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記錄(106)之故宮 武英殿陶瓷館(1)
轉自 水一月


故宮



武英殿 · 陶瓷館


早在距今約兩萬年前,我們祖先就發明了制陶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國家之一。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夏、商之際,我國已能燒造原始瓷,到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東漢,又創燒出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光輝一頁。

展覽通選一千余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展品,從距今約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到民國時期,力求反映中國陶瓷綿延不斷的發展歷程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2021.5.23-2021.10.30 分四次進宮,才拍完武英殿陶瓷館……

內容鴻篇,件件精美,堪比各地博物館鎮館之寶,哪件都不舍棄之,所以,請慢下來,且聽我慢慢道來……


追蹤溯源

新石器時代陶器(約公元前8000年~前2000年)

陶器是隨著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不斷提高而產生??脊虐l現所獲得的資料證明,我國的陶器生產距今已有約兩萬年的歷史,陶器是原始先民主要的日常生產和生活用具。

進入新石器時代,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東南沿海和北方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均出土過豐富的實物資料,其中即包括大量陶器。黃河、長江中上游地區以彩陶而聞名,下游地區以工藝精致的白陶和黑陶而著稱;東南沿海地區以印紋硬陶為代表;北方地區陶器則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造型稱奇。不同地區出土的陶器各具特色,又相互聯系。


磁山文化

因最初于1973年發現于河北省武安縣磁山村而得名。據科學測試,其年代約為公元前6100~前5750年,屬于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存。以燒造紅陶為主,因燒成氣氛不穩定,故呈色不均勻,一件器物上有時會呈現紅、褐、灰等色。陶泥未經細致淘洗,胎質粗糙。采用手制方法成型,胎壁厚薄不均。燒成溫度較低,約為700℃~900℃。陶器易碎。常見器物造型有環底三足缽、小口瓶、深腹罐、碗、盤、豆、盂、甕、鼎等。器物以素面為主,少數裝飾有繩紋、劃紋、指甲紋。


紅陶盂

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約公元前6100~前5750年)

15.3cm 口徑15.3cm 底徑11.3cm

盂撇口,圓筒形腹,平底。夾砂紅陶,胎壁較厚,表面粗糙。

紅陶深腹雙系罐

 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約公元前6100~前5750年)

 高14.4cm 口徑9.5cm 底徑6cm 

罐撇口,深腹,平底,肩部置雙系。通體刻劃紋飾,頸部紋飾為正反三角紋,肩、腹部裝飾簡單的麥穗樣紋飾。這樣簡單的刻劃紋飾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陶器裝飾紋樣比較簡單的特點。罐上的雙系是為了懸掛或攜帶方便而設置的。

紅陶盂及支座

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約公元前6100~前5750年)

通高20.0cm 盂:高9.5cm 口徑10.5cm 底徑11.3cm 支座:高10.5cm 足徑8.2cm

盂呈筒形。平底,底徑略大于口徑,口部兩側有圓形飾物。夾砂紅陶,表面粗糙。支座由 3 個獨立的支架組成,支架上有類似四邊形支托,下為圈足。在磁山文化陶器中,支撐炊器的支架很有特色。紅陶出現較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已有發現。河北武安磁山文化 、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等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均以燒造紅陶為主。夏、商以后,紅陶的燒造逐漸衰落。

  灰陶深腹雙耳罐 

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約公元前6100~前5750年)

 高15.2cm 口徑13.8cm 底徑6cm 

罐直口,深腹,下腹內收,平底。腹中部有對稱的圓形飾物,器身有麻布紋。灰陶多出現于新石器時代中期,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成為陶器中的主流產品,夏、商、周時期更是大量燒造。灰陶有泥質與夾砂兩種,系在弱還原氣氛中燒造而成。

紅陶雙系小口瓶

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約公元前6100~前5750年)

23.8cm 口徑5.2cm 底徑5.6cm

瓶撇口,束頸,頸以下漸廣,至腹中部直徑最大。腹部對稱置雙系,腹以下漸內收,平底。泥質紅陶。手制成型,胎體薄厚不均,具有新石器時代中期陶器特征。

古老神秘的彩陶藝術


彩陶系指畫有黑、紅、白、褐等色紋飾的陶器。彩料由含氧化鐵(Fe2O3)和氧化錳(MnO)的天然礦物原料研磨而成。在成型后的陶坯上用毛筆蘸彩料描畫紋飾后,入窯經900℃左右的溫度焙燒而成。彩陶紋飾有動物、植物、人物、幾何、日月星辰等,畫法古樸自然,蘊含人類原始宗教的理念思維,給人以神秘之感。它是中國陶瓷工藝史上最早把裝飾紋樣與造型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品,堪稱遠古文化藝術的第一個高峰。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發現于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屬于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21年10月,經中國政府批準,受聘為中國政府農商部礦政顧問的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中國地質學家袁復禮等對仰韶村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證實此處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遺址先后經過三次發掘,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遺物,在國際上引起極大轟動。仰韶村遺址遂成為中外史學界、考古界向往的“文化圣地”。由于遺址中還發現了非常精美的彩陶,因此,過去有人稱之為“彩陶文化”據碳-14法測定年代,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5000年,先后經歷了約2000年的發展歷程。仰韶文化陶器質地有泥質陶和火砂陶兩種,造型有盆、罐、缽、壺、尖底瓶、盒、鼎等。普遍采用泥條圈筑法或泥條盤筑法成型,小件器物則直接用手捏制而成。


  彩陶幾何紋盆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約公元前4900~前3800年)

 高16.4cm 口徑37.4cm 

盆折沿,深直腹,圓底。泥質紅陶??谘睾屯飧共烤院诓拭枥L紋飾,口沿上描繪以點定位的水波紋,腹部描繪兩層三角形幾何紋,兩層紋飾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狀相同,但方向相反。這種三角形紋飾系由具象魚紋逐漸抽象演變而來。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紋飾具有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的顯著特征。

彩陶花葉紋曲腹缽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約公元前3900~前3600年)

缽口沿微卷,深腹,腹下內折,近足漸收,平底。腹部繪褐彩花葉紋。廟底溝類型處在以廟底溝遺址第一期遺存所代表的仰韶文化中期,其絕對年代距今約5900~5400年,主要分布在渭水流域晉南、豫西地區,廟底溝類型陶器以紅陶為主也有極少量灰陶,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最常見,紋飾有繩紋、線紋、弦紋,還有少量附加堆紋。彩陶紋飾發達,常見紋飾有回旋勾連紋、花瓣紋、弧紋、豆莢紋、網格紋等,也有少量的動物紋、鳥紋和蛙紋等,其中以回旋鉤連紋最為常見。


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因1924年最初發現于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村而得名。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黃河上游一帶的甘肅、青海地區,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向西發展的背景下產生,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個地方性分支??煞譃槭瘞X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個類型。馬家窯文化陶器造型主要有缽、甕、盆、雙耳罐等。陶器質地有泥質紅陶、灰陶、火砂紅陶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特別發達與仰韶文化彩陶相比,馬家窯文化彩陶圖案具有顯著的旋動特征,其旋動的方式豐富多樣,或交錯盤旋,或來往反復,使人感到變化莫測,回味無窮。


彩陶水波紋缽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約公元前3370~前2280年)

 高9.2cm 口徑21cm 底徑12cm 

罐撇口,深腹,平底,肩部置雙系。通體刻劃紋飾,頸部紋飾為正反三角紋,肩、腹部裝飾簡單的麥穗樣紋飾。這樣簡單的刻劃紋飾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陶器裝飾紋樣比較簡單的特點。罐上的雙系是為了懸掛或攜帶方便而設置的。

彩陶旋渦紋雙系壺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約公元前2500~前2300年)

高37cm 口徑10cm 底徑13cm

壺小口、圓腹,腹兩側對稱置半環形系,平底。胎呈暗紅色。肩部和上腹部以較寬的帶鋸齒邊的黑彩條帶與細窄的紅彩條帶構成漩渦紋,利用弧線的起伏旋轉表現河水奔騰向前的韻律感。這種將柔和的弧線與醒目的圓點相結合構成規矩的二方連續裝飾帶,是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的典型構圖方式。圖案邊緣大量采用鋸齒狀裝飾則是半山類型彩陶的顯著特點。

彩陶蛙紋雙系罐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約公元前2450~前2030年)

高40cm 口徑13cm 底徑11cm 

泥質紅陶,口外撇,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兩側對稱置半環系。上半部橙紅色陶衣上以黑彩描繪變形蛙紋。圖案線條流暢,富于變化,與造型協調一致。此罐上的變形蛙紋是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上常見紋飾之一。

彩陶菱形網格紋單柄罐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約公元前2500~前2300年)

高13.7cm 口徑6cm 底徑6cm

罐口微撇,短頸,溜肩,垂腹,平底。頸、腹之間置一曲柄。通體繪黑彩網格紋。網格紋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上較為流行的一種紋飾,據統計,有三分之一的馬家窯文化彩陶繪有網格紋。網格紋一般裝飾在陶器的頸部和腹部,由多條相互交叉的平行直線組成,應是人類采集狩獵經濟生活時代網獵活動和網獵文化的在陶器上的反映。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因1959年首先在山東省寧陽縣堡頭村和泰安市郊大汶口鎮發現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東省和江蘇省北部。據碳-14法測定年代,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000~4200年。大汶口文化陶器按質地可分為泥質陶和火砂陶兩類,按顏色可分為紅陶、灰陶、白陶、橙黃色陶等,白陶出現于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器造型主要有鼎、豆、罐、壺、杯、盂、鬶、背壺等。背壺是大汶口文化所特有的器物。大汶口文化也有非常精美的彩陶。


彩陶花瓣紋缽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200~前2600年)

 1963年江蘇省邵州市大墩子出土

 高11.2cm 口徑14.5cm 

缽斂口、圓唇、寬肩,肩下陡收,平底。泥質紅陶。器物表面施白色陶衣。肩部以紅褐彩留白花瓣紋裝飾,每5片花瓣組成一略呈橢圓形的圖案,共5組?;ò昙y下飾一周圓點紋。具有大汶口文化遺址的特點。青蓮崗文化遺址因最初在江蘇準安青蓮崗發現而得名,屬于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魯中南和蘇北地區,年代約為公元前5400~前4400年。出土陶器造型主要有鼎、釜、甑等炊器,豆、碗、缽等飲食器。其彩陶多用紅、褐、紫紅彩描繪紋飾。紋飾見有雙弧線紋、水波紋、八卦紋、十字紋和圓點紋等。

精巧的制陶工藝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制陶工藝技術日趨嫻熟,原料的精選、快輪拉坯技術的發明,使陶器造型更加豐富,形體愈加規整。大汶口文化白陶系使用一種氧化鐵(Fe2O3)含量極低的粘土成型后,入窯經1000℃左右的溫度焙燒而成。龍山文化黑陶,系用快輪拉坯成型,胎壁薄者厚度僅0.3~1毫米,故有“蛋殼黑陶”之美稱,反映出當時精湛的成型技藝。

白陶罐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200~前2600年)

19cm 口徑8.8cm 底徑6cm

罐撇口,溜肩,垂腹,圓底。表面打磨光亮。白陶是用白色粘土作胎燒成的陶器因其胎中氧化鐵含量低,所以燒成后胎呈白色。白陶最早見于湖北大溪文化湯家崗遺址,至仰韶文化晚期黃河流域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白陶較為流行。商代中晚期白陶獲得較大發展,西周以后消亡。

 白陶雙系背壺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200~前2600年)

 高19cm 口徑8.8cm 底徑6cm 

壺撇口,長頸,溜肩,鼓腹,腹以下內收,平底。胎較薄。此件背壺造型別致,主要是肩、腹部一側壓成扁平狀,在腹中部一側置兩個圓系,兩個圓系中間對應的另一側有一凸出飾物。白陶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5000年。

白陶鬶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200~前2600年)

1971年山東省鄒城市野店出土

25.5cm 口徑9cm 足徑15.5cm

鬶圓口,一側出上翹鳥喙形流,細頸,腹部微鼓,下承以3只袋狀足。與流相對一側頸、腹之間置寬鋬。通體施白陶衣。肩部飾一周凸起的繩索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白陶鬶,已經逐漸脫離實用性,獨立成為一種特殊的禮器,其造型設計可能是受當時鳥文化崇拜的影響而衍生出來的一種新的形式。

 黑陶觚形三足杯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200~前2600年)

 1963年江蘇省卲州市大墩子出土 

 高31.9cm 口徑11.2cm 足徑11cm 

觚喇叭形口,直筒腹,下承以三足。胎體薄如蛋殼,黑陶制品。此件觚形杯作工精美,通體漆黑,堪稱山東龍山文化黑陶的代表作,被用在大型墓葬中做陪葬禮器使用。對比仰韶文化彩陶,黑陶的單一顏色突顯了其純樸、幽深、內斂、風雅之美,體現出龍山文化黑陶的特性。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氏族貴族的出現而產生的禮器,是中國古代貴族在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和喪葬等禮儀活動中所使用的器物,是使用者身份等級與權力的象征。


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系繼承馬家窯文化發展而來,是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的一種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現于甘肅省廣河縣齊家坪而得名。據碳-14法測定其年代距今4100年左右。遺址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齊家文化陶器大致可分為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兩類,造型有鬲、斝、甗、罐、盆、盂、碗、豆等,以罐最為多見。罐有單耳、雙耳、三耳者,其中最具特征的是雙耳大罐。


紅陶盉

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約公元前2100~前1450年)

15cm 口徑9cm 底徑5.7cm

盉敞口,闊頸,溜肩,鼓腹,腹下漸收斂,平底。在盉口封住一半處置短流,相對一側頸、肩之間置寬柄。泥質紅陶。器表打磨光滑。

 紅陶雙耳罐 

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約公元前2100~前1450年)

 高12.5cm 口徑8cm 

罐撇口,闊頸,溜肩,鼓腹,平底。兩側口、腹之間對稱置橢圓形耳。泥質紅陶。這種紅陶雙耳罐是齊家文化陶器的代表作。紅陶是中國最早的陶器品種之一,顏色一般呈土紅色、磚紅色、褐紅色等燒成溫度一般在 800C~900℃。


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種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1992年撤縣建市) 龍山鎮而得名。龍山文化可分為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化、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等幾種類型。山東龍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延續,據碳-14法測定其年代距今約4500~4000年。龍山文化陶器有黑陶、灰陶、紅陶、黃褐陶和白陶等,造型有鼎、碗、罐、甗、鬶、盆等,制陶工藝水平比仰韶文化有很大提高。黑陶是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以“蛋殼黑陶”最為精美以致有人曾將該文化稱為“黑陶文化”。龍山文化薄如蛋殼的黑陶,是陶匠們用快輪拉坯法制作而成。龍山文化黑陶的呈色是在燒成后期用煙薰法進行滲炭的結果。


紅陶鬶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600~前2000年)

39cm 口徑12cm 底徑14cm

鬶唇口,一側出鳥喙狀長流,闊頸,下承以3只袋狀足。與流相對一側頸、腹之間置繩狀柄,袋狀足上部飾兩道凸弦紋,口沿下和繩耳上端飾對稱乳釘紋。頸、足銜接處飾弦紋和鋸齒紋。器表打磨光亮。

  黑陶單柄罐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600~前2000年)

 高16.5cm 口徑9.5cm 足距6.3cm 

罐圓口,短粗頸,溜肩,鼓腹,腹下急收,近底處外撇,平底。頸、腹之間置扁繩耳。黑陶制品,表面打磨光亮。



黑陶雙系壺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600~前2000年)

11.5cm 口徑6.5cm 足距8.2cm

壺撇口,闊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邊對稱置雙系,足上鏤有八個小孔。底部外凸。造型規整,胎薄體輕,表面經過打磨,光澤可鑒。黑陶系龍山文化代表性器物。由于采用先進的輪制法成型,致使器物形體規整,胎體輕薄。

  黑陶弦紋雙系罐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600~前2000年)

高26cm 口徑9.5cm 底徑10.5cm 

罐撇口,圓唇,短束頸,溜肩,鼓腹,腹以下漸內收,平底。胎體較薄,表面打磨光亮。通體飾5道弦紋。 黑陶與灰陶的燒成方法一樣,均系采用強還原氣氛燒成。之所以會呈現黑色,是因為在燒成后期?;鸱忾T,在窯頂孔上澆水,碳素與蒸汽結合深入胎體即成黑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陶瓷100款,讓你看個夠
中國陶器發展史
陶器的基本知識
中國古代陶器
新石器時代
尋尋又覓覓(2)管窺全豹博物館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源县| 瑞金市| 且末县| 黄冈市| 黄梅县| 花垣县| 泗洪县| 泽州县| 扶沟县| 缙云县| 库尔勒市| 乌什县| 连山| 六枝特区| 广州市| 河东区| 稷山县| 平罗县| 三都| 茌平县| 井陉县| 日土县| 项城市| 通州市| 广西| 广德县| 武川县| 紫阳县| 台南市| 夏津县| 陵水| 镶黄旗| 澄城县| 武冈市| 砀山县| 镶黄旗| 奉新县| 合肥市| 彰化县| 永丰县| 万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