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歌訣】 半夏厚樸咽喉證,茯苓生姜共紫蘇,
行氣化痰開郁結,痰郁咽喉證能除。
【學用導讀】 半夏厚樸湯主治病證,可因氣郁與痰阻病變證機主次變化而調整方藥用量,并能適當隨證加味用藥。
【醫案助讀】 慢性淺表性胃炎
趙某,女,62歲。有多年慢性胃炎病史,近因胃痛加重而前來診治。刻診:胃痛,胃脹,胃中濁氣上沖咽喉,咽喉堵塞,胸中憋悶,不思飲食,舌淡,苔厚白膩,脈沉略滑。辨為氣郁痰阻證,給予半夏厚樸湯加味:半夏24g,厚樸9g,茯苓12g,生姜15g,干蘇6g,陳皮15g,蒼術15g,桂枝10g,柴胡12g,枳實12g。6劑,1日1劑,水煎2次合并分3服。二診:胃痛,胃脹減輕,胃中濁氣上沖咽喉消除,又以前方治療12劑,諸證悉除,為了鞏固療效,復以前方治療6劑。
用方點撥:根據胃中濁氣上沖咽喉,胸中憋悶辨為氣郁氣逆,再根據咽喉憋悶,苔厚白膩辨為痰阻,以此而用半夏厚樸湯行氣降逆,化痰解郁,加陳皮理氣化痰,蒼術醒脾燥濕,桂枝通陽化氣,柴胡疏肝理氣,枳實降泄濁氣。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中醫辨證】 氣郁痰阻證(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因情緒不佳而加重,胸悶,或脅痛,或咳,或嘔,舌淡,苔薄膩,脈弦。
用方思路:正確使用半夏厚樸湯,以主治氣郁痰阻證為基本代表主,以主治脾胃氣郁證、肝胃不和證為臨床擴大應用。
病變證機:痰濕阻滯,阻結于咽,氣機不利,以此而演變為痰阻氣郁病理病證。
審證要點:根據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舌質淡,苔薄白,脈弦或緊為用方審證要點。
【西醫辨病】 胃竇炎,腸胃神經官能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
【衷中參西】 合理運用半夏厚樸湯指導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無論是治療消化疾病,還是治療精神、神經疾病等,都必須符合半夏厚樸湯主治病變證機與審證要點,以此才能取得治療效果。臨證選用半夏厚樸湯治療西醫疾病還可用于:
1、精神、神經疾病:焦慮性神經癥,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神經性休克等。
2、呼吸疾病:過敏性哮喘,上呼吸道感染等。
3、婦科疾病:不孕癥,急性乳腺炎,中樞性閉經等。
4、五官疾病:慢性咽炎,咽神經緊張綜合征,慢性鼻炎等。
【中醫治法】 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方藥西用】 具有抗炎、抗病毒、抗過敏、抗痙厥、降低肌肉神經緊張、鎮靜、保護胃黏膜、改善平滑肌運動等作用。
【處方用藥】 半夏一升(24g) 厚樸三兩(9g) 茯苓四兩(12g) 生姜五兩(15g) 干蘇葉二兩(6g)
隨證加減用藥:若咽喉不利者,加牛蒡子、桔梗,以開竅利咽;若咽中有痰者,加貝母、陳皮,以理氣化痰利咽;若氣滯者,加柴胡、枳實,以疏肝降氣等。
【煎服方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方證研究】 氣郁不利,痰氣內生,痰氣相結而壅滯于咽,則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情志不暢而加劇氣機郁滯,則因情緒不佳而加重;氣機郁滯,濁氣不行,則胸悶;經氣經脈不通,則脅痛;氣逆于肺,則咳;氣沖于胃,則嘔;舌淡,苔薄膩,脈弦均為痰阻氣郁之征。其治當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方中半夏燥濕化痰,解郁散結,降逆順氣,醒脾和胃。厚樸下氣開郁,行氣化痰化瘀,芳香醒脾。茯苓健脾和胃,滲濕利痰。生姜降逆化濕,和胃化痰。干蘇葉疏利氣機,暢利咽喉,開郁散結。
化痰藥與行氣藥相配伍,氣順則痰消;燥濕藥與滲利藥相配伍,以增化痰祛痰作用。
【使用禁忌】 脾胃陰虛證,脾胃濕熱證,慎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