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講一個話題:秦國是如何統一中國的?
提到這個問題,我們要從秦國的歷史來時說起。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秦國是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對外戰爭經常“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可事實上,這種印象是不對的,秦國從建國之后的絕大多數時間內都不是個強國,而是被關東諸國輕視的國家。
秦國的兵馬俑
秦國先祖是贏姓,中國古代的八大姓之一。在周朝的時候,秦國先祖因為養馬有功,受到封賞。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周朝都城,西周滅亡。
由此,周平王東遷到了洛陽。而秦國國君秦襄公因為護送周天子有功,正式被封到秦地,也就是岐山以西的地方。
但是,當時整個渭河平原已經被犬戎所占領,那么秦國從立國那一天起就不得不面對犬戎的威脅,完全可以說秦國的所有領土都是靠自身打出來的,秦國從建國的那一天一開始就奠定了英勇善戰的傳統。
秦穆公即位之后,廣納賢臣,與晉國結盟討伐北方戎狄,同時娶了晉獻公女兒為妻,結為“秦晉之好”。
但是,秦國長期受到強大的晉國的壓制,根本無力往東發展,只能往西打敗西戎,逐漸占領了整個渭河流域,為秦國奠定了基本的版圖。
秦穆公之后,秦國長時期裹足不前,實力并沒有提升。這是因為秦國往西的荒蠻之地,往北受到黃土高原的限制,往南有巴蜀政權,同時北方還有義渠國。
春秋兵車
所以秦國的空間被壓縮成渭河中不大的一片,這是秦國實力無法提升的重要原因。
更為嚴重的是,進入戰國后,魏國率先變法,實力空前大增,奪取了“河西之地”,吳起深入渭河流域,大敗秦國軍隊,險些滅掉了秦國。
同時義渠國經常南下,秦國難以抵抗。在此危難之際,秦孝公不得不任命商鞅變法,變法后的秦國成為了一架戰爭機器,再加上秦國人本身民風強悍,那么秦國的銳士就成為了諸國中最為驍勇善戰的軍隊。
秦國強大不僅僅是政治上的集權,而且在于它非常注重軍事科技。隨著冶煉技術提升,秦國修改了兵器的弧度,使得秦國兵器鋒利而且不易折斷。
同時還以及提升了弩的工藝,使得射程最遠達到八百米,并且有很強的穿透力,這在軍事技術上提升了秦軍的戰斗力。
荀子曾經說過:“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這就是說,齊國的軍隊打不過魏國武卒,而魏國的武卒又打不過秦國的銳士。
到了戰國最后,能夠與秦國的銳士抗衡的,也只有趙之邊騎了。當“長平之戰”之后,趙國精銳騎兵幾乎損失殆盡,再也沒有任何軍隊能夠抵抗秦之銳士。
所以,后來秦國出土了大量的兵馬俑,就是秦國的赫赫武功的最好證明,也秦國國君對自己軍隊的充分信任。
商鞅變法圖
秦國從秦孝公發布《求賢令》后,廣納關東諸國賢才,許以高位,使用了一大批能臣良將,例如:商鞅、張儀、范雎、李斯等等。
秦國對外爭戰的成功之處在于有善戰的民風、能通過變法動員了全國的民眾、提升了軍事技術、廣納賢才,更重要的是秦國非常成功的戰略擴張決策。
秦國雖然存有先天的劣勢,難以進入中原,但是這些劣勢反過來也是優勢,那就是關東諸國也難以進入秦國。
秦國在北邊是黃土高原,還有黃河阻擋使得魏國、趙國難以侵犯秦國;并且秦國東部的函谷關也是易受難攻,將韓國阻擋在外;往南是巴蜀之地,有秦嶺阻隔,并且巴蜀這地方像個獨立王國,不接受中原禮儀,但是民眾富饒安穩,不會進攻秦國。
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秦國,本身所處的地域各方均有天然的屏障,具有先天的防守優勢。秦國有四大關口:武關、函谷關、蕭關、大散關。
武關往東南防范楚國,函谷關往東抵御韓、魏,蕭關在西北可以抵抗犬戎,大散關往南可以對抗巴蜀。
秦國自“商鞅變法”成功之后,雖然力量日益增強,但是仍然面臨兩個非常嚴重的威脅:
其一,就是“河西之地”仍然被魏國控制,像楔子一樣深入到了渭河流域,同時上郡地區地勢比渭河流域高,可以居高臨下俯沖秦國,對秦國是個巨大的威脅;
其二,就是西北方少數民族義渠國的入侵。
秦魏河西爭奪戰
河西之地本屬于晉國,是春秋時期秦穆公從晉惠公手中奪得。當魏國強大后重新奪取了這塊戰略要地,秦國上下日夜渴望重新奪回。
于是,奪取河西之地是秦國崛起與擴張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奪取河西之地,就始終無法解除魏國對秦國的壓制與威脅。
從秦獻公開始,就不斷與魏國征戰,希望奪回河西郡,但是魏國強勢,秦國并無太多機會。
直到公元前341年,魏國在與齊國、趙國作戰中實力受到了重挫,趁此機會,商鞅發兵魏國。
魏國本來作為中原的大國,不斷擴張,占據大部分河洛區域,人才輩出,國力強勢,再加上魏文侯和魏武侯的七十多年的積累,實力強盛,力壓韓、趙、齊、楚,諸國不敢與之爭鋒。
魏國是進入戰國時期后,最先崛起的強國,可是魏惠王即位之后,野心太大,急于求成,四處征伐,討伐韓、趙,希望恢復晉國的霸業,以此招來了臨近國家的不滿,齊國、楚國都對魏國的野心非常畏懼。
齊國出兵在桂陵、馬陵大敗魏國,尤其是馬陵之戰,魏國太子喪命,最精銳的魏武卒幾乎損失殆盡。從此,魏國再無稱霸中原的實力。
由此,秦國才趁虛而入。可以說,秦國的崛起并不僅僅是因為自身變法后實力的擴張,也跟當時的環境有關,魏國的衰落才給了秦國的可乘之機。
而帶兵討伐魏國的將領是誰呢?那就是衛鞅。
衛鞅在魏國時候,與魏國公子魏昂關系交好。當秦魏為河西之地開戰的時候,就寫信給魏軍統帥魏昂,希望能夠互相結盟,喝酒重溫舊情,化干戈為玉帛。
商鞅不僅通過變法建立功業,而且帶兵也很有水平
可惜魏昂一到了商鞅的帳內就被埋伏的秦軍俘獲,也因為主帥被俘,魏軍大敗。
可是當時的魏國實力雖然嚴重受損,但仍非秦國所能匹敵。魏國與關東諸國和好之后,又重新調集軍隊攻打秦國,秦國不得不退還了河西一部分土地。
但是后來的十來年中,秦國和魏國反復地征戰,不斷蠶食河西之地,隨著魏國不斷地衰弱,秦國不斷增強,最終徹底地占領了河西之地。
而隨后秦國進一步擴大戰果,不斷討伐魏國,又進一步地占領了魏國的上郡。這個上郡在哪呢?它就是現在陜西的東北部,從延安到榆林市一帶黃河以西的地方,也就在“河西之地”的北部。
河西之地屬于黃河沿岸的陜西東南一帶,但是平原,土壤肥沃,物產豐富。而上郡則屬于陜西中北部一帶,屬于黃土高原地帶,地勢較高,戰略位置很重要。
而今秦國趁魏國虛弱,占領了黃河以西的所有魏國領土,解除了巨大的威脅。從此之后,秦國控制了整個陜西一帶的領土,那么就完全處于“進可攻,退可守”的優勢。
并且秦國還進一步趁勝追擊,深入到了黃河東岸,占領了一些河東之地。魏國和秦國的戰略局勢完全逆轉,由戰略進攻變為戰略防守。
占領河西之地和上郡是秦國崛起和擴張最關鍵的第一步,從此之后,秦國解除自晉國一直到魏國三百年的被壓制局面,最終為秦國邁向中原的第一步,秦穆公渴望的事業,在秦惠文王時期實現了。
并且在收復河西之地之后,秦國就不得不對另外一個西北方的勁敵義渠國下手了。
公元前331年,秦惠文王趁著義渠國內亂之際,突然發兵,大敗義渠國。在此之后,經過十多年的爭戰,義渠國大部分領土被秦國逐漸占領了。
秦國這時候消除了義渠國的威脅之后,又面臨合縱的壓力,不得不對義渠國采取懷柔政策。
義渠王早年被宣太后引誘生子,然后晚年又被誘殺
最終,到了公元前272年,秦宣太后引誘義渠王到了甘泉宮,并且殺掉了義渠王,最終將義渠國滅掉。
秦國終于占領了函谷關以西的廣闊領土,一躍成為一等強國。并且將義渠國滅掉之后,秦國獲得了非常穩定的后方,完全可以放手進攻東方諸國。
到了此時,秦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準備性工作,至于秦國統一六國的詳細步驟,我們下節會繼續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