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某,男,77歲,2012年11月7日初診。
主訴:左脛骨內側皮膚潰瘍6年余。患者因為多年站立勞累,致左下肢靜脈曲張,左脛骨內側1/3處皮膚潰瘍。6年來輾轉治療,以中西藥物注射內服、外用,潰瘍面未愈。
刻診:患者近2個月來潰瘍處疼痛加重,需拐杖方能行走,行走時感小腿脹沉重,休息及抬高患肢后可暫減輕。查:左脛骨內側有10厘米×5厘米大潰瘍面,瘡口下陷,瘡面色灰白,有污灰色組織覆著,且見較多暗紅色滲液;觸之易出血,瘡面周圍形成黑褐色色素沉著;小腿膚色暗紅浮腫,觸之膚溫較涼,中上段有17厘米×12厘米大暗青色擴張彎曲淺靜脈團。舌質淡有瘀斑,苔薄白,脈沉細。
西醫診斷:靜脈曲張性小腿潰瘍。
中醫診斷:臁瘡。證屬靜脈曲張日久,寒濕疑滯,血行障礙,患處失養所發。
治則:溫經散寒除濕,活血祛瘀通絡。
處方:土茯苓30克,白芥子30克,干姜30克,雞血藤30克,當歸30克,赤芍30克,牛膝30克,桃仁30克,丹參30克,水蛭30克。上藥入1300克麻油內,浸泡5日后炸枯去渣,熬至滴水成珠時,加入樟丹140克,制成膏藥貼敷靜脈曲張處,每6天更換1次。
潰瘍瘡面外敷處方:薏仁30克,萆薢30克,黃柏30克,忍冬藤30克,穿心蓮30克,連翹30克。水煎取藥液適量待涼后,紗布蘸藥液,稍擰至不滴水為度,濕敷患處,每天數次。
晚間瘡面撒生肌散(爐甘石粉100克,煅石膏粉100克,血竭粉10克,混勻高壓消毒),紗布覆蓋瘡面,包扎,每晚1次。
治療40天后,患肢腫脹減輕,膚色由暗紫轉為暗紅色,潰瘍處滲液及灰褐色腐爛組織均減少,瘡面周圍由外向內見淡紅色新鮮肉芽組織生長,略有癢感,痛脹感減輕,行走亦感輕松,棄拐杖。
藥已中病,續用上法治療90天后,曲張靜脈已明顯縮小變平,膚色呈淡紅色,潰瘍面新鮮肉芽組織大部分長出,并有明顯癢感,已無滲液,余癥俱輕,停中藥濕敷,繼用膏藥、生肌散。
治療5個月余,小腿潰瘍愈合,肌膚正常。
按:靜脈曲張性小腿潰瘍,好發于小腿脛前,多遷延難愈,中醫謂之臁瘡。本例患者因長期站立勞作,致下肢靜脈曲張,加之寒濕阻滯經脈,血循障礙,瘀滯不通,局部肌膚缺血缺氧,致深部組織壞死,而繼發小腿潰瘍,兼見下肢浮腫,膚色紫暗,脹痛不適等癥。
慮患者年事已高,潰瘍面較大,屢用中西藥效不顯,且懼怕手術,惟取溫經通絡,活血化瘀,軟化血管中藥直接外用于病變部位,方可獲效。故制成膏藥外貼曲張靜脈處治其本。
方中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可利濕解毒;白芥子、干姜味辛苦性溫,功可溫經助陽祛寒濕;雞血藤味苦性溫,行血舒筋活絡;當歸、赤芍、牛膝、桃仁、丹參活血祛瘀,通絡止痛;水蛭有抗凝血和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功效。
諸藥合用,藥效直達病變部位,促進了血液循環,并能祛除寒濕。且配合滲濕利濕解毒消炎之薏仁、萆薢、黃柏、忍冬藤、穿心蓮、連翹,水煎后濕敷局部,生肌散收斂瘡口。故治療40天患處諸癥見輕,3個月后瘡面及周圍肌膚癢感明顯,且有紅色新鮮肉芽組織長出,表明潰瘍面缺血缺氧狀態已顯著好轉。堅持治療5個月后,從根本上改善了患肢血液循環,使瘀血消散,血活絡通,生肌斂口,潰瘍得以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