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西方步兵方陣沿革
步兵是軍隊的基礎,古往今來在任何一場戰爭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由于軍事技術及裝備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方陣戰術一直是步兵戰術的核心。與強調主觀能動性和數量優勢的中國軍隊相比,西方步兵方陣對武器使用更為重視,在軍事技術不斷更新變化的歷史長河中,西方的步兵方陣也伴隨著武器裝備的不斷變化而沿革,成為了世界戰爭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研究西方步兵方陣的歷史沿革對于熟悉世界范圍的軍事發展史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以下選取的就是西方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經典步兵方陣。­

       1、波斯弓箭方陣:
       嚴格來說,波斯在西方人的眼中是個典型的東方國家,不過相對于我們中國人而言,它仍然算是“西方”的范疇。波斯人的方陣與傳統意義上的西方步兵方陣有較大的差別。作為一個管理遼闊幅員的亞洲民族,波斯人的戰術更強調火力和機動性,因此傳統的西方重型方陣在這樣的軍事體系中毫無用武之地。波斯人的主要武器是他們引以為傲的弓箭,可以說波斯人就是憑借強大的弓箭部隊立國的,因此在波斯方陣中,弓箭是他們的核心武器。波斯人將他們的步兵以10人為基礎分成一個小隊,其編制模式相當于現代的步兵班。如下圖所示
 
 
       其小隊在戰
場上以縱向方式排列,類似幼兒園小朋友春游時候的隊伍。位于隊伍前頭的小隊長是隊中唯一的重裝步兵,以長矛和盾牌為武器,主要負責指揮,觀察并承擔保護陣地前言的任務,其后9個人均為弓箭手,除第2人可以越過隊長的肩膀使用弓箭直瞄射擊外,其余8人一律將弓箭以拋物線方式齊射。由若干個這樣的小隊并列緊挨組成一個大的方陣。而在方陣的兩翼,則有精銳的騎兵部隊和臨時招募的輕步兵加以掩護。作戰時,陣中所有的弓箭手以拋物線方式對天齊射,在空中形成一道遮天蔽日的箭雨,借此對對方形成強大的心理威懾。這樣的場景已經伴隨著電影《亞歷山大大帝》和《斯巴達300勇士》的熱映而深入人心。在箭雨齊射之后,龐大的步兵集群以寬大的正面限制住敵軍的活動空間,并由精銳的騎兵從兩翼對本已陣腳大亂的敵軍進行何謂和掃蕩。憑借著這一陣形的成功應用,波斯人在一馬平川的中東地帶所向披靡,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三洲帝國就此誕生。­
       
不過,這種方陣的缺陷也相當明顯。首先,這樣的陣形機動性實在太差,每一個小隊幾乎不存在獨立作戰能力,只能機械地站在原地放箭,這大大影響了以騎兵為主的波斯軍隊的機動能力;其次,該方陣無法應付較為艱苦的戰斗--整個方陣唯一的近戰力量只有第一排的重裝步兵,加上徒具威懾能力卻無法持續壓制的一次齊射戰術,面對埃及和巴比倫等國的雜牌步兵尚可,但是遇到訓練有素、士氣高昂的部隊時,卻缺乏有效遏阻對方的手段。另外,波斯的箭外形呈怪異的倒鉤狀,雖殺傷力大但難以有效穿透西方重裝步兵的鎧甲。
 
 戰斗中的波斯步兵,他們的陣形明顯缺乏應付肉搏戰的能力,在與希臘人的對抗中他們為此付出了代價

       馬拉松戰役中,雅典重裝步兵就是
利用波斯方陣的這一缺陷,成功地將登陸的波斯步兵逼入他們最不擅長的近身肉搏戰,從而導致了波斯軍隊的戰敗。幾年后的溫泉關戰役,斯巴達人故技重施,在山谷中躲過了波斯人的漫天箭雨后再次迫使波斯人陷入近戰,從而創造了陣亡三百殺敵兩萬的驚人記錄。實戰表明,在希臘重裝步兵兇猛的沖擊下,隊伍前方僅有的一排重裝步兵很快就消耗殆盡,接下來毫無防備且群龍無首的弓箭手們在混戰中只能任人宰割,同時在復雜地形上,騎兵也無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再加上波斯步兵士氣低落、素質低下,種種因素導致幾百年里波斯方陣在面對希臘/馬其頓方陣時屢戰屢敗。實際上,這種方針與其說是用來殺人不如說是用來嚇人的,因此其在戰場上的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2.古希臘方陣:
       如果說波斯方陣過分重視遠程武器而忽視近戰能力的話,那么他們的死敵希臘人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很難想象人類歷史上最為經典的重裝步兵方陣居然出現在幅員狹小道路崎嶇的希臘半島,因為按照常理而言這種陣形更適合在開闊地上發揮作用。不過古希臘特殊的國情決定了這樣的事情并非不可能。古典時代的希臘如同當時的中國一樣四分五裂,撮爾半島之上林立著數百城邦。希臘各城邦普遍人力短缺,即便是最大的雅典也不超過十萬人。如何在有限的人力和狹小的空間內最大限度地強化軍隊的戰斗力是希臘各城邦面臨的關鍵問題。作為當時西方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奧林匹克的發源地,希臘人擁有充足的財力和較高的身體素質,因此一支高素質小規模的軍隊成為了他們的首選。當時的騎兵尚未發展成型,在希臘那樣的地形上也難以發揮威力。希臘人崇尚強者,認為弓箭這樣的投射武器是懦夫才會使用的,弓箭手在希臘的地位極低,近戰在希臘倍受重視。在這種情況下能作為主力的只有訓練有素的重裝步兵。
 
 希臘城邦聯軍的重裝步兵方陣,其盾牌涂裝極具個性
 
       要想真正發揮步兵方陣的威力,必須選擇一種適合于發揮集群作戰威力的武器,長矛的優勢在此顯而易見。希臘的重裝步兵來自城邦中的貴族和富裕市民,他們有充足的財力購買精良的裝備,同時還擁有較高的素質,在戰斗中能夠做到步調一致、令行禁止--這一點對于方陣戰術的成敗至關重要。希臘方陣普遍裝備3米左右的長矛和一面足以覆蓋軀干部位的巨大圓盾,身著精良的銅制胸甲,頭戴擁有良好防護能力的銅制科林斯頭盔,腿上還有銅制脛甲,另外還隨身攜帶一把黃銅短劍應付近身肉搏。作戰時+他們在軍官的口令下,結成緊密的陣形,將盾牌連成一線,長矛向前,有節奏地緩慢推進,對當面敵軍先以長矛進行殺傷,一旦陷入混戰則放棄長矛,拔出短劍肉搏。
 

 古希臘重裝步兵的經典形象
 
       巨大的圓盾不但可以在近戰中提供有效保護,同時也可以抵御敵軍遠程武器的殺傷。為了應付突發情況,方陣一般都呈正方形,在遇到側面或后方威脅時可以自由轉向。在作為主力的重裝步兵行動時,弓箭手、標槍手和輕騎兵等由貧民和奴隸組成的輔助部隊將對其提供有限的火力支援和側翼掩護。事實上,希臘人把奧林匹克的古典式格斗生生搬到了戰場上。其方陣步兵的近戰能力在那個年代可謂傲視全球。在兩次希波戰爭中,波斯帝國的大軍,包括號稱不死軍團的萬人長生軍都在希臘方陣極其強悍的戰力面前折戟沉沙,馬拉松和溫泉關兩大戰役更是千百年來的傳世經典。尤其是在溫泉關戰役中,300名斯巴達戰士以全體陣亡為代價讓波斯大軍遺尸兩萬,在贏得世人尊敬的同時也將希臘方陣的強大戰斗力體現得淋漓盡致,希臘方陣就此一戰成名。
 
溫泉關之戰的斯巴達300勇士,注意盾牌上著名的倒“V”字是其標志++­

      
不過盡管希臘方陣的戰斗力得到了極高的評價,但是其短板亦是顯而易見的。希臘方陣兵種構成單一,戰術單調,過分依賴近戰步兵而忽視多兵種協同;其長矛長度較短,難以形成有效屏障阻擋敵軍近身;士兵裝備價格昂貴,兵源有限等等。這些缺陷嚴重限制了重裝步兵戰斗力的發揮,在面對新興的馬其頓方陣時,他們的失敗已是必然。­

      
3、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人位于希臘北面的巴爾干半島上,雖然他們一直被希臘人看作是未開化的蠻族,但他們的軍事方針卻實實在在地受到了希臘人的影響。公元前4世紀,腓力二世統一馬其頓后,吸收了希臘人軍事思想的精髓,并結合馬其頓的國情,創造出了與希臘方陣一脈相承又有獨到創新的新型陣法--一代經典馬其頓方陣。
 
   
 
       對比馬其頓和希臘方陣可以看出,馬其頓人的裝備與希臘人相比可謂簡陋之極--他們的身穿皮甲,手持只能勉強用來格擋的小圓盾,頭戴只能提供基本防護的馬其頓風格頭盔,唯一的肉搏武器只有一支匕首而已,對比希臘人全身精良的裝備簡直無法同日而語。馬其頓步兵不象希臘人那樣由富人擔當,而是由平民組成,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也擴大了征兵來源,方便戰時的補充。與財大氣粗且擁有優秀身體素質的希臘人不同,馬其頓國力貧瘠,無法像希臘人那樣用重金打造自己的行頭,也無法擁有希臘人那樣強悍的單兵戰斗力。為了提高部隊戰斗力,他們只得另辟蹊徑。首先,他們增加了長矛的長度。希臘長矛通常在3米左右,在戰斗中只有最多3排士兵可以將長矛伸出方陣前方。而馬其頓長矛則普遍在5米以上,這樣他們至少可以保證前5排士兵將長矛平握以增加攻擊距離,并且在方陣前形成一堵難以攻破的矛墻;同時與東北方賽西亞等游牧蠻族的頻繁接觸,馬其頓人擁有了希臘人難以企及的優秀騎兵,以及更為優秀的弓箭手,這大大增強了他們的多兵種協同能力。另外實行君主集權制度的馬其頓軍隊比習慣了民主的希臘人擁有更為嚴明的軍紀,這使得他們在集群作戰時能夠更有效率。馬其頓方陣在作戰時依口令持矛穩步推進,密集的矛墻足以將任何試圖正面沖擊的敵軍--無論騎兵還是步兵,統統捅成蜂窩;在隊伍相對薄弱的右翼,著名的護衛騎兵(亦稱伙伴騎兵)集中全力形成強大的右鉤拳對當面敵軍反復沖殺以阻止其對側翼的包抄,左翼則由各種輔助的雜牌步兵進行牽制。在左中右3路人馬的緊密配合下迫使敵軍自亂陣腳,將其最終擊敗。公元前338年,在腓力二世率軍征服希臘的科洛尼亞戰役中,在單兵戰斗力上處于劣勢的馬其頓方陣憑借各兵種之間的有效配合擊敗了戰術單調的希臘聯軍方陣,邁出了日后偉大征途的第一步。­
       征服希臘僅僅是一個開始,4年后,腓力的兒子,著名的亞歷山大大帝率軍遠征波斯,傳承自希臘方陣的馬其頓方陣與波斯弓箭方陣再度狹路相逢。在亞歷山大的親自指揮下,馬其頓方陣勇往直前,發揮出了強大的戰斗力。他們在兵力處于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經過了高加密拉和伊蘇斯兩場惡戰后,一舉擊潰了以逸待勞的波斯大軍,并全殲波斯精銳不死軍團,就此奠定了亞歷山大的顯赫功名。
 
 
馬其頓方陣形成的矛墻難以從正面攻破


 由亞歷山大親自率領的馬其頓護衛騎兵掩護著方陣至關重要的右翼­
 
         與臘方陣相比,馬其頓方陣在單兵戰斗力處于劣勢的情況下,依靠良好的協同能力取得優勢,這無疑將是此后軍事發展的趨勢。不過這也使得他們的部署較之希臘方陣對地形要求反而更高,尤其是單兵戰斗力的削弱使得一旦隊伍被割裂則將更容易面臨崩潰。亞歷山大死后,馬其頓方陣的發展逐步笨重化,違背了當年亞歷山大的初衷。繼承了馬其頓帝國大部分領土的塞琉古更是在馬其頓方陣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更加變態的方陣,這種方陣的長矛從前往后逐排加長,雖然加強了正面攻擊力卻幾乎喪失了機動性。在面對更為靈活的羅馬軍團方陣時,愈發笨重的馬其頓方陣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甚至有一次馬其頓人偷襲羅馬營地時由于速度慢而被發現并擊潰。隨著戰場上的不斷失敗,馬其頓最終在公元一世紀亡于羅馬人之手,古典時代的長槍方陣也就從此銷聲匿跡。­

       4、羅馬軍團方陣:
       羅馬軍團可謂是西方冷兵器時代最有效率的隊伍,在他們從亞平寧半島上的一個撮爾小邦發展到把地中海變成內湖的超級強權這一過程中,羅馬軍團極其獨特的方陣戰術居功至偉。­
       羅馬人的崛起實屬幸運,因為如果不亞歷山大英年早逝的話,他的下一個攻擊目標就會是意大利半島,整個歷史也就將被改寫。早期的羅馬人在馬其頓人的眼里也不過是一群衣衫襤褸的農夫,不過自打亞歷山大死后,馬其頓帝國內亂不斷,以致于無暇顧及地中海局勢,而在與鄰邦聯綿不斷的武裝沖突中培養起尚武精神的羅馬人乘機崛起。與馬其頓人不同,位于歐洲中部的羅馬人在崛起過程中所遇到的對手基本上是以純步兵方式作戰的蠻族,比如高盧和日爾曼。由于不存在騎兵的威脅,因此羅馬人的排兵布陣基本上不需要考慮騎兵和反騎兵因素。因此羅馬方陣是一種純粹應付步兵對決的新型陣法,羅馬人放棄了希臘風格的長槍,轉而采用盾牌和短劍為其主戰兵器就是證明。­
       需要指出的是,羅馬人的方陣不是一成不變的。早期的羅馬沒有常備軍,公民參軍需自帶裝備,這造成了其戰斗力的參差不齊,在與高盧人的戰斗中這種戰術遭到了失敗。于是經過馬略改革后他們轉而采用了著名的三線隊列,這種隊列以國家供養的常備軍為基礎,按士兵的戰斗力分為老中青三條陣線。在隊伍前方第一排的青年軍裝備輕盾和標槍,負責接敵前的襲擾和警戒;第二排的主力軍為整個軍團的核心,他們擁有整個軍團最精良的裝備,他們手持著名的方形大盾,以及殺傷力極強的重型標槍,身著防護能力優秀且不失靈活的環片甲,以及極具特色的頭盔。在青年軍完成襲擾后退后,他們有節奏地結成方陣向敵軍緩步推進,接敵前先將手中威力巨大的重型標槍逐排投擲--這種標槍以穿透力極強著稱,一槍可以貫穿兩三個人,這足以徹底打亂敵軍的陣形。
 
羅馬軍團方陣示意圖
 
       隨后他們以盾牌為掩護格擋住對方的沖擊并憑借隨身攜帶的西班牙短劍在近身肉搏中靈活地刺殺敵軍。由于羅馬軍團優秀的戰術素養,在近身肉搏中他們可以相互配合,互為掩護,給予對方極大的殺傷。如果這樣還不奏效的話,第三排后備軍團的老兵將攜帶長矛和盾牌發起最后的沖擊。這些老兵同時還可以用手中的長矛和盾牌抵御敵軍偶爾出現的少數騎兵(主力兵的重型標槍也可兼做長矛用)。如果遇到對方的遠程火力,軍團將會用盾牌結成龜甲陣以抵御敵軍的箭雨。除了步兵之外,每一個軍團還配有附屬的騎兵和弓箭手以應付戰場上出現的不同戰況。如遇攻堅戰他們還能得到弩炮和投石機等炮兵火力的支援。在羅馬軍團完善的兵力配置和優秀的軍事素質面前,高盧人和日耳曼人等蠻族雜亂無章的人海沖鋒顯得如此的不堪一擊,很快他們就成為了羅馬人的手下敗將。
 

正在攻城的羅馬軍團,他們用盾牌組成龜甲陣以抵御箭矢,并得到了弩炮等攻城火力的支援­
 
       不過羅馬人自己也清楚,打敗這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蠻族算不得本事,與文明國家的正規軍對抗才是真正的較量。公元前4世紀,羅馬人為爭奪地中海霸權與一海之隔的迦太基人爆發了艱苦而漫長的3次布匿戰爭,在這場當時的西方世界第一軍事強國和第一經濟強國的巔峰對決中,羅馬軍團嚴明的軍紀和頑強的作風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長期沉溺于紙醉金迷中的迦太基富商們縱然有漢尼拔的靈光閃現也無力回天,最終恥辱地覆滅于羅馬人的鐵蹄下。隨后,羅馬人把進攻的矛頭指向了盤踞希臘半島的昔日霸主馬其頓。作為當年特洛伊人的后代,羅馬人與希臘人擁有著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前后4次馬其頓戰爭讓羅馬軍團和馬其頓方陣在狹小的希臘半島狹路相逢。日趨笨重的馬其頓方陣早已沒有了昔日一往無前的霸氣,在羅馬人靈活的打擊下猶如陷入泥潭的巨人一般處處被動挨打,新老兩種戰術在這里完成了交替,羅馬人取得了完勝。­
      
隨著羅馬擴張的加劇,軍團方陣的弱點也逐漸顯露。如前文所述,羅馬的方陣主要是用來應付歐洲大陸的步兵對決的,對于東方能騎善射的民族缺乏對策,尤其缺乏反騎兵能力。在遠征帕提亞的卡雷戰役中,剛剛鎮壓了斯巴達克起義的克拉蘇被帕提亞人來去如風的騎兵打得找不著北,尤其是初露鋒芒的鐵甲圣騎兵更是羅馬步兵的惡夢。羅馬人為他們輕視騎兵和弓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相比帕提亞人強大的騎兵和遠程火力,羅馬的附屬弓兵和輔助騎兵實在不能相提并論。帕提亞輕騎兵強勁的復合弓足以把羅馬士兵連同他們引以為傲的大盾釘在一起,而脆弱的短矛盾墻在鐵甲圣騎兵雷霆萬鈞的沖鋒面前形同虛設,羅馬軍團此役幾乎全軍覆沒,狂妄的克拉蘇也成為了帕提亞人的刀下之鬼。更沉重的打擊來自奧古斯都時期的條頓森林伏擊戰,這一戰證明了羅馬軍團方陣與其他所有的方陣一樣難以在復雜地形施展,占羅馬常備軍10%的3個軍團在日耳曼人來自森林的伏擊下全軍覆沒,軍團方陣的無敵神話也就此徹底破滅。
 
 
條頓森林伏擊戰不但讓羅馬人損失慘重,也打破了軍團方陣的無敵神話­
 
       之后隨著羅馬人戰斗熱情的下降和國庫的日漸萎縮,更由于羅馬與波斯長達400年拉據戰的需要,東方風格的騎兵取代了步兵成為主力,羅馬步兵的裝備和士氣也日漸低沉,昔日所向披靡的軍團方陣逐漸演化成一種躲藏在盾牌后面固守的消極態勢,匈奴王阿提拉甚至這樣嘲笑到:戰場上掀起的塵土也能讓他們躲在盾牌后面。至此,軍團方陣賴以維系的種種因素都已不復存在,到了羅馬帝國晚期,這種獨具特色的經典戰術就此告別了歷史舞臺。今天我們經常看到防暴警察揮舞盾牌驅散暴眾的情景或許可以看作是羅馬方陣的傳承和延續,不過這是后話了。­
 
       5、盾墻陣:
       自羅馬帝國晚期起,隨著羅馬軍人的素質與日俱降,羅馬傳統的軍團方陣日趨沒落。同時由于與波斯等騎兵強國沖突的加劇,羅馬人迫切需要一種能保護其軍心渙散的步兵不至于被敵軍騎兵一沖擊潰的有效陣形。于是,一種適應低素質步兵抵御騎兵沖擊的盾墻陣就此誕生。­
       盾墻陣,顧名思義,就是以盾牌組成防線的陣形。自羅馬帝國末期起,這種陣形開始出現在日漸衰敗的羅馬軍團中。隨后被瓜分羅馬領土的蠻族諸侯所繼承和發揚。之后的幾百年直至中世紀中期歐洲一直由這些毫無軍紀可言的野蠻人之間的相互攻伐中渡過。由于秩序混亂,邦國林立,各諸侯兵力有限,難以組織常備軍,人數占大頭的初級步兵均為臨時應征的民兵,這些人只經過基本的訓練,其戰斗力可想而知。他們裝備簡陋,往往只有一支矛和一面木制的盾,雖然同樣裝備矛和盾,但他們與古希臘時期的長矛兵簡直不可同日而語。這樣的裝備和素質明顯難以組成有效的戰斗隊形,因而他們習慣于將盾牌架在地上再把矛架在盾上組成一道臨時的簡陋防線并躲在后面,既可以防備敵軍騎兵的沖擊,也能有效抵御敵方的箭矢。從另一個意義上講,當時作為主力的精銳步兵均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莽漢,毫無組織紀律觀念,一旦戰斗打響將很容易失控,因此一道立于陣前的盾墻也可以最大限度地約束他們的行動。­
 
中世紀早期的步兵大多為臨時征召,裝備簡陋的矛和盾,且士氣低落,圖中這位老兄的裝備算是其中最好的了
 
       早期的盾墻陣主要由圓盾組成,為了獲得較好的防護,一般采用了兩排盾墻。具體做法是前排士兵把盾立于地面并半蹲,平握長矛;后排士兵立于前排身后,平端盾牌,將長矛平舉過肩­;兩排長矛前端均架于盾上,通常防線后方還有一定數量的預備隊用以補充前方的減員。盾墻一般在敵軍沖擊時用以減緩敵軍的攻勢并消耗其銳氣,隨后藏身于盾墻后方的主力部隊乘機殺出進行反沖擊。由此可見這種陣形往往被當成是一種廉價的消耗品,參與布陣的部隊往往難逃炮灰的下場。隨著9世紀諾曼騎士的入侵,具有良好防護的鳶形盾開始取代圓盾被廣泛應用。
 
手持鳶形盾的諾曼騎士
 
       鳶形盾上圓下尖,其外形接近人體曲線,相比圓盾其防護面積更大。使用鳶形盾排列的盾墻通常以單線布置,布陣時將鳶形盾的尖底插入土中,再將長矛架上,由此形成一道更為穩固的防線。不過這也使得陣形徹底失去了移動的能力。當然對于這種本來就作為炮灰的陣形來說,這也還是可以接受的。
 
油畫《黑斯廷斯之戰》,諾曼騎士正在仰攻英軍盾墻陣

      
由于那個時代兵員素質導致的戰爭水平低下,盾墻陣雖然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其戰績乏善可陳。其最著名的一次戰役當屬1066年的黑斯廷斯之戰。此戰中英軍為抵擋征服者威廉強悍的諾曼騎士而在山坡上布置了一道盾墻,并且憑借地利多次打退了諾曼騎士的仰攻。威廉眼見仰攻不利,遂以詐敗之計誘使英軍離開陣地而后回頭反沖將其擊敗。這一戰中,盾墻陣的優勢和劣勢均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不失為中世紀早期戰爭的經典之戰。
      
事實上不僅是歐洲,當時的亞洲國家,主要是一些以騎兵為主的阿拉伯國家也存在步兵素質低下的問題,因此盾墻陣在這些國家的軍隊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另外盾墻陣還有一種變形被稱為圓陣,也叫刺猬陣。就是把盾墻收縮成一個實心圓,圓內所有步兵均持矛盾向外。這種陣形無法移動,通常在被圍攻時使用。
 
組成刺猬陣的阿拉伯步兵
 
      
總的來說盾墻陣事實上是一種在步兵素質大幅下滑,步騎戰斗力差距過大的條件下所產生的一種消極防御陣形,其作用十分有限。隨著中世紀后期騎兵戰術的改進,盾墻陣越來越難以適應戰術的要求,逐步退出了主流戰術。 
 6、瑞士方陣:
       中世紀晚期,西方的騎士制度得到了較大幅度的完善,騎士的戰斗力在經過了艱苦的十字軍東征之后得到了明顯的增強,尤其是騎士身上愈發精良的裝備更使得步兵和騎兵的戰斗力差距進一步拉大。這一切使得自羅馬帝國滅亡后西方各國一直使用的盾墻陣明顯落伍,很長一段時間內騎兵甚至只需要虛張聲勢地正面沖鋒就能嚇得對方步兵屁滾尿流,擁有騎士的數量成為了一國軍力的主要指標。但是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能力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強如英格蘭都要用長弓來彌補騎士數量的不足。為了不使自己的步兵在強大的騎士面前任人宰割,一些因為經濟或地理因素無力組建重裝騎兵部隊的國家開始另辟蹊徑。例如蘇格蘭人就發明了一種被稱為“斯奇爾綽恩”的長槍方陣用以對抗英軍的騎兵,并在班諾克本戰役中大破英軍,從而使得一度被遺忘的長槍方陣再次受到各國軍方的關注。
 

1334年的班諾克本戰役,被稱為“斯奇爾綽恩”的蘇格蘭長槍陣大破英軍重騎兵
 
       蘇格蘭長槍陣雖然只是一種較為原始的純防御陣形,但它畢竟使得幾百年來一直遭到騎士凌辱的普通步兵第一次擁有了擊敗敵方騎兵的能力,這給很多與蘇格蘭國情相似的國家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范例,獨立不久的瑞士就是其中之一。中世紀的瑞士遠沒有今天這么有錢,貧瘠的山地和惡劣的氣候使得他們在以農業為主體的中世紀連生存都成問題,組建騎兵更是無從談起。但是瑞士也有自己的優勢,他們擁有極強的鄉土意識和獨立意識,以及在惡劣環境下鍛煉出的彪悍樸素的民風,使得他們在戰斗時擁有無與倫比的斗志和極強的紀律性。瑞士四周強敵環伺,無論法國還是神圣羅馬帝國都對這個小國虎視眈眈,為此瑞士聯邦實行全民皆兵的軍事制度,所有成年男子均自備武器參軍,這種延續至今的優秀作風使得他們一直擁有極高的戰備水平。面對鄰國強大的騎兵部隊,瑞士人別出心裁地復興了古典時代風格的長槍方陣,也就是著名的瑞士方陣。
 

瑞士方陣隊形示意圖­
 
       早期的瑞士方陣以長戟為主戰兵器,而后為對抗騎兵的威脅逐步以長槍取代長戟構成軍隊的核心。他們在進攻的時候并非一線排開而是分成3個方陣相互之間以品字型布置,以方便相互掩護。在長槍方陣的中間還往往配置有一小隊長戟兵以便在需要時進行混戰。據說他們還學會了用密集的長矛排成墻擋住從天而降的箭雨(這個說法有點BT了還有待商榷)。而在遭遇騎兵沖擊時他們會轉入固守隊形,即第一排蹲下將矛柄撐在地上槍尖朝上,第二排平握長矛,第三排則將長矛高舉過肩。
 
瑞士重步兵擺出的反騎架勢
 
       這種陣形能有效抵擋騎兵的強大沖擊力并憑借長度優勢撂倒騎兵,因此被后世的西班牙方陣等陣形所繼承。瑞士方陣與之前所有的方陣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們不是像馬其頓方陣那樣需要以緩慢的速度推進,而是進行由他們所獨創的長槍兵三段式沖鋒!這種作戰方式幾乎徹底顛覆了之前方陣步兵作戰的原則。三段式沖鋒類似于火槍射擊時著名的三段擊,就是長槍兵以一定的隊形平握長槍輪番向對方部隊發起沖鋒。為了實現這樣的戰術,瑞士方陣類似羅馬軍團方陣在人與人之間留出了一定的間隙,不至于像馬其頓方陣因隊形密集而受制于地形。三段式沖鋒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瑞士缺乏重騎兵所帶來的沖擊力空缺,也使大大提高了方陣的機動性和攻擊力,并使得長槍方陣第一次可以依靠自身主動攻擊而不是被動坐等敵軍上前。由于瑞士人軍紀嚴明且訓練有素,能保證他們即便在沖鋒時也能保持隊形的嚴整。這種難以復制的內在因素使得這種方陣的威力不容小視。
 

瑞士方陣相對松散的隊形大大增強了他們的機動性
 
       憑借著方陣的巨大威力,貧窮的瑞士人屢次擊敗了裝備精良的歐洲強國騎士,尤其是1477年的南錫會戰,他們不但徹底擊敗了當時獨步西歐的勃艮底公國軍隊,甚至用長戟砍破了公爵“大膽查理”的腦袋。此戰的勝利使得他們名聲大振。其強大的戰斗力甚至屢次令試圖吞并瑞士的神圣羅馬帝國望而卻步。在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雇傭兵行業的興起讓瑞士人開始得到了歐洲強國的青睞,尤其是與神圣羅馬帝國勢同水火的法國。作為傭兵的瑞士人以其忠于職守的作風和彪悍的戰斗力在整個西方世界得到了良好的口碑,同時不菲的傭金也讓這個山地小國從此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隨著雇傭兵生意的不斷做大,瑞士人的身影幾乎轉戰了整個歐洲,而他們的戰術在此后的200多年間影響著歐洲步兵戰術的主流。可以說瑞士人對近代軍事戰術發展作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
 
德意志雇傭兵和瑞士雇傭兵的慘烈混戰
 
       隨著瑞士方陣的聲名大振,他們的敵人也在積極地尋求對抗的方法。很快,神圣羅馬帝國的德意志雇傭兵作為瑞士人強大的對手出現在戰場上。在意大利戰爭中他們屢次狹路相逢,雙方歷史上的積怨使得他們在戰場上分外眼紅,相互之間一場場慘烈的步兵對決成為了那個時代西方世界獨特的奇觀。盡管德國人缺乏瑞士人那種樸實的作風和極強的凝聚力,但他們相對瑞士人而言卻更能適應戰術的革新。尤其是在火槍出現后,當瑞士人還死抱著長槍方陣不放時,德國人已經開始引入一種新的陣形,他們將火槍與長矛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對瑞士人的步兵方陣構成嚴重的威脅。為此瑞士人開始在與德國人的較量中逐漸處于下風,并最終被德國人打回山地。而擊敗瑞士人的這種新型方陣就是著名的西班牙方陣。
 
       7、西班牙方陣:
       隨著中世紀末期火槍開始廣泛使用,對當時流行的步兵方陣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但當時的火槍不但精度不高而且體積笨重,其射速也較低,火槍兵沒有長槍部隊的掩護難以單獨完成任務。如何使火槍的威力得到有效的發揮,并使之能與當時的戰術體制接軌成為了各國軍界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西班牙人在這方面無疑是先行者。在征服美洲的戰斗中他們就是依賴火槍的威力擊敗了龐大的阿茲特克帝國。最早認識到火槍巨大威力的是西班牙將軍科爾多巴,在意大利戰場著名的帕維亞會戰中,他手下的西班牙火槍兵發揮了巨大的威力,不但有效地壓制了法軍的步兵,甚至在長槍方陣的掩護下成功地阻擊了法軍的騎兵。這也宣告了由騎兵統治的時代徹底終結。­
       西班牙方陣的精髓在于將火槍和長槍的有機結合,火槍可以在遠距離對行動緩慢的步兵方陣構成巨大的威脅,而長槍不但可以有效抵抗騎兵的突擊,對盲目沖鋒的步兵也能起到有效的阻截。在西班牙,步兵的地位甚至超過了騎兵,就連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兼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也曾經肩扛火槍在步兵方陣中服役。西班牙的長槍兵擁有全歐洲最為強悍的戰斗力,他們軍紀嚴明,作風頑強,在戰斗力上絲毫不遜色于瑞士人,并且在瑞士人退回山地后取而代之成為了那個時代新的象征;而他們的火槍兵則擁有著驕人的戰績,無論是在意大利半島痛擊法國人還是在拉美叢林血戰阿茲特克大軍,他們都功不可沒。
 

西班牙擁有當時歐洲最為強悍的長槍兵方陣
 
       西班牙方陣由瑞士方陣演化而來,其本質上其實是一個傳統的長槍方陣,不過在長槍方陣的四周編有數量相等的火槍兵,當長槍方陣向敵軍陣地推進時,火槍兵隨即前出到方陣側前方,逐排對敵實施射擊,在敵軍沖擊時進行火力壓制,待敵接近便退至長槍方陣后方,由長槍兵接敵,火槍兵同時對試圖側翼包抄的敵軍實施攔阻射擊,還有少量的戟兵或劍兵負責近距離的混戰。作戰時若干個方陣之間相互配合可以形成有效的突破。出于多兵種協同的需要,西班牙方陣不如瑞士方陣那般機動靈活,甚至略顯笨重,這使他們很難發揮出著名的三段式沖鋒,但他們強大的遠程火力有效彌補了這一點,這被證明是今后軍事戰術發展的趨勢。
 

西班牙方陣基本隊形,火槍兵布置在長槍方陣的四周­
 
       憑借著西班牙方陣的良好表現,加上美洲黃金支撐起的超強國力,西班牙的軍事優勢在歐洲延續了200年,其方陣戰術也在此期間成為了整個西歐的標準軍事體系。但同時西班牙方陣的成功也使得西班牙人長期沉浸于昔日的輝煌中,其軍事思想也日趨保守。隨著16世紀火槍的性能逐步提升,火槍兵在軍隊中的地位以由過去的配角轉化為主力,而長槍兵的地位卻日趨下降。同時火炮性能的提高也對笨重的大方陣構成了巨大威脅。
 
 改進后的莫里斯橫隊改變了火槍兵和長槍兵在隊伍中的比例
       為了適應這種新的形勢,歐洲各國開始對傳統的西班牙方陣進行改良,比如荷蘭的莫里斯橫隊和瑞典的古斯塔夫改革,都趨向于將方陣的編組更加靈活,并且改變了長槍兵和火槍兵的比例,使得隊伍更加具有機動性且充分發揮火槍作為主戰兵器的作用。西班牙人雖然較早認識到了火槍的作用,但骨子里的保守主義卻讓他們一直死抱著龐大密集的方陣戰術不放。為此他們在尼德蘭獨立戰爭和后來的歐洲三十年戰爭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最終徹底喪失了軍事優勢并退出了歐洲強國的行列,曾經橫行歐陸200年的西班牙方陣就此告別歷史舞臺。­
 
       8、刺刀方陣:
       17世紀的軍事變革證明了火槍在戰場上的地位愈發重要,已經呈現出取代冷兵器主宰戰場的趨勢。雖然限于當時的技術水平,火槍的發展還不成熟,但其潛力已不容忽視。隨著18世紀火藥技術的發展,火槍的口徑逐步小型化,其長徑比的增加有效提高了射程,同時輕巧且細長的身管可以輕松地揮動。為此,給火槍裝上刺刀,將過去長槍和火槍的能力合二為一成為了必然的選擇。裝備刺刀的火槍就此應運而生。­
       刺刀的出現是劃時代的,這使得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了一種既可肉搏又能射擊的新型武器,也使得自人類誕生以來一直涇渭分明的遠程和近戰能力合二為一成為了可能。盡管如此,由于刺刀的長度不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長槍兵和長戟兵等冷兵器部隊依舊保存在隊伍中。但在火力愈發猛烈的歐洲戰場上,行動緩慢的近戰步兵被證明不過是任人宰割的擺設,于是最終遭到了淘汰。這就給當時的火槍兵出了個難題,就是在失去了長槍兵近戰掩護的火槍兵在面對強悍的騎兵時,如何利用手中只有一人多高的刺刀抵擋住騎兵閃電般的沖鋒。要知道由于長度不夠,刺刀無法形成長槍那樣密集的矛墻。火槍兵慣用的線型陣是在有長槍兵掩護的前提下以射擊為主的,遇到騎兵很容易被對方包抄合圍,而出于發揚火力和應對炮兵威脅的角度看,傳統的密集方陣也不是可取之道。為此,一種專供火槍部隊使用的刺刀方陣應運而生。­
 
       從18世紀起,刺刀的出現讓單純的冷兵器徹底喪失了作戰用途。圖為18世紀的普魯士擲彈兵,他們已經完全使用火槍作戰,其軍官手中的長矛已經淪為裝飾和儀仗用途
 
       刺刀方陣由火槍兵傳統的線型陣演化而來,從本質上不過是將原本一線排開的橫隊或縱隊折疊成一個中空的四角方框形狀。由于其隊形相對于傳統的線型陣并無本質的變化,因此在戰場上可以迅速展開或收攏,這在遭遇騎兵的突襲時非常重要。在組成方陣后,每一邊大約兩到三排士兵,他們中的第一排蹲下并將槍托撐在地上,刺刀向上;第二排則直立平端刺刀。如果還有第三排,一般負責從前兩排的肩膀空襲中舉槍對敵,進行火力掩護,同時填補前方的減員。每一邊的各排士兵統一面朝一個方向,整個方陣的槍口一致對外,形成一個方形的刺猬陣。刺刀陣按作戰單位的不同通常分為營級方陣和連級方陣,這樣便于在戰場上的統一指揮和管理。這樣的陣形無法移動,也無法充分施展火力,因此它只能在對抗騎兵時使用,一旦騎兵的威脅解除,則應當立即轉換為縱隊或橫隊,以免成為對方步兵和炮兵的活靶子。

 
拿破侖在埃及成功運用刺刀方陣大破馬穆魯克騎兵­
 
       有人曾經把這種陣形認為是拿破侖發明的,因為拿破侖曾經在埃及使用這種方陣大破馬穆魯克騎兵。然而許多資料表明,早在拿破侖之前,這種戰術就已經存在。18世紀的歐洲七年戰爭中,奧地利和普魯士都曾經使用過刺刀方陣對抗對方的騎兵。拿破侖不過是將這種隊形進行改良以增強其機動性而已。在18到19世紀的各次戰爭中,刺刀陣都被證明是步兵抵御騎兵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刺刀方陣最出彩的戰斗當屬著名的滑鐵盧戰役,此役英軍在選擇了有利的地形成功地躲避法軍炮擊后,結成方陣重創了盲目沖鋒的法軍騎兵,最終扭轉了戰場的局勢。
 
滑鐵盧戰場上,英軍刺刀方陣重創精銳的法軍騎兵
 
       刺刀陣是一種專門用于反騎兵作戰的方陣,由于無法移動,且正面狹小,在面對步兵和炮兵時毫無用武之地,因此它只適用于火器技術尚不完善的近代戰場。它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后一種步兵方陣。隨著19世紀下半葉軍事科技的飛速發展,機槍和高爆彈藥的廣泛普及,加上步槍射速的提升,對騎兵和密集的步兵方陣形成了嚴重的威脅,騎兵的地位一落千丈,專門用于反騎作戰的刺刀陣也就淡出了歐洲主戰場。不過由于當時殖民戰爭的加劇,在面對相對落后的第三世界國家時,刺刀陣依然大有可為。因此其身影在世界各大洲依舊活躍到19世紀末才最終消失。之后的戰爭中,漫天的火力覆蓋要求步兵在作戰中更好地分散保護自己而非堂而皇之地列陣對攻,在人類歷史上延續了數千年的步兵方陣就此退出了戰爭舞臺。今天,我們只能在閱兵和會操時才能再看到方陣的身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超長槍方陣戰法是如何被淘汰的?
古希臘方陣和羅馬軍團誰更厲害?探討古典軍隊的長矛和劍盾之爭
馬其頓方陣威力到底有多大?又是如何被破解的?
古代方陣步兵的十八般兵器,為何到了近代,只剩下長矛和火繩槍?
長槍在兵器史上的發展之路?
古代西方三大步兵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郑州市| 娄烦县| 齐河县| 虎林市| 克拉玛依市| 贡嘎县| 安岳县| 巴楚县| 十堰市| 襄垣县| 隆昌县| 海兴县| 巨野县| 通许县| 高清| 象州县| 晋中市| 璧山县| 克东县| 嵩明县| 车险| 甘南县| 龙南县| 余庆县| 屏东市| 连城县| 江口县| 昌都县| 繁峙县| 永丰县| 乐陵市| 商城县| 得荣县| 华阴市| 嘉义市| 阿尔山市| 清新县| 红原县| 佛冈县| 茌平县| 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