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01講-序論
先談談“阿毗達摩”課程的時間安排。這次阿毗達摩課程一共分為三期:第一期十講,安排十個晚上學習;第二期和第三期也打算各安排十天的時間來學習。
只用短短的三十天時間要把阿毗達摩完全學通是有一定困難的。不過,我們盡量把阿毗達摩主要的、和平常生活與修行有關的內容提出來一起探討。在課程學習期間,如果大家有事缺一兩個晚上不能來,可能就會接不上。阿毗達摩課程是個嚴密完整的教學體系,是由淺顯到深入、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希望大家每一個晚上都能堅持來聽,我們也盡量會用簡單明白的語言表達方式來教導。
一、佛教與三藏
在學習 “阿毗達摩” 之前, 先趁此機會介紹一下佛教,從佛教再到三藏,然后再到《論藏》,因為“阿毗達摩”是指《論藏》。我們將由廣到深、由粗到細的步驟來學習。今天晚上我們將學習 “阿毗達摩” 的簡介,簡單地把握 “阿毗達摩”的綱要,對它有大概的認識。
相信在座都是佛弟子。佛弟子對于佛教是再熟悉不過的了。那什么是 “佛教” 呢?佛教,巴利語 Buddha sāsana。buddha 古音譯為 “佛陀” ,有時也被音譯成 “浮屠” 或 “勃陀”,實際讀音近似“布特”,意譯為“覺者”,即覺悟了世間、人生真理的人;sāsana 的意思是“教法、教導”。所以, Buddha sāsana 的意思是 “佛陀的教法, 佛陀的教導” ,或者是“覺悟者的教導”,簡稱“佛教”。
不過,巴利圣典中多數用 “跋嘎瓦①的正法、律” 或 “如來的正法、律”來指稱“佛教”。也就是說,佛陀的教法包含兩大部分: 法(dhamma)與律(vinaya)。 “法” 在后世被結集為《經藏》和《論藏》,“律”被結集為《律藏》。
法與律的關系:法是佛陀教導的法義、法理、教理以及修行方法。律是行為軌范、規則,是出家人的生活規范。因此,法與律是理論指導和生活規則,這構成了佛陀的教法。在經典中經常可以看到“于此法、律中出家”,意思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和律制來過出家梵行的生活。
佛陀在世的時候,法與律并沒有任何的文字記載。大約在佛陀般涅槃 500 年之后,亦即西元前 1 世紀才在斯里蘭卡開始書寫成文。現在所能閱讀到的三藏圣典,是通過歷代的長老們口口相傳, 再經過編集、整理成為文字經典,這些都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后才進行的。西元 1954 年 5 月17 日至 1956 年 5 月 24 日, 在緬甸仰光舉行了第六次三藏圣典結集。結集是長老們聚集在一起背誦三藏。現在所有的經典都是經過結集而來的。下面來談一談圣典結集。
①跋嘎瓦:巴利語 bhagavā 音譯,有尊師、尊敬、功德殊勝、具祥瑞者等多種含義,是巴利圣典中最常用的佛陀德號。舊譯世尊。
明天我們繼續分享《阿毗達摩講要》
佛說:我一直在關注你、保佑你,
用一切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