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是一篇千余字的散文,原名《感甄賦》,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植所寫的浪漫主義名篇,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極高的贊譽。
曹植寫《洛神賦》時三十歲,正才華橫溢,文思泉涌,他虛構了自己在洛水邊與洛神相遇的奇幻情境。全篇詞彩流麗,想象豐富,描寫細膩,由靜態(tài)到動態(tài),引讀者為之驚艷,隨之心動,隨之流連,隨之嘆惋……曹植精妙的文學語言,自如的行文方式,讓洛神詩意地鮮活在每一位讀者的心里,也引發(fā)了后世書畫家們一而再、再而三地以筆墨來傳誦。
《洛神賦》by畫畫的鹿鳴
東晉書法大家王獻之曾用小楷書寫《洛神賦》,傳至宋代時,僅存有13行,北宋米芾輯刻的《寶晉齋法帖》中便有呈現(xiàn)。因文字刻于玉石上,被后世昵稱為《玉版十三行》。
據(jù)記載,王獻之所書《洛神賦》僅留存的十三行墨跡本,到元代仍然存世,而趙孟頫便是它的最后一位收藏者。
趙孟頫
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楷書四大家之一。其博學多才,能詩善文,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
與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chuàng)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
因為王獻之的小楷《洛神賦》僅剩十三行,賞之意猶未盡,趙孟頫遂以小楷抄錄了《洛神賦并序》。此冊為延祐六年(1319)年書,紙本,原作當為手卷,清代時被裁割重裝為六開十二頁,每頁縱25.7cm,橫10.3—13cm不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