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學生“早戀”的成因
但是,中學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發(fā)育成熟,特別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處于形成階段,思想還不夠成熟。因而,一些學生不能很好地調(diào)節(jié)控制自己的心理需要,缺乏健康的異性交往心理,把異性吸引誤認為愛情,過早地把那種愛慕之心發(fā)展為戀愛,產(chǎn)生“早戀”。他們往往因一句動聽的話、一封友好的信、一個愛慕的眼神、一次美好的交往而動情,開始談情說愛;或者在情感的沖動下,主動以寫信、傳條子、約會等方式向異性表示“愛情”。
當然,“早戀”心理及行為的發(fā)生不只是由其生理因素,還有其社會因素。當今社會生活的豐富和開放,文化娛樂的多樣化,大眾傳播中性、婚戀內(nèi)容的劇增,同齡人的互相感染式影響,都促進中學生的性心理的早熟和性意識的強化。特別是一些不健康的“性文化”(諸如色情文學、色情影視、色情音樂等)泛濫,誘使一些學生模仿、效尤,導致早戀,甚至誤入歧路,違法犯罪。另外,由于青春期教育特別是“性知識”教育滯后,不少中學生缺乏正確的“性知識”,產(chǎn)生對性的神秘感和畸形的好奇心,這也是造成中學生“早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中學生“早戀”心理類型及危害
中學生“早戀”實質(zhì)上并不是真正的戀愛,真正的戀愛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zhì)和精神基礎(chǔ)上的。愛情是一種深沉的感情,它涉及思想、品德、體魄、閱歷、學識、興趣、愛好、性格、習慣等諸多方面。這一切對于中學生來說還沒有定型,尚未完全成熟,所以中學生“早戀”,是他們在人生樂曲中過早地奏響的一段走調(diào)的愛情主題。因而,“早戀”心理實質(zhì)上是青春期心理障礙的反映,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現(xiàn)。據(jù)調(diào)查研究,筆者將“早戀”心理歸納為如下幾種類型:
(一)獵奇型。不少中學生“早戀”是在缺乏理智的控制下,為滿足自己對異性的好奇心而形成。在這“戀愛”過程中,生物性的內(nèi)容大大勝過社會性因素。同時,不良的社會因素也會起很大的誘發(fā)作用,一些學生正是由好奇模仿而陷入“早戀”泥潭的。
(二)幻想型。“早戀”中的中學生往往有一種盲目性。在他們看來愛情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浪漫,世界只是屬于他們兩個人的。他們?yōu)榱?#8220;戀愛”可以將其余一切(包括學業(yè)、紀律、物質(zhì)條件等)拋置腦外,以為“戀愛”便是生命的全部意義。有的中學生戀上了某個同學時,在不了解對方人品、性格、興趣、家庭、志向等基本情況下,就自我陶醉了,并以為終生有托,可結(jié)百年之好了。
(三)游戲型。由于沒有深厚感情基礎(chǔ),一些“早戀”生說好就好,說壞就壞,視戀愛為兒戲,尋找刺激,從中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這種人的“戀愛”對象很不穩(wěn)定,甚至同時和幾個人“交朋友”。
(四)逆反型。簡單粗暴地禁止中學生談戀愛,往往會激起一些學生的逆反心理,對抗心理,反而強化他們對性與婚戀的神秘感與不健康的好奇心。這種“禁果效應”就人為地造成了一些學生“早戀”現(xiàn)象的發(fā)生。
三、中學生“早戀”的對策
中學生“早戀”已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對此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對策呢?事實告訴我們?nèi)绻扇『唵未直┑慕故侄危粌H不會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而且有可能產(chǎn)生更嚴重的后果。反之,對中學生“早戀”,不聞不問,不教不管,放任自流,則是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這就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根據(jù)中學生的身心特點采取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
(一)加強青春期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周恩來總理生前多次指出一定要把青少年性衛(wèi)生教育搞好。《中共中央關(guān)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見》中,把青春期教育作為素質(zhì)教育的五個方面的內(nèi)容之一明確提出來了。我們應摒棄那種“談性色變”的落后錯誤的觀念,積極開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的教育內(nèi)容應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這三方面內(nèi)容。適時、適度、適當?shù)亻_展青春期教育不僅能使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生理變化,而且可以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zhì)和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懂得自理、自護、自愛、自重、自強。只有當他們獲得了科學的性知識,才能消除他們對性的神秘感,有效地抵制他們可能從非正常渠道猁的“偽性科學”,克服畸形性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防止“早戀”、“性罪錯”等問題。
(二)加強理想教育,開展多種活動。有理想、進取心強的學生往往會把精力集中到學習上,他們不會對異性表現(xiàn)出過分的熱心。在較強的理智控制下,一般是不會產(chǎn)生“早戀”的。
凈化社會環(huán)境,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抵御不良風氣影響和腐朽思想侵蝕。這也是防止中學生“早戀”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