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曹錦炎:烏程漢簡概述
userphoto

2022.11.25 甘肅

關注

2009年,烏程漢簡出土于浙江省湖州市人民路某基建工地,發現后流散民間,經有識之士多方搶救、征集,被北京翰典藝術館收藏,計有340余枚,這批漢簡的大部分才得以保存。后經古文字學家、中國美術學院漢字文化研究所所長曹錦炎教授帶領其研究團隊,從文獻和圖像方面對簡牘內容、釋文、書體進行了整理研究,發現這批木簡的年代跨度較大,主要在西漢初期至東漢晚期之間,歷400余年,為兩漢時烏程縣署遺留的實物。以往來公文、行政事務及公私信牘為主,內容豐富,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等領域。作為出土文獻,烏程漢簡可印證或補充史藉記載的不足;在語言文字方面,也有不少地方可佐證字書訓詁。此外,其書法多姿多彩,書體以隸、草為主,不少還帶有漢初秦隸意味,其中不乏篆、隸、草、楷各體精彩之作,為研究兩漢時期書體演變及書風多樣化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新資料。鑒于此,本報特策劃“烏程漢簡”專題,遴選高清圖版,摘編曹錦炎教授《烏程漢簡概述》一文,同時約請北京翰典藝術館館長周同祥就烏程漢簡的書法藝術展開論述。在此特別感謝周同祥館長提供烏程漢簡高清圖版。

2009年3月下旬,浙江省湖州市在舊城改造的施工過程中,于市區人民路一處基建工地出土一批有字木簡,以木牘為主,但大都殘損。這批木簡原埋在地下近4米深處,被拾荒者從基建廢土之中發現后陸續撿出,出售于當地古玩商和外地的文物愛好者。據《湖州晚報》2009年6月20日《湖州發現“西漢木簡”》報道,當時挖土時發現南北偏東走向一瓦礫堆積,長約10米、寬約3米,木簡即出于此堆積層下之淤泥中,有些還帶有明顯火燃痕跡,在其附近還發現零星的漢代金屬兵器、工具以及瓦當等(載當日報紙第一版)。事后據筆者實地踏勘調查,從出土地點位置看,此處基建工地原屬湖州府署的子城范圍,歷史上一直是府署所在地,顯然這批木簡與漢代的官方日常事務有關。木簡發現后即流失民間,值得慶幸的是,經有識之士多方搶救征集,先后被北京翰典藝術館收藏,計有340余枚,這批漢簡的大部分才得以保存。

(圖片來源于網絡)

湖州,春秋時本為吳地,楚滅越后為楚所有。秦代稱“烏程”,屬會稽郡,漢因之,后因地濱太湖而得今名。烏程治所原在下菰城(今湖州城南25里云巢鄉窯頭村),舊傳春申君黃歇于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始建菰城縣,秦改名“烏程”,見《太平寰宇記》卷94“湖州烏程縣”條:“本漢舊縣,《越絕外傳》云:秦始皇至會稽,徙越之人于烏程……《郡國志》云:春申君立菰城縣,秦改為烏程。”但《安昌里館璽存》書中收有一方戰國楚璽“
(烏)呈之璽”,字從“鳥”,“于”聲,即“烏”字繁構,亦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逸詩》:“交交鳴
(烏)。”近年西安市相家巷出土的秦封泥中也有“烏呈之印”,“程”字亦作“呈”。可證“烏程”本作“烏呈”,其地名先秦時早已存在,并非秦代所改,漢以后則寫作“烏程”。東漢永建四年(129)分原會稽郡的浙江(錢塘江)以西部分設吳郡,烏程改屬吳郡。晉移置,宋以后因之,明清時與歸安合并為浙江湖州府治,民國時期廢并為吳興縣。烏程治所遷于今湖州城區,大概是在西漢時期。
(圖片來源于網絡)

湖州發現的這批木簡,主要為兩漢時烏程縣署遺留的實物,內容豐富,以往來公文事務及公私信牘為主。往來公文簡中,出現的地名以會稽、烏程為主,如:“會稽守府以亭格行”“會稽大守府”“烏程以亭行。余暨丞印。二月丁亥卒同以來”“烏程以亭行”。這顯示出這批漢簡的性質。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會稽為郡,領縣二十六,簡文中涉及的縣名烏程、由拳、海鹽、余暨、余杭、陽羨,皆其屬縣;另外有故鄣,屬丹陽郡;海陵,屬臨淮郡。
簡文紀年較早的有“八年”“十六年”“十七年”,其呈現的書法特征,與20世紀70年代出土的云夢秦簡、馬王堆帛書,特別是2021年《文物》第六期新公布的益陽兔子山遺址七號井出土的漢簡(木牘)等秦末漢初隸書風格尤為相似。漢初在位時間超過17年的只有文帝,因此本批木簡的最早年代當可以由此確定。

“元康二年”簡

此外,木簡中所記年號,較早的是西漢宣帝劉詢“元康”(元年為公元前65年),以及元帝劉奭“永光”(元年為公元前43年),成帝劉驁“陽朔”(元年為公元前24年)、“元延”(元年為公元前12年)、“綏和”(元年為公元前8年),哀帝劉欣“建平”(元年為公元前6年);東漢明帝劉莊“永平”(元年為公元58年),和帝劉肇“永元”(元年為公元89年),安帝劉祜“永初”(元年為公元107年)、“永寧”(元年為公元120年),“延光”(元年為公元122年),前后跨度幾近200年。

從上述簡文的紀年及地名等內容分析,這批簡的主體年代大致在東漢永建四年(129)烏程改屬吳郡之前。另有簡云:“?以部行□掾馬墕叩頭死罪敢言之。?……亭長□□□責府于兒蘭所換吳庫錢,有令來言遺。”“吳庫”云云當指吳郡之庫,則已在烏程改屬吳郡之后。結合書法風格分析,部分簡的年代下限有可能晚至東漢末期。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簡文有載“大尹外部掾掌薄望受。教戊曹掾發”。“大尹”本為先秦官名,如春秋時宋國有“大尹”之稱,見《左傳·哀公二十六年》等。“太守”本是秦朝至漢朝時期對郡守的尊稱,漢景帝時定名“太守”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王莽復古,改稱“大尹”,見《漢書·王莽傳》“改郡太守曰大尹”,東漢復“太守”舊稱。“戊曹”也是王莽時所改職官名,見《漢書·王莽傳》:“太傅平晏從吏過例,掖門仆射苛問不遜,戊曹士收系仆射。”應劭曰:“莽自以土行,故使太傅置戊曹士。士,掾也。”蘇林曰:“士者,曹掾,屬公府,諸曹次第之名也。”《傳》文“士”者是指“戊曹”之下屬即“掾”,應、蘇兩注已說得很清楚,但今日網上所見詞匯解釋將“戊曹士”“戊曹掾”作為職官專名,簡文可糾此誤。由此簡文兩詞,可以確定本枚簡的年代為王莽時期。
 
“大尹”簡


烏程漢簡有下行、平行、上行的官方文書,收付憑證、封檢、封楬、出入賬等,內容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等領域,作為出土文獻,可印證或補充史籍記載的不足。例如:“?萬方山坐為辨護不勝任,貶秩一等,奪爵二級。第六十六。”“?□笞二百,棄市。”內容皆有關漢律。又如:“□□千二百……樓船士員三百卅四人:其五十六人越,二百七十八人楚。”按樓船本指有樓的大船,古多用作戰船,亦代指水軍。《史記·平準書》:“是時越欲與漢用船戰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觀環之。治樓船,高十余丈,旗幟加其上,甚壯。”《漢書·嚴助傳》:“(南海王)后復反,會天暑多雨,樓舩(船)卒水居擊櫂,未戰而疾死者過半。”簡文所記的“越”“楚”為古代地方區域之名,其中“楚”指戰國晚期的楚境而言,自當包括古吳地。簡文是記“樓船”(即水軍)士卒,分別由越地56人、楚地278人構成。這對我們了解兩漢時期烏程的水軍士卒來源及組成很有參考價值。據簡文可知當時烏程還有水軍建置。另據《嘉泰吳興志》載,漢代烏程人金曼倩曾任“樓船將軍”一職,其故居在湖州長興縣金潭(今水口金山),也可佐證。

“?萬方”簡

另外,簡中文還有家庭人口包括奴婢等財產情況的登記簿書,如:“陸□□□陸子小簪褭被。大奴□。隸簪褭國晏。晏母公孫。隸大女子楊。隸簪褭國給。十七年正月。十七年正月。”“益昌里戶人官大夫吾皮。皮妻不澤。皮子簪褭。皮子小男子。皮下□□□。”都是難得的研究西漢社會史資料。

此外,個別簡文的內容較少見,例如:“命令甲乙。恬毋亡日書。【正】居。【反】”“……鮮曲。扇四束,直百,予三錢。蒲□廿六。米□卅六。【正】柚四百。……米卅。?米百五十。橧。【反】”“市鰕三杯。市蔥三。蓋盞十。【正】市□□□。市酒以蔥。市白米□。市□魚子。市□□。市□□。【反】”,等等,數量雖少,也是兩漢時烏程縣署日常生活的縮影。


烏程漢簡


烏程漢簡全部為木制,形式多樣。除牘、札、“兩行”、牒、版以外,還有觚(四面),以及符券、封檢、楬等。其中封檢上設有凹槽,用以填裝封泥;有的還在一端或兩端設有雙孔或三孔甚至四孔、五孔,用以封緘時穿繩縛縶。有些楬上或設孔、或作契口,用以穿繩系物。雖然因這批木簡殘斷較甚,無法整理出各類簡的原本尺寸,但對我們了解兩漢時期的簡牘形態仍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烏程漢簡的年代跨度較大,大致在西漢初期至東漢晚期之間,其書法多姿多彩,書體以隸、草為主,部分還帶有漢初秦隸意味。雖然其書手不一且大都書寫潦草,但仍不乏精品之作,為浙江書法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總之,江南地區出土成批簡牘,烏程漢簡尚屬首次發現,對兩漢時期湖州的地方歷史和地域文化,以及書法藝術,無疑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本文選自《烏程漢簡》,有刪節)

(原載《中國書法報》第394期第1版)



烏程漢簡書法特征淺析

文丨周同祥

烏程漢簡于2009年春在湖州出土,多散佚民間,后經有識之士多方搶救保護,北京翰典藝術館有幸共收藏340余枚,現已捐贈給湖州博物館永久保存展覽。

2019年開始,中國美術學院漢字文化研究所曹錦炎先生帶隊整理釋讀,發現這批漢代簡牘的主體年代大致在西漢文帝八年(前172)至東漢三國之間,前后跨度400余年,包含大量漢代歷史資料,有下行、平行、上行的官方文書,收付憑證、封檢、封楬、出入賬等,內容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等領域,作為出土文獻,可印證或補充史籍記載的不足,填補了浙江未曾發現簡牘材料的空白,對研究浙江地區漢代相關歷史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2022年10月,《烏程漢簡》由上海書畫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圖片來源于網絡)

烏程漢簡除了史料價值以外,對于早期書體演變的研究也提供了大量的實物佐證,其中書體有篆書、古隸、漢隸、章草、今草,多是漢代署衙類的文書檔案記錄,故書寫者眾多,風格各異,用筆方式也不盡相同。因烏程漢簡的年代跨度正是書體由篆書向隸書、草書發展的過渡階段,很多木簡上的書體并不是后世所認知的篆、隸、草嚴格分開,常見篆隸、隸草、行草混用的書體。從中還看到東漢后期的草書已經完全趨于今草化,與兩晉草書并無不同。

如簡15,此簡長30厘米,寬4厘米,厚0.2厘米,前后寫滿,除個別字跡不易辨認外,全簡文字內容意思基本完整。開篇:“錢師頓首言往人勿復相輕昜以為失率當知慺慺戴師侍者久未復相見……”,與《平復帖》在用筆結體上已經非常接近,其中“戴”“侍”“未”“復”“相”“見”等字已基本脫離隸草筆意,率性而自然,并多見枯筆飛白,與《平復帖》枯筆類似。從目前國內出土公布的簡牘字體用筆上看,枯筆飛白用筆的并不多見,可知此牘書寫者或非尋常書吏,其書寫已經脫離了漢代普通書寫文書的范疇,表現得更加自由不拘,是在向書法藝術進行更深一層的探索。



簡 15-1


 簡 15-2

史傳飛白體為東漢蔡邕所創,時至今日還被廣泛地運用在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中。南宋姜夔的《續書譜》總論中說“真、行、草書之法,其源出于蟲篆、八分、飛白、章草等”,適當的枯筆飛白運用,使得書法藝術的表現性更加豐富,創造出諸般不同意境。尤其是在行草書的創作中,枯筆飛白能清晰展現出墨色從濃到干的變化過程,使得作品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蓬勃的力量感。當然飛白體從漢代走到今天,也經歷了從漢唐的追捧到逐漸衰落的漫長過程,因此在作品創作中如何運用尤為關鍵。《書譜》云:“假令眾妙攸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潤加之。如其骨力偏多,遒麗蓋少,則若枯槎架險,巨石當路,雖妍媚云闕,而體質存焉。”如果枯筆飛白運用得當,則枯潤相間,別有奇趣。近代王蘧常章草書法即有如此風韻。


簡 38


此外烏程漢簡隸書中存在著大量的古隸,古隸也稱之為秦隸,是戰國秦向漢代過渡過程中的一種書體,個別字有篆書寫法,并沒有完全隸化,與云夢睡虎地秦簡和里耶秦簡用筆較為接近,橫起筆多左斜下頓筆蓄勢藏鋒出,也有左斜下方折筆出,橫捺自然收筆少波磔,豎起筆藏鋒直下,線條飽滿渾厚,用筆相對直接快捷。古隸體勢多平正,也有右上右下斜勢,字體均較小,線條短促流利,體現出早期書體由篆書向隸書過渡的鮮明特點。如簡38、41、42、43、44。


簡 41


簡 42



簡 43


簡 44

烏程漢簡中成熟期的漢隸數量最多也最為精彩,如簡02“會稽太守府”、簡03“烏程以亭行、簡04“君五月奉錢四千”。這3枚均是封檢,其書法體式平正舒展,橫捺波磔明顯,與《禮器碑》《曹全碑》《乙瑛碑》用筆基本接近。《說文解字》記:“檢,書署也。”徐鉉對此的注解為“書函之蓋三刻其上繩緘之,然后填以泥,題書其上而印之也”。封檢是為了保證郵寄物品的保密性,固定在文件的最醒目位置,因此書寫的極為成熟規范,與一般的記事公文簡的寫速也不同。

簡 02

簡 04

我們常見的漢代碑刻基本都是屬于官方正體,是漢代石刻制度和隸書高度成熟的結果,也是臨習漢隸最常用的字帖范本。碑刻需要書家先在石碑上書丹,然后由匠人鑿刻出來,后世在通過對原碑拓印成拓片字帖,需要經歷多道工序,有的石碑又經歷千百年的泥土侵蝕雨水沖刷,很多細節都已經漫漶不清,尤其是在起筆和收筆轉折處,完全看不到書寫者的運筆細節,只能看個大概。這樣,隸書的臨寫創作容易寫成筆筆裹鋒圓頭,失去了漢隸本來的書寫面目,也切斷了隸書與草書的內在聯系,容易造成寫了隸書不會草的現象。早期章草是從隸書快寫演化而來,章草與隸書除了結體和速度以外在起筆收筆轉折上并沒有很大的不同,這點從烏程漢簡中可以看到端倪。如封檢“會稽太守府”中,5個字就有8種不同的橫起筆,與王羲之《姨母帖》的很多起筆已經極為接近,由此可見王羲之的各種奇妙用筆并非空穴來風。簡08“建平元年鐵錢五百五”封檢中,橫起筆已經完全草化,不見一般隸書的藏鋒起筆,隸書體式和收筆的順勢出鋒波磔仍在,可知漢代隸書并非筆筆藏鋒,在臨寫創作中也可依此而為。

簡 08

除了橫起筆以外,撇和捺的收筆也在封檢上表現得清清楚楚,收筆都是一次運筆完成,撇畫常出現重筆上勾,波磔處可見兩側墨色均勻,應該為一手持木牘,一手凌空書寫,這個狀態書寫可以靈活熟練運用臂和腕的動作,在書寫中能夠不斷調整筆鋒,書寫出骨肉均勻飽滿的線條。唐代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南宋姜虁《續書譜》稱:“折釵股者,欲其屈折,圓而有力。”故其用筆方法至關重要。漢后紙張的出現和書桌的使用,書寫方式不再是凌空狀態,而是紙張平鋪,這種紙張平鋪情況下,如何運用肩、臂、腕、指的配合就成了歷代書家研究的課題。清代何紹基回腕法應該也是為了追求筆法而來,他在《書鄧完伯先生印冊后》中說:“侍游山左,厭飫北碑,窮日夜之力,懸臂臨摹,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務得生氣。”史評何紹基尤擅草書,自成一家。當然作為碑學來說,盡量還原模仿碑刻形態的書法創作又是金石學派一個奇崛的高峰。歷史上像清代的伊秉綬、金農就是其中代表,開創了隸書用筆的一個全新領域,并被后世認可學習。
簡03
簡03“烏程以亭行”,居中大書,兩側有“余暨承印”和“二月丁亥卒同以來”,大字書為收信地址與傳行方式,收信地址是“烏程”,傳行方式是“以亭行”,是由余暨寄往烏程的文件封檢。“亭行”是漢代郵驛依亭,“以亭行”在漢代就是以亭為單位傳遞文書,距離較近通常步行逐亭傳遞。東晉王羲之信札《初月帖》中有“近欲遣此書停行無人不辦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書”此帖“停行”的停字雖沒有用“亭”,應該還是指“亭行”無人辦理郵寄書信之意。

簡 40

烏程漢簡的草書可分為章草和今草兩部分,主要都是在信牘書寫上,也有少量的公文記事。簡40急就奇觚簡僅存4字,為《急就篇》第一句,結字隸意明顯,略有草化,沒有傳世的漢末皇象《急就章》中4字草化那么明顯,因此可以判斷此簡早于三國期間。章草是篆書演進到隸書階段為了書寫快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張懷瓘《書斷》:“章草即隸書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此隸書非指成熟隸書,而是古隸、篆隸而言,故章草多有隸意,也并不成熟,很多筆畫仍保留著隸書的波磔。

簡 20
簡20章草信牘,全篇內容完整釋讀清晰,“諸書先日去造次語言不盡到舍平安……”,草書體勢已經明顯成型,個別用筆仍然保留著隸書波磔的筆意,隸草混雜,古意盎然。

簡 19

簡 39

簡19“賣布踈”、簡39“如律令”亦然,尤其“如律令”全簡僅余這3字,起筆圓潤自然,簡潔明快,一氣呵成,可見寫者內心情趣十足。

簡09、22、30,與西北居延漢簡用筆結體風格非常相似,應是同一時期所寫。

簡09-1

簡09-2

簡 22

簡 30

簡16保存完整,前后兩面書寫,內容豐富,書寫沉穩,不急不緩,起收筆精致準確,其中“父”“坐”“前”“頃”“來”“緩”“急”等幾字用筆結體已經與兩晉行草書接近,極是精彩。

簡 16
簡14下部略有殘損缺幾字,雙面寫滿,“禁伏地再拜言稚文足下頃不想見頫領事善萬年……”,用筆自然渾厚,姿態多變富有動感。

簡 14-1

簡 14-2
簡45鄭少卿錢五千,草書采取右上斜勢,與個別古隸取勢相同,打破了秦漢篆隸平正體勢的慣例,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書法審美韻律,常為后世書法采用。

簡 45

簡21為上尖下寬的錐形信牘,下端有火燒痕跡,此簡正文中上用標準漢隸書寫,左側采用草書小字類似跋文,此種章法為書者有意識排列,已經與后世無異,在漢簡中極為少見,彌足珍貴。

簡 21
簡05為章草醫藥簡,正反兩面均有書寫,一面字跡清晰,主要書寫的是藥名、劑量、炮制方法,另一面下半部字跡已漫漶不清,有專家稱簡中記載藥名,絕大部分都是《傷寒雜病論》中的常用藥,與《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和《金匱要略·痰飲咳嗽》中所記錄的用藥高度重合,是研究漢代醫藥的重要資料。烏程漢簡中草書較多,就不一一贅述。

簡 05-1

簡 05-2
簡01為道教符箓,先在木片上涂墨,然后用朱砂畫符,為目前國內出土簡牘中僅見。同漢簡一同出土的還有松塔形墨錠4錠、朱砂墨、藍墨錠、漢板硯、削刀各一。如圖32、33、34、35、36。

簡 01

圖32  松塔形墨錠

圖33  朱砂墨

圖34  藍墨錠
圖35  硯盒

圖35  削刀

綜上所述,烏程漢簡的面世不但是研究漢代江南地區歷史人文的珍貴文獻資料,也對研究漢代書法演變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為當代書法的臨寫和創作提供了更為清晰準確的實物范本和參考。 
 
 (原載《中國書法報》第394期第6版)






《中國書法報》第394期1、6版版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漢簡--書法藝術(一)
敦煌馬圈灣漢簡:章草之極則
漢代墨跡——木簡 - 秋心齋書畫網 - 秋心齋書畫網, 汪維成
漢簡字體
邱振中:楷書形成前筆法的變遷
漢簡墨跡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汪清县| 晋中市| 饶阳县| 东港市| 巩义市| 沈阳市| 绥化市| 太白县| 沾化县| 公主岭市| 申扎县| 余干县| 和政县| 罗甸县| 商都县| 富顺县| 西青区| 确山县| 黄大仙区| 丘北县| 天镇县| 遂川县| 普格县| 大兴区| 霞浦县| 镇康县| 双柏县| 台前县| 垫江县| 合作市| 察隅县| 通州区| 乌苏市| 柏乡县| 友谊县| 桐城市| 新田县| 雷山县| 临沧市| 阳山县| 友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