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5 09:34:33 來源: 外灘畫報
“最難的是在我籌集善款時,所有人都說,‘別逗了,看看你的老爸是誰,你們最不缺的就是錢。’”彼得說,很多人都難以相信,原來老巴菲特從不在金錢上支持孩子們。如今,作為老巴菲特最小的兒子,彼得已成為美國知名的音樂人。去年,由彼得創辦的Novo 基金會還入選《巴倫周刊》評出的全美最有影響力基金會前25 名。
當沃倫· 巴菲特抱著尤克里里琴出場時,全場爆發了掌聲與口哨聲。不同的是這次他表演的舞臺不是奧馬哈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而是位于洛杉磯的帕利媒體中心,為他進行鋼琴合奏的是他的小兒子彼得· 巴菲特(Peter Buffett)—一位在好萊塢頗有名氣的音樂家。
這一刻,他不是股神,而是一名普通的父親,給兒子的音樂會暖場的父親。
在唱罷了一首《Ain’t She Sweet》后,老巴菲特對觀眾說,“我是來這看看我(給兒子)的鋼琴課投資得到了什么。”
2008 年秋天的這次父子合奏成為彼得· 巴菲特音樂生涯中很重要的一個印記,這是父親老巴菲特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聽他演奏。更重要的是,在音樂會上與父親的對話讓彼得陷入了思考。在那之后,彼得決定將成長中關于家庭與財富的想法集結成一本書,這就有了他的自傳《Life Is What You Make it》,該書中文版《軌跡—人生由你打造》近日將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在書中,彼得分享了巴菲特家族的教育方式,以及他對財富的思考。“最難的是在我籌集善款時,所有人都說,‘別逗了,看看你的老爸是誰,你們最不缺的就是錢。’”彼得說,很多人都難以相信,原來老巴菲特從不在金錢上支持孩子們。“我很感激父親的這種教育方式,很高興我不是一個被父親寵壞的孩子。”
巴菲特家與眾不同的孩子們
52 歲的彼得身材高大,黑色鬈發、眼神深邃,他喜歡穿緊身牛仔褲和休閑西裝,看起來頗具藝術家氣質,因為投身音樂事業,從未涉足父親的投資領域而被稱為“離巴菲特最遠的一個孩子”。彼得參與制作的電影《與狼共舞》的配樂奪得了奧斯卡獎,他本人也獲得過艾美獎;他還為杜邦、英菲尼迪、CNN 等公司制作廣告配樂。
彼得的大姐、老巴菲特的長女蘇珊是一名全職太太,現住奧馬哈,離老巴菲特的住處只有10 個街區。蘇珊在奧馬哈經營一家毛衣編織廠,同時還打理自己的基金會。
彼得的二哥霍華德曾被巴菲特指定為接班人。1995年起,霍華德就一直跟隨父親,并擔任總部設在奧馬哈市的林賽公司董事會董事一職,但他真正的興趣在農業、環保方面。大學輟學后,霍華德開始經營父親購買的農場,至今他仍在伊利諾伊做農活。他的基金會與蓋茨基金會合作,投入資金為非洲研究抗旱玉米。霍華德也因為他對非洲的貢獻而被聯合國授予世界糧食計劃署大使。
在孩子們眼中,巴菲特并不像外界所言那樣偉大,他總忙于看報表、賺錢,對家庭和孩子卻一無所知。霍華德記得:“我父親不會使用剪草機,我從未見過他修剪草坪、修整樹籬或是洗車。”這些事情常常讓母親和孩子們非常生氣。
對孩子們的教育主要由母親蘇珊完成。彼得在《軌跡》中描寫了這樣一個故事。高中二年級時,對功課并不感興趣的彼得甚至想提前畢業。有一天,他的新聞課老師找他談話,希望他能制作下一學年的年鑒,這是一個光榮的工作,彼得決定重新考慮他的計劃。后來彼得才知道,這是母親找到新聞課老師,兩人共同醞釀的計劃,因為母親希望他能更完整地接受高中教育。
那時,老巴菲特已經是《福布斯》雜志的常客。中學畢業,彼得毫不費力地得到了《華盛頓郵報》出版人凱瑟琳· 格雷厄姆的推薦信(注:巴菲特擁有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進入斯坦福大學文學系學習。
斯坦福這所私立大學永遠向杰出校友或者潛在捐贈人的子女敞開大門,但彼得并不認為這是一種公平的體制。那時,彼得在教室里享有特權座位,但他常常自忖沒有這種資格。姐姐蘇珊和哥哥霍華德也曾面臨同樣的困境,為此他們不得不提前結束大學教育,霍華德更是轉了三次學并最終退學。
“當善意的父母給子女鋪就的道路太過平坦時,父母就剝奪了子女贏取自尊的機會,這也讓孩子們在塑造性格的過程中欠缺了戰勝挫折的經歷。對孩子們而言,只有戰勝這些挫折才能擁有真正、持久的自信。”彼得說。
吝嗇的老爸,慷慨的老爸
相對母親,父親老巴菲特則更為嚴厲,尤其在金錢方面管得很嚴。彼得說,他們很小就知道,要從父親那里獲得精神支持很容易,金錢支持幾乎不可能。從小,姐弟幾個人的零花錢都是以“貸款”的形式獲得的。霍華德曾回憶,1973 年他高中畢業時,夢寐以求的是一輛新的小型護衛艦轎車。父親沒有直接拒絕,而是提出了一個交易:父親為那輛車出5000 美元,但是,在以后的三年里,父親不會再為自己買生日禮物、圣誕禮物,甚至畢業禮物,兒子還得自己想辦法支付剩下的2500 美元。霍華德艱難地得到了那輛汽車。
彼得同樣體會過父親的吝嗇。那時,30 出頭、事業小有所成的彼得想買套大房子,他希望父親能借給他一部分錢,卻被巴菲特以“我們父子不要談錢”這樣的理由拒絕了。彼得很生氣,轉而去銀行貸款。后來他才明白父親的用意,“如果父親真給了我錢,我反而沒機會體會到要自己去努力,我認為這是他愛的一種表達方式。” 2006 年,老巴菲特在宣布將自己的大部分財產約370 億美元捐給蓋茨基金會的同時,還將價值約30 億美元的伯克希爾公司B 股股票平分給三個孩子所經營的慈善基金會。
如今,彼得已是美國知名的音樂人。去年,彼得創辦不足10 年的Novo 基金會入選《巴倫周刊》評選的全美最有影響力基金會前25 名。
彼得認為,他們姐弟三人在各自領域的成就得益于他們各自的努力。“如果我想在華爾街取得一份工作,父親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幫助我……我為什么要努力工作?因為它是贏得自尊的最可靠途徑,并且可能是唯一的途徑。”
B=《外灘畫報》
PB= 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t)
“這是父親的成功,不是我的”
B :《軌跡》即將出中文版了,能向中國讀者介紹你寫書的初衷嗎?你出書,按照常理,你父親應該幫你寫序才對,他有這樣要求嗎?對于你的書,他作何評價?
PB:我想讓人們理解生活是如何提升你的才能和釋放你的熱情。太多的人封閉自我,任由環境主宰自己。至于在中國,我明白中國不是美國,我也希望能夠在如何履行對國家、對家庭和對個人的職責上與大家交換意見。我父親為我的新書寫了一篇評論。
B:過幾個月你就要來中國了,聽說你不但要舉辦一場音樂會,還將參加一場關于財富與慈善的論壇,能介紹一下詳細情況嗎?為什么選擇中國?
PB:我希望用我音樂會的主題“生命在于自我創造——與彼得· 巴菲特的演唱會對話”來闡釋這個問題,我相信音樂是一個全球的語言。因為我不會說中文,所以我想創造一個氛圍,用我音樂上的智慧在某種程度上彌補直接交流技巧的不足。我希望那些參加演唱會的人能有一種感覺,我們作為朋友分享共同的時刻,在這個時刻我們可以敞開心扉,談論一些每天都出現在我們面前但往往會被忽視的問題。
至于阿瑞斯論壇,我非常榮幸被邀請參與這個論壇。我對這個論壇的理解是:這并不是完全是關于財富和慈善的,就像博鰲論壇,議程不是由論壇以外的人設定的,論壇的重點是創立一個能夠在一起學習和討論有意義事情的機會。
B:2009 年,你的Novo 基金會入選《巴倫周刊》評選的全美最有影響力基金會前25 名。對于一個剛剛成立10 年的基金會,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做了哪些事以擴大基金會的影響力?或者說,人們是慕巴菲特家族之名,而愿意支持你?
PB:基金會從1999 年做區域服務起步,一開始主要是資助威斯康辛州的社會福利機構。2006 年,基金會注入了大量我父親承諾的資產,基金會總部搬到了紐約,我們開始制定戰略規劃。目前資助金主要針對婦女和女孩,主要包括:為全世界婦女和女孩爭取教育和經濟權利;結束針對婦女和女孩的暴力行為;婦女能力的建設和婦女組織的建設;促進社會情感學習,用積極的情感和社會支持來教育大眾,提高婦女技能;加強她們在當地的經濟生存能力。
截至2008 年底,基金會的總資產超過11 億美元,這包括近2.06 億美元凈資產和價值約9.16 億美元的伯克希爾公司B 股。我們有7 名全職職工。
B:音樂是你的主業。對于基金會的具體工作,你是親自過問,還是像你父親把任務甩給蓋茨一樣,請別人幫你打理?
PB:我雖是基金會的負責人,但是我的妻子詹妮弗更多地處理日常事務。另外我們還有非常優秀的員工,他們能夠清楚地知道我們的方向。至于我父親的捐贈,那不是負擔,盡管這的確使我的生活發生了一些變化。問題更多的是如何找到合適的人運作合適的項目,我猜這是我要與父親分享的東西。
B:父親給你們三兄妹每人10 億美元是出于什么考慮?
PB:這可能聽起來很奇怪,但是我從來沒有想過會從父親的成功中獲得多少利益。很多人認為我要賺錢,然后傳承給下一代。無論如何,我不是這樣想的。這是父親的成功,不是我的,他會做他想要做的事情。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不用擔心因為父親的巨額財富而影響我的生活。我總是相信我能走自己的道路,實現自己的夢想。這也是我在書中寫到的。
至于我父親在他捐款的時候想什么,他在寫給蘇珊和霍華德的信中,已經非常清楚地說明了他所期待的是什么。對于我來說,我認為這就是父親對我說的:“我相信你,我知道你能找到答案。”父親給了我信任感,讓我在情感上獲得很大的滿足。如果問他問題,他會非常耐心地回答我,而且只要我需要建議,就一定會從他那里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