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十三歲時,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仁宗慶歷中官至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重視識別和吸引人才,如范仲淹、富弼、歐陽修、韓琦等都出他門下。卒謚元獻。他是北宋前期較早的詞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貴悠閑的生活,工于造語,有《珠玉詞》。文集為《晏元獻遺文》。
【解題】
這首詞選自《珠玉詞》。《浣溪沙》是詞牌名,即曲的譜子。因為詞是按曲譜的形式要求填的文字,曲譜是固定的音樂形式,同一個曲譜可以填不同題材的內容,因此一般不能從詞牌看出詞的內容。曲譜短小的詞牌稱小令,長的稱長調。《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兩片(也叫上下兩闋),各有三個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個平聲韻。這首詞寫作者在暮春時節的思緒,表現了年華易逝的傷感。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傳誦名句。
【注評】
一曲新詞酒一杯。 一曲:一首。因為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同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聽歌、對酒,起調閑雅。 去年天氣舊亭臺。 去年天氣:是說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 ○眼前景勾起往日一幕。點到即止,大段空白留待讀者填補。 夕陽西下幾時回? 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么時候回來。○轉而寫景,由問夕陽中暗示出傷逝之慨。 無可奈何花落去, 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史記·周本紀》:“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奈何:如何,怎么辦。花落去;花謝。點明節令是暮春。 ○春光留不住,一切該逝擊的都留不住。 似曾相識燕歸來。 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后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春中又有自然而來之物,一切不該逝去的都會重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香徑:花間小路。獨:副詞,用于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自然法則猜不透,不免悵惘。以“獨徘徊”結尾,悠邈。
【譯文】
一曲新歌一杯美酒勾起思緒萬千。
去年今日還是這般天氣這般亭臺。
夕陽匆匆落下了何時才重新回來?
春天要隨落花去了真是毫無辦法,
好在燕子回來了回到熟悉的地方。
似尋芳蹤獨自徘徊在小園花徑上。
【簡析】
這是晏殊一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字面上明白如話,但歷來人們對其內容的理解卻很不一致,有的說是表現年華易逝的傷感,有的說是抒發故舊之情。應該說二者兼有。
“一曲新詞酒一杯”起句描繪眼前環境:對酒,聽歌。詞人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的。僅這一句,讀者幾乎無法猜出詞人的心理活動。
“去年天氣舊亭臺。”第二句還是對眼前環境的描繪,不過已由人事轉向節氣、場所。是飲酒聽歌的人與事和同樣的天氣、亭臺,觸發了詞人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
“去年”二字把今昔兩幅相同的畫面重臺在一起了:一樣的暮春天氣,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作者的眼前分明幻出去年唱者的動人,聽者的動心和不能言傳的動情場景。這眼中景、心中事無疑維系著那位意中人,盡管未著一個“人”字。
“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也是去年情事的再現。“天氣”、“亭臺”、“夕陽”,一切都與去年無殊。然而,“幾時回”三字卻道出了今昔的迥異,吐露出難以藏抑的懷人之情。作者即景興感,由歲月流逝和與此相關的人事的變化,擴展到整個人生,有前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意蘊,低回流連,悵惘和希望交織在一起。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花落去”惋惜美好生活的消逝;“燕歸來”是故地陳跡所引起的依稀之感。靚姿幽芳,飄逝無回,去者何其無情;殘蹤剩影,朦朧仿佛,遺存者又何其有情。“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象征的意味。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動的重復,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這兩句對語工整,是晏殊的得意之句,也受到后人的推許。
“小園香徑獨徘徊。”在落英繽紛的小園里,在去年攜手同游過的小徑上,詞人孤身只影,躑躅徘徊,在尋覓舊蹤,重溫舊夢,也是在對所見、所憶、所感作深沉的反省與思索。詞人“獨徘徊”的身影,既見其惜春懷人的綿邈深情,也把讀者帶進一個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正是“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這種含蓄的結尾,無疑更豐富了作品的藝術容量。
【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
似曾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