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集團于1965年在臺灣創(chuàng)立創(chuàng)立,以銷售AMANO品牌打卡鐘起家,如今企業(yè)版圖涵蓋辦公設備(OA)、家具、通訊商品等領域,公司遍布臺灣、大陸、日本及新加坡等地。震旦博物館位于上海市陸家嘴金融區(qū)富城路99號,是一個私立的博物館,是震旦集團董事長陳永泰先生的一項文化志業(yè),主要收藏中國古器物。
一、陶俑。
一層展出的是館藏的陶俑。“俑”是專門用于陪葬的再現類喪葬用品,通常以草、木、土及金屬等材料制作而成。中國古代先民認為人死后存在靈魂,而靈魂同活著的人一樣,要從事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動,為了滿足靈魂的各種需求,俑作為一種生命觀念的象征物而產生。陶俑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重要組成,最晚在東周時期出現,至漢唐時日臻發(fā)展成熟,隨著人殉制度的衰落與喪葬習俗的完備,逐漸成為中國古代墓葬中常見的明器之一。館藏陶俑以漢唐時期彩繪俑為主。
二、玉器。
“玉,石之美者”,古代先民在石器制作中認識美麗的原石,于剖璞取玉、琢玉成器的摸索中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制玉工藝。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玉的自然屬性不斷被人格化、道德化,以玉載禮、以玉比德,以玉為飾、以玉寄文雅之娛,逐漸形成以玉為中心載體的中國玉文化。 古玉器是人類古代文明里中華文明所獨有的器物,幾乎每個博物館都收藏有玉器,大概是因為沒有真正觸摸過一塊美玉的緣故,一直對其沒有特別感受,但是震旦博物館展出的大量玉器,特別是戰(zhàn)國晚期到兩漢之間的玉器,還真是震撼到我了。
新石器時代晚期,良渚文化-七節(jié)琮
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家河文化-神人首像
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時期-牙璧
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玉神人獸像
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玉神獸像
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勾云形玉佩
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C形龍
商代晚期,玉龍
商代,豬一對
西周晚期,人龍紋璜
春秋玉器,以組佩飾、玉帶鉤及劍飾玉為主要品類。
春秋晚期,龍紋玉珩
春秋晚期,四獸紋出廓璧
春秋晚期,玉具劍
春秋晚期,龍紋玉戈
戰(zhàn)國,龍形佩
玉佩組
戰(zhàn)國晚期,龍文連線乳釘紋璧
戰(zhàn)國早期,鏤空龍紋璧
戰(zhàn)國中晚期,龍紋玉珩
漢代動物玉雕
西漢,神獸紋高足杯
東漢,延年珩
西漢早期,龍鳳紋珩
西漢早期,龍紋珩
西漢早期,玉佩組
西漢早期,鏤空雙龍鳳紋珩
西漢早期,龍鳳紋觿xi
西漢早期,龍紋觿
西漢晚期,龍鳳紋出廓璧
西漢晚期,龍紋出廓璧
東漢,鏤空龍鳳紋璧
東漢,蝶形鏤空龍紋璧
西漢晚期,羽人騎獸龍紋璧
三、瓷器。
震旦博物館收藏有不少青花瓷,尤以元代的青花瓷為多。相較于精致的明清青花而言,元青花更多一種沉穩(wěn)的氣度,一直令我非常中意。
四、佛造像
佛教造像是基于經典教義和儀式供養(yǎng)需要,所創(chuàng)造出的宗教藝術品,同時也是雕塑藝術品的一種形式。佛像起源于古印度,東漢時期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在各地興起造像的風潮,特別是在南北朝時期達到最高潮。因為造型制作的過程中,融入了本土文化,從印度與西域的風格也就轉化為漢人的樣式,逐漸發(fā)展形成具有鮮明的時代與地域風格的中國佛教造像藝術。震旦博物館的六層展示的是館藏的佛造像。從北魏到明清,慈悲的容顏,與精湛的造像工藝,蘊含著歷史的記憶,也是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不斷融合的佐證。(想起我的青州之旅,至今仍未成行....)
東魏-佛造像
東魏-佛三尊像。喜歡這滿心歡喜的、非常治愈的笑容啊....
造像殘碑
北齊佛造像
半跏思惟菩薩像
北齊皇建二年,佛七尊造像碑。
隋代-佛造像
唐代-佛造像
、遼宋-佛造像
觀世音菩薩立像,木雕。
明代昆盧遮那佛坐像。
以此紀念這個一半的時間都在隔離中度過的荒謬的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