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名稱通常是簡單直白的,比如說貓兒屎,果如其名,烏藍色的果子宛如喵星人的排泄物;再比如三角梅(葉子花),也形象地點出了這種植物的開花特色。但是有些植物的中文名,卻讓人摸不著頭腦,比如說毛地黃,它有著光溜溜的花朵,而地黃卻是一身絨毛。
毛地黃無毛,地黃有毛。圖片:Jcart1534 / wikimedia;growin / davesgarden.com
此地黃非彼地黃
毛地黃也叫洋地黃,和地黃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植物,它們只是擁有相似的花朵而已。兩者曾經同屬于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但后來經過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二者分道揚鑣,毛地黃去了車前科(Plantaginaceae),而地黃去了列當科(Orobanchaceae)。
相比地黃,洋地黃的花朵要張揚得多,不僅花序高大挺拔,花朵的顏色還非常艷麗。尤其是在密集種植的時候,鈴鐺一樣的花朵密密麻麻地簇擁在一起,熱烈的氣氛撲面而來。
微風拂過,如同搖曳的鈴鐺。圖片:Nevit Dilmen / wikimedia
如果我們仔細端詳毛地黃的花朵,就會發現它們的花瓣上有很多斑點。這些斑點并不是隨意生長的,它們對傳粉昆蟲有著特別的意義。這些斑點有自己的專屬名稱——蜜導,正是在這些路標的指引下,傳粉昆蟲才會鉆進毛地黃的花朵去尋找花蜜,并不知不覺幫助毛地黃完成傳宗接代。
不同花色的洋地黃。圖片:Mateus S. Figueiredo / wikimedia
實際上,我們在地黃的花朵上也能看到條紋狀的蜜導。對于幫助傳粉的動物,地黃倒是慷慨,它們在花朵中準備了大量的花蜜。這也成為了我們童年時解饞的小零食,使勁吮吸,整個嘴巴都是甜蜜的。
是甜蜜的回憶。圖片:龍鱗 / wikimedia
調皮的基因
有時候,毛地黃的花結構會發生異常變化。已經有許多種植者發現:毛地黃花序最頂端的一朵花有時會由原本兩側對稱的唇形花變成輻射對稱的杯狀花,這朵杯狀花往往比較大,還比同一支花序上的其它花開得更早。
這種結構突變過的花被稱為“反常整齊花”(peloria)。研究認為,這可能是由轉座子遷移引起的基因突變造成的,而環境變化(如光照和溫度等)很可能是啟動這一變化的外部因素。這一突變現象在植物界非常特別,但不算罕見,也不是毛地黃的“獨創”,比如金魚草也有這種現象發生。
突變的毛地黃。圖片:Jonathan Kington / wikimedia
轉座子是一種特殊的基因片段,在真核生物(植物、昆蟲、人類等)中均有發現,它可以從生物基因的一個位置跳到另一個位置上去,所以也被稱為“跳躍基因”。
如果你把生物的所有基因想象成一個圖書館,轉座子就是一本能在不同書架間瞬移的書。有些轉座子還能復制自己,像電腦病毒一樣把自己的復制品扔得到處都是。
轉座子的遷移往往會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比如孟德爾豌豆實驗中,豌豆種皮的圓(R)和皺(r)是由淀粉分支酶的活性控制的,其中 r 基因中就有一段插入的轉座子。
心撲通撲通地狂跳
毛地黃并不像地黃那么甜蜜、溫和,它整個植株都是有毒的,其中所含有的強心苷是主要的有毒成分。
顧名思義,強心苷確實可以興奮心肌,增強心肌的收縮力,改善血液循環,臨床上可用于治療心臟衰竭或控制心律失常。但事實并非如此簡單。
我們的心臟就像一臺發動機,當強心苷帶來的增強效應,超出心臟本身的負荷時,最終心臟就會罷工。值得注意的是,強心苷類藥物的治療量與中毒量之間距離很小,且毒性物質還可以在人體內蓄積一段時間,所以用藥需要非常謹慎。
欣賞一下毛地黃的美麗花朵就好,親密接觸就算了。圖片:Norbert Nagel / wikimedia;pexels
花園中的那些危險花朵
花園里還藏著不少危險的花朵,帶小朋友去玩的時候,尤其要小心。
包括曼陀羅、毛曼陀羅、木本曼陀羅等一眾植物,都含有莨菪[làng dàng]堿和阿托品等有毒成分。特別要注意,不要把沒有開放的曼陀羅花蕾當做秋葵摘來吃掉。
曼陀羅。圖片:Taka / wikimedia
韭蓮和蔥蓮
因葉片酷似韭菜和蔥而得名。它們含有的石蒜堿等多種生物堿可以引起惡心、嘔吐等癥狀。我曾經見過有廚師為了擺拍美觀,在菜肴旁邊擺上了韭蓮的花朵,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韭蓮和蔥蓮。圖片:wikimedia
虎刺梅
看樣子就不是可以輕易觸碰的花朵。虎刺梅來自盛產毒物的大戟科,它的厲害之處不僅僅是它的尖刺,破損之后還會流出有毒的汁液。遠觀就好。
虎刺梅。圖片:Jean-Jacques MILAN / wikimedia
百合
百合對人不具有很強的毒性,但對貓來說有劇毒。此外,百合會產生大量花粉,而這些花粉的附著力超強,不僅可以給衣物留下印記,更麻煩的是會引起花粉過敏。對花粉過敏的朋友,尤其要注意避免親密接觸。
圣母百合。圖片:Zachi Evenor / flickr
花園里的植物通常都是觀賞用的,所以我們還是少打它們的主意。至于真正好吃的植物,都已經被擺在菜市場了。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5年第346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史軍、@版納花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