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肝癌時莫忘“和”
-
中醫藥治療肝癌,已往多偏重于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清熱解毒等中藥,然而,經臨床觀察結果表明:專事祛瘀、消導、解毒諸法,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何在呢?人們在不斷探索中認識到,肝癌的病因十分復雜,臨床上往往表現為臟腑虛衰、氣血失和、陰陽失調,或虛實并見,或寒熱錯雜,此時,攻之傷其正,補之礙于邪,故采用“和”法調理較為合適,而且臨床實踐證明多有良效。
和法,有“和解”、“調和”之意,范圍相當廣泛。和解之法,是專治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種方法,方如小柴胡湯;調和之義,有學者解釋為:“寒熱并用、補瀉合施、表里雙解、平其亢厲。”肝癌病人常用的“和”法有和解少陽,調和寒熱,調和肝脾,分消上下等。還可多法并用,如和而兼清、和而兼溫、和而兼消、和而兼補等,都可靈活運用。
和解少陽法
和解少陽法的代表方劑是小柴胡湯。小柴胡湯在肝癌防治中的作用受到普遍關注。日本學者對肝癌前病變的肝硬化人群用小柴胡湯進行對照研究,發現肝癌的5年累積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臨床上,有人針對肝癌行經導管肝動脈碘油抗癌藥混懸劑栓塞化療(P—TAE)術后反應期的發熱、肝痛、脅下痞硬、嘔吐、納呆等癥狀,采用小柴胡湯治療,結果患者在癥狀改善、體質恢復以及退熱效果等方面都明顯優于對照組。研究證實,小柴胡湯能顯著抑制人肝癌細胞與膽管癌細胞的增殖,有抑制肝硬化轉化成肝癌的效果,可較好改善肝癌病人的大部分臨床癥狀。根據近年來科研人員的臨床經驗: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為小柴胡湯的4個主癥,肝癌病人只要見到其中一二癥,便可應用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用法:黨參12g,柴胡12g,黃芩12g,法半夏12g,仙鶴草12g,郁金20g,鱉甲30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6g,三七末3g(沖服)。于術后第3天開始,每日1劑,煎汁500毫升,分2次服用。
臨床應用中的加減法:熱甚陰傷加地骨皮、五味子;實熱加梔子、石膏、大黃、虎杖;熱結血瘀加桃仁、全蝎、蜈蚣;氣血虧虛加黃芪、雞血藤;熱盛動風加羚羊角、鉤藤;神昏譫語加用安宮牛黃丸或牛黃;濕熱蘊蒸加黃連、茵陳、金錢草、薏苡仁;痛甚加延胡索、麝香,或用蟾蜍皮外敷;嘔吐甚加代赭石、旋覆花、竹茹等。
調和肝脾法
調和肝脾法的代表方劑為四逆散(柴胡、枳實、芍藥、炙甘草),功能透邪疏肝、解郁理脾。近年有學者認為,脾虛肝郁是肝癌的基本病機,而調理氣機則是肝癌的重要治則。肝癌病人若出現口苦、咽干、善嘆息、嘔逆、腹脹、脅下痛等癥狀時,用四逆散調之最宜。
調和腸胃法
調和腸胃法的代表方劑為半夏瀉心湯(半夏、黃芩、黃連、干姜、人參、炙甘草、大棗),《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篇》用治“嘔而腸鳴,心下痞者”。此方多被臨床應用于治療肝癌因化療引起的消化道副反應,如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脘腹脹滿、腹痛、腹瀉等。對肝癌放療中引起的頭暈、惡心、胃納減退、全身乏力等,用半夏瀉心湯合小柴胡湯治之,均有較好的緩解和消除副反應的作用。如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脘腹脹滿、腹痛、腹瀉等,可用半夏12g,黃芩9g,干姜6g,人參9g,炙甘草9g,黃連3g,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
如肝癌放療引起頭暈、惡心、胃納減退、全身乏力等,亦可用半夏瀉心湯合小柴胡湯治之。藥如柴胡12g,半夏12g,黃連6g,黃芩9g,人參9g,生姜3g,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
經驗證的一些對肝癌防治有良效的方藥,寓“和”法于其中者頗多。如:常用于防治肝癌的四君子湯,此方本涵“中和義”;健脾理氣合劑補脾虛、消氣滯而縮小瘤體,亦為調和之劑;枳實消痞丸(干姜、炙甘草、麥芽、白術、茯苓、半夏曲、人參、厚樸、枳實、黃連)加減配合放療治較大肝癌獲效,全方有消有補,有寒有熱,能消痞祛積,健脾和胃,故此方屬“和”劑可明。因此,進一步深入探討“和”法在肝癌防治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