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個小專題玩玩兒,哈哈。最近幾年一直在做大類資產配置的研究(意思就是經常逼研究員寫大類資產配置的報告給我看),漸漸的疑問比答案更多的呈現出來,干脆和球友們討論討論。
有人問我,我一個小散戶,仨瓜倆棗也要搞資產配置?我的看法是:要的。大類資產配置,講簡單一點就是你賺的錢是該買股票,買基金,買理財,買房子還是及時行樂吃吃喝喝呢?而這種選擇,并不只是和股票基金理財房產未來的漲幅有關系的,還要考慮你自己現在和未來的支出。大類資產配置就好像平衡你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健康,你現在工作太努力,老了就會生病;不好好工作呢,老了又沒錢花。
首先呢,推薦大家看兩本書,大衛斯文森先生的《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和《不落俗套的成功》,斯文森是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掌舵人,他的投資方法和實踐得到了巴菲特的贊揚,同時他也是中國資本市場紅極一時的高瓴張磊的老師和早期投資人。
斯文森的思路很簡單也很清楚,在成熟市場上以固定收益為主,或者不能夠實現逆向和主動發掘標的投資是不能創造超額收益的,甚至無法跑贏通脹,對普通人而言,財富在無能的管理下是逐漸縮水的。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你還要更加小心不靠譜的基金經理侵蝕你的權益。
作為個人投資者,應該選擇你能夠理解的、適度多元化的、權益導向型的、能夠反映市場波動的投資組合。作為普通人一定要記得,如果你的資產當中,多數都是只有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甚至是現金,你一定是跑不贏通脹的,你的資產產生的收益無法滿足家庭不斷增長的開支,你就永遠都要更加努力的工作,直到把自己累垮。
我理解的所謂大類資產配置,其實就是平衡目前的支出和未來的支出,為自己和家庭未來的支出留出足夠的投資,讓投資逐漸支撐未來的支出,讓自己能夠有時間和精力去更多的關注家人和自己的生活和健康。
那么大類資產配置究竟是什么呢?對于個人來說,我們的房子、存款、保單、股票、基金、理財、現金,甚至以投資為目的的金銀也應該算作資產,如何安排你所有的資產的比例,以及應該在什么時候做什么樣的調整,這就是大類資產配置。
理財師們口中最常見的大類資產配置方法,是(100-年齡)/100投資于高風險資產,其他的金額則持有穩定收益無風險的資產,一個25歲的人可以持有75%的股票和25%的現金及保本理財產品,而一個75歲的人,應該持有不少于75%的現金和保本理財。其實呢,這種配置方法足夠簡單,效果卻不一定足夠好。
還有一種思路更簡單,實際效果更好的簡單配置策略,可惜我忘記名字了,把你的錢分成4份,1份買股票型基金,1份買國債,1份買黃金,最后留1份現金,每年年底留那么一個上午出來,把一年下來漲多了的資產賣一點,買入沒有漲或者下跌的資產,重新回到四類資產各25%的配置。美國多年的數據驗證下來,這種策略的回報率比標普指數僅僅低不到1%,但是承擔的回撤風險卻小得多,而且在遇到特殊情況,必須要動用資產來救急的時候,能夠很容易的支取股息、債券利息和現金部分來滿足需求,不大會影響資產的回報率。
這種方法是達里奧(就是那個管理著全世界最大的對沖基金,看好中國,而且去年11月媒體報道大筆做空美股的人)“全天候策略”的超級簡化版,也反映了斯文森多年工作的核心理念:
1. 應當權益類資產上面保持在較高的倉位;
2. 要堅持不懈地進行再平衡。
我們對機構投資者的收益率做過歸因分析,其中1/3來自于合理的大類資產配置策略,以后我們會討論,1/3來自于高比例的權益資產配置,1/6來自于再平衡,1/6來自于標的選擇,擇時沒有超額收益貢獻。
是的,大家要看到,在專業的機構投資者的實踐當中,我們最看重的擇時和選擇標的,加在一起只有1/6的超額收益貢獻,和最小白的個人投資者都會做的再平衡是一樣的。
最近幾天全球股票和資本市場都在大幅波動,如果是一個投資者,持有一半的股票和債券($標普500指數(.INX)$和美國國債,用開盤價),那么3月3日到今天,他如果持有不動,和持有時每天進行再平衡的差別是6%,再平衡能夠捕捉到市場大幅波動到回歸正常水平的過程中的超額收益。
好了,大概了解了資產配置的理念,把你的錢分成4份,1份買股票型基金,1份買國債,1份買黃金,最后留1份現金,每年做再平衡,這就是最簡單的大類資產配置了。
我們下一篇來看看大宗商品,包括原油和黃金,在大類資產配置當中的意義,以及散戶也要買這些東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