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M1931式“索米”9毫米沖鋒槍
前傳
1918年芬蘭內戰結束后,芬蘭軍隊為武器裝備的更新投入了巨大精力,但最初并沒有對沖鋒槍的作戰價值給以足夠的重視。倒是國內資產階級和富農的軍事化組織-"修茨科爾"愛國軍(1917-1949)的首領比較新潮,向瑞士(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要求,禁止戰敗國德國軍隊裝備MP18I式沖鋒槍,于是德國伯格曼兵工廠將其生產權轉賣給瑞士工業公司,即直到現在都很著名的SIG)高價訂購了一批MP18I式伯格曼沖鋒槍,每一支的價格高達4500芬蘭馬克。但即便如此高價,在上世紀20年代初,芬蘭人的續訂意向還是遭到了拒絕。這促使芬蘭決定嘗試自主生產同類武器。
1922年12月,"修茨科爾"愛國軍與國內兵工廠簽訂了仿制生產MP18 I式沖鋒槍的合同,要求廠方在8個月內生產出200支,單價3200馬克。工廠接到訂貨后立刻行動起來,在1923年6月終于生產出一批試驗樣槍。但在試驗中射擊故障頻出,后續的改進設計不僅沒有解決,而且還耽擱了整批沖鋒槍的生產進度。此次的生產合同終遭解除。
M1931式“索米”9毫米沖鋒槍側視圖
第一支真正的芬蘭國產沖鋒槍出自設計師艾莫·約翰尼斯·萊迪之手。萊迪曾在里赫緬克軍需倉庫任職,后任某團軍械員。由于工作之便,萊迪對德國MP18I式沖鋒槍非常熟悉。在深刻體會到該槍的作戰威力和可靠性不足的缺點之后,他萌生了自己設計沖鋒槍的念頭。
1922年,萊迪將自己設計的、發射7.65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的沖鋒槍送交軍方試驗。該槍除槍管訂購自英國之外,其它零件均由芬蘭國內制造。然而試驗之后,表現尚好的萊迪沖鋒槍卻被軍方代表拒之門外。軍方的反應令26歲的設計師備受打擊,遂退出軍隊公職轉而嘗試建立私人企業。但由于經營不善,萊迪與三個軍旅伙伴合資組建的自動武器股份公司,僅幾個月就宣告破產了,萊迪無奈之下只好重新回到軍中供職。
萊迪的早期作品--M26式沖鋒槍,其使用7.65X22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和奇特的36發彎彈匣
好在有商人看到了萊迪的設計才能,出資支持他繼續研究沖鋒槍。1926年,萊迪將進一步改進的沖鋒槍提交軍方試驗,終于獲得了約200支的訂貨,主要供邊防軍和"修茨科爾"愛國軍使用,并正式命名為M26式沖鋒槍。雖然當時只是少量裝備,但從此沖鋒槍成為了芬軍正式裝備的一個武器品種。
M26式沖鋒槍采用自由槍機式工作原理,發射7.65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理論射速750發/分。槍身右側設有快慢機手柄,設有三檔分別對應單發、連發和保險位置。槍上設有可調解射速的特殊緩沖器,射手可通過旋轉位于機匣后蓋、標有4個位置的旋鈕來控制從機匣后蓋下方5個氣孔所排出的氣量,從而達到調節射速的目的。采用開膛待擊方式,活動式擊針(后因結構復雜而改為固定式擊針)。拉機柄的位置比較特別,位于機匣下方的槍托內,在機匣底部開有拉機柄槽。拉機柄通過其前端的一個突起與槍機底部的凹槽相扣合拉動槍機向后,待擊后借簧力恢復到原位,并在射擊時保持不動。槍管和套筒由一個緊定手柄固定,可以快速拆卸、更換槍管。使用月牙形36發彈匣供彈。
然而,M26仍存在一些不足,武器的尺寸和重量都偏大(全長910毫米,重4.4公斤),木制槍托線條不夠流暢、抵肩不夠舒適;彈匣弧度太大,備用彈匣攜行不便等。萊迪本人也深知M26沖鋒槍不完美,因此在其投入批量生產后仍繼續努力,改進工作長達數年之久。對于萊迪而言,M26型沖鋒槍使他初露鋒芒,其槍械設計天賦得到了芬蘭軍方的認可。1926年底,萊迪被芬蘭陸軍兵工部破格聘用為槍械設計師,從此開始步入槍械設計領域。
1929-1930年,萊迪在M26基礎上推出了又一款沖鋒槍,并于1931年在芬蘭蒂卡科斯基兵工廠投入批量生產,同年被芬蘭軍隊正式列裝,定名為M1931式。萊迪對自己的設計充滿信心,甚至用自己祖國的名字-芬蘭來命名自己的沖鋒槍("索米"是由芬蘭語中"芬蘭"一詞演變而來的),并在投入批量生產之前的1930年就開始向美國和芬蘭分別提出專利申請,1932年終于獲得批準。
M1931式沖鋒槍只保留了M26式沖鋒槍的可卸槍管和拉機柄,槍機基本上是全新的設計,全槍比M26更重,長度則縮短了4厘米:取消了射速調節機構,快慢機-保險手柄改設在扳機附近,采用片狀準星和弧形座式可調表尺,最大標尺射程500米(實際上有效射程遠達不到如此);套筒前方設計成向下的斜面可起到一定的防跳作用,令武器在射擊時更加平穩;木制槍托也有所改進,以便使抵肩更加舒適;供彈具為25發盒式直彈匣和40發彈鼓。
彈鼓供彈具是萊迪的朋友,自動武器公司股東之一的克斯金設計的、彈藥在彈鼓內部成螺旋排列。后來,克斯金設計的70發彈鼓也成為芬蘭沖鋒槍的主要供彈具。
M1931式沖鋒槍的變型槍有多種,除了加裝槍口帽或在彈匣和扳機護圈之間增加小握把的之外,還有一種非常有趣的變型槍,是安裝在英國維克斯Mk.E輕型坦克上使用的試驗樣槍,意在打擊已接近坦克進入坦克機槍射擊死角的敵人。這種變型槍將槍改為把手,槍管套筒尾端也彎成接近直角,這樣的改動當然會導致彎管槍的失敗。
KP-31式9毫米“堡壘”沖鋒槍,該槍共生產了31支,是專門為芬軍裝備的英制維克斯Mk.E輕型單炮塔坦克設計制造的車載機槍
然而,制約M1931普遍使用的主要原因在于復雜的結構和工藝以及苛刻的選材(選用瑞典的優質鉻鎳鋼制造)帶來的高昂成本。20世紀30年代期間,索米沖鋒槍在芬蘭國內裝備數量的增長速度很慢。1932年,M1931式沖鋒槍的裝備量約為1000支,1934年為1400支,到1939年11月蘇芬戰爭爆發之時只有4144支。
1937年,萊迪在綜合了芬軍使用M1931沖鋒槍的各部隊的意見后,對M1931沖鋒槍進行了一系列小改進,最終改進而成了M37式9毫米沖鋒槍,成為M1931沖鋒槍最后一個改進型號。
M37式9毫米沖鋒槍(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藏有一支東歐友好國家贈送的該型沖鋒槍)
◆影響了蘇聯軍史的芬蘭沖鋒槍
使用M1931索米沖鋒槍在雪地中機動的芬軍偵察部隊
索米沖鋒槍經歷了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的局部戰爭(1932-1935年)的洗禮,還參加了西班牙內戰(1936-1939年),但當時的表現并不是很出色。直到蘇芬冬季戰爭(1939-1940年)爆發后,芬蘭的沖鋒槍才得到世人的矚目。
在戰爭初期,芬蘭軍隊裝備的索米沖鋒槍比例約為每44名士兵才裝備一支。但配合著芬軍機動靈活的戰術運用,有限數量的索米沖鋒槍在防御作戰(芬軍在著名的曼納海姆防線中曾將M1931沖鋒槍和M34型馬克沁重機槍(芬蘭獲得許可證生產的一種馬克沁水冷重機槍)搭配使用,形成了強有力的防御封鎖火力)和叢林、山地游擊戰中給了蘇軍沉重打擊。幾乎蘇聯出版的每一部關于這段歷史的著作,都給予索米沖鋒槍和使用該槍屢創蘇軍的芬蘭滑雪機動部隊以濃墨重彩的描述。而索米沖鋒槍的威名不僅建立在戰場的廝殺中,更是因為芬軍對沖鋒槍戰術的運用給蘇軍留下深刻印象,并對其裝備建設和戰術思想產生的深遠影響。
涂裝了森林迷彩的各種型號的M1931沖鋒槍(第二把M1931在彈匣和扳機之間還加裝了一個握把,不知有何作用,第三把則在槍口處加裝了一個槍口制退器,不過大批量生產型的M1931并沒有采納這種設計)
實際上,蘇軍在冬季戰爭爆發之前,也曾研制裝備過沖鋒槍,即1934年定型的捷格加廖夫沖鋒槍PPD-34及其改進型PPD-38。(這兩種沖鋒槍是蘇聯槍械大師瓦西里·捷格佳廖夫參考德國MP 18I沖鋒槍的改型--MP 28型9毫米沖鋒槍的設計而來的)但由于蘇軍部分領導人對沖鋒槍戰術價值認識的偏頗,認為沖鋒槍不應作為軍用武器,因而在1939年2月作出了將沖鋒槍停產并將已發往部隊的沖鋒槍全部收回的錯誤決定,只有內務人民委員會和邊防部隊還保留有少量的沖鋒槍裝備。
蘇聯造PPD-34/38(上方)和PPD-40沖鋒槍(下方)
冬季戰爭爆發時,蘇軍剛剛結束了半自動步槍的選型工作,勝出的托卡列夫半自動步槍(SVT)的投產直到1939年11月25日才真正落實,因此伴隨蘇聯工農紅軍走上芬蘭戰場的輕武器仍以莫辛彈倉步槍為主,還有為數不多的西蒙諾夫自動步槍(AVS-36)。雖然AVS-36的威力不弱,但由于使用的是老式的大威力步槍彈,后坐沖量過大,連發射擊精度極差,機動性和攜彈量受限,特別是可靠性不足,因此使用效果遠不如沖鋒槍。
蘇聯西蒙諾夫AVS-36自動步槍
冬季戰爭爆發伊始,索米沖鋒槍的威力使蘇軍終于醒悟到沖鋒槍的價值。1939年12月,斯大林簽署命令,要求在1940年1月6日之前恢復捷格加廖夫沖鋒槍的生產,在2月10日之前將沖鋒槍交付芬蘭前線作戰部隊。根據前線官兵反映,芬蘭索米沖鋒槍配用的彈鼓具有捷格加廖夫沖鋒槍彈匣近三倍的容量,具有超出蘇方兩倍的持續火力。因此斯大林在命令中特別指示,要為捷格加廖夫沖鋒槍研制類似于索米的彈鼓供彈具,并且應該能夠裝入更多數量的彈藥,因為"蘇聯設計的武器應該超過芬蘭"。
最終,PPD-38沖鋒槍如期復產,并配裝了緊急研制出的71發彈鼓。該彈鼓與芬蘭彈鼓非常相似,只是為適應蘇聯彈藥和PPD-38沖鋒槍的彈匣接口而作了局部改動,而切比索米彈鼓多裝一發彈也算是沒有讓最高統帥的期望落空。
從此開始重視沖鋒槍的蘇聯紅軍,不僅對沖鋒槍的研制生產投入巨大精力,更在后來的對德作戰中把沖鋒槍的戰術使用發揮到了極致。其最有名的戰術是"坦克騎士":在每輛坦克外面"掛著"五、六個裝備沖鋒槍的士兵,數十上百輛這樣的坦克向德軍陣地發起攻擊。暴露在敵火力之下的步兵雖傷亡慘重,但當坦克突破敵陣之后,幸存者跳下車后便可使用沖鋒槍清掃德軍士兵。蘇軍正是屢屢憑借這種自殺式的進攻不斷粉碎德軍防線的。
斯大林要求"超越芬蘭索米沖鋒槍"的最高指示和蘇軍歷盡芬蘭戰場的挫折后積極研制、發展沖鋒槍的決策轉變,就如同為索米沖鋒槍作的免費廣告。蘇芬戰爭后,索米沖鋒槍的訂單開始大增,僅1940-1944年,就向保加利亞、德國、克羅地亞、瑞典等國出口了18000余支。瑞典、丹麥和瑞士還購了索米沖鋒槍的仿制生產和銷售授權。但即便如此,索米在二戰時期的總產量也不過8萬余支,與蘇聯PPsh-41波波莎的600多萬、英國MKI司登的400萬支、美國M1A1湯姆森的200萬支和德國MP40近120萬支的數量都無法相比。
◆成敗優劣今日評說
如果單從沖鋒槍本身性能來評判優劣的話,芬蘭的索米沖鋒槍不僅是二戰時期的佼佼者,甚至有些結構設計放在今天都算得上是先進的。比如:俄羅斯的PP-19"野牛"、美國的"卡利科"、德國MP7和比利時FN P90等當代名槍上普遍配備大容量供彈具以提高沖鋒槍火力持續性的設計思想,在索米身上早有體現,特別是50發四排彈匣,在50年后的意大利"幽靈"沖鋒槍上仍是亮點之一;而俄羅斯內務部時下正在進行的沖鋒槍研制中,特別強調拉機柄在射擊過程中應固定不動以滿足左、右手射擊通用并保證安全的要求索米早巳實現。雖然當時設計師的用意只是封閉槍膛、避免雜物進入槍膛造成故障。
設計還不是最突出的優點,芬蘭人苛刻的選材和精益求精的加工標準帶來的優異的可靠性和射擊準確性,才是索米沖鋒槍最值得稱道的。芬蘭的彈鼓向來以供彈可靠著稱,而蘇軍仿其而來的波波德彈鼓在使用中卻故障頻發。一般沖鋒槍的射擊精度通常很差,而索米沖鋒槍則由于加工精細,武器較重并設計有槍口防跳等措施而有效地保證了連發射擊的穩定性,因此射擊精度相當穩定。
但也正是芬蘭人的精益求精阻礙了索米沖鋒槍的發展。論性能蘇聯的波波莎比不上索米,但二戰的歷史告訴我們:對戰爭貢獻最大的,通常不是性能最優異的而是性能可靠且數量龐大的武器。造價過高、工序過于復雜、并不適合大量生產的M1931式索米沖鋒槍在二戰前后總共生產不足十萬。因此在提起二戰的沖鋒槍時,人們對索米知之甚少,而索米沖鋒槍對蘇聯沖鋒槍裝備發展和戰術思想產生重大影響的歷史更是鮮為人知了。
◆后記
1957年,芬蘭向英國購買了75000支斯登沖鋒槍準備更換索米沖鋒槍。但由于斯登在北極地區水土不服,20世紀70年代索米被拿出繼續使用,直到1985年才正式退役。索米的長壽應歸功于精確的加工技術和優良的結構設計。要知道,長壽的輕武器并不少見,但大多是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著貼花式改進才得以保持生機,像M1931式索米沖鋒槍這樣沒有經過改進而挺過54年風雨的確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