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兩個女兒不自覺地將掉落地上的食物塞進了嘴里,而且屢教不改,大有將這一行為固化為“壞習慣”的趨勢。孩子的媽媽因此大為懊惱,一邊動手打了那只管不住的“小壞手“,一邊反思,”從小就給她們講述兒童行為繪本《家有家規》——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在她們的小腦袋里已經梳理得清清楚楚,但問題出在哪里了呢?“
作為爸爸,一個常年在外工作,在場感嚴重不足的爸爸,我對小孩的行為同樣感到不解,學習了那么多道理,可她們依然會跌入壞習慣的陷坑,在“禁區”內摸爬滾打,對父母努力給她們拉直的成長捷徑視而不見,依然在緩慢地、笨拙地試錯。
每當面臨這樣的問題,總有一種無形的焦慮。是孩子的叛逆期到了么,還是我們父母的教育失當,是她們缺少關愛做出的防御,還是…?
直到孩子無意中說出的一句讓我震驚的話,給我了最真實的答案:“爸爸,我看到你用筷子夾桌上的菜吃”我支支吾吾不知該如何作答:“三秒內可以拿回來,不會有病菌””桌子上的可以,地上的絕對不行“顯然我還是沒有認錯,用成年人的詭詰為自己辯護。但在孩子的心中,我相信已經做了一種不好的示范。父母的行為,遠比所有的故事書來得真實、可靠,更容易讓孩子領會和效仿。它潤物無聲,日積月累,無須做另外的解讀和詮釋,天然地對這些幼小的心靈可親可近。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做了錯誤示范的父母,我終于領會到這句話對于幼兒教育的深刻啟示。對于這些四五歲的幼小心靈來說,模仿是認知和理解這個世界的主要途徑,特別是在家庭和幼兒園集體環境中,行為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放學回來后,女兒總會分享誰誰誰今天在學校以怎樣的舉動得了老師的表揚,誰誰誰又以怎樣的舉動被老師批評,這時候她們對行為的評價完全合乎標準,她們完全知道什么是規矩,就像所有成熟的大人們一樣。所有的標準和道理,是通過行為直接抵達她們內心的,所以我們對孩子說了什么,只是一種啟示,而我們在孩子面前做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古人說:言傳身教。字面上是并列的兩種教育手段,但這兩種手段更代表著一種過程的銜接,以言傳起,以身教終,越往后越是遞進,越是完成,越是能抵達教育的目的。
2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一直不在孩子身邊,孩子的教育幾乎全部交給了媽媽。我不知道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在性格的養成上最后會演化出怎樣的差異。
記得曾有一個廣告片給了我深深的心靈震動,說的是一個小女孩,每個月固定的一天,媽媽會領著她到取款機前取出爸爸打來的匯款,爸爸不在身邊,但每次取款她仿佛感受到了爸爸的存在,直到一天晚上,她夢見爸爸回來了,但爸爸的樣子卻是一個跳動著的取款機的形狀。這種尷尬的浪漫和奇異的溫情,是孩子未被滿足的愛造成的。而愛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需要陪伴來完成。但在陪伴不可得的情況下,營造在場感應該是每一位父母都要學習的課程。
怎樣理解“在場感“呢?在我來說,通過視頻、電話語音等,讓兩個女兒具體地感受爸爸的形象,這是一種最基本的手段,但我發現,這最終也并不能改變什么。有時候女兒甚至都失去了溝通的興趣,她們才四歲多的年紀,還指望我們能夠像老朋友一樣噓寒問暖相互關懷合乎禮儀地溝通嗎?
我才明白,所謂在場,是形成于腦海中的,對父親的一種認知,就像廣告片里描述的,父親通過取款機表達了他的在場性,女兒對父親的認知也最終落在取款機這一物化的形象上。讓孩子能夠時刻覺察到父母的存在,就是在場,就是一種陪伴的補充和替代,也是愛的教育的一部分。
所以,當孩子早上不愿刷牙或者拿著牙刷干別的事,媽媽說:“認真刷牙,把牙細菌從嘴巴里趕出去“的時候,我要刻意培養自己像這樣說話:“媽媽說的是對的,聽媽媽的話,好好刷牙牙齒才不會生病”。從某種程度上,我在強化媽媽的在場感,讓女兒對媽媽形成更親密和權威的認知。
而對于常不在家的我來說,媽媽時刻也在踐行著這樣的教育,讓孩子們感受到父親的陪伴。父親在媽媽的口中存在,通過媽媽實現一種教育的鏈接,至少在當前這樣一種家庭結構中,是可行的辦法。
所以當我每次逗留在家的短暫時光中,我依然能感受到孩子們對于爸爸的親密感,不會因為缺少陪伴而疏遠我。在給孩子們講了很多故事之后,我會再額外編講一些“番外篇”,把女兒和我也作為故事的角色帶入進去,在虛擬的世界達成一種探險的游戲,我想告訴她們,在她們成長的道路上,爸爸一直在場。
令人欣慰的事,有一次大女兒告訴我,她某一天給媽媽講了一個很長的故事,就是那個《空房間》的故事,恰好這個故事就是并不存在于故事書上的爸爸帶著她們去冒險的故事。
什么才是更人性化和科學的育兒方式?我想沒有誰能有十足的把握說清楚,她們單純如白紙,是未經編排過的、沒有矯飾的,自由而活躍的整合的人類。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們要做的全部工作,即為表達出愛的意愿,如何發展和成長,孩子們自己會做出選擇。那么,無論對于學校還是家庭,育兒都是一場愛的教育,一場關于愛的討論和實踐,讓愛流過她們的身體,然后成為接納世間萬物的載體和無限延展的創造者。
這個過程需要我們一直“在場”,坐在窗前或沖進窗外,用充滿愛的眼睛,就會看到世間難得的快樂和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