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鋼鐵火神——二戰噴火坦克列傳



背負型FmW35火焰噴射器

 
        中間的德軍士兵身后背負的是FmW41火焰噴射器。它分為兩個容器罐,上面是高壓氣體,下面是燃油罐,燃油容量7.5升,重量22千克,射程有所提高,但發射次數仍然不理想

       噴火坦克的出現
 
  噴火器作為一種攻堅武器首先出現在一戰戰場上。德國是最早研制火焰噴射器的國家。在1900年便開始著手設計,并在1914年投入作戰。這種早期的火焰噴射器利用氮氣壓縮燃料箱內的燃油并將其噴出,在噴嘴口點火使之成為一道火柱,但是早期的火焰噴射器射程只有25米。英國雖然在1916年曾經研制過射程接近30米的火焰噴射器,但設備過于笨重,使用不便。
  二戰初期步兵用的噴火器仍然笨重而且射程有限。德軍使用的背負型FmW35火焰噴射器重達35.8千克,攜帶燃油11.8升,射程在30米左右,不過需要兩名操作手,使用相當不便。二戰后期開發的輕型火焰噴射器FmW40重量雖然只有21.4千克,但燃油攜帶量只有7.5升,只能使用數次。后來裝備部隊的FmW41火焰噴射器有兩個容器罐,其中上面是高壓氣體,下面是燃油罐,燃油容量7.5升,重量22千克,射程有所提高,但發射次數仍然不理想。總之,步兵用噴火器在射程、發射次數與攜行重量上存在明顯矛盾,而且噴火器手一般總會暴露在對方輕武器的殺傷范圍內,往往是有去無回。所以后來把噴火器裝上坦克的點子一出現就大受歡迎,前面所說的種種問題似乎都可以克服了。
  最早使用噴火坦克的是意大利陸軍。1936年入侵阿比西尼亞(埃塞俄比亞)時,意大利軍隊在安薩爾多公司的C.V.33坦克上安裝了火焰噴射器,取代了原來的機槍,而火焰噴射器使用的油箱則采用拖車的形式拖在坦克后面。發射時操作手只要向火焰噴射器的油箱加壓,燃油即通過特殊的噴嘴噴出。限于當時的技術,向燃油箱施壓有三種方法:將油箱置于噴嘴上方,通過重力施壓;利用壓縮空氣向油箱施壓;利用油泵施壓。
  將油箱置于噴嘴上方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德國陸軍在考慮可行性后只考慮后兩種方法。德國陸軍進行大量的試驗后總結出了影響射程的因素-噴嘴的形狀和口徑,燃油通過噴嘴時的流速,燃油管路和噴嘴的直徑大小之比,空氣阻力、特別是使用時的風速,燃油噴射出后保持燃油柱形狀的時間,燃油柱離開噴嘴后噴嘴的仰角。
  受當時技術所限,從燃油箱到噴油嘴的燃油管路長度會造成一定的燃油壓力損失,也會影響射程,所以燃油管路的長度一定要短。德軍考慮將燃油箱安裝在坦克內部,而且采用壓力較大的壓縮空氣瓶和燃油泵,但坦克艙內的空間較小,緊貼乘員的壓力設備如果一旦發生泄漏將會嚴重威脅乘員的安全。1939年德軍決定這些壓力設備的壓力不能超過800千帕。
  在理論上,只要壓力越大,燃油噴射的距離就越遠,但是隨著燃油柱噴射速度的提高,相應的空氣阻力也增加。經過試驗發現不管壓力增加到多少,各種不同噴嘴的燃油噴射距離都存在一個不可超越的極限。1939年試驗了多次后,德軍總結出,在加上適當的壓力后燃油柱可以投擲至80米遠,但是要想達到這種距離就會消耗60-70升的燃料。側風是影響射程最大的因素。在有側風的影響下,燃油柱的射程不會超過50米,但如果目標距離只有30米則側風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坦克的行進速度對射程也有很大的影響。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可以認為,噴火坦克在儲備有足夠的燃油的條件下,射程在50-80米距離內時,其噴射的次數就會很少;射程在40米以內,則噴射的次數可以大大增加。
  意大利陸軍的噴火坦克由于使用了拖車,所以機動性大受影性響,而且由于油箱暴露在外,所以危險性較高,如果油箱不幸被擊中,有可能危及到整車的安全。德軍在綜合考慮戰斗力和安全性后,決定將噴射器的燃油箱安裝在車身內部,只要坦克的防護能力夠好,火焰噴射器就可以在近距離發射,這樣就可以解決燃油儲備問題,不會因為燃油箱容積較小而影響發射次數。于是從1939年年底開始德國工程師開始改造噴火坦克。
  德軍剛開始使用的噴火坦克不是工程師在工廠中專門改裝而成的,而是前線部隊在戰場臨時改裝的。1939年3月,在西班牙作戰的德軍部隊對I號坦克的機槍不太滿意,于是萌生了加裝步兵使用的火焰噴射器的想法。同年3月30日,這些參戰的德軍向參謀部提交報告,指出雖然在Pz.Kpfw.I型坦克上加裝火焰噴射器很容易,但由于這種肩背式火焰噴射器射程較短,所以性能不理想,而且造成了較大的損失,希望能夠研制射程較遠的噴火坦克。而位于北非的第5坦克團也開始借鑒第6坦克團以及意大利C.V.33坦克的經驗,開始在Pz.Kpfw.I坦克上安裝肩背式火焰噴射器,不過其目的只是為了在托布魯克攻防戰中將躲在混凝土工事中的據守之敵用火熏出來。
 
 意大利L3Lf噴火坦克正在噴射火流


 1號噴火坦克側視圖


 部署于北非的德軍第5坦克團正在對一輛臨時改裝的1號坦克安裝的火焰噴射器進行發射試驗

 


       德國噴火坦克部隊的建立與早期作戰行動
 
       初期改裝型噴火坦克
  德軍真正使用的噴火坦克是利用Ⅱ號坦克改裝而成的Sd.Kfz.122,開始稱裝甲噴火車輛(Sd.Kfz.122),后來改稱Ⅱ號噴火坦克。1939年1月21日德國陸軍兵器局下屬的戰車設計辦公室頒布了噴火坦克的設計要求,并和MAN公司、紐倫堡公司簽訂了設計戰車底盤的合同,和戴姆勒-奔馳公司以及柏林一曼菲爾德公司簽訂了炮塔和車身的合同。新設計的噴火坦克擁有兩個位于前方擋泥板上方的火焰噴嘴。這兩個能獨立操作的噴嘴可以水平旋轉180度,即從9點鐘方位轉到3點鐘方位。每個噴射器都有一個燃油箱,容量160升,如果每次噴射持續2-3秒鐘,則可噴射80次左右。該車采用壓縮空氣為燃料,提供足夠的壓力,車內裝有4瓶壓縮氮氣。壓縮乙炔作為點火裝置。
  Ⅱ號噴火坦克還有一挺安裝在球形槍座上的MG34機槍,機槍俯仰角為一10度一+20度,采用KZF2瞄準具,有效射程200米,炮塔內有12個彈藥箱,每箱儲存穿甲彈150發,總計1800發。
  坦克總重12噸,配置3名成員。車長兼主炮手負責操縱機槍和火焰噴射器;坐在坦克前部右側的無線電聯絡員則主要操作FuG2無線電臺,另外還負責右側的那門火焰噴射器;駕駛員的位置在坦克前方左側。坦克的前部裝甲厚30毫米,側面和后部裝甲厚14.5毫米。該車的正面裝甲可以抵御25毫米口徑反坦克火炮在600米距離的攻擊,但側面和后部裝甲顯然比較薄弱,口徑8毫米的機槍就可以穿透。該車采用MAN公司為Ⅱ號坦克D型研制的La.S.138底盤,扭力桿式懸掛系統,每側有4個承重輪,發動機為邁巴赫HL62TRM直列6缸液冷汽油發動機,排量6.2升,轉速2600轉/分時輸出功率103千瓦,采用邁巴赫SRG14479半自動7擋變速箱。

       Ⅱ號噴火坦克生產服役記錄
  從1939年4月開始MAN公司為噴火坦克制造底盤,至同年8月,共有46輛La.S.138底盤完工。同年7月,用軟鋼制成的車身裝在La.S.138底盤上進行了一系列試驗。1940年1月開始在卡薩爾的魏格曼工廠進行生產型的組裝。同年3月,德陸軍從前線將43輛D型Ⅱ號坦克退回了工廠,這樣MAN公司就不用專門再制造新的底盤了。同年4月,工廠召回了首批訂購的20輛Ⅱ號噴火坦克中已經交付的數量。經過試驗發現該車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這些坦克全部召回工廠進行改裝。
  經過試驗最終定型的生產型于1940年5月開始生產,采用1系列的La.S.138(F)底盤(編號為27000~27085)。至同年10月,魏格曼工廠總共生產了87輛Sd.Kfz.122,另有3輛已經制造完畢的車身由于沒有底盤而閑置。1941年2月,魏格曼公司找到了3輛La.S.138底盤。至此,1系列的90輛Ⅱ號噴火坦克全部制造完畢。而在第一批Ⅱ號噴火坦克正式大規模組裝前,德軍又開始和各大公司簽訂制造第二批次的噴火坦克的合同。1940年3月8日MAN公司被授予了制造150輛La.S.138底盤的合同,要求從1941年年底前開始交付,每個月交付數量不得少于30輛。這些2系列的La.S.138底盤編號為27101-27250。MAN公司于1941年8月開始組裝這些底盤,中間曾要求只需將90輛La.S.138底盤組裝成噴火坦克,其余60輛按照普通Ⅱ號坦克設計,不過后來計劃又更改,全部150輛底盤都作為噴火坦克底盤而制造。
  1941年12月20日陸軍兵器局接到通知,要求停止噴火坦克的生產,轉為生產前線急需的自行反坦克炮,于是B型Ⅱ號噴火坦克的制造于1942年3月全部停止,此時共制造了62輛。包括這62輛坦克在內,150輛La.S.138底盤全部安裝了7 6.2毫米口徑的Pak.36(r)反坦克炮。
  1940年3月1日德軍頒布命令正式組建噴火坦克部隊,在位于溫斯多夫的裝甲部隊學校德軍組建第100裝甲營,并要求該營組建完畢后立即開始訓練,在1940年7月10號前投入戰斗。
  第100裝甲營的營部于1940年3月5日組建完畢,下設的3個連也于3月21日組建完畢。而組建第二個噴火坦克營的計劃也于5月提出。5月4日第二個噴火坦克營(即101裝甲營)組建完畢。該營下屬的第一連于1940年4月26日組建完畢,第二連于5月10日組建完畢,第三連則在5月1日已組建完畢。但Sd.Kfz.122的生產進度落后,到1940年6與19日只有16輛下線,所以就算當時這兩個營完成了訓練和作戰準備也無法參加5月和6月在法國的戰役。
  為和其他部隊的戰車區分,100裝甲營和101裝甲營在其坦克上畫上了特殊的符號,其中100營Sd.Kfz.122的標志是多種顏色的一團火焰,101營Sd.Kfz.122的標志是在炮塔后部的綠色呈十字交叉的噴火器。
  隨著德軍兵力指示表的調整,1940年9月這兩個裝甲營的編制也發生改變,下設1個營部、1個營部附屬連、3個噴火坦克連、1個后備連、1個輕型支援排和1個維修排。根據1941年2月1日頒布的K.St.N.1177兵力指示表,每連設1個連部,配屬2輛Ⅱ號坦克,下設3個噴火坦克排和1個武器排,每個噴火坦克排裝備4輛坦克,每個武器排配屬5輛Ⅱ號坦克。根據K.St.N.1179兵力指示表配置的后備連裝備有2輛Ⅱ號坦克和6輛Ⅱ號噴火坦克,不過這個后備連存在的時間并不長。101裝甲營直接將這個后備連并入3個坦克連,而在1940年6月23日參加戰斗后直接取消了這個后備連的編制。

       德國噴火坦克戰術原則
  1940年9月1日德陸軍印發的《噴火坦克使用作戰手冊》對噴火坦克的基本戰術原則和作戰能力作了一定的闡述,其中部分引述如下:
  "噴火坦克是一種近戰武器,當其他武器不能摧毀敵軍時噴火坦克能夠瓦解敵軍的抵抗意志,打擊敵軍的士氣。"
  "噴火坦克的主要目標是部隊和易燃的目標,距離不應超過30米,機槍則用于對付距離在400米左右的目標(最佳作用距離為200米),燃油箱內的燃料能讓每個火焰噴射器發射80次左右,每次噴射持續2-3秒。"
  "在防護良好的野戰工事中,一般武器無法摧毀敵人時噴火坦克可以摧毀守敵的意志,迫使他們逃離已經燒紅的工事,然后其他武器就可以將這些敵人消滅。"
  "如果目標呈平面狀,則以零度角發射火焰可以達到最大的殺傷效果,燃油將覆蓋從坦克車體前部20米到目標之間的距離,轉動噴射器,則火焰可以覆蓋半徑50米的區域。對分散目標可以將兩個噴射器同時打開。遇到類似于碉堡、戰壕等堅固工事時,為了延長其燃燒時間,可以先用燃料將目標澆濕,然后再噴射火焰。"
  "噴火坦克必須在常規火力的支援下參戰,在遇到敵方裝甲力量時由Sd.Kfz.121坦克負責將其消滅。"
  "在作戰中,為了最大的發揮噴火坦克的作戰效能,應將三個連的噴火坦克一起投入戰斗,在推進時寬度應控制在850米以內,只有在受地形限制時,才允許以連為單位投入戰斗,而且100裝甲營和101裝甲營不能單獨作戰,必須配合坦克師和步兵師參戰。"
  在戰斗中,德軍常規坦克部隊主要負責摧毀敵軍的反坦克火炮、坦克以及火炮陣地,而Ⅱ號噴火坦克可以利用其噴射器產生的濃煙來掩護自己,阻礙敵軍的視線,濃煙散盡時才露出Ⅱ號噴火坦克的身影,而此時其已經抵達有效射程內,火焰噴射器又一次噴射出火焰。一般一輛Ⅱ號噴火坦克補充310升燃料外加4個壓縮氮氣瓶以及乙炔需要半小時,當然這只是在基地內。如果燃料補充車能夠跟隨連隊前進,那么整個連的Ⅱ號噴火坦克只需要1小時就能加注完。

       德軍第100裝甲營參戰損失記錄(數據來自德軍原始資料,僅供參考。)
 
               Ⅱ號坦克 Ⅱ號噴火坦克  Ⅲ號坦克 指揮車
1941年7月22日  參戰  10    17    1     0
            維修   8    14    3     1
            損失   6    11    1     0
1941年9月1日   參戰  16    15    2     0
            維修   2    15    1     0
            損失   7    12    2     1
1941年9月30日  參戰   8     7    2     0
            維修   7    20    1     0
            損失  10    15    2     1
1941年10月20日 參戰  11     7    2     0
            維修   5    21    1     0
            損失   9    14    2     1

       Ⅱ號噴火坦克技術參數
 
  車長(米):4.9
  寬度(米):2.4
  高度(米):1.85
  底部離地高度(米):0.34
  車重(噸):12
  汽油容積{升):200
  最高速度(千米/小時):55
  公路行駛速度(千米/小時):40
  野外行駛速度(千米/小時):20
  公路行程(千米):250   野外行程(千米):125
  爬坡性能(°):30
  越障高度(米):0.42
  越壕寬度(米):1.70
  涉水深度(米):0.9
  履帶地面壓力(千帕):85.3
  單位功率(千瓦/噸):8.6

       首次大規模參戰
  第100裝甲營于1941年配屬第18坦克師,同年6月22日參加了"巴巴羅薩"行動。參戰前幾天(6月18日)該營的裝甲車輛有24輛Ⅱ號坦克、42輛Ⅱ號噴火坦克、5輛Ⅲ號戰車、1輛Sd.Kfz.267指揮坦克。第100裝甲營在戰中損失慘重,至同年11月5日撤出戰斗休整時,只剩下7輛噴火坦克。第18坦克師要求第100營將剩下的11輛Ⅱ號坦克和2輛Ⅲ號戰車留下,于是第100營攜帶僅剩的7輛Ⅱ號噴火坦克返回基地休整。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后,1941年12月22日,第100營被改編成常規坦克部隊(即第100裝甲團第1營)。1942年2月5日,這個營又改名為"大德意志"裝甲營。該營下設3個中型連,每個連配屬10輛Pz.Kpfw.Ⅳ坦克。作為"大德意志"坦克師的一部分,這個營于1942年夏返回蘇聯戰場。在"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第101裝甲營隸屬于第3裝甲兵團,參戰前其全部家當有25輛Ⅱ號坦克、42輛Ⅱ號噴火坦克、5輛Ⅲ號坦克、1輛Sd.Kfz.267指揮坦克。參戰后該營隸屬于第7裝甲師。
  1941年8月26日第101裝甲營的參戰紀錄如下:"……在布羅提那地區,部隊正準備越過洛基賈河時遭到了敵軍的狙擊,經過偵察發現敵方陣地寬約2千米、縱深2千米。第7步兵團的一個營開始沿著河岸組織反擊。該營左翼為第101營的噴火坦克,而右翼則是第25裝甲團。6時整,第101營發起進攻,3連在最右側,2連在左翼,1連則跟在2連后面隨時策應。前進一段距離后受地形限制,進攻隊形收縮。過了一個小峽谷后,地形豁然開朗,于是第101營又保持進攻隊形前進。偵察顯示敵方裝備有反坦克炮和重型火炮,而且敵步兵很有可能就隱蔽在前方不遠處的濃密森林前面的小灌木林中。而編隊左側是一個小峽谷。第101營的坦克朝著這個灌木林開進,但卻發現壓根就沒有步兵藏匿在里面,反而引來了敵軍火炮的攻擊。前面濃密森林是無法穿越的,101營指揮官準備從左側繞過去,但發現峽谷較深,坦克無法通過。此時朝著森林進發的步兵遭到了敵軍猛烈的機槍狙擊。第101營立即沿著剛才前進的路線返回支援。3連、2連和幾輛Ⅲ號坦克組成梯形編隊開始從左側進攻,有2輛Ⅲ號坦克則組成偵察小分隊繞過主編隊朝樹林東側開去。為了開闊視野,這兩個連的Ⅱ號噴火坦克開始噴射燃油燃燒灌木林。眼尖的幾個士兵發現了藏匿在灌木叢下的蘇軍士兵,另一些蘇軍士兵則藏匿在早已挖好的戰壕中。2連和3連加大了噴射力度,在后面待命的1連也加入戰斗。經過數十分鐘的燃燒,忍受不住的蘇軍士兵逃出了戰壕,表情十分恐怖。2連的一個排噴火坦克大膽地開進,隨即敵軍的防線被瓦解。隨即步兵向前推進,并抓緊時間挖好了戰壕,第101營則后退至步兵后方,加固防線。第101營在此役中消滅了蘇軍5輛汽車、1輛坦克、數門火炮,俘獲了蘇軍40余名士兵。100-150名蘇軍士兵陣亡,而第101營未遭受任何損失。"不過接下去的幾次戰斗就沒這么順利了,從下表中可以看出,該營后來損失慘重。1941年11月底該營撤出一線返回基地,同年12月10日101營連同其下屬的3個連撤銷編制,人員和裝備全部并入第24裝甲團,并隨第24裝甲團于1942年夏返回東線戰場。

       1941年11月8日101裝甲師參戰損失記錄
 
    Ⅱ號坦克 Ⅱ號噴火坦克 Ⅲ號坦克 指揮車
參戰   6     5     2    0
維修  12    20     1    0
損失   7    17     2    1
 
 Ⅱ號噴火坦克是用Ⅱ號坦克D型和E型改裝而成的
 
       Ⅱ號噴火坦克火焰噴射系統配置圖:①旋轉式火焰噴嘴。②點火裝置。③發射開關。④噴射用燃料箱。⑤壓縮空氣瓶。⑥發煙裝置開關。⑦煙幕彈發射器。⑧發煙筒''
 
 用La.S.138底盤改裝的Pak.36(r)76.2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參加巴巴羅薩作戰的德軍第100裝甲營裝備的Ⅱ號噴火坦克正在進行訓練。請注意它與普通Ⅱ號坦克最顯著的區別就是車體兩側的噴射燃料箱和3具煙幕彈發射器
 
 101裝甲營的Ⅱ號噴火坦克正在訓練。請注意該坦克的煙幕彈發射裝置處安裝有裝甲板,以提高該裝置的防護能力


 第100裝甲營標志
 
       第100裝甲營裝備的Ⅱ號噴火坦克側視圖。請注意前擋泥板上方加裝的小型火焰噴射轉塔。為了提供良好的視野,該車主炮塔上有兩個觀察窗
 
 
 一輛Sd.Kfz.122正在噴射燃油。在點燃前,如果先在目標上澆注一些燃油可以確保將目標引燃


 Sd.Kfz.122噴射火焰的場面
 
 第100裝甲營的噴火坦克正在集結,準備發動進攻。圖中的車輛隸屬該營第2、3連


 正在大肆噴射火流的Ⅱ號噴火坦克。它周圍的建筑物在劇烈的燃燒中大片倒塌,其作戰威力可見一斑
 
       一輛被德軍放棄的Ⅱ號噴火坦克。其炮塔轉向后方,火焰噴射轉塔下的前擋泥板上殘留了噴射時滴落的油跡。因噴火坦克屬于小批量的裝備,前線無法修復,所以只得放棄
 
        1941年9月14日拍攝的一輛被蘇軍擊毀的Ⅱ號噴火坦克。其炮塔已經整個搬了家,一個負重輪也不見了蹤影,德軍士兵正在拆除可用部件,以補充其他需要修理的噴火坦克
 
 圖14 Sd.Kfz.122裝甲噴火車輛四視圖


 
        二戰中后期德軍噴火坦克


        改裝法制坦克Pz.Kpfw.B2(F)

  1941年5月26日德軍在有希特勒參加的一次噴火坦克的高級會議上,展示了已經服役的Ⅱ號噴火坦克的一些照片,并對是否將Pz.Kpfw.B2(俘獲的法國CHAR B2bis坦克)改裝成噴火坦克提出了意見。希特勒表示同意將這些坦克改造成噴火坦克,并提議成立2個連,每連裝備12輛該型噴火坦克,不過要在同年6月20日前能夠參加戰斗。
  首批24輛坦克采用了和Ⅱ號噴火坦克一樣的噴火設施(即采用壓縮氮氣作為壓力源),拆除了原來安裝在車身右側的一門75毫米坦克炮,火焰發射器就安裝在這個位置。以這24輛坦克為基礎,德軍組建了第102裝甲營,下設2個連,每連除12輛Pz.Kpfw.B2(F)噴火坦克外,還裝備3輛Pz.Kpfw.B1坦克。這個營于1941年6月23日抵達前線,剛好參加巴巴羅薩行動,配屬于第24步兵師,當天參加戰斗就摧毀了蘇軍的一個碉堡。6月26日由于作戰需要,第102營改配于第296步兵師。28日晚第102營隨第296步兵師參加戰斗,當開赴集結地時巨大的噪音引來了蘇軍密集的炮火,所幸并無人員傷亡。6月29日5時55分行動開始,德軍88毫米炮開始朝蘇軍碉堡發起猛烈的轟擊。至7時5分,大部分的碉堡因為88毫米炮的轟擊而開始沉默。隨后第102營的噴火坦克開始朝剩下的碉堡進發,坦克后邊跟了幾個懷抱爆炸物的擲彈兵。突然蘇軍碉堡再一次噴出了火舌。這些擲彈兵被壓制住了。德軍的火炮和Pz.Kpfw.B2(F)噴火坦克立即開火壓制,有幾個碉堡的火力被壓制。幾個擲彈兵立即將爆炸物安置在碉堡下,并拉響了導火索。這些碉堡隨即被炸毀。噴火坦克立即利用濃煙掩護抵近另幾個還在開火的碉堡。頓時蘇軍碉堡成了一片火海。熊熊的火焰燒得老高。蘇軍士兵受不了濃煙和高溫從碉堡里跑了出來,不過仍然有幾個碉堡在頑強抵抗。德軍的88毫米炮又是一陣猛轟。最終剩余的幾個碉堡全部被摧毀。
  德軍在戰后清點時發現兩輛Pz.Kpfw.B2(F)噴火坦克被碉堡中的76毫米炮擊毀。此役充分暴露了Pz.Kpfw.B2(F)噴火坦克的缺陷-射程不夠遠,燃油燃燒效果不理想,目標就算被擊中也還有抵抗之力,以致德軍不得不依靠步兵來摧毀碉堡。鑒于Pz.Kpfw.B2(F)噴火坦克在戰中表現平平,1941年7月27日德軍解散了第102裝甲營。不過Pz.Kpfw.B2(F)噴火坦克的改裝仍然繼續。第二批次的Pz.Kpfw.B2(F)噴火坦克的噴火系統的壓力源來自由J-1O發動機驅動的油泵,其射程為40-45米,而且內部的燃料箱足夠噴射200次以上。該車的車身裝甲由戴姆勒一奔馳公司設計、魏格曼公司總裝,火焰噴射裝置仍然由克虜伯公司設計。坦克全重32噸,乘員4人,炮塔上安裝有一門47毫米的火炮和一挺并列機槍,車體前側裝甲和側面裝甲厚60毫米,后部裝甲厚55毫米,鑄造炮塔的正面裝甲厚55毫米,側面和后部裝甲厚均為45毫米,采用雷諾6缸水冷汽油發動機,排量16.94升,1900轉/分時輸出功率220千瓦。采用這種配置的坦克重新分配編號Pz.Kpfw.B2(F1)。
  Pz.Kpfw.B2(F1)的產量非常少,1941年末開始生產時月產量只有個位數。采用油泵增壓的Pz.Kpfw.B2(F1)噴火坦克最終只生產了60輛,分配給了第223裝甲連12輛,第100裝甲團24輛,213裝甲營10輛。另外黨衛軍"歐根親王"師裝備有數十輛。


       Pz.Kpfw.B2(F)噴火坦克技術參數
 

  車長(米):6.86
  寬度(米):2.52
  高度(米):2.88
  底部離地高度(米):0.45
  車重(噸):32
  汽油容積(升):400
  最高速度(千米/小時):28
  公路行駛速度(千米/小時):12.5
  公路行程(千米):140
  野外行程(千米):100
  越障高度(米) :0.72
  履帶地面壓力(千帕):83.3
  單位功率(千瓦/噸):7


       Ⅲ號噴火坦克(SD.Kfz.141/3)

  1942年11月為了應付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僵局,德軍又動了噴火坦克的念頭。這次德軍看上了Ⅲ號坦克的底盤,采用了邁巴赫HL120TRM 12缸水冷汽油發動機,排量12升,2600轉/分時輸出功率268千瓦,6擋SSG77變速箱,車內拆除了75毫米彈藥架,將1020升的燃油箱設置在戰斗室下方的兩個燃油槽中。該車采用了Pz.Kpfw.B2(F)噴火坦克的油泵增壓技術,由聯合動力公司生產的ZW1101 2沖程混合發動機驅動的油泵能產生最高可達1.7兆帕的壓力;采用電子點火技術,最遠可以把燃油(未點燃)噴射到50米遠,點燃時則可以噴射至60米遠,燃油噴射速率7.8升/秒;由于油箱容量增加,如果采用持續1秒鐘的點射,噴火次數可達120次;為了防止燃油滴落回燒,也為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射程,該車將噴嘴加裝在金屬管之前;金屬管長1.34米,內徑140毫米,比一般Ⅲ號坦克的主炮要粗得多;金屬管與炮管外套筒之間以圓盤加4個螺絲固定,套筒上面有一根長長的指針作為車長直接瞄準之用;炮塔保留了MG34并列機槍,機槍和噴射管俯仰角一10°一十20°。除并列機槍外,車身前面還有一挺MG34航向機槍,這槍配備有KZF2瞄準具,有效作用距離200米,兩挺機槍共備彈3750發。坦克全重23.8噸,乘員減少為3人。車長兼火焰噴射手;無線電員主要操作FuG5無線電臺,同時也負責航向機槍;駕駛員的位置在車身左側。吸取了Ⅱ號噴火坦克的作戰經驗,Ⅲ號噴火坦克全面加強了裝甲防護,主要是加焊裝甲,其中正面裝甲加焊附加裝甲板,達到80毫米厚,以抵御蘇聯76毫米坦克炮的襲擊,側面和后部裝甲加焊30毫米,炮塔正面裝甲加焊50毫米,側面和后面裝甲加焊30毫米。車上裝有5個滅火器,3個在車內,2個在車外。其它外觀與Ⅲ號坦克M型沒有太大的不同。
  位于鮑恩斯威克的MIAG公司在接到訂單后,很快在兩個月內生產了100輛Ⅲ號坦克的底盤(底盤編號為77609-77708),并立即交付給魏格曼工廠。德軍要求魏格曼工廠快速組裝,最遲必須在1943年3月底之前完成100輛噴火坦克。魏格曼工廠加班加點搞了一個月,于同年2月份交付了第一批65輛Ⅲ號噴火坦克,3月份又交付34輛,最后一輛于4月份交付。新車交付后德軍給予特種車輛編號Sd.Kfz.141/3。比起其它Ⅲ號坦克改造車輛,Ⅲ號噴火坦克是使用全新車輛改造生產的,可算是得天獨厚。
  Ⅲ號噴火坦克的編制不同于之前Ⅱ號噴火坦克被編在獨立的噴火坦克營、然后附屬大的作戰單位(如裝甲師)作戰的做法。根據1943年1月的K.St.N.1190兵力指示表,該種坦克被分配到裝甲團和裝甲營的噴火坦克排服役,每排7輛車。如"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師編在第1坦克營第4連第1排,第6裝甲師編在第2營8連第5排。按照1943年的兵力指示編制,在東線的第1-16裝甲師(不含在北非的第10、15裝甲師)每個師將獲得1-2個排的Ⅲ號噴火坦克,但是實際上只有少數幾個師獲得這項新裝備。這些坦克的去向大致如下:"大德意志"師28輛、第6裝甲師15輛、第1裝甲師14輛、第14裝甲師7輛、第16裝甲師7輛、第24裝甲師14輛、第26裝甲師14輛,還有1輛送往溫斯多夫的裝甲學校。
  有41輛Ⅲ號噴火坦克在庫爾斯克首度投入作戰。其中第1裝甲師只有7輛坦克參加了此次戰斗,剩余7輛跟隨預備隊返回基地,而"大德意志"師則有11輛川號噴火坦克轉交給第11裝甲師。在攻勢期間,只有第3裝甲軍轄下的第6裝甲師損失了3輛.但是接下來兩個半月的撤退戰中,"大德意志"師和第6、11裝甲師共損失了24輛,損失率將近60%。1943年5-12月東線全線Ⅲ號噴火坦克的數量始終沒有超過48輛,這還包含了1943年10月新抵達的單位。而到年底的時候全東線甚至只剩下21輛堪用。1944年的坦克營兵力指示表上已經沒有噴火坦克連的編制了。下表列出了Ⅲ號噴火坦克的損失情況。
  1943年夏天為應對意大利可能脫離戰局的危機,德軍成立OZAK戰區(包含意大利北部與雅德里亞海北岸的巴爾干地區),并派遣第2、3保安裝甲連與第35作戰裝甲連前往維持當地形勢。1943年8月第14裝甲師的噴火坦克排的7輛坦克抵達OZAK,歸35作戰裝甲連指揮,原本預計同時抵達的第24裝甲師的噴火坦克連則連同原師留在意大利中部;9月第1裝甲師第1團第1營在意大利整補,其噴火坦克排的7輛車暫歸第3保安裝甲連指揮,對抗游擊隊。第1和14裝甲師的這兩個噴火坦克連都在1943年10月離開隨原部隊前往東線。自此0ZAK再沒有噴火坦克,便使用Sd.Kfz.251/16替代。1943末留在意大利的有第16、24和26裝甲師的35輛Ⅲ號噴火坦克。在意大利被俘的F24號坦克可能是16或26師的,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殘存的一輛Ⅲ號噴火坦克。第24師于1943年11月調東線,第16師也在次月調東線,從此便沒有Ⅲ號噴火坦克的編制。
  Ⅲ號噴火坦克參戰的記錄較少。1943年11月28日在意大利莫扎格羅格納參戰的第26裝甲團第1噴火坦克排有過一部分的作戰記錄。當時這個排接收了一些Ⅲ號突擊炮等戰車,實際上該排已經達到了連的規模,所以改稱1連。
  由于Ⅲ號噴火坦克的表現不理想,1944年夏部隊中的Ⅲ號噴火坦克已經所剩無幾,第26裝甲師只剩下6輛。1944年11月,希特勒下令要準備20-30輛Ⅲ號噴火坦克供冬季攻勢之用。1944年12月10日德軍組建了3個噴火坦克連(即351、352、353連),其中351連配備10輛經過翻修的Ⅲ號噴火坦克,隸屬于南方集團軍群,另兩個連各配備10輛38(t)噴火坦克。第351連跟隨南方集團軍群在1945年1月抵達匈牙利,參加了康拉德解救布達佩斯包圍戰;到4月10日該連還保有5輛Ⅲ號噴火坦克。
  在1943年4月召開的德軍高級軍官會議上,與會的高級軍官提出了用Ⅲ號突擊炮改裝成噴火戰車的意向。后經希特勒同意,陸軍兵器局開始責成魏格曼工廠組裝這種噴火戰車。該車采用施瓦德設計的噴火系統,底盤來自從前線部隊返回工廠翻修的Ⅲ號突擊炮。1943年6月份有10輛該型戰車進入工廠改裝,全部10輛戰車于6月29日裝車運往第1裝甲學校,其中1輛在使用中著火返回工廠大修。目前尚無這些噴火戰車的參戰記錄,所有10輛戰車于1944年1月份返回工廠重新改裝回原來的75毫米突擊炮。


       半履帶噴火戰車Sd.Kfz.251/16

  由于噴火坦克的生產要占用大量寶貴的坦克底盤,德軍轉而開始在裝甲車上加裝火焰噴射器。首先裝備這種由克伯公司研制的火焰噴射系統的裝甲車是Sd.Kfz.251中型裝甲人員輸送車。車身兩側分別裝有一具輸油管路為14毫米口徑的火焰噴射器。這個噴射器能夠回旋160度,噴嘴上裝有能夠快速閉合和開啟的閥門,以防止燃油滴落。由于操作手半露在車身外,所以每個噴射器后都裝有防護裝甲。另外該車在車尾還備有一套7毫米口徑的小型火焰噴射器,并備有17米長的軟式導管,可以在需要時拖到離車較遠的地方噴射。整個系統加上兩個總容量為700升的燃料箱總重為850千克。系統采用19號火焰燃油,采用持續1秒鐘的點射,油箱燃料可以噴射80次,燃油消耗率8升/秒,噴射距離(未點燃)50米。克虜伯公司HL1140/400 1000/200系列的油泵由ZW1101 2沖程發動機驅動,油箱內壓力可達1.5兆帕,ZW1101發動機輸出功率20千瓦,車上攜帶有25升燃油足夠該發動機全功率運行2小時以上。主噴射器采用電子點火,而7毫米的輔助噴射器則由毛瑟步槍彈空包彈點火。1944年5月該車又接受了部分改裝,由于電點火裝置不可靠,全部采用空包彈點火,輔助噴火器被取消,車上加裝了一挺MG34機槍,備彈2010發,乘員也多配了2支MP38。
  該車乘員4人,車長兼無限電操作手并負責操作MG34機槍,2名火焰噴射器操作手,駕駛員位于車體前方左側。車體正面裝甲厚14.5毫米,側面和后部裝甲厚8毫米,當然這些裝甲只能防御8毫米以下子彈的襲擊。底盤采用位于漢諾威爾的哈諾馬克工廠生產的HKL 6p,配備邁巴赫HL42TUKRM6缸水冷汽油發動機,排量4.198升,3000轉/分時輸出功率74千瓦。
  該車生產始于1943年1月,至7月德馬格工廠已經組裝出96輛Sd.Kfz.251/16噴火戰車。后來由于Sd.Kfz.251裝甲車型號眾多,德陸軍兵器局就沒有再統計該車的產量。至1944年9月1日Sd.Kfz.251/16噴火戰車的產量約為293輛,其中200輛為1943年8月-1944年8月生產的。
  1943年初最早下線的6輛Sd.Kfz.251/16噴火戰車交付給裝甲擲彈兵團直屬連。這個連成立了一個排裝備這6輛噴火戰車,作為先期試驗部隊。根據1944年4月1日頒布的K.St.N.1118兵力指示表,德軍計劃每個裝甲師下屬的裝甲投彈兵團配備一個Sd.Kfz.251/16噴火戰車排,每排裝備6輛該型戰車。當然德軍的裝甲教導師例外。不過由于產能下降,到1944年夏只有一半的裝甲師成立了Sd.Kfz.251/16噴火戰車排,倒是一些于1944年7月新成立的獨立裝甲旅裝備了Sd.Kfz.251/16噴火戰車。


       Sd.Kfz.251/16噴火戰車技術參數

  車長(米):5.8
  寬度(米):2.1
  高度(米):2.1
  底部離地高度(米):0.32
  車重(噸):8.62
  汽油容積(升):160
  最高速度(千米/小時):50
  公路行程(千米):300
  野外行程(千米):100
  涉水深度(米):0.5
  爬坡性能(°):24
  單位功率(千瓦/噸):8.6


       捷克制"追獵者"噴火坦克

  1944年11月27日希特勒要求制造20-30輛的噴火坦克以備冬季攻勢之用。次日,希特勒又要求在三天內利用現有的噴火坦克立即組建噴火坦克部隊,即上文提到的350、351、352連,噴火坦克數量在30輛左右。由于此時德軍兵力已經捉襟見肘,因此只能從修理和次要的戰車底盤中抽調用以改造噴火武器的車輛,其中10輛為修理完畢的Ⅲ號坦克,20輛為"追獵者"坦克殲擊車(采用捷克38(t)底盤)改裝的新式噴火坦克。1944年12月8日陸軍兵器局又從工廠訂購了20輛全新的"追獵者"噴火坦克。美軍曾俘獲過一輛底盤編號為322091的該型噴火坦克。
  克伯公司生產的火焰噴射器裝在車體前部,燃料箱容量700升,足夠噴射60-70次,采用油泵增加技術,空包彈點火,但火焰噴射器活動范圍不大。車頂裝有一挺MG34機槍,成員4人(即車長、火焰噴射器操作手、無線電操作員和駕駛員),戰車全重13.5噸,車體正面裝甲厚60毫米,足以抵御各種反坦克武器的正面攻擊。發動機為寶馬公司生產的帕拉加AC 6缸水冷汽油發動機,排量7.754升,2600轉時輸出功率118千瓦。
  1944年12月26日,新組建的352連和353連開赴茨沃布魯肯,參加北風行動。參戰前對其戰術限制如下:每連隸屬于裝甲團或者裝甲營,噴火距離在35米左右,必須集中作戰。352連抵達戰區后隸屬于25裝甲師下屬的第5裝甲營,353營則在開戰不久就損失殆盡,全連僅剩3輛38(t)噴火坦克,只能并入352連。哈特恩戰斗后,352連只剩8輛噴火戰車可使用。從實戰中可以看出:"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的設計是比較成功的。其拆除火炮后由于火焰噴射器的重量較輕,所以誘導輪性能得到改善:正面裝甲厚度足以抵抗任何反坦克武器,一發76.2毫米的反坦克炮雖在近距離擊中該車但未能擊穿正面裝甲;內部的燃油管路設計也比較合理。其主要的欠缺的就是管路過于密集,成員在出入戰車時容易損壞這些管路。火焰噴射器的金屬管設計得比較失敗,在噴射一段時間后容器彎曲而且極其容易被輕武器或者彈片擊穿,造成壓力泄漏。另外,50米的射程太近,一些有鐵絲網防護的碉堡較難攻破。


       38(t)噴火戰車技術參數

  車長(米):4.87
  寬度(米):2.63
  高度(米):2.1
  底部離地高度(米):0.38
  車重(噸):13.5
  汽油容積(升):320
  最高速度(千米/小時):40
  公路行駛速度(千米/小時):50
  野外行駛速度(千米/小時):15
  公路行程(千米):180
  野外行程(千米):130
  爬坡性能(°):25
  越障高度(米):0.65
  越壕寬度(米):1.3
  涉水深度(米):0.9
  履帶地面壓力(千帕):76.44
  單位功率(千瓦/噸):8.7


       未能實現的"虎"式噴火坦克

  1944年12月5日鑒于戰場需要,希特勒提出研制一種重裝甲、遠射程的噴火坦克。當時有人提議用"虎"式坦克改裝。同年12月29日,希特勒再次要求研制重型噴火坦克,如果射程能夠達到200米的話,希特勒甚至要求用"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1945年1月3日的會議上,希特勒強調這種新研制的重型噴火坦克正面裝甲厚度要達250毫米。在1945年1月23日的可行性會議上,科隆上校代表陸軍兵器局陳述了設計方案,認為如果采用新研制的大型火焰噴射器,利用壓縮氮氣為壓力源,射程為120-140米,當然要達到這么遠的距離油箱內的壓力必須有2-2.5兆帕才行。如果它裝在"虎"式坦克上,只需拆除原有的航向機槍,內部還可加裝兩個400升的油箱,當然由于燃油消耗率過高,只能噴射16-20次。由于內部增加了大容量的燃油箱,所以原來的火炮必須取消。而如果將燃油箱采用拖車的形式拖在坦克后面,那火炮系統就不用拆除,但坦克的機動性會受到影響。奧托上校表示為了增加射程,試驗時已經采用了較稠的燃油,這樣就不適合用油泵增壓。而且為了進一步提高壓力,還采用了特殊的壓力閥門,這種閥門目前只有德國海軍有。湯瑪利少校則認為前線部隊已經使用過噴火坦克,通過幾年的經驗發現噴火坦克在部隊不怎么受歡迎,現在部隊要求裝備噴火戰車是為了對付敵方的工事,因此他建議只采用輕型裝甲車來改裝噴火戰車。因為"虎"I坦克的88毫米炮能夠在2500米處對敵開火,而如果用"虎"I改裝后的噴火坦克只能在距離目標120-140米距離處才能開火,而且只能噴射不到20次,因此從士兵角度考慮的話用"虎"I坦克改裝顯然是不合適的。
  爭論歸爭論,試驗還在進行。受盟軍大規模轟炸的影響,"虎"式坦克的產量已經大幅度下降,但由于是希特勒親自下的命令,所以工廠只有硬著頭皮上馬。不過德軍在調查中發現沒有坦克炮防護的"虎"式坦克在加裝了火焰噴射器后戰斗力大大減弱。調查后德軍認為"追獵者"坦克殲擊車最適合改裝成噴火坦克。1945年3月19日的會議上希特勒再次強調要立即裝備射程在120米以上的噴火坦克。為了加快進度,希特勒要求這些噴火坦克直接使用無炮塔的"虎"式坦克底盤,并要求德國化學家立即研制性能類似于英國噴火坦克使用的專用燃料。4月3日,陸軍兵器局向希特勒匯報以"虎"I坦克底盤為基礎的重型噴火坦克研制進展順利,魏格曼工廠已于3月22日開工組裝。魏格曼工廠表示如果壓縮氮氣瓶能夠按時交付的話,該型噴火坦克就能在4月15日前下線。
  1945年3月17日"虎"式坦克底盤和壓縮氮氣瓶裝上了軍列。列車以最快速度駛離庫麥斯多夫直奔卡薩爾,但途經柏林時遭到扣留。經過多方努力列車才于4月3日抵達卡薩爾,但此時遭到轟炸的魏格曼工廠已是一片狼藉,組裝也無從談起。后來陸軍兵器局通過協調將魏格曼工廠的技術人員和"虎"式坦克底盤全部拉到了位于不倫瑞克的MIAG工廠,以"虎"式坦克底盤為基礎的新型噴火坦克就在此組裝。由于在路上浪費了17天的時間,所以4月15日交付的計劃化成了泡影,而盟軍大規模的轟炸更進一步打亂了組裝的進程。隨著盟軍前線部隊的越來越近,"虎"式噴火坦克最終還是被放棄。
 

 Pz.Kpfw.B2(F)噴火坦克正在進行噴射測試


 Pz.Kpfw.B2(F1)噴火坦克的噴嘴


 Pz.Kpfw.B2(F1)噴火坦克在尾部加裝了一個裝甲油箱


 首批改裝的Pz.Kpfw.B2(F)噴火坦克,這些俘獲的法制坦克剛好趕上了"巴巴羅薩"行動


 第二批次改裝的Pz.Kpfw.B2(F1)噴火坦克。由圖中可以看見該車的火焰噴射器已經被拆解


 在意大利作戰的Sd.Kfz.142/3噴火坦克側視涂裝圖


 Sd.Kfz.142/3噴火坦克的火焰噴管


Ⅲ號噴火坦克正在進行噴火試驗


Ⅲ號噴火坦克炮塔內部細節圖。從圖中可以看見火焰噴射器的燃料輸送管和加壓裝置

 
       Ⅲ號噴火坦克炮塔裝置分布圖:①電子點火開關;②加壓裝置;③噴射器俯仰操縱輪;④炮塔回轉操縱輪;⑤炮塔位置顯示表;⑥滅火器;⑦防毒面具
 
 一輛Ⅲ號噴火克正在噴射火焰,其噴射時產生的滾滾煙幕可以掩護己方士兵作戰


 P2.Kpfw.Ⅲ(F1)噴火坦克1943年裝備和損失情況


 被擊毀的Ⅲ號噴火坦克


 現存的唯一一輛Ⅲ號噴火坦克,編號為F24;當年被俘后被美軍運至阿伯丁試驗場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現存德國科倫茨博物館


 由Ⅲ號突擊炮改裝的噴火戰車側視涂裝圖


 Sd.Kfz.251/16噴火戰車側視涂裝圖


 Sd.Kfz.251/16噴火戰車火焰噴射器結構示意圖


 德軍士兵操作Sd.Kfz.251/16噴火戰車的火焰噴射器準備進行噴射


 Sd.Kfz.251/16噴火戰車因生產簡便而成為產量最大的德國噴火戰車


 Sd.Kfz.251/16噴火戰車后期型側視圖。與初期型相比,其火焰噴射器進行了簡化


 38(t)噴火坦克側視涂裝圖


 38(t)噴火坦克火焰噴射器示意圖


 被美軍俘獲的底盤編號為322091的38(t)噴火坦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噴火半履帶車
【裝備】簡單列舉幾種著名火焰噴射器!
《閃電戰》帝國鐵流:二戰德軍裝甲部隊鐵路運輸的歷史考證
火力強勁可以點名,防護卻奇差:德軍靠蘇軍反坦克炮打穿蘇軍戰車
善獵者終為他狩——深秋獵殺“斯大林”
浴火重生的精銳①:國防軍第21裝甲師(諾曼底戰役1944)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平县| 巫溪县| 肇庆市| 公主岭市| 博白县| 南丰县| 大埔县| 中宁县| 重庆市| 宁国市| 宿松县| 济阳县| 巴东县| 南澳县| 美姑县| 江安县| 阿勒泰市| 台湾省| 永年县| 东乡| 昌江| 广河县| 大关县| 革吉县| 通海县| 封开县| 鄂州市| 太湖县| 灵台县| 田林县| 永顺县| 濮阳县| 鹤岗市| 桃园市| 元阳县| 辽宁省| 新营市| 泰州市| 贞丰县| 大冶市| 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