
“你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把我生下來,生下來又沒有好好愛我,那你為什么要生我?”
“你憑什么是我媽媽(爸爸)?你們小時候都沒帶過我!”
“誰叫你當年那樣對我,只知道讓我學習,現在把我害成這樣,你們開心了!我恨死你們了!”
父母留著痛苦的眼淚說:“早知道如此,我們當初就多陪陪孩子,不逼著孩子去學習,悔不當初?。∥椰F在只希望孩子健健康康活著就好,什么東西都不求了?!?/span>
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孩子們從來不會讓家長失望,只是家長們不要讓孩子失望和絕望。父母們,你們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請在孩子的童年好好愛孩子,呵護孩子,不要把責任歸給社會和教育機構,輸在起跑線上不要緊,人生很長,走的快的人走著走著就累了、倦了,不一定走得久、走得穩,慢慢走而不喪失目標的人終會成就。
請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們傷在起跑線上,他們是值得愛的,值得我們去付出的,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心和愛,而不是金錢和物質、陌生人的教育。
阿蘇心語: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呵護孩子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