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時代與書風
——藥王山北魏造像題記書風芻議
文丨何慧斌
4世紀,“在東晉統(tǒng)治江左的一百余年間,北方政治舞臺上活躍的主角是此前內遷的匈奴、羯、氐、羌和附塞的鮮卑族,史稱'五胡亂華’。以這些民族為統(tǒng)治主體,先后出現(xiàn)了一系列政權(其中也有少數(shù)政權的統(tǒng)治者為漢族)。習慣上將這一時期北方出現(xiàn)的十五個政權,加上賨人在四川建立的成(成漢),統(tǒng)稱為十六國”。386年,少數(shù)民族分支鮮卑族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時,在盛樂(今和林格爾)定國號“魏”,史稱“北魏”政權。為了鞏固北方疆域的統(tǒng)治,順應民族融合的歷史趨勢,拓跋珪于 398 年遷都平城(今大同)。此后數(shù)年,北魏政權繼任者拓跋燾鞏固既得地域的同時,歷經(jīng)數(shù)十年戰(zhàn)爭征討,使柔然臣服,并相繼滅胡夏、北燕、北涼等政權而統(tǒng)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再次南下遷都洛陽。這一階段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域戰(zhàn)亂頻繁,社會動蕩,上至貴胄,下至庶民都被政權更迭的漩渦所裹挾。北魏時期耀州屬北地郡所轄,此地南距京兆郡(西安)大約80公里,東距北魏后期都城雒陽(洛陽)大約380公里。相對而言,北地郡屬于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接壤的較為邊緣的地域,受到政權更迭和戰(zhàn)亂的波及更大,從藥王山碑刻造像風格中的多元化表現(xiàn)即可窺見一斑。
藥王山北魏碑刻所在北山全貌
藥王山碑林外景
1991年所立碑石介紹耀縣碑林
藥王山碑林碑廊
藥王山碑林碑廊
藥王山碑林后山摩崖造像
藥王山碑林后山摩崖造像
楊縵黑造像碑陽(局部)
楊縵黑造像碑陽拓片
侍朗造像碑原石
侍朗造像碑原石(局部)
侍朗造像碑原石(局部)
◆ ◆ ◆ ◆
碑學審美演進中的藥王山造像碑書法
文丨彭礪志
藥王山所在的耀州,與富平因山相連,屬喬山山脈南支。藥王山系的基巖為灰?guī)r層,歷經(jīng)億萬年的沉積、擠壓和升降作用,石質具備了純、細、硬、脆等特點,且抗風化能力強,適合鑿刻雕像和刊刻文字,秦漢以來長安周圍的碑刻石料大都出自這里,北朝北地郡和長安周圍的造像碑自不待言。這里出土的《雷氏五十人造像記》所言“采石寶山,□聘巧匠,造石一區(qū)”,還有長安北周《同帝氏造像》“采石名山,造像一區(qū)”之句,文中的“寶山”和“名山”顯然都指藥王山一帶。
藥王山地區(qū)宗教造像歷史悠久。此地目前所存最早的一部《魏文朗造像碑》時間是北魏始光元年(424),比龍門石窟有最早紀年的《比丘慧成造像》(488)早60多年。但與之不同的是,藥王山造像屬分離式單座造像,依碑制(扁體碑)或碑的變體(四方柱碑),書刊方法與碑近似;而龍門石窟寺摩崖造像,其題記文字寫刻在連體造像的旁邊。關中地區(qū)經(jīng)歷了十六國時期的戰(zhàn)亂,經(jīng)濟凋敝,無法大興土木開鑿石窟寺雕像,于是短小精悍的石碑造像應運而生。由于民間不明佛理,常常把佛教混同于傳統(tǒng)道教,加之魏周帝王都崇奉道法,下層人民便把佛法和早期道教混在一起,所以,藥王山造像碑群中出現(xiàn)大量的佛道混合碑。
——《中國書法報》269期2版
郭伏安造像碑拓片
齊阿蓋真造像碑拓片
夏侯僧造像碑原石
夏侯僧造像碑碑陽拓片
夏侯僧造像碑碑陰拓片
夏侯僧造像碑碑陽拓片(局部)
夏侯僧造像碑碑右側拓片(局部)
夏侯僧造像碑碑左側拓片(局部)
夏侯僧造像碑碑左側拓片(局部)
◆ ◆ ◆ ◆
藥王山造像碑六品賞鑒(一、二)
佛道教融合的《魏文朗造像碑》
此碑1934年出土于耀縣漆河,現(xiàn)置藥王山碑林??逃诒蔽禾涞凼脊庠辏?24),碑高1.25米,寬0.70米,厚0.30米,四面造像。它為研究我國早期佛道教演變史、書法藝術史、地方民族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其特點是“早”“奇”“新”:首先,它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通佛道融合造像碑……;其次,它的“奇”處是兩次“滅佛”一次“除道”的幸存者。……;第三,它對我國北方各民族和文化的大融合尤其是佛道的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吮煮w隸中帶楷,刀法曠達,字跡厚健,質樸秀美,為早期隸轉楷之佳品。
魏文朗造像碑碑陽
魏文朗造像碑碑陽拓片
魏文朗造像碑碑陰
魏文朗造像碑碑陰拓片
魏文朗造像碑碑陰拓片(局部)
魏文朗造像碑碑陰拓片(局部)
魏文朗造像碑右側及拓片
魏文朗造像碑左側及拓片
簡樸超逸的《楊阿紹造像碑》
《楊阿紹造像碑》出土于1936年,地點不詳。現(xiàn)藏藥王山碑林??逃诒蔽盒涞劬懊髟辏?00),碑呈長方形,下半部略殘。高1.00米,寬0.52米,厚0.31米,一面造像。碑上半部粗鑿一拱形龕,內雕一天尊侍者。天尊頭戴道冠,身著通肩袍,腰束玉帶,結跏跌坐,露左足,右手舉胸前,左手扶足上。天尊像雕刻粗糙,風格圓胖。下半部為發(fā)愿文。……本碑書體方中帶扁,刻寫大小不一,有種自由擴張,率意自然之情趣。結字寬舒,點畫流動,筆勢開張,簡樸超逸。
楊阿紹造像碑拓片(局部)
清秀健美的《劉文朗造像碑》
該碑出土地點不詳,原藏耀縣文化館,現(xiàn)存藥王山碑林。此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碑呈不規(guī)格的圭形,下部殘損。碑高0.68米,寬0.50米,厚0.20米。碑陽上部鑿有拱形長方形龕,內雕一天尊二侍者。天尊和兩侍者頭均呈方圓。天尊面部已殘,頭戴道冠,有頭光,兩臂前曲,手持笏板,兩腿盤坐。兩側為手持笏板、身著圓領寬袖袍的侍者?!摫煮w為楷書,但字形較扁,近似隸書,已脫隸習。唯筆畫略帶蠶頭燕尾。書體結構相間,疏密適度;筆勢粗細有別,清秀健美。
劉文郎造像碑拓片(局部)
“斗雞戲豹”的《锜雙胡造像碑》
該碑一九一三年出土于耀縣文正書院(耀縣西街小學),刻于北魏孝明帝神龜三年(520),碑呈梯形,高1.27米、寬0.63-0.44米厚0.27米,四面造像,左側為文。碑陽,上部鑿一拱形禽,內為道教天尊,兩側有二侍者,龕楣上雙龍對首交纏,龕楣兩側刻有日月,碑左側下部有發(fā)愿文。碑陰造像同碑陽,唯下半右下角上,線刻斗雞圖。一位戲奴,身體仰倒立呈拱形,雙手著地,雙腿彎曲伸向頭部前方,面目平視,作拿大鼎狀。在戲奴彎曲的大腿之上,站立著一只昂頭翹尾的雄雞,其造型矯健,形態(tài)優(yōu)美。右角下,有駿馬后腿彎曲著地,馬尾下垂,馬右前蹄彎曲,左蹄略直離地而起,旁有一小狗蹲而望之。左側下部刻有“戲豹午熊”圖,……該碑書體結構嚴而不拘,著落勁健有序。
锜雙胡造像碑碑陰拓片
锜雙胡造像碑右側拓片
锜雙胡造像碑右側拓片
勁健挺拔的《郭魯勝造像碑》
《郭碑》一九三四年出土于耀縣西街菩薩廟,現(xiàn)放置藥王山碑林。碑刻于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碑高100、寬厚均0.28米,四面,僅三面有龕。碑陽和碑陰及側上部各鑿一拱形龕,龕楣無裝飾,內雕釋迦,頭飾螺髻身著袈裟坐于佛床之上,面相清秀。惟碑陽內坐釋迦右手上舉,掌心向外,左手下扶座,不露足?!摫臅w楷中帶隸,用筆以方為主,以橫取勢,橫劃未尾略帶隸書之波角。結字嚴整,形態(tài)奇絕,筆畫勻稱而有參差,沉重而有變化,寬舒而不失調,疏密而不寒乞。從總體來看,精細嚴謹,勁健挺拔,變化多姿,古樸而又爛漫。
郭魯勝造像碑拓片
郭魯勝造像碑拓片(局部)
魏書典范的《張安世造像碑》
《張安世造像碑》,一九三四年出土于耀縣北寺原,現(xiàn)存藥王山碑林。碑刻于北魏孝明帝神龜年間(518-520),碑上小下大,呈長方梯形。高161、寬0.70—0.42、厚0.22米碑陽鑿上下兩拱形龕,龕內雕釋迦佛像,面相已殘,釋迦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結跏跌坐于榻座之上,衣裙復于座裙褶飾以流水紋。龕楣似其以雙鵝交頸,口銜綬帶。下龕基本與上龕相同,碑陽與碑陰相同?!稄埌彩辣煜瘛?,是研究北魏隸、楷書法演變和發(fā)展史的珍貴資料,它的整體顯得古樸莊重。結字略帶頭尾尖狀,起筆沉重,落筆輕巧,方顯得粗細相見,點畫清晰,搭配勻稱。這種樸實無華剛健有力的運筆,橫直轉折,安排緊湊的結構,平實穩(wěn)重,質純雄渾的氣勢,似如曲剛勁有力的正氣之歌,從中真正領會和發(fā)現(xiàn)它的古樸之美,可發(fā)人暇想,意味無窮。
張安世造像碑拓片(局部)
——《中國書法報》269期3、4版
◆ ◆ ◆ ◆
從四通造像碑刻看藥王山造像碑的審美內涵
文丨王智杰
《吳洪檦造像碑》,亦稱《吳洪檦兄弟造像碑》,北魏晩期(516—528)刻石,1934年出土于耀縣雷家崖,高150厘米,寬66厘米,厚25厘米,現(xiàn)藏藥王山碑林。此碑為四面道教造像。碑陽:上部開龕,內雕一天尊二侍者;下部刻供養(yǎng)人姓名,約 128 字。碑陰:上部開龕,內雕一天尊二待者;左側刻有供養(yǎng)人姓名,約137字;右側為發(fā)愿文,殘破少許處。
吳洪檦造像碑舊影
吳洪檦造像碑現(xiàn)狀
吳洪檦造像碑碑額
吳洪檦造像碑造像(局部)
吳洪檦造像碑題記局部
吳洪檦造像碑題記局部
吳洪檦造像碑題記局部
吳洪檦造像碑題記局部
吳洪檦造像碑題記局部
吳洪檦造像碑題記局部
吳洪檦造像碑碑側題記局部
吳洪檦造像碑碑側題記局部
吳洪檦造像碑碑側題記局部
吳洪檦造像碑碑側題記局部
吳洪檦造像碑碑陽拓片
吳洪檦造像碑碑陰拓片
吳洪檦造像碑拓片(局部)
吳洪檦造像碑拓片(局部)
《仇臣生造像碑》北魏正光五年(524)刻石,又名《三寶造像記》。出土時間、地點不詳,上部殘失。殘高100厘米,寬42厘米,厚18厘米,呈縱長之勢,現(xiàn)藏藥王山碑林。此碑僅存一面造像。正面上部開龕且主龕僅留下半部。正面有楷書文字10行,滿行18字。造像組合為三尊,似為一佛二弟子。碑的左右兩側亦刻有造像主人家族的題名。下部刻發(fā)愿文。
仇臣生造像碑
仇臣生造像碑及碑側拓片
仇臣生造像碑拓片(局部)
仇臣生造像碑拓片(局部)
《俊蒙氏合邑三十一人造像碑》是同族異姓造像碑,北魏永熙二年(533)刻石。參加造像的全是婦女,為北朝造像中僅見,題名者一半為羌族,一半為漢族。該碑刻于1934年出土于耀縣漆河,殘高90厘米,寬67厘米,厚38厘米。現(xiàn)藏于藥王山碑林。此碑為佛教四面造像。碑陽:上部開龕,內雕一佛二菩薩。碑陰:上部開龕,造像同碑陽。左側為發(fā)愿文。
俊蒙氏合邑三十一人造像碑
俊蒙氏合邑三十一人造像碑碑陽拓片
俊蒙氏合邑三十一人造像碑碑側拓片
俊蒙氏合邑三十一人造像碑碑陰拓片
《夫蒙文慶造像碑》于北魏神龜二年(519)刻,高102厘米,寬42厘米,厚30厘米。1934年出土于耀縣坡頭村,現(xiàn)藏藥王山碑林。此碑為佛教四面造像,系像主夫蒙文慶為追薦亡父道明、亡妹光姬而造。
夫蒙文慶造像碑(局部)
夫蒙文慶造像碑碑陽拓片
夫蒙文慶造像碑碑側拓片
夫蒙文慶造像碑拓片(局部)
◆ ◆ ◆ ◆
藥王山北朝造像記書風辨析
文丨雷雨
藥王山北朝造像記的“正體”之風可以分成三個類屬:分別是平畫寬結的“平城體”、斜畫緊結的“洛陽體”以及介于二者之間的斜畫寬結的寫法。藥王山所處陜西耀州距離北魏都城洛陽不遠,較晚出現(xiàn)的“洛陽體”書風秀穎峻拔,與藥王山北朝造像記在風格上似乎有著內在的承續(xù)關系。北魏《郭魯勝造像碑》楷中帶隸,用筆多方,勁健挺拔,變化多姿。北魏《夏侯僧合邑造像碑》,正文“洛陽體”楷書書風突出,橫畫斜勢明顯,字形結構安排緊湊,題名處保留“平城體”的書寫方法。西魏《七十六人等造像碑》《張暯周造像碑》基本點畫的書寫已經(jīng)完全成熟,橫向取斜勢明顯,結體取勢也漸趨法度,洛陽新體風尚突出,工整秀麗。北周《張永貴造浮圖基座》《和識達造像碑殘座》《毛明勝造像碑》《張僧妙法師碑》楷書筆法自然熟練,字形結構精美,是為開隋書之先河的洛陽體書風。介于“平城體”和“洛陽體”之間的是斜畫寬結的“正體”之法,如北魏《锜氏合邑廿人等造像碑》《吳標兄弟造像碑》,其體勢是斜向取勢的,但字形結構上寬博,可見“斜勢”已成為藥王山北朝造像記的一種趨勢,只是就斜的書寫規(guī)范還在進一步地演進之中。
——《中國書法報》269期7版
和伏慶造像碑碑座拓片
和伏慶造像碑碑座及四周拓片
劉男俗造像碑
劉男俗造像碑(局部)
劉男俗造像碑(局部)
劉男俗造像碑碑陽拓片
劉男俗造像碑碑陰拓片
劉男俗造像碑碑側拓片
◆ ◆ ◆ ◆
藥王山造像碑中的北朝宗教、民俗及藝術
文丨張燕
《中國書法報》269期版面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