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過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 20年后差距極大, 家長別不在意
孩子的人一定都知道,教育孩子有多不容易。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會有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現(xiàn)象也可以說是正常。而現(xiàn)如今,人們的思想和過去不同了,像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這樣的說法,也引來了部分家長的質疑。
“挨過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20年后差距極大,家長需重視:
1. 經常挨打,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安安的父母平時對安安非常嚴厲,如果安安不聽話,就會挨打。所以,時間久了,安安也學會不再當面反抗父母,非常聽話,走到哪里都被人稱贊乖巧、懂事。但是安安的父母不知道的是,雖然安安每次都表面上順從父母,但其實背地里對父母的意見極大,也經常做一些叛逆的事兒,只是這些從沒有讓父母知道罷了。
眼看著20年就過去了,安安也長大了,有了很好的工作,周圍的人都稱贊安安優(yōu)秀。但此時的安安其實已經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而且非常偏激,脾氣也很大,平時對父母的態(tài)度也非常惡劣。
2. 經常挨打,孩子成才
笑笑的父母對笑笑非常嚴厲,無論是做什么,都要管一管。如果笑笑不聽話的話,那必然是免不了一頓胖揍的。而20年后的笑笑,也因父母當初的嚴厲教育變得格外出色,有了一個非常好的工作。笑笑自己也知道,自己如今的成就都是因為父母當初對自己嚴厲管教,所以,笑笑也非常感激父母,非常孝順。
3. 從不挨打養(yǎng)出“巨嬰”
李先生和妻子要孩子比較晚,所以,自從孩子出生以后,兩口子就對孩子格外寵愛,對孩子百依百順。他們本以為自己這么做孩子以后會對自己好,但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20年過去了,孩子雖然長大了,可整天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生活全靠“啃老”,也根本不把自己和妻子放在眼里,更別提“孝順”了。
4. 從不挨打,孩子順利成才
程女士和丈夫都是高材生,在教育孩子上很有一套。兩口子雖然平時都不打孩子,但是孩子依然被他們教育得很好,長大后也十分出色、非常孝順,周圍的鄰居都表示非常羨慕。
總結:“挨過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有何差距?
1. “挨過打”的孩子容易有心理陰影
事件中的安安,之所以后來會有那樣的下場,其實和父母平時的教育方式有著極大的關系。有的孩子其實是不適合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的,用這種方式教育他們只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偏激,給他們的心理留下很深的陰影。
2. “挨過打”的孩子在某些方面非常出色
俗話說,不打不成才。這句話其實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有的孩子,如果家長從來不打的話,很可能會走錯路。打罵孩子雖然可能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但我們掌握好度的話,孩子也一樣會變得非常出色。
3. “從不挨打”的孩子容易成為“啃老族”、“不孝子”
現(xiàn)在很多家長都非常慣著孩子,他們自然是不舍得打自己的孩子的。而如果過分慣著孩子的話,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啃老族”、“不孝子”,所以,慣著孩子也應該有一定的分寸。
4. “從不挨打”的孩子也可以很出色
“從不挨打”的孩子也可能會在各方面十分出色,當然,前提條件一定是家長有一套好的教育方法,否則,“從不挨打”的孩子很容易被寵壞。
家長該怎么做?
其實不管是打孩子也好,還是不打孩子也好,最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度。打孩子不能太過盲目,不能只是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發(fā)泄情緒的工具。作為家長,發(fā)現(xiàn)問題以后,我們要先引導孩子,能不打孩子就不打孩子。可不打孩子不代表溺愛孩子,如果孩子始終不知悔改的話,我們就有必要懲罰孩子了。
你平時會打孩子嗎?你都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歡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言評論。
育兒小貼士:
教育孩子是一門大學問,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所以,我們還是要不斷學習才行。“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完全肯定,如何把握好“度”,對我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