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及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有功人員勛章典禮,于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七日下午五時,在北京懷仁堂隆重舉行。會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彭真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有功人員勛章的命令。毛主席親自把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狀、一級八人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分別授予獲元帥軍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和在中國工農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有功人員,在解放戰爭時期直接領導原國民黨軍隊起義的有功人員,對人民解放戰爭有功人員,以及和平解放西藏地區有功人員。參加典禮的共有一千三百多人。
此次共授予10人為元帥軍銜,10人為大將軍銜,另有55人為上將軍銜(56年和58年又補授2人)。

十大元帥


朱德元帥
四川儀隴人,生于1886年,1922在德國留學期間加入中共。他是八一南昌起義領導者之一,在井岡山任紅四軍軍長,先后任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紅軍總司令、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彭德懷元帥
湖南湘潭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發動平江起義,此后曾任紅一方面軍副總司令、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西北野戰軍(一野)司令員兼政委、志愿軍司令員兼政委。他授銜時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1959年在廬山會議上受到錯誤批判,文革期間,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和殘酷迫害,于1974年11月29日逝世。


林彪元帥
湖北黃岡人,1925年加入中共,1930年接任紅四軍軍長,次年又任紅一軍團軍團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時指揮了平型關戰役,任東北野戰軍(四野)司令員時指揮了遼沈、平津戰役。文革中,他同江青反革命集團互相勾結,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妄圖謀害毛澤東。陰謀敗露后,于1971年9月13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地區機毀身亡。


劉伯承元帥
四川關縣人,1926年加入中共后歷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員,中央紅軍先遣隊司令,中革軍委總參謀長,紅軍參謀長、一二九師師長、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中原野戰軍(二野)司令員。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4歲。


賀龍元帥
湖南桑植人,生于1896年,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并加入中共。他歷任紅二方面軍總指揮、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主席和湘鄂川黔軍區司令員、一二0師師長、晉綏野戰軍司令員、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69年6月9日逝世,終年73歲。


陳毅元帥
生于1901年,四川樂至人。1923年加入中共,南昌起義后與朱、毛組建紅四軍。后歷任新四軍一支隊司令員、新四軍代軍長、華東野戰軍(三野)司令員兼政委,華東軍區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1972年1月6日,因患腸癌在北京逝世,終年71歲。


羅榮桓元帥
湖南衡山人,生于1902年。1927年加入中共,歷任紅四軍政委,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山東軍政委員會書記、第四野戰軍第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二書記,華中軍區、中南軍區第一政治委員、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1963年12月16日逝世,終年61歲。


徐向前元帥
1901年生于山西五臺。1927年加入中共后歷任紅四軍參謀長、軍長,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紅軍右路軍總指揮、一二九師副師長、華北野戰軍副司令員、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央軍委)總參謀長。1990年9月在北京逝世,終年88歲。


聶榮臻元帥
1899年12月生,四川江津人。1922年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19年10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4年到蘇聯學習。次年9月回國,任黃埔軍校秘書兼政治教官。先后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書記,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三書記,華北軍區司令員,華北野戰軍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平津衛戍區司令員。1992年5月在北京逝世,終年93歲。

葉劍英元帥
1897年4月28日生,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省梅縣人。1917年入云南講武堂。曾參與籌建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抗戰時任八路軍參謀長,中央軍委參謀長,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等職。另外,葉劍英一直是“中共軍方在政壇上的代表”,除他之外,黨內、軍內再無他人有這種特殊地位了。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9歲。

在最初的授銜名單中,毛澤東被推為大元帥。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被授予元帥軍銜,李先念等人被預定為大將軍銜。但毛澤東堅辭不授,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以及一些已在政府部門擔任要職的人員也隨之響應,最終這些國家領導人沒有被授予軍銜。
另外,一些為國捐軀的我軍著名將領(例如葉挺、左權、劉志丹、楊靖宇、關向應等)如果還在世的話,可能55年授銜時就不止是十大元帥了。

十位大將

十位大將的評選,也同樣綜合考慮了平衡的因素和當時的職務因素:
粟裕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在全軍首屈一指,建國后曾任總參謀長;徐海東是陜北方面的代表,是紅二十五軍幸存的指揮者,與陜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之后任軍團長;黃克誠是第四野戰軍的代表,雖然戰績、資歷并非最優,但時任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陳賡是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譚政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與元帥中羅榮桓的情況一致,是大將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樣意味著中國軍隊的特色;蕭勁光是第四野戰軍的又一代表,海軍司令的職務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張云逸的大將軍銜幾乎完全憑資歷獲得,十位大將中他年事最高,是除粟裕外第三野戰軍的又一代表,也是唯一參加過護國討袁的將領;羅瑞卿來自華北野戰軍,時任公安部部長;王樹聲曾任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授銜時任國防部副部長;許光達則來自紅二方面軍。

55位上將
蕭 克 李 達 張宗遜 李克農 王 震 許世友 鄧 華 彭紹輝 張愛萍 楊成武
韓先楚 李 濤 傅秋濤 王 平 呂正操 傅 鐘 蕭 華 甘泗淇 宋任窮 賴傳珠
洪學智 周士第 郭天民 周純全 楊至誠 陳再道 陳奇涵 王宏坤 蘇振華
劉亞樓 劉 震 陳錫聯 韋國清 陳士渠 陳伯鈞 鍾期光 宋時輪 朱良才
董其武 唐 亮 葉 飛 楊得志 王新亭 黃永勝 李天佑 陳明仁 賀炳炎
閻紅彥 謝富治 陶峙岳 烏蘭夫 周 桓 楊 勇 李志民 趙爾陸
王建安(1956年補授) 李聚奎(1958年補授)
時至2009年,隨著呂正操上將的去世,上將以上開國元勛已全部作古。
上將原籍分布圖


軍銜是軍人職務等級的外在表露,是身份的標志,是功績的記錄。
但在實際中,軍銜并不完全代表著權力和級別,僅僅代表榮譽。
俗話說:軍銜代表榮譽,職務代表權力,級別代表待遇。

1955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授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798名。之后,又補授上將2名、中將2名,補授、晉升少將562名,到1965年以前共授少將以上將帥1614名。
(由于篇幅有限,中將以下人員名單從略)
雪山草地2010年1月27日編輯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