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初升高語文銜接之文言閱讀
userphoto

2023.08.03 甘肅

關注
文言閱讀
【知識銜接】
————初高中課程解讀————
初中課程
高中課程
《課程標準》中規定:“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考試說明》中規定:“閱讀淺顯的古代詩文,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篩選文中的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初中知識回顧————
考點解讀
(一)課內文言文
【命題規律】
1.考試選材以《語文課程標準》推薦的16篇文言文為主,其他的課內文言文為輔。
2.題量大致保持在3~5題,分值基本保持在10分左右,所占比重較大。
3.考點主要集中在文言實詞(包括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文言虛詞,文句翻譯,文言斷句,內容的理解、概括、歸納以及感悟啟發等。
4.考查方式主要是以填空、選擇和簡答為主。
【命題趨勢】
1.考試選材將繼續以《語文課程標準》推薦的16篇文言文為主,特別是其中的重點和精華段落,將會繼續受到命題者的青睞。
2.題量和考點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是考查方式會更加新穎多變,特別是文言詞語的解釋,考查范圍將不僅僅局限于本課,請廣大考生在復習備考中注意融會貫通。
3.客觀性試題越來越少,而且難度有所增加;主觀性試題,特別是一些拓展性的題目,如對比探究、聯系現實談感悟的試題將逐漸增多。
4.此外,久違了的文學常識也在悄悄融入考題,這類題目看似簡單,但是也需要同學們平時多關注、多積累、多復習,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萬無一失。
5.淮安市語文中考文言文閱讀多年來非常重視考查課內文言文,較少涉及課外文言文。
方法總結
一、判斷、劃分節奏
1.了解題型特點。
古詩文重在朗讀,而朗讀就要掌握正確的朗讀節奏,所以不少省市的中考語文試卷出現了古詩文朗讀節奏劃分題。這種題型涉及文字、詞義、語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識,它綜合考查了學生的文言語感,是中考文言文命題的一種常見形式。考查方式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選擇題,要求選擇朗讀停頓的正確或錯誤項;一種是直接在原句上進行劃分。
2.常見的幾種劃分方法。
(1)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例:故人具雞黍。按“二一二”的節奏形式可以劃分為:故人/具/雞黍。也可按“二三”的節奏形式劃分為:故人/具雞黍。
(2)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節詞,朗讀時須停頓。例: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于是”在古文中是兩個單音節詞,不得連讀,這句話的節奏應該劃分為: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3)句首發語詞之后要停頓。例: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若夫”是句首發語詞,朗讀時其后要停頓,這句話的朗讀節奏應劃分為: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4)根據古代文學常識,正確劃分節奏。例:虞山王毅叔遠甫刻。“虞山”是山名,朗讀時其后要停頓,“王毅”是姓名,“叔遠”是字,姓名和字之間也要停頓,這句話的節奏應劃分為: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5)根據語法結構劃分節奏。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語,“以”是謂語,“臣卑鄙”是賓語,“不”作“以”的狀語,故這句話的節奏可以這樣劃分:先帝/不/以/臣卑鄙。
(6)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四字駢句,應該兩字一頓,應劃分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X&X&K]
(7)根據文意確定停頓。例: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前一個“樂”,用作動詞,以……為樂;后一個“樂”,名詞,樂趣、快樂。據此,這句話可以這樣劃分節奏: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二、理解、辨析詞義
1.注意古今詞義的差別。
古代的詞義,有些是直到今天也沒有變化的,例如“人”“手”“大”“小”“飛”等;有些則起了變化,或詞義擴大,或詞義縮小,或詞義轉移。如果依照現代漢語來理解,那就可能鬧出笑話。如:“涕”古代指“眼淚”;“臭”古代是“氣味”的意思,包括好聞的香味;“江”“河”,古代一般專指“長江”“黃河”。
我們讀文言文,不怕陌生的字,而怕熟字。對于陌生的字,我們可以查字典來解決;至于熟字,我們就容易忽略過去,似懂非懂,容易弄錯。比如古人所謂“去”,指的是離開某一個地方,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乃記之而去”的“去”意思就是“離開”。
2.依據語境確定實詞意思。
要確定詞義,必須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文言文中的實詞大多有幾個義項。如“生”,常見義項有:①草木生長,長出,如“多松,生石罅”(《登泰山記》);②生活、生計,如“而鄉鄰之生日蹙”(《捕蛇者說》);③對讀書人的稱呼,如“生固幸而遇予乎”(《黃生借書說》)。在文言詩文中,有許多名詞一直沿用至今,它們主要出現在成語和書面語中,成為現代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積累一定數量的成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詞語。這里以《桃花源記》為例:緣(沿著,順著)溪行——“緣木求魚”;落英(花)繽紛——成語“落英繽紛”出于此,意為落花繁多。
在確定、解釋詞義時還要注意實詞的活用現象和古字的通假現象。如“親賢臣,遠小人”(《出師表》)中的“親”和“遠”,本是形容詞,但在句中活用為動詞,解釋時就應用現代漢語中的動詞“親近”“遠離”;又如“斗折蛇行”(《小石潭記》)中的“斗”和“蛇”本是名詞,在句中顯然是表形狀的狀語,解釋時就要表現狀語的特點,用“像北斗星一樣”“像蛇爬行一樣”的形式來表述。通假現象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現象,如“明日徐公來,孰視之”(《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孰”,是“熟”的通假字,應從“熟”的義項中找到相應的解釋“仔細”。
要能夠根據語言環境確定義項,其基礎是實詞的積累,《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有150個字左右的積累量,而這150個實詞的積累與對課文內容的識記、熟讀是密切相關的,到了一定階段,還應進行必要的梳理,尤其是可以對初中課文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詞句作一番梳理,把握它們的解釋和用法。只有這樣,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了解虛詞的含義或作用。
文言虛詞的使用十分頻繁,但初中課文中涉及的常用虛詞并不多,大致有“而”“其”“雖”“為”“焉”“于”“與”“以”“之”等,因此初中階段只要重點了解部分虛詞的含義或作用就可以了。文言虛詞可以分兩種情況:一是能用相應的現代漢語來解釋的,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于”與“能謗譏于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于”,就分別解釋為“對”“在”;二是不必用現代漢語來解釋的,如“夫”“而”等,如“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中的
“夫”與“時時而間進”(《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而”就不必作具體解釋。
文言虛詞含義或作用的了解,不必死記硬背,主要還是要有一定的文言閱讀量,產生一定的語感,在解釋句子的時候,能找到相對應的現代漢語詞語,使句子的解釋正確、通順。
三、翻譯、疏通句子
1.突破關鍵詞語。
如果把翻譯句子比作百米跨欄短跑競賽,那么關鍵詞語好比一個個跨欄。突破一個個“跨欄”,是關鍵,是基礎。如《公輸》中“荊國有余于地”一句,首先要知道“荊國”是指當時的“楚國”;其次要知道“余”是“多”的意思;最后,則是思考文言虛詞“于”作何解釋,聯系上下文,疏通句義,可以解釋為“在”。整句的意思可解釋為“楚國在土地方面有多余”。常用文言虛詞的用法雖不單獨考查,但在翻譯句子時起很大的作用。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關系,句子的語氣,常常憑虛詞表達出來,可見,常用文言虛詞的一些用法也應大體了解。
2.注意句式特征。
文言語序和現代語序常常不同,用現代漢語翻譯時,要按合乎規范的語言習慣作適當的調整和表述。如“……者……也”“……也”是判斷句的標志,翻譯時要注意這些標志性詞語。《曹劌論戰》“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句中,“夫戰,勇氣也”有一個表示判斷語氣的“也”。但句中無動詞,翻譯時應補上,準確的解釋應該是“作戰,靠的是勇氣”。還有,“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常見固定句式”等文言文特殊句式特征,在多讀多看中,要能準確判斷和正確理解。
3.掌握翻譯步驟。
可以用一個口訣來概括:通讀全文,領會大意;斟酌字義,揣摩語氣;補、略通變,合情合理;字詞句篇,連成一氣;如無標點,審慎斷句;解釋完畢,檢查仔細。翻譯的總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其步驟是先釋義,然后串意,最后調整。具體方法有①留:有的不用解釋,保留原樣,如地名、人名、官名、書名、年號、朝代等。②換:把文言文換成現代漢語,包括把古漢語特有的句式換成現代漢語句式。③增: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在翻譯中要補充為相應的現代漢語雙音節詞。如“懼有伏焉”(《曹劌論戰》)中的“伏(埋伏)”。
另外,將句子中省去的部分補上,數詞、名詞中間要加量詞。④刪:有些
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解釋時可刪去,如果硬解釋,句子反而不通了。如“夫戰,勇氣也”中的“夫”,只是引起議論的作用。⑤調:解釋時,需要對原句的詞序作適當的調動,把某些倒裝的句子成分調整過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解釋為“你真是太不聰明了”。
四、分析、概括主旨
1.概覽全文,整體把握。
首先,一定要有整體閱讀意識。在閱讀過程中,即使碰到個別詞義或句
意一時把握不準的情況,也應毫不猶豫地讀下去,一遍不行,就來兩遍、三遍。在反復的閱讀中,原先的
問題往往會迎刃而解。其次,在整體把握了文意,有了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再去思考閱讀時產生的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就可以比較準確地把握主旨了。
2.篩選文章的關鍵信息。
首先,是檢索性篩選。對一些比較顯性的語言材料能夠準確地提取信息。如“在《曹劌論戰》中'忠之屬也’具體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我們可以在“忠之屬也”一句的前后,用推斷的方法去辨認一下,即可確定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其次,是理解性篩選。例如,“上文通過列數字的方法說明了核舟的______,贊美了雕刻者技藝精湛”。如果僅僅理解為為了說明核舟的“小”,那只是淺層的理解。其實,作者意在強調小小核舟上竟然有那么多的人物、物件、題字等,從而說明核舟的“精致”程度。
3.讀懂作者的情感態度。
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態度是借助抒情、議論的句式直接表達出來的,帶有明顯的贊頌或批評、肯定或否定,從文章的關鍵語句中就能找到。有的文言文,作者的觀點和態度是通過對人、事、物、景的描述(說明、議論)中顯現出來的,其觀點和態度比較隱蔽,又分散在各部分之中,這就需要在領悟、分析、比較的基礎上去綜合概括作者的觀點和態度。注意從選文的開頭句、中心句、結尾句入手,把作者對原文中的人、事、物的評價或事理的分析的句子找出來,以此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高中知識鏈接————
考點解讀
高考中對于文言實詞的考查,歷來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學生的失分率很高,其主要原因可能與他們學習文言文基礎知識不扎實有關。學習文言實詞,重在積累、掌握一定量的實詞是閱讀文言文的前提。對文言實詞的掌握,要以《考試大綱》中規定的120個實詞為中心,兼顧其他的重點實詞,尤其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
積累實詞,意在運用。解答文言文閱讀中分辨實詞詞義的題目常用的方法是:把給出的義項帶入相關的句子中去貫通文意,解釋準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答案。實際上這里要求具備的是一種根據上下文推斷詞語含義的能力,在推斷的過程中始終要注意:詞不離句,句不離段。
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要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角度去分析它。要通過學習,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其中學習和考查的重點在于引申義。另外,還應當
注意區分古今詞義的差別,特別要注意不要把古代漢語的兩個單音節詞誤釋為現代漢語的一個雙音節詞。
《考試大綱》明確需要掌握的不同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理解這些“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與用法,是指能根據語境進行理解與辨別。“句式”屬于語法范疇,“不同的用法”指詞類活用,也屬于語法范疇。同現代漢語相比,古代漢語的語法構造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別。所謂“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這樣
一些相異的部分。大致說來,這些相異的部分包括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與詞類活用等五個方面。
方法總結
一、文言實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是理解文段的關鍵,與文言虛詞相比,它數量多,表意性強,變化性大。'理解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包含著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這些文言實詞是中學生常見的實詞,而不是生僻難懂的;二是這些文言實詞的含義是在上下文中表現出來的,而不是脫離上下文的字典含義;三是對于這些實詞的語境意義要理解,而不是識記那些僵死的概念。
文言文實詞的考查主要落實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通假及詞類活用等方面。從這幾年的高考試題看,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更為命題者青睞,所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應特別注意:
1.注意詞的古今義
文言實詞,有的與現代漢語意義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
同。這兩類詞都可以不去管
它,重點應放在古今既有聯系又有差別的實詞上。如'食已與與如也'的'已'今作'已經',這里是'罷''完'的意思;如'偷',古義有茍且、馬虎、刻薄等意,今為偷竊。理解時不能不辨古今差別而隨便地以今義釋古義。
2.注意單音詞和雙音詞
文言以單音詞居多,漢語以雙音詞居多。不要把兩個連用的單音詞誤判白話文中的雙音詞,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現象
古代漢語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說'能'悅','諭'通'喻'。因此,理解時不要誤把通假字作為本字。如'以身徇國','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來,就會解錯。
4.注意偏義復詞現象
所謂偏義復詞,京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的詞,其中一個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只作陪襯,如《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親父兄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義,'公姥'只有'姥'的意義,'父兄'只有'兄'的意義。如果不解依據上下文看出它們是'偏義',就會理解錯誤。
5.要注意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在文言中是常見的語言現象,應根據具體語境作辨別。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中的'舉'是'全'的意思(與'獨'相對);'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中的'舉',根據前后文,應解釋'攻取'。
二、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赤壁之戰》)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戰》)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記》)
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石鐘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送東陽馬生序》)
2.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操何)(《鴻門宴》)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鴻門宴》)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省略句
古代
漢語和現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省略謂語。與現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之)斗卮酒。(《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有許多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詞后面還有名詞或者名詞短語,這個名詞或者名詞短語就是活用動詞的賓語。如: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指南錄>后序》)
'臣,海安、如皋'都是賓語,'私、道'原本是名詞,現在都活用成了動詞。
如果沒有賓語,就看一個名詞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狀語,如果有狀語,這個名詞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刺秦王》)
(2)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促織》)
'乃、細'都是狀語,于是原本是名詞的'前、疏'都活用成了動詞。
如果一個名詞前面有能愿動詞,那么這個名詞就可能活用成了動詞。如:
(1)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頗藺相如列傳》)
'鼓''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詞活用為動詞了。
2.名詞做狀語
名詞一般是不能做狀語的,做了狀語就意味著帶了副詞的性質。在文言文當中,這也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所以名詞做狀語也是一種詞類活用的現象。如: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
'南指'相當于'向南指'。
(二)動詞的活用
動詞的活用主要是動詞活用為名詞。在一定的上下文當中,一個動詞處在主語或者賓語的位置,這個動詞就可能活用為名詞了。如:
(1)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六國論》)
(2)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援、救'原本都是動詞,這里不是處在主語,就是處在賓語的位置,所以都活用為名詞了。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的主要功能是做謂語、定語;如果一個形容詞做了主語或者賓語,這個形容詞就可能活用為名詞了。如: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過秦論》)
'賢'原本是形容詞'德才優秀',這里是'賢士、賢人',可見它已經名詞化了。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如果帶上賓語,就活用為動詞了。如: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苦'后面帶上了'秦'做賓語,就活用為動詞了。
(四)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
是一個動詞或者形容詞,產生了使賓語發生某個動作的意思,這個動詞或者形容詞便有了使動意義,活用為使動詞了。如:
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崤之戰》)
'勤民'是'使民勞累',是使動用法。
(五)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表示心理活動,意思是'認為怎么樣'。如:
'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荊軻刺秦王》)
'遲之'是'認為這件事辦得太遲',是描寫心理活動。
四、翻譯句子
文言文翻譯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綜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來,文言文翻譯都是用四選一的選擇題來考查的,從2002年起改用考查考生自己動手翻譯的能力。
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高考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這個要求是比較高的。其主要之點分述如下:
1.字字落實
'字字落實',是一個原則的要求,應區別以下不同情況:
(1)留。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專有名詞原樣保留,不必翻譯。
(2)刪。對那些起語法作用原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或者是表敬稱、謙稱而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在譯文中可以刪去。
(3)換。對那些古今意義上有差別或多義詞,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的詞語。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中,'兵'應換成'兵器','利'應換成'鋒利','弊'應換成'弊病'、'毛病',等。所謂字字落實,主要是指這一類'字'的落實。
2.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
用詞的特點,主要是指活用的詞類。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即譯文要正確表述出活用的情況。如《過秦論》'外連衡而斗諸侯'一句中,'外',名詞作狀語,應譯為'對外';'連衡'這里用作動詞,應譯為'用連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動詞,應譯為'使……爭斗'。全句譯為:(秦國)對外用連衡的策略使諸侯自相爭斗。這便譯出了全句用詞的特點。
3.譯出原文造句的特點
所謂原文造句的特點,指原文所使用的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特點。譯出這種造句的特點,要分兩種情況:一是文言文的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要譯成現代漢語相
應的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二是省略句要補出省略的成分,倒裝句要順過來。例如:
(4)
①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下天笑。(《屈原列傳》)
③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句①'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聞也'是'臣未聞之也'的倒置,翻譯時的都要順過來。全句可譯為:仲尼的門徒沒有說過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因此后代沒有流傳,我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
句②'兵挫地削'、'為天下笑'都是被動句。全句可譯為:(楚懷王)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割削,失去了楚國的六個郡,他自己也死在秦國,被天下人嘲笑。
句③'求人可使報秦者'是'求可使報秦之人'的倒置(定語后置),全句可譯為:主意拿定,尋找一個可以出使秦國、回復秦國的人,沒有尋找到。
上列三點是就句子本身翻譯說的。在動手翻譯之前還得顧及語境。
答題技巧
一詞多義在古今漢語中普遍存在著,但在文言文的詞語中顯得更加突出和復雜,它既有本義和引申義之分,可有比喻義和借假義之別,要熟練掌握120個常用的文言實詞。古今異義詞由于其語言流變的情況相當復雜,有詞義的擴大和縮小,有詞義的強化和弱化,有詞義的轉移和詞情的改變,掌握起來有時也就更加困難。但是只要我們緊緊把握命題人重課本,重遷移的命題意圖,繃緊不以今義釋古詞的這根弦。解決這些并不困難。常見文言實詞的學習要有系統的觀念,即建立實詞的詞義系統,并把握某個詞義的運用環境,二要因文定義。一個詞不管有多少種意義,當它一進入具體環境后,就只能有一個恰當的理解。所以在文言文的閱讀中,利用漢語詞語的構成特點、根據已經學過的相關知識、結合上下文的語境限制和題目的具體要求進行詞義的推斷是特別需要,特別實用,也十分有用。下面就對這個問題簡單地列舉些推導的方法。
推導總原則還是'詞不離句',具體有如下幾種。
1.利用音形的分析來推導如覲,從'見'旁可以推出'拜見';'造','辶'與走有關,解為'到''去'。又如,'甲兵頓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中的'頓'可以推斷為'鈍'義,因為古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況較多。
2.利用語法結構推導,
例:①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關破泰
②視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
③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怎樣理解其中的四個'意'呢?句①的'意'作動詞,后面帶有賓
詞語,應解釋為'
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語,為名詞,句④的'意'用法與此相同,聯系前文,可知應解釋為'樣子';句③的'意'作'無'的賓語,自然也是名詞,應解釋為'意圖'或'心意'。[來源:Z+xx+k.Com]
3.利用聯想的方法推導,平時我們學過不少文言文和成語,在解題時,利用學過的知識并遷移過來,也是不難解決的。
例如: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
4.利用組詞來推導,文言文詞語都是單音節的,現代漢語是雙音節的。將單音節的文言詞語,作為語素組成雙音節的現代漢語詞組,然后根據實際去選擇一個最恰當的。
組詞的方法有兩種:
a.       輻射式引申
/\
節約節省
b.鏈條式引申
朝:朝見-朝拜-朝廷-朝代
5..根據前后述說的內容作推斷
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書抵幕府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據'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謫','又以適去',是'又因為被貶而離開'。句②的'抵'是多義詞,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說,太原地方長官總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請耗費千金,這些錢都是從各縣搜刮來的,對大谷縣征斂尤為緊迫,于是'永以書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寫信送到太原帥幕府。抵,送達。
理解文言實詞的基本原則是依據語境,即上下文。上列三點,只是把這'語境'具體化。
【經典題型】
初中經典題型
一、【2018屆內蒙古滿洲里市九年級上期末】閱讀《出師表》一文,完成下列小題。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選自《三國志·諸葛亮傳》)
12.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若 臣 死 之 日 不 使 內 有 余 帛 外 有 贏 財 以 負 陛 下。
13.下列關于【甲】【丙】兩選文的敘述,正確的一項是(    )。
A.諸葛亮出身貧寒,因為劉備接濟他,所以對先帝感恩戴德。
B.諸葛亮為人謹慎節儉,淡泊名利,知恩圖報。
C.諸葛亮追述以往經歷的目的是抒發對先帝的感激和表達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
D.諸葛亮足智多謀,為官之時還有許多營生來增加自己的收入。
1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15.請結合【甲】【丙】兩段段文字內容,分析諸葛亮具有怎樣的的個性特征。
二、【2018屆山東德州經濟開發區九年級上期中】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小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6.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       (2)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3)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7.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1)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來源:Z,xx,k.Com]
(2)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8.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選文的第一段通過列舉事實說明一個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難困苦的磨練。
B.選文的第二段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告誡人們要有憂患意識,不可沉迷于安逸享樂。
C.選文的第二段從個人成長推論到治理國家,從反面論述經受磨練的益處。
D.選文說理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高中經典題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楊允恭,漢州綿竹人,家世富豪。允恭少倜儻任俠。乾德中,王師平蜀,群盜竊發,允恭才弱冠,率鄉里弟子寨于清泉鄉,為賊所獲,將殺之。允恭曰:“茍活我,當助爾。”賊素聞其豪宗,乃釋之。陰結賊帥子,日與飲博。佯不勝,償以資,使伺賊。賊將害恭允,其子以告,因遁去。
太平興國中,以殿執掌廣州市舶①。自南漢以后,海賊子孫相襲,大者及數百人,州縣苦之。賊有葉氏者,眾五百余,往來海上。允恭集水軍,造輕舠,掩襲其首,斬之,余黨棄船走,伏匿山谷,允恭伐木開道,悉殲之。賊寇每遇風濤,則遁止洲島間。允恭領眾涉海,捕之殆盡,賊皆望風奔潰。又抵漳、泉二州賊所止處,盡奪先所劫男女六十余口還家。
時沿江多賊,命督江南水運。因捕寇黨,及行臨江軍,擇驍卒乘輕舟伺江賊所止,夜發軍城,三鼓,遇賊百余,拒敵久之,悉梟其首。又追海賊于通州境,賊系眾舟,張幕,發勁弩、短炮。恭允兵刃所向,多為幕所縈,炮中恭左肩,流血及袖,容色彌壯。徐遣善泅者以繩連鐵鉤散擲之,壞其幕,士卒跟進,擒數百人。自是江路無剽掠之患。先是,三路轉運使各領其職,或廩庾多積,而軍士舟楫不給,雖以官錢雇丁男挽舟,而土人憚其役,以是歲上供米,不過三百萬。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數授之。江、浙所運,止于淮、泗,由淮、泗輸京師,行之一歲,上供者六百萬。
允恭有膽干,能以
方略捕賊。王小波之亂也,李順之兄自榮據綿竹,土人③多被脅從。允恭兄允升、弟允元,率鄉里弟子并力破之;又為王師鄉導,執自榮詣劍門以獻。王繼恩表其事,詔賜允升學究出身,授本縣令,允元②什邡令。
《宋史·楊允恭傳》
①市舶:對外貿易。②什邡:地名,在四川。③土人:當地人。
4.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海賊子孫相襲        相襲 :先后沿襲
B.掩襲其首               掩襲:掩護襲擊
C.而軍士舟楫不給      不給 :不能供給
D.能以方略捕賊         方略:方法與謀略
5.文中畫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
辨數授之/
B.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數授之/
C.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數授之/
D.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數授之/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楊允恭是漢州綿竹人,出身于豪富之家,年輕時灑脫不拘,有俠氣。乾德年間,宋朝軍隊平定蜀地,楊允恭年僅二十,就能憑借智謀成功地從賊人手中逃離。
B.姓
葉的賊人聚集了五百多人在海上為寇。葉氏被楊允恭的水軍斬殺之后,他的余黨棄船逃跑,躲進山中,楊允恭伐木開路,把剩下的葉氏余黨全部殲滅了。
C.經過楊允恭的改革以后,江、浙所運的物品,到淮、泗就停下來,由淮、泗運送到京城,這個方法用了一年,進獻供米達到六百萬。
D.楊允恭不但自己擅長剿滅賊寇,還教導他的兄弟允升、允元。王小波作亂的時候,允升和允元率領鄉里的年輕人合力打敗了李自榮,幫助朝廷的軍隊捉住了李自榮。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分)
①允恭曰:“茍活我,當助爾。”賊素聞其豪宗,乃釋之。
②及行臨江軍,擇驍卒乘輕舟伺江賊所止,夜發軍城。
【實戰演練】
————先作初中題——夯實基礎————
一、【18屆四川省成都外國語學校初2015級二診考試】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Z_X_X_K]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下列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水尤清冽:格外                        往來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B.為坻為嵁:不平的巖石                  蒙絡搖綴:牽連
C.佁然不動:靜止的樣子                  俶爾遠逝:忽然
D.以其境過清:清澈                      不可久居:停留
6.下面句中加點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潭西南而望          乃記之而去
B.從小丘西行          隸而從者
C.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過清
D.潭中魚可百許頭      高可二黍許
7.下列句子翻譯中正確的一項是(    )
A.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
翻譯:向小丘的西面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高興起來。
B.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翻譯:青蔥的樹,翠綠的藤蔓,蒙蓋纏繞,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條以上,都好像在空中游動,周圍什么也沒有似的。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譯: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小石潭像北斗星一樣曲折,像蛇一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交錯不齊,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D.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8.下列選項中對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到“下見小潭”就,寥寥數語便頗有情致地交代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點出了小石潭的位置、環境,以及作者探幽的濃厚興趣。 “水尤清冽”是對小潭的第一印象,“尤”突出了水的清冽,作者心頭之樂也表現出來。
B.文章由潭而水,由水而石,由石而樹,作者的觀察對象在變,但發現這一獨特景致的喜悅之情不變。
C.本文采用多種寫法,寫游魚段特別生動有趣,首先是由面到點,先總體寫魚的數量和狀態,接著又采用特寫鏡頭,寫潭中的游魚。又寫日光、魚影的靜態和“遠逝”“往來”的動態,動靜結合,勾畫出一幅生動活潑的游魚圖。同時采用側面烘托,從魚兒的活動以及潭底的魚影突出水的澄澈透明。
D.寫潭上景物,突出幽僻的特點,情感由此前的“樂”,漸漸轉化為“寂寥”“悄愴”,直接表達了作者貶謫后內心終究無法擺脫的落寞,排遣不開的苦悶心情。
二、【18屆吉林省實驗中學九年級第二次模擬】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2.本文的文體是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朝代)大詩人陶淵明。
3.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
(2)便要還家(______________)
(3)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
(4)后遂無問津者(__________)
4.依據第一段文字,寫出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
5.請概括出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的哪些特點。(至少寫出三點)
6.桃花源這樣美好,最后卻“無問津者”,作者安排這樣的結局有何用意?
三、【18屆四川省成都外國語學校初2015級二診考試】文言文閱讀。
高士廉以德處世
高儉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①,頗涉文史。大業中,為治禮郎。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生子無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隋軍伐遼,時兵部尚書斛斯政亡奔高麗,士廉坐與交游,謫為朱鳶主簿。事父母以孝聞,嶺南瘴癘,不可同行,留妻鮮于氏侍養。供給不足,又念妹無所庇,乃賣大宅,買小宅以處之,分其余資,輕裝而去。尋屬天下大亂,王命阻絕②,交趾太守丘和署③為司法書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問,北顧彌切。嘗晝寢,夢其母與之言,宛如膝下,既覺而
涕泗橫集。明日果得母訊,議者以為孝感之應。
時欽州寧長真率眾攻和,和欲出門迎之,士廉進說曰:“長真兵勢雖多,懸軍④遠至,內離外蹙⑤,不能持久。且城中勝兵足以當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從之,因命士廉為行軍司馬,水陸俱進,逆擊破之,長真僅以身免,余眾盡降。
【注釋】
器局:才識,氣度。②阻絕:隔絕,斷絕。③署:任命。④懸軍:孤軍。⑤蹙(cù):處境
16.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        (2)尋屬天下大亂:
(3)北顧彌切:                            (4)明日果得母訊:
17.把文中劃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嘗晝寢,夢其母與之言,宛如膝下,既覺而涕泗橫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長真兵勢雖多,懸軍遠至,內離外蹙,不能持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是怎樣表現高士廉講求倫理道德的?
四、【18屆浙江省慈溪市初中學業水平模擬】比較閱讀
【甲】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乙】景公召穰苴 ,與語兵事,大悅之,以為將軍,將兵捍燕晉之師。穰苴曰:“愿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乃可。”于是景公許之,使莊賈往。穰苴既辭,與莊賈約曰:“旦日日中會于軍門。”穰苴先馳至軍,立表下漏 待賈。賈素驕貴,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不甚急;親戚左右送之,留飲。日中而賈不至。穰苴則仆表決漏入行軍勒兵申明約束。約束 既定,夕時,莊賈乃至。穰苴曰:“何后期為?”賈謝曰:“不佞大夫親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今敵國深侵,邦內騷動,士卒暴露于境,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懸于君,何謂相送乎!”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對曰:“當斬。”莊賈懼,使人馳報景公,請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
【注釋】①穰苴(ránɡ jū):春秋末期齊國人,著名軍事家。②立表下漏: 古代計時方法之一。立表:在陽光下豎立木樁,觀察其影子以測定時間。下漏:漏壺中的水下滴以標記時刻。③約束:規定,規矩。
13.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穰 苴 則 仆 表 決 漏 入 行 軍 勒 兵 申 明 約 束 。
14.下列各組句子中的加點詞意義及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安陵君其許寡人 / 于是景公許之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使人馳報景公
C.天下縞素 / 賈素驕貴
D.而君逆寡人者 / 日中而賈不至
15.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2)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
16.聯系上下文,分析唐雎和穰苴兩人在為人處事上的共同特點。
————再戰高中題——能力提升————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
文,完成小題。
何灌,字仲源,開封祥符人。武選登第,為河東從事。經略使韓縝語之曰:“君奇士也,他日當據吾坐。”為府州、火山軍巡檢。遼人常越境而汲,灌親申畫界堠,遏其來,忿而舉兵犯我。灌迎高射之,發輒中,或著崖石皆沒鏃,敵驚以為神,逡巡斂去。后三十年,契丹蕭太師與灌會,道曩事,數何巡檢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蕭矍然起拜。為河東將,與夏人遇,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至洞胸出背,疊貫后騎,羌懼而引卻。張康國薦于徽宗,召對,問西北邊事,以笏畫御榻,指坐衣花紋為形勢。帝曰:“敵在吾目中矣。” 提點河東刑獄,遷西上閣門使、領威州刺史、知滄州。以治城鄣功,轉引進使。詔運粟三十萬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淺不勝舟,陸當用車八千乘,沿邊方登麥,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奏上,報可。未幾,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閑田千頃,湟人號廣利渠。徙河州,復守岷,提舉熙河蘭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則人樂應募,而射士之額足矣。”從之。甫半歲,得善田二萬六千頃,募士七千四百人,為他路最。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破的再發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整弓復中之,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遷步軍都虞候。金師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陽。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風迎潰。黃河南岸無一人御敵,金師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戰凡三日,被創,沒于陣,年六十二。
(節選自《宋史·何灌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遼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敵驚以為神,逡巡斂去          斂:退縮,收縮
C.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          徹:穿透
D.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            糴:運送
5.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
,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破的/再發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
B.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破的/再發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
C.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破的/再發/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
D.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破的/再發/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何灌有軍事才能,射技震驚契丹。經略使韓縝嫉妒他,擔心他將取代自己。在守邊時,何灌大顯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師都驚恐起拜。
B.何灌深諳西北邊事,受到徽宗贊許。他任河東將時奮勇擊退外敵,經舉薦得到徽宗召問,他用笏板指畫以助講解,形象生動,徽宗很快明白了邊戰形勢。
C.何灌善于治理政務,舉措得到皇上認可。為完成運糧任務,他建議將水運改為陸運;在招募射士時,又提出修渠引水,興造良田,使剩余勞力樂于應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敵,不幸陣亡。金兵南下,梁方平棄城逃遁,何灌也望風潰敗;金兵長驅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領命背城抗敵三日,受傷戰死。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整弓復中之,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
(2)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任環,字
應乾,長治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歷知黃平、沙河、滑縣,并有能名,遷蘇州同知。倭患起,長吏不嫻兵革。環性慷慨,獨以身任之。三十二年閏三月御賊寶山洋,小校張治戰死。環奮前搏賊,相持數日,賊遁去。尋犯太倉環馳赴之嘗遇賊短兵接身被三創幾殆宰夫捍環出死之賊亦引去。已而復至,裹瘡出海擊之。怒濤作,操舟者失色。環意氣彌厲,竟敗賊,俘斬百余。夏連戰陰沙、寶山、南沙,皆捷。擢按察僉事,整飭蘇、松二府兵備。倭剽掠厭,悉歸,惟南沙三百人舟壞不能去,環與總兵官湯克寬列兵守之。數月,賊大至,與舊倭合,掠華亭、上海。環等被劾,得宥。逾年,賊犯蘇州。城閉,鄉民繞城號。環盡納之,全活數萬計。副將解明道擊退賊,論前后功,進環右參政。賊掠常熟,環率知縣王鋏破其巢,焚舟二十七。未幾,賊掠陸涇壩,都督周于德敗績。環偕總兵官俞大猷擊敗之,焚舟三十余。賊犯吳江,環、大猷擊敗之鶯脛湖,賊奔嘉興。頃之,三板沙【注】賊奪民舟出海,環、大猷擊敗之馬跡山。其別部屯嘉定者,火爇之,盡死。論功,蔭一子副千戶。母憂奪哀。賊屯新場,環與都司李經等率永順、保靖兵攻之,中伏,保靖彭翅等皆死,環停俸戴罪。賊平,乞終制,許之。逾二年卒,年四十。給事中徐師曾頌其功,詔贈光祿卿,再蔭一子副千戶,建祠蘇州,春秋致祭。環在行間,與士卒同寢食,所得賜予悉分給之。軍事急,終夜露宿,或數日絕餐。嘗書姓名于肢體曰:“戰死,分也。先人遺體,他日或收葬。”將士皆感激,故所向有功。                
(選自《明史·任環傳》,有刪節)[來源:Z,xx,k.Com]
【注】三板沙:明代地名。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尋犯太倉/環馳赴之/嘗遇賊/短兵接/身被三創幾殆/宰夫捍環出/死之/賊亦引去/
B.尋犯太倉/環馳赴之/嘗遇賊短兵接/身被三創/幾殆/宰夫捍環/出死之/賊亦引去/
C.尋犯/太倉環馳赴之/嘗遇賊/短兵接/身被三創/幾殆/宰夫捍環出/死之/賊亦引去/
D.尋犯太倉/環馳赴之/嘗遇賊短兵接/身被三創幾殆/宰夫捍/環出死之/賊亦引去/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進士:隋唐科舉考試設進士科,其時凡舉人試于禮部合格者,稱為“進士”。明、清之制,殿試后賜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皆通稱為“進士”。
B.“遷蘇州同知”“擢按察僉事”“進環右參政”中的“遷”“擢”“進”三個詞語,在古代都是晉升官職的意思。
C.蔭:庇蔭,庇護。封建時代官僚的子孫因先代有功勛而受到封賞。“封妻蔭子”中的“蔭”就是此意。
D.母憂:母喪的婉辭。文言文中常有“丁父憂”“丁母憂”的說法,即遭逢父親喪事和遭逢母親喪事。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任環一向精明能干。歷任黃平、沙河
、滑縣知縣時就很聞名,后來率領士兵多次打敗入侵的倭寇,立下汗馬功勞,也多次因功而升職。
B.任環勇于擔當,敢于沖鋒陷陣。倭寇進犯江南沿海,蘇州府長吏不熟兵事,任環甘愿承擔抗倭大任,在寶山洋與倭賊短兵相接,身負重傷。
C.任環雖作戰勇敢,也曾因犯錯而受罰。先因同總兵官湯克寬未敢擊滯留的三百舊倭寇而遭彈劾,后因攻擊倭賊時中了埋伏,被停了俸祿。
D.任環能夠與士兵同甘共苦,并且激勵部屬的斗志。他常與士兵同寢共食,所得朝廷賞賜悉數分給下屬;軍事緊急,徹夜露宿,有時絕食好幾天。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頃之,三板沙賊奪民舟出海,環、大猷擊敗之馬跡山。
(2)嘗書姓名于肢體日:“戰死,分也。先人遺體,他日或收葬。”
【知識銜接】
————初高中課程解讀————
初中課程
高中課程
《課程標準》中規定:“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考試說明》中規定:“閱讀淺顯的古代詩文,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篩選文中的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初中知識回顧————
考點解讀
(一)課內文言文
【命題規律】
1.考試選材以《語文課程標準》推薦的16篇文言文為主,其他的課內文言文為輔。
2.題量大致保持在3~5題,分值基本保持在10分左右,所占比重較大。
3.考點主要集中在文言實詞(包括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文言虛詞,文句翻譯,文言斷句,內容的理解、概括、歸納以及感悟啟發等。
4.考查方式主要是以填空、選擇和簡答為主。
【命題趨勢】
1.考試選材將繼續以《語文課程標準》推薦的16篇文言文為主,特別是其中的重點和精華段落,將會繼續受到命題者的青睞。
2.題量和考點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是考查方式會更加新穎多變,特別是文言詞語的解釋,考查范圍將不僅僅局限于本課,請廣大考生在復習備考中注意融會貫通。
3.客觀性試題越來越少,而且難度有所增加;主觀性試題,特別是一些拓展性的題目,如對比探究、聯系現實談感悟的試題將逐漸增多。
4.此外,久違了的文學常識也在悄悄融入考題,這類題目看似簡單,但是也需要同學們平時多關注、多積累、多復習,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萬無一失。
5.淮安市語文中考文言文閱讀多年來非常重視考查課內文言文,較少涉及課外文言文。
方法總結
一、判斷、劃分節奏
1.了解題型特點。
古詩文重在朗讀,而朗讀就要掌握正確的朗讀節奏,所以不少省市的中考語文試卷出現了古詩文朗讀節奏劃分題。這種題型涉及文字、詞義、語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識,它綜合考查了學生的文言語感,是中考文言文命題的一種常見形式。考查方式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選擇題,要求選擇朗讀停頓的正確或錯誤項;一種是直接在原句上進行劃分。
2.常見的幾種劃分方法。
(1)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例:故人具雞黍。按“二一二”的節奏形式可以劃分為:故人/具/雞黍。也可按“二三”的節奏形式劃分為:故人/具雞黍。
(2)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節詞,朗讀時須停頓。例: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于是”在古文中是兩個單音節詞,不得連讀,這句話的節奏應該劃分為: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3)句首發語詞之后要停頓。例: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若夫”是句首發語詞,朗讀時其后要停頓,這句話的朗讀節奏應劃分為: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4)根據古代文學常識,正確劃分節奏。例:虞山王毅叔遠甫刻。“虞山”是山名,朗讀時其后要停頓,“王毅”是姓名,“叔遠”是字,姓名和字之間也要停頓,這句話的節奏應劃分為: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5)根據語法結構劃分節奏。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語,“以”是謂語,“臣卑鄙”是賓語,“不”作“以”的狀語,故這句話的節奏可以這樣劃分:先帝/不/以/臣卑鄙。
(6)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四字駢句,應該兩字一頓,應劃分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根據文意確定停頓。例: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前一個“樂”,用作動詞,以……為樂;后一個“樂”,名詞,樂趣、快樂。據此,這句話可以這樣劃分節奏: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二、理解、辨析詞義
1.注意古今詞義的差別。
古代的詞義,有些是直到今天也沒有變化的,例如“人”“手”“大”“小”“飛”等;有些則起了變化,或詞義擴大,或詞義縮小,或詞義轉移。如果依照現代漢語來理解,那就可能鬧出笑話。如:“涕”古代指“眼淚”;“臭”古代是“氣味”的意思,包括好聞的香味;“江”“河”,古代一般專指“長江”“黃河”。
我們讀文言文,不怕陌生的字,而怕熟字。對于陌生的字,我們可以查字典來解決;至于熟字,我們就容易忽略過去,似懂非懂,容易弄錯。比如古人所謂“去”,指的是離開某一個地方,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乃記之而去”的“去”意思就是“離開”。
2.依
據語境確定實詞意思。
要確定詞義,必須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文言文中的實詞大多有幾個義項。如“生”,常見義項有:①草木生長,長出,如“多松,生石罅”(《登泰山記》);②生活、生計,如“而鄉鄰之生日蹙”(《捕蛇者說》);③對讀書人的稱呼,如“生固幸而遇予乎”(《黃生借書說》)。在文言詩文中,有許多名詞一直沿用至今,它們主要出現在成語和書面語中,成為現代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積累一定數量的成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詞語。這里以《桃花源記》為例:緣(沿著,順著)溪行——“緣木求魚”;落英(花)繽紛——成語“落英繽紛”出于此,意為落花繁多。
在確定、解釋詞義時還要注意實詞的活用現象和古字的通假現象。如“親賢臣,遠小人”(《出師表》)中的“親”和“遠”,本是形容詞,但在句中活用為動詞,解釋時就應用現代漢語中的動詞“親近”“遠離”;又如“斗折蛇行”(《小石潭記》)中的“斗”和“蛇”本
是名詞,在句中顯然是表形狀的狀語,解釋時就要表現狀語的特點,用“像北斗星一樣”“像蛇爬行一樣”的形式來表述。通假現象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現象,如“明日徐公來,孰視之”(《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孰”,是“熟”的通假字,應從“熟”的義項中找到相應的解釋“仔細”。
要能夠根據語言環境確定義項,其基礎是實詞的積累,《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有150個字左右的積累量,而這150個實詞的積累與對課文內容的識記、熟讀是密切相關的,到了一定階段,還應進行必要的梳理,尤其是可以對初中課文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詞句作一番梳理,把握它們的解釋和用法。只有這樣,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了解虛詞的含義或作用。
文言虛詞的使用十分頻繁,但初中課文中涉及的常用虛詞并不多,大致有“而”“其”“雖”“為”“焉”“于”“與”“以”“之”等,因此初中階段只要重點了解部分虛詞的含義或作用就可以了。文言虛詞可以分兩種情況:一是能用相應的現代漢語來解釋的,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于”與“能謗譏于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于”,就分別解釋為“對”“在”;二是不必用現代漢語來解釋的,如“夫”“而”等,如“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中的“夫”與“時時而間進”(《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而”就不必作具體解釋。
文言虛詞含義或作用的了解,不必死記硬背,主要還是要有一定的文言閱讀量,產生一定的語感,在解釋句子的時候,能找到相對應的現代漢語詞語,使句子的解釋正確、通順。
三、翻譯、疏通句子
1.突破關鍵詞語。
如果把翻譯句子比作百米跨欄短跑競賽,那么關鍵詞語好比一個個跨欄。突破一個個“跨欄”,是關鍵,是基礎。如《公輸》中“荊國有余于地”一句,首先要知道“荊國”是指當時的“楚國”;其次要知道“余”是“多”的意思;最后,則是思考文言虛詞“于”作何解釋,聯系上下文,疏通句義,可以解釋為“在”。整句的意思可解釋為“楚國在土地方面有多余”。常用文言虛詞的用法雖不單獨考查,但在翻譯句子時起很大的作用。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關系,句子的語氣,常常憑虛詞表達出來,可見,常用文言虛詞的一些用法也應大體了解。
2.注意句式特征。
文言語序和現代語序常常不同,用現代漢語翻譯時,要按合乎規范的語言習慣作適當的調整和表述。如“……者……也”“……也”是判斷句的標志,翻譯時要注意這些標志性詞語。《曹劌論戰》“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句中,“夫戰,勇氣也”有一個表示判斷語氣的“也”。但句中無動詞,翻譯時應補上,準確的解釋應該是“作戰,靠的是勇氣”。還有,“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常見固定句式”等文言文特殊句式特征,在多讀多看中,要能準確判斷和正確理解。
3.掌握翻譯步驟。
可以用一個口訣來概括:通讀全文,領會大意;斟酌字義,揣摩語氣;補、略通變,合情合理;字詞句篇,連成一氣;如無標點,審慎斷句;解釋完畢,檢查仔細。翻譯的總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其步驟是先釋義,然后串意,最后調整。具體方法有①留:有的不用解釋,保留原樣,如地名、人名、官名、書名、年號、朝代等。②換:把文言文換成現代漢語,包括把古漢語特有的句式換成現代漢語句式。③增: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在翻譯中要補充為相應的現代漢語雙音節詞。如“懼有伏焉”(《曹劌論戰》)中的“伏(埋伏)”。
另外,將句子中省去的部分補上,數詞、名詞中間要加量詞。④刪: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解釋時可刪去,如果硬解釋,句子反而不通了。如“夫戰,勇氣也”中的“夫”,只是引起議論的作用。⑤調:解釋時,需要對原句的詞序作適當的調
動,把某些倒裝的句子成分調整過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解釋為“你真是太不聰明了”。
四、分析、概括主旨
1.概覽全文,整體把握。
首先,一定要有整體閱讀意識。在閱讀過程中,即使碰到個別詞義或句意一時把握不準的情況,也應毫不猶豫地讀下去,一遍不行,就來兩遍、三遍。在反復的閱讀中,原先的問題往往會迎刃而解。其次,在整體把握了文意,有了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再去思考閱讀時產生的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就可以比較準確地把握主旨了。
2.篩選文章的關鍵信息。
首先,是檢索性篩選。對一些比較顯性的語言材料能夠準確地提取信息。如“在《曹劌論戰》中'忠之屬也’具體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我們可以在“忠之屬也”一句的前后,用推斷的方法去辨認一下,即可確定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其次,是理解性篩選。例如,“上文通過列數字的方法說明了核舟的______,贊美了雕刻者技藝精湛”。如果僅僅理解為為了說明核舟的“小”,那只是淺層的理解。其實,作者意在強調小小核舟上竟然有那么多的人物、物件、題字等,從而說明核舟的“精致”程度。
3.讀懂作者的情感態度。
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態度是借助抒情、議論的句式直接表達出來的,帶有明顯的贊頌或批評、肯定或否定,從文章的關鍵語句中就能找到。有的文言文,作者的觀點和態度是通過對人、事、物、景的描述(說明、議論)中顯現出來的,其觀點和態度比較隱蔽,又分散在各部分之中,這就需要在領悟、分析、比較的基礎上去綜合概括作者的觀點和態度。注意從選文的開
頭句、中心句、結尾句入手,把作者對原文中的人、事、物的評價或事理的分析的句子找出來,以此為突破口,把
握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高中知識鏈接————
考點解讀
高考中對于文言實詞的考查,歷來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學生的失分率很高,其主要原因可能與他們學習文言文基礎知識不扎實有關。學習文言實詞,重在積累、掌握一定量的實詞是閱讀文言文的前提。對文言實詞的掌握,要以《考試大綱》中規定的120個實詞為中心,兼顧其他的重點實詞,尤其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
積累實詞,意在運用。解答文言文閱讀中分辨實詞詞義的題目常用的方法是:把給出的義項帶入相關的句子中去貫通文意,解釋準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答案。實際上這里要求具備的是一種根據上下文推斷詞語含義的能力,在推斷的過程中始終要注意:詞不離句,句不離段。
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要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角度去分析它。要通過學習,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其中學習和考查的重點在于引申義。另外,還應當注意區分古今詞義的差別,特別要注意不要把古代漢語的兩個單音節詞誤釋為現代漢語的一個雙音節詞。
《考試大綱》明確需要掌握的不同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理解這些“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與用法,是指能根據語境進行理解與辨別。“句式”屬于語法范疇,“不同的用法”指詞類活用,也屬于語法范疇。同現代漢語相比,古代漢語的語法構造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別。所謂“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這樣
一些相異的部分。大致說來,這些相異的部分包括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與詞類活用等五個方面。
方法總結
一、文言實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是理解文段的關鍵,與文言虛詞相比,它數量多,表意性強,變化性大。'理解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包含著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這些文言實詞是中學生常見的實詞,而不是生僻難懂的;二是這些文言實詞的含義是在上下文中表現出來的,而不是脫離上下文的字典含義;三是對于這些實詞的語境意義要理解,而不是識記那些僵死的概念。
文言文實詞的考查主要落實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通假及詞類活用等方面。從這幾年的高考試題看,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更為命題者青睞,所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應特別注意:
1.注意詞的古今義
文言實詞,有的與現代漢語意義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
同。這兩類詞都可以不去管
它,重點應放在古今既有聯系又有差別的實詞上。如'食已與與如也'的'已'今作'已經',這里是'罷''完'的意思;如'偷',古義有茍且、馬虎、刻薄等意,今為偷竊。理解時不能不辨古今差別而隨便地以今義釋古義。
2.注意單音詞和雙音詞
文言以單音詞居多,漢語以雙音詞居多。不要把兩個連用的單音詞誤判白話文中的雙音詞,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現象
古代漢語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
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說'能'悅','諭'通'喻'。因此,理解時
不要誤把通假字作為本字。如'以身徇國','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來,就會解錯。
4.注意偏義復詞現象
所謂偏義復詞,京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的詞,其中一個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只作陪襯,如《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親父兄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義,'公姥'只有'姥'的意義,'父兄'只有'兄'的意義。如果不解依據上下文看出它們是'偏義',就會理解錯誤。
5.要注意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在文言中是常見的語言現象,應根據具體語境作辨別。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中的'舉'是'全'的意思(與'獨'相對);'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中的'舉',根據前后文,應解釋'攻取'。
二、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赤壁之戰》)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來源:Z.xx.k.Com]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戰》)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記》)
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石鐘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送東陽馬生序》)
2.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操何)(《鴻門宴》)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鴻門宴》)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省略句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省略謂語。與現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之)斗卮酒。(《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有許多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詞后面還有名詞或者名詞短語,這個名詞或者名詞短語就是活用動詞的賓語。如: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指南錄>后序》)
'臣,海安、如皋'都是賓語,'私、道'原本是名詞,現在都活用成了動詞。
如果沒有賓語,就看一個名詞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狀語,如果有狀語,這個名詞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刺秦王》)
(2)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促織》)
'乃、細'都是狀語,于是原本是名詞的'前、疏'都活用成了動詞。
如果一個名詞前面有能愿動詞,那么這個名詞就可能活用成了動詞。如:
(1)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頗藺相如列傳》)
'鼓''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詞活用為動詞了。
2.名詞做狀語
名詞一般是不能做狀語的,做了狀語就意味著帶了副詞的性質。在文言文當中,這也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所以名詞做狀語也是一種詞類活用的現象。如: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
'南指'相當于'向南指'。
(二)動詞的活用
動詞的活用主要是動詞活用為名詞。在一定的上下文當中,一個動詞處在主語或者賓語的位置,這個動詞就可能活用為名詞了。如:
(1)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六國論》)
(2)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援、救'原本都是動詞,這里不是處在主語,就是處在賓語的位置,所以都活用為名詞了。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的主要功能是做謂語、定語;如果一個形容詞做了主語或者賓語,這個形容詞就可能活用為名詞了。如: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過秦論》)
'賢'原本是形容詞'德才優秀',這里是'賢士、賢人',可見它已經名詞化了。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如果帶上賓語,就活用為動詞了。如: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苦'后面帶上了'秦'做賓語,就活用為動詞了。
(四)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
是一個動詞或者形容詞,產生了使賓語發生某個動作的意思,這個動詞或者形容詞便有了使動意義,活用為使動詞了。如:
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崤之戰》)
'勤民'是'使民勞累',是使動用法。
(五)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表示心理活動,意思是'認為怎么樣'。如:
'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荊軻刺秦王》)
'遲之'是'認為這件事辦得太遲',是描寫心理活動。
四、翻譯句子
文言文翻譯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綜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來,文言文翻譯都是用四選一的選擇題來考查的,從2002年起改用考查考生自己動手翻譯的能力。
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高考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這個要求是比較高的。其主要之點分述如下:
1.字字落實
'字字落實',是一個原則的要求,應區別以下不同情況:
(1)留。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專有名詞原樣保留,不必翻譯。
(2)刪。對那些起語法作用原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或者是表敬稱、謙稱而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在譯文中可以刪去。
(3)換。對那些古今意義上有差別或多義詞,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的詞語。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中,'兵'應換成'兵器','利'應換成'鋒利','弊'應換成'弊病'、'毛病',等。所謂字字落實,主要是指這一類'字'的落實。
2.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
用詞的特點,主要是指活用的詞類。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即譯文要正確表述出活用的情況。如《過秦論》'外連衡而斗諸侯'一句中,'外',名詞作狀語,應譯為'對外';'連衡'這里用作動詞,應譯為'用連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動詞,應譯為'使……爭斗'。全句譯為:(秦國)對外用連衡的策略使諸侯自相爭斗。這便譯出了全句用詞的特點。
3.譯出原文造句的特點
所謂原文造句的特點,指原文所使用的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特點。譯出這種造句的特點,要分兩種情況:一是文言文的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要譯成現代漢語相
應的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二是省略句要補出省略的成分,倒裝句要順過來。例如:
(4)
①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下天笑。(《屈原列傳》)
③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句①'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聞也'是'臣未聞之也'的倒置,翻譯時的都要順過來。全句可譯為:仲尼的門徒沒有說過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因此后代沒有流傳,我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
句②'兵挫地削'、'為天下笑'都是被動句。全句可譯為:(楚懷王)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割削,失去了楚國的六個郡,他自己也死在秦國,被天下人嘲笑。
句③'求人可使報秦者'是'求可使報秦之人'的倒置(定語后置),全句可譯為:主意拿定,尋找一個可以出使秦國、回復秦國的人,沒有尋找到。
上列三點是就句子本身翻譯說的。在動手翻譯之前還得顧及語境。
答題技巧
一詞多義在古今漢語中普遍存在著,但在文言文的詞語中顯得更加突出和復雜,它既有本義和引申義之分,可有比喻義和借假義之別,要熟練掌握120個常用的文言實詞。古今異義詞由于其語言流變的情況相當復雜,有詞義的擴大和縮小,有詞義的強化和弱化,有詞義的轉移和詞情的改變,掌握起來有時也就更加困難。但是只要我們緊緊把握命題人重課本,重遷移的命題意圖,繃緊不以今義釋古詞的這根弦。解決這些并不困難。常見文言實詞的學習要有系統的觀念,即建立實詞的詞義系統,并把握某個詞義的運用環境,二要因文定義。一個詞不管有多少種意義,當它一進入具體環境后,就只能有一個恰當的理解。所以在文言文的閱讀中,利用漢語詞語的構成特點、根據已經學過的相關知識、結合上下文的語境限制和題目的具體要求進行詞義的推斷是特別需要,特別實用,也十分有用。下面就對這個問題簡單地列舉些推導的方法。
推導總原則還是'詞不離句',具體有如下幾種。
1.利用音形的分析來推導如覲,從'見'旁可以推出'拜見';'造','辶'與走有關,解為'到''去'。又如,'甲兵頓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中的'頓'可以推斷為'鈍'義,因為古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況較多。
2.利用語法結構推導,
例:①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關破泰
②視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
③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怎樣理解其中的四個'意'呢?句①的'意'作動詞,后面帶有賓詞語,應解釋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語,為名詞,句④的'意'用法與此相同,聯系前文,可知應解釋為'樣子';句③的'意'作'無'的賓語,自然也是名詞,應解釋為'意圖'或'心意'。
3.利用聯想的方法推導,平時我們學過不少文言文和成語,在解題時,利用學過的知識并遷移過來,也是不難解決的。
例如: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
4.利用組詞來推導,文言文詞語都是單音節的,現代漢語是雙音節的。將單音節的文言詞語,作為語素組成雙音節的現代漢語詞組,然后根據實際去選擇一個最恰當的。
組詞的方法有兩種:
a.       輻射式引申
/\
節約節省
b.鏈條式引申
朝:朝見-朝拜-朝廷-朝代
5..根據前后述說的內容作推斷
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書抵幕府[來]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據'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謫','又以適去',是'又因為被貶而離開'。句②的'抵'是多義詞,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說,太原地方長官總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請耗費千金,這些錢都是從各縣搜刮來的,對大谷縣征斂尤為緊迫,于是'永以書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寫信送到太原帥幕府。抵,送達。
理解文言實詞的基本原則是依據語境,即上下文。上列三點,只是把這'語境'具體化。
【經典題型】
初中經典題型
一、【2018屆內蒙古滿洲里市九年級上期末】閱讀《出師表》一文,完成下列小題。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選自《三國志·諸葛亮傳》)
12.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若 臣 死 之 日 不 使 內 有 余 帛 外 有 贏 財 以 負 陛 下。
13.下列關于【甲】【丙】兩選文的敘述,正確的一項是(    )。
A.諸葛亮出身貧寒,因為劉備接濟他,所以對先帝感恩戴德。
B.諸葛亮為人謹慎節儉,淡泊名利,知恩圖報。
C.諸葛亮追述以往經歷的目的是抒發對先帝的感激和表達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
D.諸葛亮足智多謀,為官之時還有許多營生來增加自己的收入。
1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15.請結合【甲】【丙】兩段段文字內容,分析諸葛亮具有怎樣的的個性特征。
【答案】12.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13.C
14.只希望在亂世里茍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15.從諸葛亮因為受了劉備的知遇之恩,感激不盡,追隨效忠劉備長達二十一年可見其忠誠。從諸葛亮為官多年無多余錢財可見其清廉。
13.試題分析:A“因為劉備接濟他,所以對先帝感恩戴德”錯。“感恩戴德”是因為知遇之恩。B“節儉”錯,應該是清廉。諸葛亮是一個忠心耿耿、淡泊名利、知恩圖報、考慮事情謹慎周密,很有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的人。D“為官之時還有許多營生來增加自己的收入”錯。屬于無中生有。
14.試題分析: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茍”“于”“聞達”等詞語的翻譯,同時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現象,如詞特殊句式的翻譯。如“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介賓短語后置句的翻譯。
點睛: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15.試題分析: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質,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點,我們可以分析具體事件,因
二、【2018屆山東德州經濟開發區九年級上期中】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小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6.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       (2)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3)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7.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1)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8.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選文的第一段通過列舉事實說明一個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難困苦的磨練。
B.選文的第二段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告誡人們要有憂患意識,不可沉迷于安逸享樂。
C.選文的第二段從個人成長推論到治理國家,從反面論述經受磨練的益處。
D.選文說理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答案】6.(1)曾:通“增”,增加  (2)舉:被選拔   (3)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7.(1)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
(2)這樣以后,人們才會明白,因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8.C
點睛:翻譯語句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8.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對文言文的字詞理解、詞句賞析、詞語作用、主要內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輕松做出選擇。C項表述錯誤,選文的第二段從個人成長推論到治理國家,其中個人是從正面論述手抹臉的益處,國家是從反面論述經受磨練的益處。
高中經典題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楊允恭,漢州綿竹人,家世富豪。允恭少倜儻任俠。乾德中,王師平蜀,群盜竊發,允恭才弱冠,率鄉里弟子寨于清泉鄉,為賊所獲,將殺之。允恭曰:“茍活我,當助爾。”賊素聞其豪宗,乃釋之。陰結賊帥子,日與飲博。佯不勝,償以資,使伺賊。賊將害恭允,其子以告,因遁去。
太平興國中,以殿執掌廣州市舶①。自南漢以后,海賊子孫相襲,大者及數百人,州縣苦之。賊有葉氏者,眾五百余,往來海上。允恭集水軍,造輕舠,掩襲其首,斬之,余黨棄船走,伏匿山谷,允恭伐木開道,悉殲之。賊寇每遇風濤,則遁止洲島間。允恭領眾涉海,捕之殆盡,賊皆望風奔潰。又抵漳、泉二州賊所止處,盡奪先所劫男女六十余口還家。
時沿江多賊,命督江南水運。因捕寇黨,及行臨江軍,擇驍卒乘輕舟伺江賊所止,夜發軍城,三鼓,遇賊百余,拒敵久之,悉梟其首。又追海賊于通州境,賊系眾舟,張幕,發勁弩、短炮。恭允兵刃所向,多為幕所縈,炮中恭左肩,流血及袖,容色彌壯。徐遣善泅者以繩連鐵鉤散擲之,壞其幕,士卒跟進,擒數百人。自是江路無剽掠之患。先是,三路轉運使各領其職,或廩庾多積,而軍士舟楫不給,雖以官錢雇丁男挽舟,而土人憚其役,以是歲上供米,不過三百萬。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數授之。江、浙所運,止于淮、泗,由淮、泗輸京師,行之一歲,上供者六百萬。
允恭有膽干,能以
方略捕賊。王小波之亂也,李順之兄自榮據綿竹,土人③多被脅從。允恭兄允升、弟允元,率鄉里弟子并力破之;又為王師鄉導,執自榮詣劍門以獻。王繼恩表其事,詔賜允升學究出身,授本縣令,允元②什邡令。
《宋史·楊允恭傳》
①市舶:對外貿易。②什邡:地名,在四川。③土人:當地人。
4.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海賊子孫相襲        相襲 :先后沿襲
B.掩襲其首                掩襲:掩護襲擊
C.而軍士舟楫不給       不給 :不能供給
D.能以方略捕賊         方略:方法與謀略
5.文中畫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數授之/
B.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數授之/
C.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數授之/
D.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數授之/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
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楊允恭是漢州綿竹人,出身于豪富之家,年輕時灑脫不拘,有俠氣。乾德年間,宋朝軍隊平定蜀地,楊允恭年僅二十,就能憑借智謀成功地從賊人手中逃離。
B.姓
葉的賊人聚集了五百多人在海上為寇。葉氏被楊允恭的水軍斬殺之后,他的余黨棄船逃跑,躲進山中,楊允恭伐木開路,把剩下的葉氏余黨全部殲滅了。
C.經過楊允恭的改革以后,江、浙所運的物品,到淮、泗就停下來,由淮、泗運送到京城,這個方法用了一年,進獻供米達到六百萬。
D.楊允恭不但自己擅長剿滅賊寇,還教導他的兄弟允升、允元。王小波作亂的時候,允升和允元率領鄉里的年輕人合力打敗了李自榮,幫助朝廷的軍隊捉住了李自榮。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①允恭曰:“茍活我,當助爾。”賊素聞其豪宗,乃釋之。
②及行臨江軍,擇驍卒乘輕舟伺江賊所止,夜發軍城。
【答案】
4.B
5.B
6.D
7.①楊允恭說:“如果你讓我活下來,我會幫助你。”賊寇一向知道他是豪富家子弟,于是放了他。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本題往往考查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知識點。
【答題技巧】實詞理解題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記得實詞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掌握常見的理解和推斷實詞在文中含義的方法:第一種: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第二種: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第三種: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第四種: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第五種: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第六種: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對稱詞語和句子中處于對稱位置的詞語意思相近或相反。第七種: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斷句能力。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后逐步縮小范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借和語境(上下文)的關系,作出相應調整。找虛詞、察對話、依總分、據修辭 、對稱 、反復、辨句式。例如本題關鍵詞“令”“悉”。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發語詞,句末語氣詞和謂語的確定。一般情況下,發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后要停頓,并列成分之間也須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后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后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復等修辭。特別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選項B源自文章第二段,文章的表述是“戶部尚書金濂違詔征租,侃論濂,下之吏。石亨從子彪侵民業,侃請置重典,并嚴禁勛戚、中官不得豪奪細民,有司隱者同罪”,而選項將二人的行為糅合到一起了。
7.【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性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范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茍,如果;活,使動用法;素,一向;聞,知道;及,等到;卒,士兵;伺,探訪。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實戰演練】
————先作初中題——夯實基礎————
一、【18屆四川省成都外國語學校初2015級二診考試】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下列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水尤清冽:格外                        往來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B.為坻為嵁:不平的巖石                  蒙絡搖綴:牽連
C.佁然不動:靜止的樣子                  俶爾遠逝:忽然
D.以其境過清:清澈                      不可久居:停留
6.下面句中加點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潭西南而望          乃記之而去
B.從小丘西行          隸而從者
C.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過清
D.潭中魚可百許頭      高可二黍許
7.下列句子翻譯中正確的一項是(    )
A.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
翻譯:向小丘的西面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高興起來。
B.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翻譯:青蔥的樹,翠綠的藤蔓,蒙蓋纏繞,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條以上,都好像在空中游動,周圍什么也沒有似的。]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譯: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小石潭像北斗星一樣曲折,像蛇一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交錯不齊,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D.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8.下列選項中對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到“下見小潭”就,寥寥數語便頗有情致地交代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點出了小石潭的位置、環境,以及作者探幽的濃厚興趣。 “水尤清冽”是對小潭的第一印象,“尤”突出了水的清冽,作者心頭之樂也表現出來。
B.文章由潭而水,由水而石,由石而樹,作者的觀察對象在變,但發現這一獨特景致的喜悅之情不變。
C.本文采用多種寫法,寫游魚段特別生動有趣,首先是由面到點,先總體寫魚的數量和狀態,接著又采用特寫鏡頭,寫潭中的游魚。又寫日光、魚影的靜態和“遠逝”“往來”的動態,動靜結合,勾畫出一幅生動活潑的游魚圖。同時采用側面烘托,從魚兒的活動以及潭底的魚影突出水的澄澈透明。
D.寫潭上景物,突出幽僻的特點,情感由此前的“樂”,漸漸轉化為“寂寥”“悄愴”,直接表達了作者貶謫后內心終究無法擺脫的落寞,排遣不開的苦悶心情。
【答案】5.D 6.D 7.D 8.B
【解析】選自《柳河東集》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5.試題分析: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D.“以其境過清”的“清”不是“清澈”,而是“冷清”。故答案為D。
6.試題分析:考查文言詞語的意義與用法。A.而:表修飾/表順承。B.從:介詞,由,自/動詞,跟
二、【18屆吉林省實驗中學九年級第二次模擬】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Z&X&X&K]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2.本文的文體是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朝代)大詩人陶淵明。
3.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
(2)便要還家(______________)
(3)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
(4)后遂無問津者(__________)
4.依據第一段文字,寫出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
5.請概括出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的哪些特點。(至少寫出三點)
6.桃花源這樣美好,最后卻“無問津者”,作者安排這樣的結局有何用意?
【答案】
2.(1)記    (2)東晉(晉) 
3.(1)田間小路    (2)通“邀”,邀請    (3)引進    (4)渡口
4.桃花林異常美好、神秘,漁人感到非常詫異。
5.(1)自然環境優美,物產豐富。 (2)社會環境安定、寧靜、美好。(3)人民安居樂業、自給自足、敬老愛幼、幸福和諧。(4)民風淳樸,老百姓熱情好客友善。 (5)沒有戰爭、階級、剝削、壓迫,人人平等。(寫出其中三點即可)
6.暗示了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在現實中是無法實現的。(意思對即可)
【解析】選自《陶淵明集》 作者:陶淵明 年代:東晉
2.試題分析:考查文學常識內容的識記。文學常識的識記可以按人物、國籍、時代、作品、稱謂等來
5.試題分析:考查對文本信息篩選和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篩選出的符合題意的語句概括作答。“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自然環境優美,物產豐富。“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沒有戰亂,人們生活幸福。“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生活富足,敬老愛幼。“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抒情好客,民風淳樸。“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沒有戰亂,沒有剝削和壓迫。結合文章具體內容分析作答。
參考譯文:
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武陵郡有一個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劃著小船外出打魚,)沿著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遠。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兩岸幾百步以內(全是桃樹),中間沒有別的樹,綠草如茵,香氣襲人,(風一吹來)桃花紛紛落下。漁人(對此感到)十分詫異。又往前劃,想找到那片林子的盡頭。
(他找到)林子的盡頭,(發現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頭,山腳下有個小洞,隱約好像有點光亮。(漁夫)于是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起初山洞非常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狹窄的隧道)突然(變得)寬闊敞亮了。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林之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里)能互相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在田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逍遙快樂。
村中人見了漁夫,竟然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夫詳細地回答了他們。村中人于是便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和兒女及鄰居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夫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朝,晉朝了。漁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的人)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來招待他。停留了幾天,就告別離開了。桃花源里的人囑咐他說:“不要對外面的人說(這里的情況)。”
漁夫離開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原路回去,沿路處處做上標記。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見了太守,述說了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最終還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劉子驥,是志向高潔的名士。他聽說了這件事,興致勃勃地計劃前往。結果(計劃)還未實現,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探尋桃花源的人了。
三、【18屆四川省成都外國語學校初2015級二診考試】文言文閱讀。
高士廉以德處世
高儉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①,頗涉文史。大業中,為治禮郎。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生子無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隋軍伐遼,時兵部尚書斛斯政亡奔高麗,士廉坐與交游,謫為朱鳶主簿。事父母以孝聞,嶺南瘴癘,不可同行,留妻鮮于氏侍養。供給不足,又念妹無所庇,乃賣大宅,買小宅以處之,分其余資,輕裝而去。尋屬天下大亂,王命阻絕②,交趾太守丘和署③為司法書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問,北顧彌切。嘗晝寢,夢其母與之言,宛如膝下,既覺而涕泗橫集。明日果得母訊,議者以為孝感之應。
時欽州寧長真率眾攻和,和欲出門迎之,士廉進說曰:“長真兵勢雖多,懸軍④遠至,內離外蹙⑤,不能持久。且城中勝兵足以當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從之,因命士廉為行軍司馬,水陸俱進,逆擊破之,長真僅以身免,余眾盡降。
【注釋】
器局:才識,氣度。②阻絕:隔絕,斷絕。③署:任命。④懸軍:孤軍。⑤蹙(cù):處境
16.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        (2)尋屬天下大亂:
(3)北顧彌切:                            (4)明日果得母訊:
17.把文中劃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嘗晝寢,夢其母與之言,宛如膝下,既覺而涕泗橫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長真兵勢雖多,懸軍遠至,內離外蹙,不能持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是怎樣表現高士廉講求倫理道德的?
【答案】
16.(1)出嫁  (2)不久  (3)更加  (4)第二天
17.(1)他曾在白天小睡時,夢見母親和自己說話,好像在母親膝下,夢醒后涕淚橫流。    (2)寧長真兵力雖多,但孤軍深入遠道而來,內部不和和外部窘迫,不能長久堅持。
18.親情方面,他照顧妹妹一家人的生活,買住宅給妹妹一家居住,恩情甚重;孝情方面,母親不便跟隨自己到嶺南,就留下妻子侍候母親。
【解析】
16.試題分析: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倫理道德。
參考譯文:
高儉字士廉,是渤海人。青年時有才識度量,很廣博地閱覽了文史書籍。隋大業年間,當治禮郎。士廉的妹妹先前嫁給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生了兒子長孫無忌和女兒。長孫晟去世,士廉把妹妹和外甥接到家,待他們很好,很有感情。隋軍攻打遼,當時的兵部尚書斛斯政逃跑到高麗,士廉因和他交往獲罪,貶官做朱鳶的主簿。他侍奉父母因孝敬聞名,嶺南多有瘴氣引起的瘟病,父母不能一起前去,他留下妻子鮮于氏侍養父母。供應生活的財物不夠,他又想到妹妹沒有居住的地方,就賣了大房子,買了小房子來讓他們住,把剩下的錢財分給他們,自己輕裝離開。不久趕上天下大亂,朝廷的命令阻斷了,交趾太守丘和委任高士廉當司法書佐。士廉長久在南方,不知道母親的音信,對北方顧念更加深切。他曾白天小睡,夢見母親和自己說話,好像在母親膝下,夢醒以后涕淚流了很多。第二天果然得到了母親的音訊,談論的人認為這是他的孝心產生了感應。
當時欽州的寧長真率兵眾進攻丘和,丘和想要出城門迎接他,士廉進言勸說道:“寧長真兵眾力量雖然很多,但孤軍深入,遠道而來,內部離心外部窘迫,不能堅持很久。況且我們城中能戰斗的兵眾足以抵抗他們,怎么能想要受別人控制呢?”丘和聽從了這些話,于是任命士廉為行軍司馬,從水陸一起進發,迎擊打敗對方,寧長真僅只身逃脫,其余兵眾全部投降。
四、【18屆浙江省慈溪市初中學業水平模擬】比較閱讀
【甲】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乙】景公召穰苴 ,與語兵事,大悅之,以為將軍,將兵捍燕晉之師。穰苴曰:“愿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乃可。”于是景公許之,使莊賈往。穰苴既辭,與莊賈約曰:“旦日日中會于軍門。”穰苴先馳至軍,立表下漏 待賈。賈素驕貴,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不甚急;親戚左右送之,留飲。日中而賈不至。穰苴則仆表決漏入行軍勒兵申明約束。約束 既定,夕時,莊賈乃至。穰苴曰:“何后期為?”賈謝曰:“不佞大夫親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今敵國深侵,邦內騷動,士卒暴露于境,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懸于君,何謂相送乎!”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對曰:“當斬。”莊賈懼,使人馳報景公,請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
【注釋】①穰苴(ránɡ jū):春秋末期齊國人,著名軍事家。②立表下漏: 古代計時方法之一。立表:在陽光下豎立木樁,觀察其影子以測定時間。下漏:漏壺中的水下滴以標記時刻。③約束:規定,規矩。
13.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穰 苴 則 仆 表 決 漏 入 行 軍 勒 兵 申 明 約 束 。
14.下列各組句子中的加點詞意義及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安陵君其許寡人 / 于是景公許之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使人馳報景公
C.天下縞素 / 賈素驕貴
D.而君逆寡人者 / 日中而賈不至
15.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2)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
16.聯系上下文,分析唐雎和穰苴兩人在為人處事上的共同特點。
【答案】13.穰苴則仆表決漏/入/行軍勒兵/申明約束。  14.C
15.(1)百姓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 (2)將領接受任命的那天就忘了自己的家庭,到了軍隊執行紀律時就忘了自己的親人。
16.兩人均有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剛正不阿(不卑不亢)的品質。唐雎面對秦王驕橫無理的換地要求,他表現
沉著干練,口鋒銳利,義正辭嚴。穰苴不因為莊賈是皇帝的親信而徇私枉法,他毫不猶豫地斬殺沒有遵守約定的莊賈。
【解析】
13.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斷句前,先要通讀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
【點睛】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中考時常采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1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仔細閱讀兩個文段,結合文段中的描寫,寫出二者的為人處世的特點。然后分析共同點。如:兩人均有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剛正不阿(不卑不亢)的品質。集合兩文的內容分別用簡潔的語言舉出實例即可。
參考譯文:
齊景公召見田穰苴,同他談論軍事,對他的才干非常欣賞,就任命他做大將,領兵抗擊晉國和燕國的軍隊。田穰苴向齊景公稟告說:“為臣本來低賤,大王從平民中把我選拔出來,放在大夫之上,士兵們不能向我靠攏,百姓們不能對我信任,人卑微,權力也就會受到輕視。希望能有大王所寵信的大臣、國家所尊重的人物,擔任監軍的職務,這樣才行。”齊景公答應了田穰苴的要求,決定派寵臣莊賈擔此重任。司馬穰苴向齊景公告辭之后,和莊賈約定,第二天正午在營門集合出發。第二天,司馬穰苴提前來到軍營,布置好觀測時間的標桿和滴漏,等候莊賈。莊賈向來驕橫,這次,他認為率領的是自己的軍隊,自己現在又是監軍,根本就沒有把司馬穰苴與他約定的時間當回事。于是,就留下前來為他送行的朋友喝起酒來。到了正午,莊賈還沒有來,司馬穰苴就打倒木表,摔破漏壺,到軍營宣布軍規軍紀。約定的時候已經過去,太陽落山之時,莊賈才來。司馬穰苴問:“為何不按約定的時間來軍營?”莊賈致歉地說:“幾個朋友送行,陪他們喝了點酒,因而來遲。”司馬穰苴說道:“將領在接受命令的那一天,就應該忘掉自己的家庭;到了軍隊宣布紀律的時候,就應該忘掉自己的父母;拿起鼓槌擊鼓作戰的時刻,就應該忘掉自己的生命。現在敵軍已深入我齊國境內,士兵在國境日曬雨淋,大王也寢食難安,百姓的生命寄予你的身上,還說什么送行!”司馬穰苴叫來軍法官問道:“按照軍法,將領不按指定時間到軍營的,該如何處置?”軍法官回答說:“應當斬首!”莊賈害怕了。(莊賈)派人快馬向齊景公求助。還沒等派去的人回來,司馬穰苴已下令把莊賈斬首示眾了。
————再戰高中題——能力提升————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
文,完成小題。
何灌,字仲源,開封祥符人。武選登第,為河東從事。經略使韓縝語之曰:“君奇士也,他日當據吾坐。”為府州、火山軍巡檢。遼人常越境而汲,灌親申畫界堠,遏其來,忿而舉兵犯我。灌迎高射之,發輒中,或著崖石皆沒鏃,敵驚以為神,逡巡斂去。后三十年,契丹蕭太師與灌會,道曩事,數何巡檢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蕭矍然起拜。為河東將,與夏人遇,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至洞胸出背,疊貫后騎,羌懼而引卻。張康國薦于徽宗,召對,問西北邊事,以笏畫御榻,指坐衣花紋為形勢。帝曰:“敵在吾目中矣。” 提點河東刑獄,遷西上閣門使、領威州刺史、知滄州。以治城鄣功,轉引進使。詔運粟三十萬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淺不勝舟,陸當用車八千乘,沿邊方登麥,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奏上,報可。未幾,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閑田千頃,湟人號廣利渠。徙河州,復守岷,提舉熙河蘭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則人樂應募,而射士之額足矣。”從之。甫半歲,得善田二萬六千頃,募士七千四百人,為他路最。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破的再發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整弓復中之,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遷步軍都虞候。金師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陽。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風迎潰。黃河南岸無一人御敵,金師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戰凡三日,被創,沒于陣,年六十二。
(節選自《宋史·何灌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遼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敵驚以為神,逡巡斂去          斂:退縮,收縮
C.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          徹:穿透
D.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            糴:運送
5.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
,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破的/再發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
B.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破的/再發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
C.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破的/再發/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
D.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破的/再發/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何灌有軍事才能,射技震驚契丹。經略使韓縝嫉妒他,擔心他將取代自己。在守邊時,何灌大顯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師都驚恐起拜。
B.何灌深諳西北邊事,受到徽宗贊許。他任河東將時奮勇擊退外敵,經舉薦得到徽宗召問,他用笏板指畫以助講解,形象生動,徽宗很快明白了邊戰形勢。
C.何灌善于治理政務,舉措得到皇上認可。為完成運糧任務,他建議將水運改為陸運;在招募射士時,又提出修渠引水,興造良田,使剩余勞力樂于應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敵,不幸陣亡。金兵南下,梁方平棄城逃遁,何灌也望風潰敗;金兵長驅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領命背城抗敵三日,受傷戰死。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整弓復中之,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
(2)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
【答案】
4.D
5.B
6.A
7.(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觀看的人贊嘆,皇上親自賜酒犒勞他。(要點:“整弓、中、誦嘆、勞之”各1分,句意1分。)
(2)何灌來到,請求入見,皇上不允許,而命令他把守西部邊角。(要點:“乞入見、控守、西隅”,補出省略的兼語“之”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4.【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D項,“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中的“糴”如解釋為“運送”,就與前面的“詔運粟三十萬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淺不勝舟,陸當用車八千乘,沿邊方登麥,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不合;這句話的意思是:朝廷下令運糧三十萬石到太原等三州。何灌進言說:“河水太淺負載不起大船, 如果改用陸路運輸
又要用八千輛車,這時沿邊麥子正好成熟,可以用運輸糧草的費用就地加價收購麥子”,故“糴”應解釋為“購買”。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義法:由于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比如本題的D項,因為“以運費增價”是用運輸糧草的費用,且前文說了“水淺不勝舟,陸當用車八千乘,沿邊方登麥”,故應解釋為“購買”。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比如本題就可以采取課內知識遷移法解決。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出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聯系上下文,前后照應,保持一致。要把對實詞的解釋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語言環境。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對于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于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復、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③“以、于、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志: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于利用虛詞斷句,這里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后冒(:),“哉”后嘆(!),“夫”“蓋”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詞(包括專有名詞)、動詞進行斷句,比如“遼使”“玉津園”“客”“太尉”。
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解答這類題目一要注意從原文中尋找對應信息,二要認真比較,不漏過任何字眼。命題者往往在轉述中變換一些信息對答題者進行干擾,故解答這類題重在細心。A項,“經略使韓縝嫉妒他,擔心他將取代自己”有誤,原文說,“經略使韓縝語之曰:'君奇士也,他日當據吾坐。’”,可見經略使韓縝賞識他。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比如“觀者”“帝”“灌”“西隅”。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而令控守”,補出省略的兼語“之”。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何灌,字仲源,是開封祥符人。何灌因為武選登第,擔任河東從事的官職。河東經略使韓縝對他說:“您是位奇士啊,將來總有一天會坐上我的位子。”(后來)何灌擔任府州、火山軍巡檢的官職。遼國人經常越過邊境來取水,何灌親自告戒并劃定邊界,禁止遼國人前來。遼國人忿怒地興兵進犯。何灌面對敵軍高高地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射中山崖,箭頭都能沒入到巖石之中。敵軍大驚,把他當做神人,遲疑徘徊了好久,終于退縮離去了。之后過了三十年,契丹的蕭太師與何灌相會,說起往昔的事情,歷數何巡檢的神妙箭法。何灌說:“那就是我何灌啊。”蕭太師震驚地起身向何灌行禮。何灌在河東做將領,與西夏人相遇,敵人的裝甲騎兵追過來,何灌射出的箭都能貫穿敵人的鎧甲,甚至于洞穿前胸,從后背射出,疊連貫穿后面的騎兵,西夏人害怕地退走了。張康國把何灌推薦給徽宗,徽宗召見了他,詢問西北邊境的情況,何灌用笏板在御榻上畫,并以衣服上的花紋作為敵我態勢來向皇帝講解。皇帝說:“敵人都在我的觀察(掌握)之中了。”何灌擔任提點河東刑獄,遷西上閣門使、并兼任威州刺史、治理滄州。因為治理城鄣有功,再升任轉運使。朝廷下令運糧三十萬石到太原等三州。何灌進言說:“河水太淺負載不起大船,
如果改用陸路運輸又要用
八千輛車,這時沿邊麥子正好成熟,可以用運輸糧草的費用就地加價收購麥子。”奏請報上去,得到了許可。過了不多久,何灌又治理岷州,引邈川水灌溉閑置的田地上千頃,河湟一帶的人民把它叫做廣利渠。后來平調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擔任“提舉熙河蘭湟弓箭手”之職。何灌向朝廷進言:“如果先修繕水渠引水,使耕田不受旱災之苦,那么人民就會樂于參加招募,而所需要的弓箭手的名額就能夠招足了。”朝廷聽從了何灌的建議,興修水利。不到半年,就得到了質量良好的耕地二萬六千頃,招募到了弓箭手七千四百人,是(與)其他行政路區(相比)最成功的。何灌曾陪同遼國使者在玉津園射箭,一箭就射中了靶心,第二次射卻沒有射中。遼國使者說:“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是出于禮節讓讓客人你。”他整理弓箭再次射中了靶心,觀看的人贊嘆(不已),皇帝親自賜酒犒勞他。何灌升任步軍都虞候。金兵南下進犯,朝廷全部調出禁軍交付梁方平帶領守衛黎陽。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打到滑州,梁方平往南敗逃。何灌
的軍隊也望風而潰。整個黃河南岸沒有一個人可以抵擋敵軍,金兵于是徑直南下進攻京城。何灌來到,乞求入見,皇上不允許,而命令他守衛西部邊角。何灌在京師城下堅守奮戰了共三天,受傷死在戰場上,當時六十二歲。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任環,字應乾,長治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歷知黃平、沙河、滑縣,并有能名,遷蘇州同知。倭患起,長吏不嫻兵革。環性慷慨,獨以身任之。三十二年閏三月御賊寶山洋,小校張治戰死。環奮前搏賊,相持數日,賊遁去。尋犯太倉環馳赴之嘗遇賊短兵接身被三創幾殆宰夫捍環出死之賊亦引去。已而復至,裹瘡出海擊之。怒濤作,操舟者失色。環意氣彌厲,竟敗賊,俘斬百余。夏連戰陰沙、寶山、南沙,皆捷。擢按察僉事,整飭蘇、松二府兵備。倭剽掠厭,悉歸,惟南沙三百人舟壞不能去,環與總兵官湯克寬列兵守之。數月,賊大至,與舊倭合,掠華亭、上海。環等被劾,得宥。逾年,賊犯蘇州。城閉,鄉民繞城號。環盡納之,全活數萬計。副將解明道擊退賊,論前后功,進環右參政。賊掠常熟,環率知縣王鋏破其巢,焚舟二十七。未幾,賊掠陸涇壩,都督周于德敗績。環偕總兵官俞大猷擊敗之,焚舟三十余。賊犯吳江,環、大猷擊敗之鶯脛湖,賊奔嘉興。頃之,三板沙【注】賊奪民舟出海,環、大猷擊敗之馬跡山。其別部屯嘉定者,火爇之,盡死。論功,蔭一子副千戶。母憂奪哀。賊屯新場,環與都司李經等率永順、保靖兵攻之,中伏,保靖彭翅等皆死,環停俸戴罪。賊平,乞終制,許之。逾二年卒,年四十。給事中徐師曾頌其功,詔贈光祿卿,再蔭一子副千戶,建祠蘇州,春秋致祭。環在行間,與士卒同寢食,所得賜予悉分給之。軍事急,終夜露宿,或數日絕餐。嘗書姓名于肢體曰:“戰死,分也。先人遺體,他日或收葬。”將士皆感激,故所向有功。
(選自《明史·任環傳》,有刪節)
【注】三板沙:明代地名。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尋犯太倉/環馳赴之/嘗遇賊/短兵接/身被三創幾殆/宰夫捍環出/死之/賊亦引去/
B.尋犯太倉/環馳赴之/嘗遇賊短兵接/身被三創/幾殆/宰夫捍環/出死之/賊亦引去/
C.尋犯/太倉環馳赴之/嘗遇賊/短兵接/身被三創/幾殆/宰夫捍環出/死之/賊亦引去/
D.尋犯太倉/環馳赴之/嘗遇賊短兵接/身被三創幾殆/宰夫捍/環出死之/賊亦引去/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進士:隋唐科舉考試設進士科,其時凡舉人試于禮部合格者,稱為“進士”。明、清之制,殿試后賜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皆通稱為“進士”。
B.“遷蘇州同知”“擢按察僉事”“進環右參政”中的“遷”“擢”“進”三個詞語,在古代都是晉升官職的意思。
C.蔭:庇蔭,庇護。封建時代官僚的子孫因先代有功勛而受到封賞。“封妻蔭子”中的“蔭”就是此意。
D.母憂:母喪的婉辭。文言文中常有“丁父憂”“丁母憂”的說法,即遭逢父親喪事和遭逢母親喪事。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任環一向精明能干。歷任黃平、沙河、滑縣知縣時就很聞名,后來率領士兵多次打敗入侵的倭寇,立下汗馬功勞,也多次因功而升職。
B.任環勇于擔當,敢于沖鋒陷陣。倭寇進犯江南沿海,蘇州府長吏不熟兵事,任環甘愿承擔抗倭大任,在寶山洋與倭賊短兵相接,身負重傷。
C.任環雖作戰勇敢,也曾因犯錯而受罰。先因同總兵官湯克寬未敢擊滯留的三百舊倭寇而遭彈劾,后因攻擊倭賊時中了埋伏,被停了俸祿。
D.任環能夠與士兵同甘共苦,并且激勵部屬的斗志。他常與士兵同寢共食,所得朝廷賞賜悉數分給下屬;軍事緊急,徹夜露宿,有時絕食好幾天。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頃之,三板沙賊奪民舟出海,環、大猷擊敗之馬跡山。
(2)嘗書姓名于肢體日:“戰死,分也。先人遺體,他日或收葬。”
【答案】
4.A
5.B
6.B
7.(1)不久,三板沙的倭寇搶奪民船出海,任環、俞大猷在馬跡山打敗了他們。(“頃之”、“奪”、狀語后置句,各1分,句意2分。)
(2)(任環)曾將自己的姓名寫在肢體上,并說:“戰場戰死,是軍人本分。(不過)父母給的身體,將來或許(要靠這來辨認)收殮。”(“分”、“或”、判斷句,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發語詞,句末語氣詞和謂語的確定。一般情況下,發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后要停頓,并列成分之間也須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后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后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復等修辭。特別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
5.【試題分析】回答此類題目,必須熟記文學名著的主要內容,區分文學常識的概念,仔細察看題干中的修飾限制成分。B項,遷:古代稱調動官職,一般指升職。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技巧點撥】備考時要積累名著、名篇作者、時代、國別、文學形象、作品主題等文學常識。解答此道題目,需要逐項審讀,按照自己積累的有關知識,判斷相關內容,是否正確;要注意各項表述中有關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選項B屬于事件與地點錯位。
7.【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頃之”,不久;“奪”,搶奪;“環、大猷擊敗之馬跡山”是狀語后置
句。第二句中,“分”,本分;“或”,或許;“戰死,分也”判斷句。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
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參考譯文】:
任環,字應乾,今山西長治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曾歷任黃平、沙河、滑縣知縣,在任期間皆以精明能干聞名,因而升調蘇州同知。倭寇進犯江南沿海,蘇州府長吏不熟兵事。任環性情慷慨,甘愿承擔抗倭大任。嘉靖三十二年閏三月,任環率兵阻擊倭寇于寶山洋,其小校張治戰死。任環率兵奮力向前與敵拼殺,相持數日,倭寇逃走。不久倭寇侵犯太倉,任環率兵乘快馬疾馳前線,與賊相遇,短兵接戰,身負三處重傷幾近死去,其隨行宰夫(指行軍廚師)保護任環突出敵圍而自身戰死,倭寇見狀亦引眾散去。沒多久倭寇復來,任環包扎過傷口便率兵出海迎敵。此時海濤狂作,船工心存恐懼。任環執意前行且聲色俱厲,結果大敗倭寇,俘獲、斬首百余級。緊接著任環又率兵在陰沙、寶出、南沙阻擊倭寇,皆獲全勝。故被提拔為按察僉事,專管整飭蘇州、松州二府兵備。倭寇劫掠滿足,全部退去,唯獨南沙島三百倭寇因戰船壞損不能離去,而任環同總兵官湯克寬卻陳兵固守營地未敢出擊。數月后,海上倭寇復來,與南沙島三百舊倭寇合兵,剽掠華亭、上海。任環等因此遭彈劾降罪,但不久被赦免。次年,倭寇侵犯蘇州城,城門緊閉,城外的百姓繞城哭號。任環隨即開城納入百姓,經查活著進入城里的百姓不下幾萬人。彼時其副將解明道出城擊潰倭寇,此役結束,明朝廷論議近年任環抗倭功績,遂升遷任環為蘇、松兩府右參政官職。倭寇攻掠常熟縣,任環率常熟知縣王鈇襲擊倭寇老巢,焚毀戰船二十七艘。數日后,倭寇攻襲陸涇壩,守軍都督周于德戰敗。任環同總兵官俞大猷率軍擊敗敵軍,焚毀戰船三十余艘。倭寇進犯吳江,任環與大猷大敗倭寇于鶯臆湖,倭寇逃往嘉興。不久,三板沙倭寇搶奪民船出海,任環、俞大猷在馬跡山打敗倭賊。另有屯駐在嘉定的倭寇,放火燒殺,全部焚死。此役論功,授任環一子為副千戶。任環之母病故,其服喪期限未滿(明廷規定,當官者為父母守喪須滿三年限期,此間不得居官到任),明廷即命任環離鄉奔赴前線迎敵。此時倭寇駐兵新場,任環與都司李經等率永順、保靖二縣官兵攻擊倭賊,不想中了埋伏,保靖縣彭翅等紛紛戰死,任環被停俸以期戴罪立功。新場倭寇最終被任環剿平后,其上疏請求繼續為母守孝服喪,明廷準其請求。兩年后,任環病故。給事中徐師曾向明廷贊頌任環的抗倭功績,朝廷遂下詔追贈任環為“光祿卿”,再授其另一子為副千戶,并于蘇州府建造祠堂,春、秋祭享。任環于行伍期間,常與士兵同寢共食,所得朝廷賞賜悉數分給下屬。軍事緊急,徹夜露宿,有時絕食好幾天。其曾將姓名寫在肢體上,并對士兵說:“戰場戰死,乃軍人本分。(不過)父母給的身體,將來或許(要靠這來辨認)收殮。”將士聽罷都非常感激,因而其部屬在戰場上拼殺屢建戰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巧解高考文言實詞的四把鑰匙
高考文言文翻譯教案
文言文閱讀與翻譯答題技巧
文言語法綱要
文言文基礎知識:文言實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湾区| 舞阳县| 綦江县| 光泽县| 屯昌县| 宁化县| 紫云| 陇西县| 灵台县| 米易县| 乐清市| 富裕县| 吐鲁番市| 广河县| 开江县| 突泉县| 红河县| 汾西县| 罗定市| 柳河县| 佛冈县| 承德县| 社旗县| 察雅县| 当涂县| 来宾市| 马公市| 饶河县| 咸丰县| 丽江市| 澄城县| 西丰县| 吉安县| 贵定县| 延边| 万全县| 忻州市| 凤台县| 铁力市| 虞城县| 屯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