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東地區迎來了一股冷空氣,這幾天,天氣干燥,早晚溫差大,秋風燥急之時,正是肺系疾病的高發期。所以,這段時間,來醫院的孩子大多都是看感冒、咳嗽的。提起咳嗽,最讓家長苦惱的莫過于'支氣管炎’。今天就跟家長們講解一下支氣管炎的顧護與防治方法。
我們平時講的小兒支氣管炎,一般是指急性支氣管炎。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外感引起的,比如普通感冒、流感等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并發癥,也可能由細菌感染引起,3歲以內的孩子多見。
孩子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身體機能還沒成熟,而且鼻腔較短,在感染外邪或免疫力下降時,呼吸道防御功能很薄弱,撐不了多久就“繳械投降”,病毒細菌長驅直入,侵犯到下呼吸道。因此,孩子比成人更容易得急性支氣管炎。
前文也提到,小兒支氣管炎多半是由外感誘發的合并癥,如果家長只當成是普通感冒咳嗽來調理顧護,很容易延誤了治療時機。因此,家長要掌握簡單的判斷支氣管炎的方法,及時帶孩子就醫,就可以有效地縮短病程。
支氣管炎的特征
如何簡單判斷孩子咳嗽是否支氣管炎引起的,家長可以觀察到的癥狀有——咳嗽多、咳痰、咳嗽聲源低重。
家長可以通過孩子咳嗽的聲音來辨別。由于支氣管炎屬于下呼吸道感染,咳嗽源于喉嚨下方,所以,孩子咳嗽時的聲音會比較低沉,而且在支氣管炎初期,咳嗽痰黏,不易咳出。
支氣管炎起病初期很像感冒,同樣會出現喉嚨痛、輕微流涕、咳嗽等癥狀,家長往往會以為孩子只是普通感冒,繼而延誤了治療。所以,孩子生病期間,家長要細心觀察,如果孩子出現陣陣嗆咳、持續咳嗽,甚至嘔吐、咳嗽聲音低沉等癥狀,就一定要警惕支氣管炎。
最近是支氣管炎的高發期,家長應有意識地進行觀察,一旦孩子出現上述癥狀,建議及早前往醫院就醫。
孩子的生理特點是“發病容易,傳變迅速;臟氣清靈,易趨康復。”所以,家長要意識到孩子起病急,疾病極易傳變,但是盡早干預、合理治療,孩子康復得也快。切不可心存僥幸,若病情拖延嚴重損傷了肺功能,很可能發展成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或支氣管哮喘,后果不堪設想。
不能一看到“炎”,就給孩子清熱
治療支氣管炎,西醫一般會針對癥狀施治,比如用抗生素、消炎藥等藥物,并配合洗鼻、霧化、排痰等治療手段。而中醫治療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則是辨證分型來進行施治。
最近,我也得到很多家長的反饋,孩子到醫院看支氣管炎時,西醫醫生開出的中成藥都是清熱解毒為主的,那么是否意味著支氣管炎就是熱證?日常顧護或者外感咳嗽初期,可不可以給孩子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作為預防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家長切忌給孩子亂用藥物!
我時常強調,“兒為虛寒”,孩子天生就是虛寒底的,亂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很容易損傷脾陽,導致孩子的體質越來越差。另一方面,中醫認為,小兒急性支氣管炎與寒、熱、風、濕邪都有關聯,有風寒襲肺證、風熱犯肺證、痰熱壅肺證、痰濕蘊肺證四種基本分型,如果不經辨證,當孩子是風寒、痰濕的情況下,卻盲目地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就會加重病情,延長病程。
整體辨證有一定難度,家長可能難以把握。但基本的寒熱情況,家長也可以學著分辨,比如,舌質紅、舌苔黃、痰黃多半是熱證;舌質淡、舌苔白或薄白、痰色白多半是寒證。如果孩子舌苔白、痰色白時,其實是不適合使用清熱解毒的中成藥的,家長也要多加留心。
做好飲食輔助,幫助孩子恢復
孩子生病期間的一日三餐如何安排,也是家長關心的頭等大事。如果病中能做好飲食忌口和輔助食療的安排,事實上也更有利于孩子的恢復。
● 多喝水,多忌口
孩子支氣管炎期間,要少量多次地喂溫水,并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如果孩子胃口不好可以少量多餐,不要強行哄喂,以免增加脾胃負擔,反而不利于身體恢復。
助痰生濕的食物需要忌口。魚、蛋、牛奶、紅棗、芒果、巧克力、螃蟹、蝦、榴蓮、韭菜、肥肉、甜食、生冷、油膩、油煎炸食物等先不吃;肉湯、魚湯也先別喝。如果孩子仍以牛奶為主食,要適當減少奶量,配方奶要沖稀,奶粉要少放三分一。病中盡量不喝鮮牛奶,因為鮮牛奶性微寒易生濕。
● 病中配合食療調理
在孩子支氣管炎期間,也可用好食療方輔助調理。若孩子病中又出現舌苔厚膩、口氣大、大便不正常、睡不安穩等積食的癥狀,可以及時安排新三星湯消積食,并配合素食,幫助脾胃恢復,身體及時補充正氣。
提到化痰止咳的食療,杏桃寧也有不錯的輔助效果。杏桃寧由甜杏仁、桃仁、萊菔子組成,三味都是藥食同源的食材,性質溫和。萊菔子能消積通便、降氣化痰,搭配止咳平喘的桃仁,祛痰止咳的甜杏仁,全方能輔助降氣止咳、潤腸排痰。
孩子咳嗽痰多時,每天2次,每次1包,可連續用3天,安排在飯后30分鐘左右服用即可。杏桃寧與新三星湯可以同一天內使用,相隔半小時即可,使用后出現排便多的情況是正常的,這是身體排出積滯痰濕的過程。一天大便不超過5次,無便后面色蒼白乏力等表現,則無須過于擔心。
但我務必要提醒家長一句,杏桃寧是食療,而不是藥。如果家長給孩子連續喝了2~3天的杏桃寧,咳嗽的癥狀都沒有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跡象,就要及時帶孩子就醫,并遵醫囑治療。
支氣管炎常見調理誤區,家長別踩坑
臨床上,我見到不少家長在孩子生病期間,顧護是做得不到位的。下面我就跟家長普及一下,幫家長避開一些支氣管炎常見的調理誤區,讓孩子能更好更快地康復。
● 稍見好轉,可否自行停藥?錯!
有些家長會認為,西藥很傷身體,覺得孩子差不多好了,就不如就少吃點藥,在孩子病程尾聲的時候自行停藥。這種不按療程服藥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尤其在使用西藥的時候,擅自停藥容易讓細菌、病毒死灰復燃,導致孩子的病情反復、難斷尾,反而得不償失。等孩子病徹底好了,再慢慢調體質更可取。
● 病后急進補,給孩子補虛?錯!
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生病要吃很多藥,會導致身體很虛,所以在剛好不久就著急給孩子補身體。這是一個很常見的大誤區,也是導致孩子病情反復的一大原因。
孩子病后1~2周內以清淡飲食為佳,待脾胃正氣恢復,消化狀態穩定后再進行調理。在病后1~2周后,孩子消化好時,家長可以交替給孩子喝理脾補肺方、新四神湯,幫助病后體質重建,每周安排2~3天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病邪未清,還有咳嗽未斷尾時,不能用上述食療方進補。
理脾補肺方:布渣葉12~15克,土茯苓12克,陳皮2克,佛手5克,五指毛桃12克,芒果核12克,麥冬8克,甘草3克(3歲以上孩子辨證服用)
中醫看來,小兒支氣管炎屬于“外感咳嗽”,正氣不足、體質虛弱的孩子會更容易得這種咳嗽。中醫講,“病走熟路”,孩子只要得過一次支氣管炎后,每逢換季就會頻頻發病,而這類孩子一變天也會更容易外感生病。其根本原因就是體虛的問題沒有得到改善調理。
有過支氣管炎病史的孩子更要重視脾胃的顧護。日常要控制好消化,每天要堅持“10秒判消化”,當舌苔、口氣、大便、睡眠中的一個方面不正常,就要警惕積食,積食時要及時消食導滯,用好新三星湯。平時也要做好防積食、防外感、健脾胃的工作,慢慢正氣恢復了,自然就少發生支氣管炎的問題。建議家長學好《兒童脾胃課》,學習正確的喂養和調理原則,在育兒路上少走彎路。
秋冬增強抵抗力,讓孩子少感冒、少咳嗽,就要積極調理脾胃!所以,我特意為孩子準備了【消積健脾套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