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排位置賽##袋鼠健康超能團##運動#
注意看新聞的朋友會發現,“運動性猝死”的新聞時常出現。每學期都有大學生在體能測試跑步時倒下;每年都有“身體不錯”的小伙子在運動場上昏厥;每場馬拉松都有救護車緊張“陪跑”……以前說過猝死(詳見→從高以翔事件看猝死這件事兒),今天就來聊一聊運動性猝死。
圖片來源:網絡
運動性猝死專業的說法是指在運動中或運動后24小時內意外死亡。是否屬于運動性猝死有兩個要點:一是激烈運動,一般指體育比賽或長跑打球之類運動;二是無外傷的突然意外死亡。運動性猝死有以下特點:
01引發公眾恐慌
運動性猝死因事發突然影響家庭和社會,如果是名人,又會因“名人效應”造成大眾恐懼,其實這只是極少發生的疾病。
02發病人群沒有特殊
不管是從事運動訓練和體育活動者,還是平常運動量少而突然從事高強度、劇烈、高頻率運動的普通人群都會發生運動性猝死。
03表面看起來“健康”
絕大多數的運動性猝死者外表肌肉發達、身體健壯,常規體檢也很“正?!?,看不出有啥問題。
與猝死的原因一樣,運動性猝死原因分成兩大類:
01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占運動性猝死中的絕大多,冠狀動脈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和心肌炎三個疾病最常見。
冠狀動脈疾病除了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即冠心病,還有冠狀動脈畸形,導致急性心肌缺血、梗死;先天性心臟病包括肥厚性心肌病、冠狀動脈畸形、二尖瓣脫垂、主動脈畸形等;心肌炎中主要是病毒性心肌炎。
40歲以上的人群心源性運動猝死大多由冠心病引起;青年運動員心源性猝死主要由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心臟瓣膜病和心肌傳導系統疾病引起。
02非心源性猝死
非心源性猝死約占全部猝死的25%。臨床常見的主要疾病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如肺栓塞、支氣管哮喘,神經系統疾病如腦出血、腦梗死,以及嚴重的電解質紊亂(如高血鉀、低血鉀)等。
此外, 還有中暑、心理應激、服用興奮劑、一些遺傳病都可能誘發運動性猝死。
城市賽的跑步者Runners at the city race
有人要問,一直運動都正常,為什么會在此時此地發生意外?四大因素影響運動性心臟猝死發生。
01時間節律
一天中的凌晨(3點到9點)、一周的周日和周一、一年中的冬季。
對人體來說,白天交感神經“上白班”,晚上迷走神經“上夜班”,而凌晨正好是兩種神經“交接班”的時候,此時迷走神經經過一晚上夜班盡顯疲憊,而新來接班的交感神經處于高度興奮的狀態;交感神經興奮再加上奔跑運動會導致心跳加快、心肌收縮力增強、異位節律等,從而可能誘發各種嚴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周日與周一處于休息與工作交替,心臟、神經、內分泌同樣處于調整時間,容易出問題。
寒冷的冬季身體本已處于應急狀態,運動過程再吸入大量冷空氣,很容易誘發冠狀動脈痙攣(持續血管收縮),心肌缺血,發生意外。高以翔的運動性猝死發生正處于冬季凌晨的室外。
02心理應激
人情緒激動時,血會產生大量兒茶酚胺(一種動員身體各系統興奮的激素),后者可引起心肌電不穩定和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心室顫動(心臟停止收縮)和心肌缺血。
03劇烈運動
突然劇烈運動一方面突然增加心臟負擔,增加心肌大量氧消耗,另一方面劇烈運動引起身體兒茶酚胺明顯增加,都可引起心肌突然缺血。
04年齡和性別
運動性猝死年齡多在30到50歲,主要是這個年齡階段運動的人多,而心臟疾病又進展到一定程度;發生運動性猝死的男女比例為7比1,男性遠多于女性,主要是男性更喜歡劇烈運動,而且冠心病發病比例高。
這次的內容就到這里啦
希望能對你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