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畫之美,美在簡單、含蓄、謙卑、輕柔的藝術態度,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贊美,
在整個中國繪畫傳統中,最獨特最輝煌的成就正是山水畫。而宋代藝術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山水畫。
▲ 《萬壑松風圖軸》 北宋 巨然 200.1cm×77.6cm
現存于上海博物館
《萬壑松風圖》以水墨為基調,罩染清淡的黛青,景色蔥郁氤氳。以全景高遠式構圖,體現出水深林密的意境。
▲《讀碑窠石圖》 北宋 李成 絹本水墨 126.3cm×104.9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此畫是李成與人物畫家王曉的合作,畫家在寒林平野中描寫了幾株歷盡滄桑的老樹和一座古碑。從這件作品中不難看出,李成藝術的“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無不與他企圖展示其敏感而豐富的內心世界緊密相關。
▲ 《溪山行旅圖》北宋 范寬 絹本設色 206.3cm×103.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范寬發展了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并能獨辟蹊徑,因而宋人將其與關仝、李成并列,譽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在用筆上多采用“雨點皴”,再施以“搶筆”,在刻畫北方山水的風骨方面可謂得天獨厚。
▲ 《春山瑞松圖》宋 米芾 軸 紙本設色 縱35厘米 橫44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祖籍山西太原,后遷居襄陽(今湖北襄樊),世稱“米襄陽”。其畫擅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爛漫,不求工細,多以水墨橫點,人稱“米點皴”,而其山水面貌多云煙變滅之景,人稱“米家山水”,在中國山水畫中別具一格。
▲ 《溪山行旅圖》北宋 郭熙 絹本設色 24.5cm×25cm
此圖淡彩畫岸壁溪橋、雜樹、途中行旅。畫上無名款,梁清標題鑒定為郭熙之作。此畫在畫風技法上雖然接近郭熙一派,惟筆簡略而不經意,與郭熙嚴謹靈活的意趣有別。
▲ 《早春圖》北宋 郭熙 絹本水墨 158.3cm×108.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表現出冬去春來,大地復蘇的細致的季節變化。在章法上兼有高遠、深遠、平遠,層次分明。畫上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樹繞巖葉溪開凍,樓閣仙居家上層。不籍柳槐間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
▲ 《萬壑松風圖》宋 李唐 絹本雙拼 188.7cm×139.8cm
此畫構圖滿實,有一種威壓的力量欲突出畫面,用濃墨重色畫萬松深壑,高嶺飛泉,云霧巒嶂,山石作大斧劈皴,氣勢雄厚之極。
這是一幅構思構圖頗為講究的秋景圖。畫家是以贊美的情緒來描繪秋天景色,平穩的構圖增強了畫面的寂靜感,而紅葉與青松的對比用色,微波蕩漾的湖水,又在寂靜中增添了活力和情趣。
【下圖請橫屏查看】
▲ 《西湖圖卷》 宋 李嵩 縱26.7厘米,橫8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西湖圖卷》是中國宋代畫家李嵩的國畫作品,這幅西湖圖未必是自古以來描繪西湖筆法最精湛的畫卷,但卻是最能說明古代西湖全貌的作品。工筆畫雖比不上水墨寫意,但作為人肉照相機,李嵩做到了。
▲ 《仙山樓閣圖》宋 佚名 絹本設色 縱26厘米 橫27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重彩畫樓閣、奇峰、云樹、仙人跨鶴。清代梁清標題簽定為趙伯駒之作,但從畫面的畫法用筆和構圖立意來看,卻不似趙氏風格,應是民間畫師的作品。《石渠寶芨》著錄。
▲ 《寒江獨釣圖》 宋 馬遠 絹本水墨 26.7cm×50.6cm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寒江獨釣圖》只畫了漂浮于水面的一葉扁舟和一個在船只上獨坐垂釣的漁翁,他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或許此時正有魚兒咬鉤?由于釣者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四周除了寥寥幾筆的微波之外,幾乎全為空白。然而,就是這片空白表現出了煙波浩渺的江水和極強的空間感,更突現出一個“獨”字,襯托了江上寒意蕭瑟的氣氛,從而更加集中地刻畫了漁翁專心于垂釣的神氣,也給欣賞者提供了一種渺遠的意境和廣闊的想象余地。
▲ 《水圖》(局部)宋 馬遠,絹本設色
▲ 《華燈侍宴圖》宋代 馬遠 絹本淺設色 125.6cm×46.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華燈侍宴圖》有御題的一首長詩。這首長詩描寫晚宴的情形,此畫即是表現晚宴的情景的。整體上給人以氣勢縱橫,雄奇簡練的印象。
畫面以雪景為背景,值得注意的是,整個畫面表現出大雪天的寒氣逼人,一片寧靜,而枝頭上的兩只跳動鳴叫的小鳥,則使之顯得靜中有動,增添了生機。
▲ 《雪堂客話圖》宋 夏圭 絹本設色 28.2cm×29.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下圖請橫屏查看】
▲ 《臨流賦琴圖》宋 夏圭 紙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夏圭在進行山水畫創作時, 善于用焦墨皴擦表現淡無而雄秀的景色, 用類似焦點透視的平遠法布局, 大面積的使用空白, 極簡約地在空白中描寫遠山和對岸的空曠隱約, 形成空曠秀雅而又空靈的神韻。
▲ 《梧竹溪堂圖》 宋 夏圭 絹本設色 縱23厘米 橫2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描繪山居景色。在極其逼仄的尺幅間,畫家運用的構圖的繁簡對比和表現手法的虛實映襯,反映了極為豐富的物象與藝術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