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網12-07 20:13
人物簡介
李夜冰,1931年——
河北井陘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央書畫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山西省老文學藝術家協會顧問、山西省名人聯合會名譽副會長、山西大學客座教授、山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20世紀40年代參加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的美術工作,曾任民教館員、政府干部、教師、戰地宣傳隊隊員等,涉足油畫、版畫、年畫、工藝美術等藝術領域的創作,后專攻中國畫。
其版畫作品單色、套色兼有,因創作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解放區,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作品追求簡練概括、裝飾性的構圖與巧妙有力的刀法,塑造的人物形象傳神有力。國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國際展覽并多次獲獎,《勝景銀裝》《美在和諧》等多幅作品被國務院紫光閣等國家重點單位收藏,《天涯咫尺》陳列在英國紐卡斯爾議會廳,《愿和平之花遍全球》曾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展出并收藏。
出版有《李夜冰素描集》《李夜冰國畫集》《彩墨五洲--李夜冰世界五大洲中國畫作品集》《李夜冰畫集》《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李夜冰》《李夜冰文集》等。多年的創作實踐逐步形成了兼容并蓄、中西合璧、清新厚重的藝術風格,并在繪畫理論上不斷探討、研究、升華,發表多篇理論文章并總結出中國畫新六法。
名家評論
他(李夜冰)的畫不嘩眾取寵,在質樸、平實和內在力的表現中抒發自己的感情。在語言處理上,他掌握了全面的藝術技能,根據描寫對象的特質和自己的不同感受,運用不同的技巧加以表現。有的寫實工整,有的工寫結合,有的重寫意,有的運用潑墨潑彩手段,有的富于裝飾效果……總之,他在繪畫語言的繁簡虛實中求整體,在變化中求統一,在平中求奇。他重視點擦皴染的筆墨技巧,也關注形的塑造,力圖將兩者融為一體。而在墨與色的結合上,他更用心探索,在發揮墨的濃淡虛實的魅力的同時,大膽運用色彩來活躍畫面。他努力融傳統中國畫色彩、西畫色彩和裝飾畫色彩于一爐,合程式與新法于一體,遵循“色不壓墨”和“色墨混用求其韻”的原理,使墨與色和諧襯映,增添畫面豐富的色彩感和韻律感。
——邵大箴 著 《兼收并蓄與個性面貌--李夜冰的中國畫創作》發表于《藝術市場》2009年10期
李夜冰在藝術語言上的創新求變,都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對象和自我的精神世界。他筆下的花草世界,晉中的山村與民居,大自然與異國的風光,之所以都充滿生機,富有活力,都是因為李夜冰對人類生活的這個世界充滿了無限的熱愛之情,對一切生命都充滿了敬意的緣故。事實上,也正是藝術家的這種愛與對象生命的物我交融,使李夜冰的藝術獲得了催人奮發向上,讓人熱愛生活與生命的精神力量。
—— 鄒躍進 著 《融合與開拓--試析李夜冰的中國畫探索》發表于《美術》2014年第04期
我這幾年在做20世紀美術研究,最近在做延安美術檔案一套叢書,那么對于延安美術這個群體,尤其是在1935年到1949年這一段,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從事革命美術工作的藝術家群體,我對這一段十分感興趣。因為李夜冰先生在解放區參加了革命工作,從事美術工作,我就覺得這個群體是非常有意思的,從事革命美術,他們是革命的美術家,創意精神體現在這一批這一代人的身上……對于他來說,革命的問題就是顛覆性的,結構性的,就是創造性的,我覺得李夜冰先生身上的活力那種創造力,跟這個群體有一個密切的聯系。
——鄭工 著《大視野,大境界——談李夜冰的藝術成就》
作為一個多年從事工藝美術設計、油畫、版畫、中國畫多方涉獵的一個藝術家,看得出他的基本功和表達藝術的這種手法的多樣性,以及他扎實的基本功,這給了李夜冰先生藝術發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所以我們在他的作品中間……表現出一個跟他年齡不相稱的藝術熱情和藝術表達的風格,這點是足可以打動我們年青人的。我覺得在夜冰先生的作品中,給我們青年人帶來了一個啟示。就是說藝術家需要保持一種飽滿的熱情、一種懷抱生活的一種態度、以及以它扎實的基本功,以一種書寫的心態,用中國畫這樣寫意的表現手法來反映生活。
——馮 遠(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作品欣賞
《太行牧歌》1957年
1961年《勞動之余》
《師與徒》1961年
《春耕前夕》1963年
《春天來了》1963年
《師與徒》1963年
《柿子熟了》1963年
《飼養員》1963年
《春雷響萬物長》1964年
《爺兒倆》1964年
《飲》1964年
《創刊號》1965年
《春》1965年
《風與羊群》1966年
《種子姑娘》1968年
來源: 太原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