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錄》、《本草蒙筌》及《湯液本草》均記載黃連“止消渴”、“調胃厚腸”之功用,故對于以胃腸功能紊亂為主的肥胖型糖尿病,靈活運用黃連類 方,可達到調理胃腸的治療目的,臨床收效甚佳。
1.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清熱益氣養陰,攻補兼施,適用于糖尿病中期熱傷氣陰, 虛實夾雜證
糖尿病的演變過程可分為郁、熱、虛、損四大階段,郁的階段,代表疾病的早期, 核心病機多是六郁和絡滯。六郁是以食郁為先導而形成的氣郁、血郁、火郁、痰郁、濕郁的病理狀態。絡滯由食、氣、火、痰、濕五郁的病理產物和早期血郁交互作用而形成,在糖尿病早期即存在。
熱的階段,代表疾病的發生,表現為易怒口苦(肝)、消谷善饑(胃)、便秘(腸)、大渴引飲(肺)等。虛的階段,代表疾病的發展,主要表現為陰陽氣血虧虛,臨床常表現為虛實夾雜、寒熱并存,治療上當虛實兩顧、寒熱并用 損的階段,代表疾病的終末,糖尿病后期,諸虛漸重,脈損絡疲益顯,大、小、微血管 都可能出現病變。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針對糖尿病“虛”的階段切合病機。
《傷寒論?辨厥陰脈證并治》曰“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 若食入口即吐,千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后世醫家注釋此方認為該證乃胃熱脾寒,誤吐傷胃,誤下傷脾,誤用吐下,脾胃更傷,因而寒熱相隔更甚。以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治療糖尿病中期患者,療效顯著。
病例舉隅:陳某,女,63歲。糖尿病患病半年。患者半年前突發消瘦,2個月內體重下降6kg,并有多飲、多食、多尿癥狀,周身乏力,皮膚瘙癢,雙足甚涼。至醫院檢查空腹血糖(FBG) 18.6mmol/L,糖化血紅蛋白12.
3%,確診為糖尿病,患者遵醫囑 口服藥物二甲雙胍250mg每天三次,瑞格列奈lmg每天三次,阿卡波糖50mg每天三 次。規律用藥1個月,復查FBG7.0mmol/L,餐后2h血糖(PBG2h) 8.
2mmol/L,但患 者日益消瘦,體虛乏力,“三多”等癥狀未見明顯緩解,故來求診。既往患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數年,具體不詳;舌質暗、舌苔黃白相間,舌下靜脈曲張呈串珠狀。脈弦細略數。辨證屬脾虛濕困、胃熱熾盛。投以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加減。方藥如下:
干姜9g黃連15g黃芩30g太子參15g白鮮皮30g地膚子15g苦參9g黃柏
9g竹葉9g
患者連續服用70付后,自覺精神清爽,多飲、多食癥狀減輕90%,皮膚瘙癢減輕70%,雙足涼減輕70%,體重保持現狀,未再下降,患者停用二甲雙胍,血糖水平控制穩定,FBG7.0mmol/L,PBG2h8mmol/L,糖化血紅蛋白5.7%。
分析:患者發現糖尿病僅半年,但病情進展較快,由發病初期的內熱郁滯發展至中期氣陰兩傷與濕熱并存,病機演變之快與既往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持續多年不無關系。患者自述平素性情急躁,患病后體重持續下降,消谷善饑,上熱下寒,疲勞難解。
縱觀其病情演變,乃由熱至濕熱夾雜,由實至虛實并見。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寒熱并用,辛開苦降,陰陽并調。黃芩、黃連、黃柏清三焦之郁熱;易人參為太子參, 重在益氣養陰;酌干姜暢脾胃滯氣,避寒涼而顧護中州;白鮮皮、地膚子、苦參清周身皮膚濕熱而止癢;諸藥合用,苦以燥濕,寒以清熱,辛以利氣,療效斐然。
2.烏梅丸寒熱并治,交通上下,適于糖藎病中后期上熱下寒,陰陽失交者
本文地址:仝小林教授用黃連及黃連類方治療糖尿病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