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風寒證:主癥: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疼,肢節痠疼,鼻塞聲重,時流清涕,喉癢,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
治法:辛溫解表。
方藥:荊防敗毒散。 (荊芥15克 防風12克 生姜3片 柴胡9克 薄荷10克 川穹9克 桔梗6克 茯苓12克 羌活9克 獨活9克 甘草6克)
方訣:荊防敗毒草苓穹,羌活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湯服,防風消散瘡腫毒。
證候分析:風寒之邪外束肌表,衛陽被郁,故見惡寒,發熱,無汗,清陽不展,絡脈失和則頭痛,肢節痠疼,風寒上受,肺氣不宣而致鼻塞流涕,咽癢,咳嗽,寒為陰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俱為風寒之象。
2、風熱證:主癥:身熱較著,微惡風,汗泄不暢,頭脹痛,咳嗽,痰粘或黃,咽燥,或咽喉乳娥紅腫疼痛,鼻塞,流黃濁涕,口渴喜飲,舌苔薄白微黃,邊尖紅,脈象浮數。
治法:辛涼解表。方藥:銀翹散.
(銀花15克 連翹15克 荊芥10克 薄荷6克 豆豉5克 蘆根10克 牛蒡子9克 生甘草5克 蔥白5枚 豆豉9克 薄荷4克連翹6克 梔子克 竹葉3克 桔梗5克 甘草2克)
方訣:銀翹散主上焦疴,竹葉荊篣豉薄荷;甘草蘆根涼解法,發熱咽痛服之瘥。
證候分析:風熱犯表,熱郁肌腠,衛表失和,故見身熱,微惡風,汗出不暢,風熱上擾則頭脹痛,風熱之邪熏蒸清道,故咽喉腫痛,咽燥口渴,鼻流濁涕,風熱犯肺,肺失清肅,則咳嗽,痰粘或黃,苔白微黃,脈象浮數,為風熱襲于肺衛之征。
3、暑濕證:主癥:身熱較著,微惡風,汗泄不暢,頭脹痛,咳嗽痰粘,鼻流濁涕,心煩,口渴,或口中粘膩,渴不多飲,胸悶,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
治法:清暑祛濕解表。方藥:新加香薷飲加減。(銀花20克 連翹15克 香薷10克 厚樸10克 扁豆10克)
方訣:新加香薷樸銀翹,扁豆鮮花一起熬;暑溫口渴汗不出,清熱化濕又解表。 證候分析:夏季
感冒,感受當令之暑邪,暑多夾濕,每多暑濕并重,暑濕傷表,表衛不和,故身熱,微惡風,汗少,肢體痠痛,風暑夾濕上犯清空,則頭昏重脹痛,暑熱犯肺,肺氣不清,故咳嗽痰粘,鼻流濁涕,暑熱內擾,熱灼津傷,則心煩,口渴,小便短赤,濕熱中阻,氣機不展,故胸悶,泛噁,口中粘膩,渴不多飲,舌苔薄黃膩,脈濡數均為暑熱夾濕之征。
4、氣虛證:主癥:惡寒較甚,發熱,無汗,身楚倦怠,咳嗽,咳痰無力,舌苔淡白,脈浮無力。
治法:益氣解表。方藥:參蘇飲 。
(人參 紫蘇葉 葛根 前胡 法夏 茯苓 枳殼 橘紅 桔梗 甘草 木香 生姜 大棗)
方訣:參蘇飲內陳皮草,枳殼前胡半夏從;葛根木香桔梗蒼,氣虛感寒最宜用。
證候分析:由于衛氣不固,外感風寒,氣虛托送無力,邪不易解,惡寒較甚,發熱,無汗等,均為氣虛衛表不固之象。
5、
陰虛證:主癥:身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昏,心煩,口干,干咳痰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解表。方藥:加減葳蕤湯。
。 (葳蕤9克 蔥白6克 桔梗5克 白薇3克 豆豉9克 薄荷5克 炙草1.5克 大棗2枚)
方訣:加減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蔥桔梗隨;草棗薄荷共八味,滋陰發汗此方魁。
證候分析:由于陰津素虧,外感風熱,津液不能作汗達邪,故見以上證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