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只此定窯
定窯刻花牡丹紋瓶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定窯白釉褐彩纏枝牡丹紋矮梅瓶(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定窯刻花蓮花紋洗(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定窯花鳥紋印花盤(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定窯印花石榴唐草紋斗笠盞(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晚唐五代時期定窯燒造即達到生產高峰,除供給國內市場外,一艘艘滿載定瓷等各種大唐風物的航船從沿海港口出發,還大量輸出到海外國家。日本和我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唐朝始兩國文化交流即極為繁盛,日本奈良及京都出土的白瓷碗均為唇口玉璧底,其中不乏曲陽定窯生產。《宋史·食貨志》載:為防止錢幣向海外流失,凡購外貨,不用金銀銅貨幣,而“以絹布、錦綺、瓷器之物博易”,大大增加了陶瓷的貿易和輸出。
定窯白釉瓶(出光美術館藏)
定窯黑釉描金碗(出光美術館藏)
定窯醬釉斗笠盞(出光美術館藏)
定窯醬釉蓮池魚紋印花盞(出光美術館藏)
定窯白釉銀釦碗(出光美術館藏)
元代僧人一寧1299年出使日本,傳授禪宗學說,稱“一山派”,居日本20年,對日本佛教、藝術、文學、書法發展有重要影響,去世后受日本天皇贈“國師”謚號。一寧培養了日本理學先驅虎關師練,虎關師練曾有詠定窯詩:“定州白瓷陶冶珍,縱橫小理自然新。掃清仙客閑天地,貯得四時一味春。”稍晚的以鉆研儒學著稱的日本僧人義堂周信亦有詩:“故人贈我定窯瓷,中有蛟龍弄水嬉。只恐一朝得云雨,青天飛出碧瑤池。”
定窯白瓷獅子鈕水注(根津美術館藏)
定窯白瓷蓮花紋盤(根津美術館藏)
定窯龍紋刻花大盤(根津美術館藏)
1922 年,中國近代古陶瓷研究先驅葉麟趾先生到定窯遺址實地考察,1934 年在《古今中外陶瓷匯編》中首次提出定窯遺址在河北省曲陽縣剪子村(澗磁村),沉睡近千年之久的歷史名窯終于被首次披露于世。1941年,日本的中國古陶瓷專家小山富士夫專程到中國考察定窯,采集了一千二百零五片瓷片帶回日本,在日本根津美術館舉辦了“中國定窯瓷片展”。1983 年,由日本根津美術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日本經濟新聞社聯合編輯出版了《定窯白瓷》一書,成為日本人研究中國定瓷文化的重要依據。
定窯黑釉金彩斗笠盞(MOA美術館藏)
定窯刻花斗笠碗(松岡美術館藏)
定窯玉壺春瓶(萬野美術館藏)
定窯如意形褐彩瓷枕(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
定窯花口缽(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