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周南·汝墳
遵彼汝墳 伐其條枚
未見君子 惄nì如調zhōu饑
遵彼汝墳 伐其條肄yì
既見君子 不我遐xiá棄
魴fáng魚赪chēng尾 王室如燬huǐ
雖則如燬 父母孔邇
汝墳不是墳,汝:汝河,墳:堤岸
在這條汝河的堤岸,寫滿了女子對于出外治水丈夫的思念和關愛。
據《魯詩》:蓋周南大夫之妻受命平治水土,過時不來,來而恐其懈于王事以遺父母憂,乃作是詩。
治水需用薪柴,漢武帝時,命群臣從官負薪填河治水
遵彼汝墳 伐其條枚(伐其條肄yì)
沿著那條汝河堤岸砍伐樹的細枝的是誰呢,肯定是一群治水的人,這中間,一定有女子翹首以盼遲遲不歸的丈夫吧,伐其條枚--伐其條肄,肄:樹木枝條斬伐后再生的蘗枝,從第一章到第二章,足以見得女子等待時間之長,起碼有一年了,以致枝條斬伐而再生
未見君子,惄如調zhōu饑(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在一年年的等待中,因為沒有見到心里所盼之人而如同沒有吃早餐的饑餓,也許我們現代人很難體會這樣的感覺了,而千年前的詩經時代,物質貧乏的時代,人們連起碼的吃飽穿暖都很難的時代,餓的感覺該是最難承受吧,而以饑餓來形容未見君子,也許該始于詩經的汝墳篇吧。
三國時代魏國的文學家曹植,在《洛神賦》中寫下“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南朝文學家沈約《六憶詩·其一》有“相看常不足,相見乃忘饑”
五代南唐詞人李煜,在《昭惠周后誄》中寫下詩句“信美堪餐,朝饑是慰”
這三位文學大家,也借鑒《汝墳》將“食”與“色”緊緊聯結,也難怪我們今天仍有成語“秀色可餐”
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汝墳》篇最讓我感動的該是這句了,我理解“不我遐棄”這不僅僅是女子單方面擔心被丈夫所棄,而是寫滿了對丈夫深深的思念以及擔憂,對于丈夫安危的擔憂,“遐棄”只是對于死亡的隱曲的說法,這中間飽含的不僅僅是自己被棄,更多的是對丈夫的生死的擔憂
魴:也稱鳊魚,鯉科鳊屬,淡水魚,水體中下層棲息。雜食性,以植物為主。除高原地區外,我國各大河流、湖泊中均有分布。
魴fáng魚赪chēng尾 王室如燬huǐ 雖則如燬 父母孔邇
據說魴魚疲勞后尾巴呈現紅色,以疲勞的魴魚來比王室的多難,同時也似乎在暗示丈夫長久以來治水的辛勞,我認為此句或是丈夫所說,也暗示在王室多難之時,可能再次出去公干,而妻子接著表態說“父母孔邇”,無論外面如何多事之秋,還好家里父母很近,其實這是對丈夫心靈的一種安慰。國破山河在,王室雖遭變故,但父母猶在,仍當盡心國事,穩定家庭,這也是對丈夫的激勵。
詩無達詁,關于《汝墳》還有很多解題,但上述只是我對詩的理解
《后漢書·周磐傳》:“周磐字堅伯,汝南安成人……居貧養母,儉薄不充。嘗誦《詩》至《汝墳》之卒章,慨然而嘆,乃解韋帶,就孝廉之舉。”
后漢書中周磐因誦《汝墳》而會其意從仕,我覺得,《汝墳》當是深明大義而又深情的女子,所以說,每個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