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是既青瓷出現之后的又一重要品種。白瓷的成功燒制要歸功于青瓷燒制技術的提高——胎泥更白,釉質更透明,成功地控制了胎釉的含鐵量。白瓷的出現,是陶瓷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最早的白瓷出現于南北朝時期,那會兒的白瓷嚴格意義上不能被稱作白,倒是可以被稱為灰和黃。真正的白瓷之所以白,是因為瓷胎白,僅在瓷胎外罩上一層透明釉,就能燒出成功的白瓷了。
隋代,河南鞏縣窯燒制出一批潔白度較高的白瓷,這是白瓷的初步成熟。到了唐代,河北內丘的邢窯工匠淘洗出了潔白細膩的胎泥,只要胎夠白,白瓷的燒制就不成問題。邢窯的白瓷在還原焰的氛圍下燒制成功,它不負眾望與浙江越窯青瓷二分天下,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盛況。
邢窯白瓷通體素面無裝飾,而我們卻從出土或傳世的邢瓷標本的底足上見到刻有“盈”字。瓷器底足上刻、寫字的情況很多,有字的標本可比普通標本珍貴多了。“盈”字款邢窯白瓷也不例外,這說明這件瓷器是唐代大盈庫所藏,那可是正兒八經皇帝的庫房,御用瓷器在當時的精美程度可想而知。
刑窯“盈”字款底足
同樣是白瓷,唐代邢窯白瓷如何與宋代定窯白瓷區分開來呢?這里我們又提到了窯爐氛圍(詳見《讓你一次明白青瓷》文章),邢窯白瓷是在還原焰氛圍下燒制的,所以聚釉處會有淡淡的水綠色,定窯白瓷是在氧化焰氛圍下燒制的,聚釉處(被稱作“淚痕”)偏黃。
與邢窯白瓷蘸釉的方式不同,部分定窯瓷器是用竹刷蘸釉再刷到器身上的,所以定窯白瓷會有特殊的“竹絲刷痕”。這也是一個區分邢窯與定窯的小訣竅。
白瓷到了宋、金兩代,北方窯口已經無法燒出像定窯一樣潔白的白瓷了,大量的小窯口為了追求白的效果,紛紛往自家瓷胎上罩化妝土,有了這層“粉底”,他們的白瓷才能勉強稱得上白。
后來,除了山西的霍窯、介休窯仍在延續白瓷的燒制之外,位于江西景德鎮窯口也創燒出了新的品種——青白瓷。青白瓷胎質潔白,釉層玻璃質感強,白中閃青,所以也被稱為“影青”。影青瓷器是景德鎮窯廠燒制精品瓷器的開端。
南宋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雙鳳紋瓷盒
(四川宋瓷博物館)
元代,景德鎮窯口燒制了一批擁有強大背景的瓷器——樞府瓷。單從名字就能判斷出它與樞密院關系匪淺,原來元人尚白,樞府瓷就是為了迎合元朝皇帝的口味。它的特殊之處在于工匠在白瓷胎的基礎上又施了一層鵝蛋殼一樣的卵白釉,有了這種乳濁的釉層,樞府瓷顯得格外瑩潤潔白,為元代青花瓷的繪制打下了基礎。
白瓷在明清時期作為單色釉的一種,深受大眾喜愛。景德鎮窯廠燒制的明永樂白瓷,胎薄釉瑩,器物上往往有暗刻花紋,外施透明釉,這種白瓷的白直接捕獲了人們的味覺感受,被稱作“永樂甜白”。
明 永樂甜白釉梅瓶 (天津博物館藏)
同時期德化窯出產的白瓷非常精美,胎質細膩,釉層瑩潤,由于德化窯胎泥的特征非常適合雕塑,德化的白瓷除去日常使用器皿之外,瓷塑是一個重要的門類,例如何朝宗等人的瓷塑造像都精致可愛。
德化窯“何朝宗制”白釉達摩像(故宮博物院藏)
白瓷從隋代發展成熟以來不斷地開拓創新,它與青瓷并肩成為最優秀的品種,為陶瓷史添上了精彩的一筆。它是《茶經》中“類銀”“類雪”的佳器,它是宋人詞話中溫潤如玉的珍藏,它潔凈素雅,為后世的彩繪瓷鋪開一幅畫卷。
作者簡介:王璟亞,西北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藝術考古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