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字媒體(微信:zimeiti-sogou)
漢字簡化之后,我們寫字都方便了不少。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些字簡化前和簡化后的意思差了一個銀河系!就像下面這些↓↓↓
/ 超美的銀河系 /
還記得之前有位名人為臺球選手潘曉婷題字時想用繁體字裝自己很有格調,于是就將“九球天后”寫成了“玖球天後”。
沒想到發到網上卻被網友無情拆穿,各種吐槽:
/ 文字君提醒:網絡裝逼需謹慎,且裝且珍惜 /
只能說這位名人運氣不好,選了“九球天后”這個根本沒有所謂“繁體版”的詞,所以就尷尬了。
“九”作為數字時自古以來并沒有被簡化。“玖”是“九”用于記賬時的漢字大寫,原義是像玉的淺黑色石頭,例如《衛風·木瓜》中:
/ 玖 /
但“后”與“後”又是怎么回事,“後”明明就是“后”的繁體寫法嘛!
其實這個字有兩副面孔,當“后”在表示次序這個意思的時候,例如“前后”、“后來”,它的繁體寫法的確是“後”。
/ 變臉給你們看 /
但這“天后”是表示次序嗎?明顯不是啊!人家可是跟“皇后”、“太后”這些擁有24K黃金貴族血統的詞語是一掛的!
《說文》這樣解釋“后”這個字:
“繼君體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廠之。從一、口。發號者,君后也。凡后之屬皆從后。”
人家長這樣是模仿號令天下的君主啊!雖然后來“后”的范圍擴大到帝王的妻子,但依然身份高貴,自然也不會隨便被簡化!服氣吧。
從古至今都寫作“后”。反而是“後”在簡化后抱了“后”的大腿,身價無端端就抬高了好幾倍!
都知道“愿”的繁體寫法是“願”,像“但願”、“心甘情願”。但你別高興得太早,這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在一些情況下,“愿”愣是不能被寫作“願”。
柳宗元曾經寫過一篇小說叫《童區寄傳》,講的是一個叫區寄的小孩手刃綁架他的人販子的故事,放到現代這個新聞肯定能替汪峰上頭條!
然而這么個厲害的小孩,府官召見他時卻說“幼愿也”。不就是個年幼老實的小屁孩罷了……罷了!
也就在這里,你千萬不要為了裝逼把“愿”寫成“願”!因為《說文解字》里說了:
當“愿”在表示恭謹時,自古以來就是這種寫法,并沒有繁體簡體之說。
如今“愿”的含義大多是靠“願”撐起來的,所以才會讓人誤以為所有的“愿”都是從“願”簡化而來。
文字君以前一直不懂,為什么古人會用“丑”字來做名字,像羋八子身邊的魏丑夫,人家可是靠臉吃飯的職業男寵啊!
到底是誰嫉妒他的美貌,幫他取了“丑陋的男人”這個睜眼說瞎話的名字!
實際上,魏丑夫的名字在古代一點都不“丑”,因為古人形容人長得難看用的是“醜”。沒錯,吃驚吧!“醜”和“丑”在古代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字。
“丑”是指天干地支里的“丑”,經常跟十二生肖里的牛組成“丑牛”CP,同時還可以表示十二時辰里的第二個時辰“丑時”。
而“醜”字才是形容相貌丑陋的正確的打開方式。《說文》里說:
“醜”雖然從鬼,但只是丑得像鬼一樣,看來古人毒舌起來也是一點都不客氣啊!
后來因為繁體的“醜”被簡化為“丑”,兩個字一下子就合二為一,古代那些名字里帶“丑”的人全部躺著也中槍,一夜之間集體變丑了!
舌尖上的面食看得人口水直流,殊不知在古代,“面”和“麺”根本就是兩碼事!
《說文》里是這么說的:
古時,“面”這個字專指人的整個面部,比“臉”這個字出現得還早!魏晉時期“臉”字出現時還只指兩頰的上部,就是女孩子涂胭脂水粉那個部位,后來才逐漸擴展到跟“面”一個意思。
雖說現在都流行“靠臉吃飯”,但“面”這個字在古代和“面條”還真沒有半毛錢關系。以前“麺”這個字就是專指面粉及其制品,后來才被簡化為“面”。
所以,“面”只有在表示“面粉”、“面條”、“面包”等意思時,才有所謂的繁體寫法“麺”!如果出現“顏麺”、“麺子”,那就太可怕了。
既然不是所有的簡體字為了配合你裝逼,都能被強行變成繁體,那為啥 “徵”沒有被簡化成“征”?這又是誰在裝逼呢?
/ 學起來, 標準裝逼姿態示范 /
無論是“特徵”、“徵召”、“徵詢”里的“徵”,還有單身狗經常會遇到的“徵婚”里的“徵”它們在寫作簡體字時都是“征”,偏偏五音“宮、商、角、徵、羽”里的“徵”卻保留了原汁原味。
/ 五音:宮、商、角、徵、羽 /
那是因為人家根本不讀“zhēng”,而是讀“zhǐ”啊!
而“征”也很傲嬌,在古代也不肯被繁體版“徵”全盤接手。《孟子》有載:
也就是說,當“征”在表示征討、征伐之意時,并沒有所謂的繁體版。看來如果漢字不甘心被替代,還是要保留一點獨一無二的含義啊!
很多香港明星姓鐘,這讓文字君很好奇“鐘”這個姓氏寫作繁體時,到底是“鍾”還是“鐘”?
雖然這兩個都可作為姓氏。但“鍾”是一個大姓,據說起源于復姓“鍾離”或楚大夫鍾建。從古代的鐘子期、鐘馗,到如今迷妹無數的鐘漢良,他們姓氏的繁體寫法都是“鍾”。
而“鐘”這個姓氏卻極為罕見,畢竟它主要是作為打擊樂器和計時工具存在的。《說文》里說:
樂器和鐘表都與“鐘”有關,像黃鐘大呂、晨鐘暮鼓這些成語里的“鐘”,都是靠聲音來刷存在感的“鐘”。
而“鍾”的原義則是一種計量容器,外表看起來是圓形銅壺。因為可以保存酒水食物,所以又有“酒器也”的說法,還常常被當成一種計量單位。
用作動詞時又有“匯聚”、“專注”的意思,所以引申為感情集中,例如“鍾情”、“鍾愛”。
我們常常在理發店看到“理發”的字樣,春節的時候又收到“恭喜髮財”的祝福。
然而,雖然“發”和“髮”簡化之后都被“發”裝進碗里了,但它們明明就是兩個不一樣的存在啊,連讀音都不一樣,也是讓人無語。
“發”這個字從癶,從弓,從殳,本義是發射弓箭,引申為引起、產生。所以當“發”作發射、啟程、興起、顯露的意思解時,“發”是它繁體的正確打開方式,讀作fā。
但如果“發”表示的是毛發,那就應該用讀作fà的“髮”來作為它的繁體寫法了。
而“發財”這個詞早在《禮記·大學》里就出現過了:
這說的不就是“發”的意思嘛!所以,以后發祝福不要說“恭喜髪財”了,這要囤多少頭發拿出去賣才能發家致富啊?!
繁體字畢竟日常生活中不常用,如果你不懂還想秀一手,很有可能出糗。總之要小心,不然自己被打臉就追悔莫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