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是指漢代以前經典醫藥著作中記載的方劑。以張仲景的方劑為代表。古今中外的中醫學家常以經方作為母方。經方的特點可概括為“普、簡、廉、效。”
我在通過對《傷寒論》有關條文的學習中,深刻體會到先圣張仲景組方之玄機,用藥之精確,無不體現其獨特的理論和治療方法,不愧是一部圣人的著作。那么我是如何在臨床中應用經方呢?首先就是臨證察機,這一點非常重要,只要細心的抓住患者的“主證”,加上我們學習熟悉經典中的條文,將主證與條文相結合,治療病癥就會屢屢應期除疾,信心十足。只有這樣,你才容易體會,才會有感受。才是中醫,才能當好中醫。
下面舉幾個病例,一年前,時值盛夏之際,一公務員經別人介紹找我,當時我并沒有急著把脈,只是靜靜地聽患者講述病情,一邊聽一邊觀察,當聽患者講到近段時間感到乏力,容易犯困,想睡覺時,就這一瞬間,我就抓住了主證。加上四診合參,我就給他開了麻黃細心附子湯加理中湯。為什么要開麻黃細心附子湯呢?《傷寒論》“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這里講的很明確,但欲寐,但是只的意思,欲就是想,寐就是睡覺合起來就是只想睡覺。是少陰心腎兩臟陽氣虛弱,陰寒內盛,神失所養,《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是指陽氣能化生精微,奉養心神。因陽氣虛弱,精微不化,無所奉養,故出現“但欲寐”之征象。加之盛夏,身體陽氣外放,陰氣內斂,陰寒內盛,合理中湯溫補脾胃,脾胃強則精微、氣血生化正常,倦怠少氣則去。10劑藥則癥狀全無。另有一七十歲老婦,孫媳婦代述:近兩日老人吃不進飯,明明感到肚子很餓,當飯端上來盡吃兩三口,就感到有飽脹感。這里就又出現了我們要抓的主證。“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這里講到了饑而不欲食,就是感到很饑餓,但是又吃不下去,因為肚子滿。緊抓住這一病機主證,我開了烏梅丸原方,2劑則能食,癥狀除。
還有就是桂枝麻黃各半湯在皮科中的應用也是非常廣泛的。“太陽病,得之八九日……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此段條文為太陽表證日久,邪氣漸微,正氣亦虛,屬表郁輕證。在皮膚科中多常見的面紅而身癢,邪微而游行皮膚則癢;欲汗不得,不得汗則不得邪氣外散皮膚,而為癢,均屬稟性不耐,多由風寒、風熱之邪侵襲,表虛衛外不固,營衛不和,氣血不暢,陽郁肌表,治宜辛溫開泄、調和營衛、小發其汗。治療皮科常見病屢獲其效,用治于慢性蕁麻疹、慢性濕疹、瘙癢癥、銀屑病、癢疹、風疹等。
現在臨床醫者,仍有很多不輕易使用細辛、桂枝、附子等藥物,上述藥物有毒,認為經方不治病,每每以自己獨創秘方而自居,仍然是見病治病,頭痛治頭,腳痛醫腳,這就違背了中醫的本意,我在臨床中始終嚴格恪守“觀其脈癥、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仲景先圣云:當今居世之士,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都競逐榮勢,企踵權豪,惟名利是務。經典雖不能看好所有的病,但起碼可以讓我們知道病的根源,我們現在手里拿著這么寶貴的醫學經典,都不知道珍惜,實在讓人痛惜。如果能好好學習經典,一定會收獲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