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大蒜,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被贊譽能治療從衣原體到普通感冒的一系列疾病。
無花果,放到牛膝草油里泡一泡,就成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瘟疫療法之一。
洋蔥和牛肉汁,在1918年流感大流行期間,被美國人饑餐渴飲,用以抵抗致命病毒。
眼下,互聯網充斥著各種似有偽科學之嫌的食療秘方:治療淋病的蘋果醋,防御瘧疾的橙汁,對付肺結核的薄荷、牛奶和菠蘿……
不過話說回來,近年來有大量研究證實,飲食確實影響著人體抵御入侵者的能力——影響到個體免疫細胞的精細功能。這方面研究屬于免疫學的一個新的子領域,有時被稱為“免疫代謝”——免疫系統以一種之前從未認識到的方式與其他代謝功能密切相關。
那么吃是怎么影響我們的免疫力的?我們需要揭示其中的科學機制。以便我們可以選擇更健康便捷的方式去應對疾病。
生病厭食的進化學意義
保存能量?餓死病菌?
人類很早就知道,生病后的幾個小時內,食欲會下降,身體會感到沉重遲鈍,欲望和驅動力也沒了。
關于上述變化,獸醫本杰明·哈特(Benjamin Hart)于1980年代指出,它們是許多疾病行為中的一部分,與生物進化密不可分。而他最近的說法是,這些疾病行為旨在“幫助動物安分地待在一個地方并保存能量”——尤其是當身體將其有限資源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引起發燒以對抗微生物的時候。
哈佛大學免疫學家祖里·沙利文(Zuri Sullivan)表示,疾病引起的厭食癥(不同于神經性厭食癥),其概念乍看似乎自相矛盾:與病原體作斗爭需要耗費大量精力,這種情況下怎么反倒吃得更少了呢?這也太違反直覺了。
不過也有科學家堅持這樣一種觀點:減少卡路里攝入能達到一個戰略目的,那就是讓某些病原體得不到必需營養素。當然,由于病毒不通過進食獲取能量,所以這一概念僅限于以細胞為基礎的生物體,例如細菌、真菌和寄生蟲。
當寄生蟲從它們增殖的場所,即紅細胞中爆發出來時,由此“噴灑”而出的血紅素會促使肝臟停止制造葡萄糖,進而剝奪寄生蟲所需營養,導致其變弱并緩和感染的最壞影響。
減少糖攝入量可能是一場危險的逐底競爭(race to the bottom):生病時放棄食物的動物試圖在自己耗盡能量前餓死入侵者;而如果拒絕葡萄糖太久,機體可能出現低血糖——嚴重瘧疾患者還常伴有并發癥——若不治療甚至有喪命之險。
在某些免疫斗爭中,缺少葡萄糖也可能對機體組織和細胞產生有益影響。例如,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生酮飲食似乎增強了小鼠體內某些類型免疫細胞的保護能力,使特定病原體更難滲入氣道組織。
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生酮護腦抗燒傷
雖然上述發現距離應用于人類還很遠,但耶魯大學免疫學家和風濕病學家安德魯·王(Andrew Wang)非常期待這方面研究有朝一日帶來更棒的醫療工具,例如敗血癥的臨床療法。
敗血癥是指致病菌入侵血液循環,并于其中繁殖,釋放毒素引發急性全身性感染。此癥往往致命,但“尚不清楚有何針對性藥物”。
王博士與其曾經的導師魯斯蘭·梅吉托夫(Ruslan Medzhitov)正開展一項臨床試驗,旨在了解“改變飲食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質的平衡能否加快敗血癥患者的康復速度”。
如果他們能找出清晰模式,醫生將有望通過精心定時的藥物劑量來撥動人體的代謝開關,使對抗敵人的免疫細胞擁有更大優勢。


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理論來解釋王博士等人發現的代謝免疫差異。但我們要明白,戰勝疾病不僅僅是清除體內病原體,當免疫細胞與微生物全面交戰時,人體組織也必須保護自己免受流彈傷害。
餓死病菌,福禍相倚
對于患肥胖癥或其他代謝疾病的人來說,免疫細胞似乎會重新配置自身,以求在執行日常功能時更加依賴脂肪,而當要攻擊敵人時,它們可能更遲鈍了。
哈佛大學免疫學家和癌癥生物學家莉迪亞·林奇(Lydia Lynch)如此說道:“這些免疫細胞仍能識別癌癥或受病毒感染的細胞,并將其視為需要殺死的目標,但它們缺少殺死目標的能量。”
此外,時間也是個影響因素:在感染最初幾天內幫助清除病毒的免疫防御,可能于疾病后期效果不佳。

當用沙門氏菌感染小鼠并且不讓它們進食時,小鼠腸道內饑餓的微生物開始擴散到腸外,似乎旨在尋找食物,這種遷徙最終殺死了大量宿主。
相比之下,正常進食小鼠的情況好得多。艾爾斯表示,微生物會對代謝環境做出反應,并嘗試適應它。

梅吉托夫表示,關于如何通過飲食提高免疫力,“我們沒有簡單的建議”,年齡、性別、感染和疫苗接種史、潛在醫療條件等因素都會改變人們的免疫代謝需求。
援引梅吉托夫的觀點,就目前來說,我們或許可以跟隨直覺設計飲食,畢竟,人體幾千年來一直在混亂中前行。
“感染病毒期間,像茶或蜂蜜之類的甜食真能讓人感覺很好,這可能并非巧合。生病時喝雞湯甚至可能有其免疫學道理,要知道雞湯充滿液體和鹽分,當身體因疾病而失去電解質平衡時,攝入這些東西很有幫助。”
沙利文開玩笑地表示,當她感覺身體不適時,芒果雪糕會讓她感覺更好。或許,糖真能幫助她的身體在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對抗病毒,也可能事實并非如此。但對此現象進行深入挖掘是有趣且有用的。
要想看到科學家篤定地推薦特定食物可應對感冒、流感、性傳播疾病等傳染病,我們還要等待很漫長時間。但總有一天,關于營養素如何促進抗擊疾病的知識,將影響醫院、診所甚至家庭治療感染的方式,我們將不只使用抗菌劑和類固醇等,天然食品也會成為重要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