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牛羊都是牛科的種類,凡是頭頂上長倆不分叉的空心角的反芻動物(也有個別種類兩對角),基本都歸牛科,大約能占到偶蹄類的一半左右,可以說是勢力很大了。該科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洞角”,即角內部空心,為額骨的突起衍生的對稱骨枝,和鹿、長頸鹿等實心而分叉角截然不同。
牛和羊都是牛科成員,但你不能說羊也是牛,這不符合正常人類說話的習慣,把牛科改稱“洞角科”就不會有這一層矛盾。如果把動物分類和語言習慣結合起來看,通常我們會把牛科牛亞科的種類籠統地稱之為“牛”,羊亞科的種類就都算是“羊”。然而實際情況比較復雜,習慣叫法和分類之間的沖突還是不少的。
圖1:牦牛,青島動物園
圖2:美洲野牛
圖3:藍牛羚
圖4:大羚羊,北京動物園
先說牛亞科,可分為3個族,牛族、藍牛族和藪羚族。恐怕只有牛族的牛屬、美洲野牛屬、水牛屬和非洲水牛屬等4個屬的種類才符合人們心目中“牛”的形象,當然牛屬才是根正苗紅的“牛”;而藍牛族雖然也帶了一個牛字,但其下的種類藍牛(羚)和四角羚卻全無牛的氣質,稱之為牛有點勉強;藪羚族的大羚羊屬和林羚屬的種類就更不用說了。
圖5:山羊,青島動物園
圖6:賽加羚
圖7:藏羚
羊亞科更不省心,成員之間體型和習性相差較大,可以分為4個族(有爭議),高鼻羚族、羊羚族、羊族和牛羊族。羊族包括鬣羊屬、山羊屬、塔爾羊屬、 盤羊屬(綿羊屬)、巖羊屬等4個屬,除鬣羊屬外我國均有產出,無論哪一個屬的種類都是羊頭羊腦羊犄角,都能符合人們對羊的期望值;高鼻羚族只1屬1種,即賽加羚,貌寢,很不像羊;羊羚族雖然屬于羊亞科,但形象卻介于羚羊和羊之間,著名的藏羚羊就屬于這一族。
圖8:麝牛,其實長相挺像綿羊
終于要說到羊亞科的牛羊族了,該族名字含義大概就是“像牛一樣的羊”,很多網友感興趣的麝牛/Ovibos moschatus即在其中。麝牛是分布最北的有蹄類,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北部、格陵蘭等北極地區。體型低矮粗壯,體長180~245厘米,肩高110~145厘米,體重200~300千克,雌較雄小。為了抵御嚴寒,全身密被棕黑色長毛,即便如此,幼崽也經常會被凍死,成活率不高。
圖9:羚牛,北京動物園
牛羊族的另一個成員就是羚牛(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分布于我國西南、西北及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由于產地不同,毛色由南向北逐漸變淺。分為4個亞種,我國均產,目前數量稀少,位列國一。其體形粗大,肩高110~120厘米,雄性體重可達400千克,最大者肩高可達2米,重達1噸,雌雄均具短角,氣質威武雄壯,比麝牛有過之而不及。
麝牛和羚牛,處境都比較尷尬。你說它們是牛,角、臼齒等結構卻都類似于羊,屬于羊亞科;說它們是羊吧,這體型實力又不允許。不過,名相之爭,終屬虛妄,知道它們是像牛一樣的羊亞科物種就好了。另外有一點需要說明,雖然羚牛和麝牛都歸入牛羊族,但隨著線粒體DNA研究的深入,發現羚牛可能更接近于羊族中的盤羊、巖羊。
圖10:角馬,昆明動物園,它只給了我一個背影
除了牛亞科和羊亞科之外,牛科尚有狷羚亞科、高角羚亞科、羚羊亞科、小羚羊亞科、馬羚亞科、短角羚亞科、葦羚亞科等7個亞科,和日常生活關系不大,統稱羚羊也沒什么違和感,可能只有狷羚亞科角馬屬比較突兀。該屬有兩個種,白尾角馬/Connochaetes gnou和斑紋角馬/Connochaetes taurinus,后者數量較多,經常上演幾萬大群遷徙戲碼的就是它。
角馬肯定不是馬,那么你說它是牛還是羊?就算一種長相奇怪的羚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