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希望給你不一樣育兒觀點的淅淅爸。
比“我想把孩子塞回肚子里”更心塞的話,那就是“我當初怎么就瞎了眼和這個人結婚!”
這句話通常是在伴侶身上體會到失望后出現,如果失望積攢到一定程度,并且努力之后都無法改變現狀,那么“離婚”這個念頭的浮現也就是一種常態。
如果你經常在“要不要咬咬牙離婚”中徘徊,那么這一期的內容,希望能幫助你找到答案。
為什么說你從來沒有瞎過呢?以下幾個問題,請認真思考。這一期內容會有多次的反問,最了解你們的狀態的只有你們自己,淅爸充其量也只是在幫助你調整方向。
1.你為何會選擇現在的伴侶為愛人?
我猜你會說:因為我愛他呀。
2.可當初那么多可供選擇的人,為什么就獨獨看上他?
我猜你會說:因為他對我好呀!
3.那么最后一個問題:他怎么對你個好法?其他追求者做不到嗎?
這下懵圈了吧,我猜你肯定在記憶里尋找答案,尋找某一個讓你觸動的畫面,同樣別急著回答,這次按下暫停鍵,5秒后在評論區打出你的答案再接著往下看(有大作用哦!)。
先來解答一個問題,知道自己是怎么“瞎了狗眼”的作用是什么?畢竟對自己沒好處的事情,誰愿意干。
過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模糊,是夫妻間越過越糊涂的根源。而如果你能撥開迷霧,你弄清楚當初“瞎”的真相后,就可以從根源上進行干預。包括了:
進,可為修復夫妻關系、締造穩定家庭做準備;
退,防止下一段婚姻再陷入這樣的境遇中;
對孩子而言,則可以預防孩子重走你的老路,做到“兩眼發光”的透視眼狀態;
在心理學上,是有緣分這么一個說法的,但并不是指咱們迷信的那個月老來牽線,而是指與父母的緣分。
這個緣分是怎么建立的呢?
心理學認為,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父母,雖然形態各一,但其共同特點是能無條件地滿足我們的一切需求。
我們會拿著理想父母這個模型去套“娃”,當對方與這個模板匹配率高的時候,緣分就來了。
回想一下,當初你們剛剛邁入戀情的時候,是不是呈現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狀態?現在踢都踢不動的那個他,熱戀那段時間就是叫他滾刀山下油鍋都義無反顧啊。
而這個與父母的緣分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
在我們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從父母身上獲取足夠的愛、能體會到幸福,那么我們的擇偶標準,就是和異性父母性格一樣的人。
通常這種模型下,女兒所選擇的伴侶的性格特點會和原生家庭中父親的性格類似,兒子所選擇的伴侶則會和母親類似。婚后的生活會幸福得多。
如果我們的現實父母在情感上給我們帶來了缺失或者傷害,我們就會往反方向進行擇偶。即選擇與父母性格完全不一樣的對象。
潛意識中,我們認定了現實父母的不足,并希望從另一半身上獲得彌補。
在這種類型中所體現的是什么狀況呢?
(女性)假定你的父親是一個很嚴肅、很講規則的人,并且你從他的管教中感到不舒適,甚至有傷害的造成,那么嬉皮笑臉,并讓你感到自由的人會進入你的法眼;
(男性)假定你的母親是一個叨叨絮絮的人,你對這種嘮叨很反感,那么安靜溫柔的女子會更容易吸引你。
在這一個不匹配的類別中,還會衍生另一種類型:圣母型。即理想父母與現實父母不匹配,仍然選擇與父母一樣的人。
究其原因,是在原生家庭中,父母有不穩定的婚姻關系,例如酗酒、家暴,從而引發另一方的不滿,孩子成天生活在抱怨、埋怨的家庭中。
孩子的自戀總會讓他們為無法幫助父母平衡關系而感到自責,這份自責的種子被埋下以后,等到他成年就會發芽,凸顯威力。
因為潛意識中,他從這些與父母有類型行為、性格特點的人,看到了曾經父母的樣子。
小時候他沒有能力改變父母的關系而抱憾,現在她長大了,有能力了,潛意識驅使他去彌補這么一份遺憾,挽救對方,就好像挽救自己的父母一樣。
這樣一來,你就明白了,為什么過去排長龍的追求者中,你單單就看上了現在的愛人。仔細對比自己的父母、或者你的成長歷程,就會發現一些端倪。
問題不在他身上,而是你自己的身上,準確來說,是你習得的“如何成為丈夫、妻子的方式”上。
一個孩子最初是怎么樣認知婚姻、認知何謂丈夫、何謂妻子的?那就是從觀察他的父母的相處模式中得來的。也就是說,你在模仿你的同性父母對待伴侶的模式。
選擇伴侶的過程是雙向的,你在選擇他,他也在選擇你,最終選對了人,但卻沿襲了舊的相處模式,問題也就隨之發生了。
我們把婚姻當成了情感的結果,從而幻想著美好的日子即將來臨,因為我們都把對方的好當成了一個標準,而不是一個待實現的目標。但實際上,婚姻是相互治愈、相互成長的開始。
這需要夫妻雙方都共同向前看,即共同進步,而不是互舔傷口。夫妻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時而你追我趕,時而并駕齊驅的,否則就會出現問題。
我們潛意識中都把對方當成理想父母,用于治愈我們童年的創傷,或者延續我們童年的幸福。所以才會有“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一說。
不好意思,我并不能給你一個準確的方案,因為了解你們狀況的,只有你們自己。
我能給予的,只是一個方向,以下兩個靈魂拷問,請收好:
例如,在妻子帶不好娃,脾氣暴躁,希冀著追求自己的職業生涯而又處處碰壁的時候,你是否主動幫助過她去找工作?提升她的職業技能?
例如,在丈夫回家就抱著手機的頹廢狀態時,你是否能主動帶動起家庭內的學習氣氛?
家庭中的規則,是理解和包容。但理的是何方解,包的又是哪里的容?
理解,不是為了原諒和扭轉他的脾性,而是為了淡定且理性的看待他的不足。
包容,不是無底線地退讓,而是為了治愈,在理性看待對方缺點的前提下,嘗試包容他內心的創傷,然后他能明白自己不再需要像只“刺猬”,因為有你在。
夫妻間的互補,其實質是用你心中安全感滿滿的部分,去填補他內心中不安的部分,安全感的給予,同樣是相互的。
對于你需要如何發現并找到自己的改變方向,我會建議你以你的原生父母,尤其是同性父母為鏡。從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你會看得更清晰,因為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其次,就是拿起文初讓你寫在評論區的甜蜜畫面,去思考那個畫面里,他滿足了你的哪一個心理缺失,這是他治愈你的方向。再次強調,這種治愈,是雙向的!
當然,還有一種一了百了的方式:離異,只是如果你不能明白自己選人、無法治愈自己潛意識中的創傷時,那么仍然脫離不了再一次悲劇收場的結果。
夫妻關系同樣歸屬人際關系,人與人相處不可能沒有矛盾,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從根源上去化解這些矛盾。
組建了家庭不代表著我們就已然成熟了,獨立了,而是給我們一個信號:我們要成熟起來,獨立起來了。
這一期的主題仍然是偏向于夫妻之間的問題,因為過去家庭教育指導師的經歷告訴我,只有父母幸福了,孩子才能繼承這份幸福。
好了,今天關于“到底該不該離婚”的內容就到這里了,如果你覺得我的觀點能給你帶來啟發和幫助,也請你點贊、轉發,如果你還能點擊關注,那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我是淅淅爸,給你一個解決育兒問題的新思路。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