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一段諸侯國們互相攻伐、兼并的大混亂時期,而在前半段的春秋時期主要是晉國和楚國爭霸,后半段的戰國時期則主要是包括秦楚齊燕趙韓魏在內的“戰國七雄”的殘酷爭雄。自始至終,楚國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從春秋到戰國,它一直實力強勁,并一度成為疆域最大的諸侯國,甚至在某一個時期,堪稱世界上疆域最大的諸侯國。但就是這樣一個強悍的諸侯國,在西周時期卻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存在,是西周王族以及諸侯們輕視和忽略的存在。
楚國從被中原視為蠻夷到自己承認自己就是蠻夷,期間經過了漫長的時間,有屈辱,有煎熬,更多的是堅持和奮斗,楚國的創業之路要比別的諸侯國艱難的多,但是楚人還是在楚子的帶領下篳路藍縷,開發荊山,從過去的“鄀國盜牛”一路走來,成為春秋時期的強悍大國。
楚人是顓頊的后代,直接可追溯的祖先是季連,《史記·楚世家》記載:
季連,羋姓,楚其後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
商王朝時期,各個部落之間斗爭殘酷,季連的后裔被迫南遷,一直到了丹江流域,與當地的各個蠻夷部落雜居。楚人為了生存和發展,與當地的各個部落聯姻、雜居,形成了獨特的楚地文化,而這成為中原人排斥楚人的理由,周天子和諸侯們都認為楚人已經是蠻夷,將其排斥在中原以外。
當初楚人被迫南遷,已經歷經辛苦,但想北上回到中原的懷抱則更加的困難,幾乎成為了不可能的事情。為此楚人付出了數倍于人的努力。
商王朝末期,各種社會矛盾不斷,西岐的周文王和周武王想要推翻商王朝的統治,楚人的領袖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好機會,當時楚人的領袖正是鬻熊,當周文王在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的時候,鬻熊決定幫助周文王共同對付商王朝。
鬻熊離開聚居地一路跋山涉水北上中原,一直服侍在周文王的身邊,后來在周武王滅商的時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甚至鬻熊一度成為周文王的老師,楚武王熊通曾經說過:“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這話或許有夸大成分,但是,鬻熊確實是當時的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這從他留下來的言論中可以窺見,比如:
“故君子之謀,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見受;能必忠,而不能必入;能必信,而不能必見信。”
殫精竭慮的鬻熊最終死在了中原,其后代熊麗、熊狂等一直待在鎬京附近服侍周天子,滿心以為楚人的功勞可以為自己謀一個封地建國。但是周武王在封邦建國的時候,卻并沒有提到楚人,仿佛死去的鬻熊是不存在的一般,也或者周武王找不出一塊土地來封給楚人。畢竟周武王封建的時候對象大部分都是宗族以及有功的姻親,而其中宗族占了絕大多數,史稱“封建七十一,姬姓五十三”。
沒有分封楚人,對于周天子和諸侯們來說實在是不值一提的,但是對于楚人來說卻是致命一擊,一直到了周成王時期,或許終于想起了鬻熊的存在,周成王終于將鬻熊的后代熊繹封在了楚地。
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
西周時期的爵位一般是五等:天子、公、侯、伯、子男或者公、侯、伯、子、男。無疑,楚國是最低等的子爵,只有五十里土地,但好歹楚人有了自己的土地,可以正式以丹陽為都城建國,楚國從此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至于楚國這個名字的由來,歷來是有很多說法的。不過,四姑娘更愿意相信近年出土的《清華簡》中的記載,其中的《楚居》上有這樣的記載:
鬻熊的妻子妣厲在生熊麗的時候難產,最終剖腹生下了熊麗,但是妣厲卻死了,族人將妣厲的腹部用荊條包裹起來,然后將其下葬,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女性,后來他們就用“楚”來命名自己的國家,這個故事比較人性化,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楚人有了自己的國家后,就開始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一個諸侯國應該有的規制,比如祭祀先人用用的廟宇,楚國人自然建不起富麗堂皇的廟宇,只能在夷屯這個地方搭建了一個簡易的楩室,但是建起楩室之后,卻沒有東西用來祭祀祖先,當時的楚人太窮了,好不容易在這個蠻荒之地有了自己的國家,卻完全沒有能力負擔起一個諸侯國的規制。
但是祭祀祖先這個事情又不可能省略掉,于是熊繹就跑到鄰國鄀國偷了一頭牛帶回來祭祀,他們害怕牛的主人找過來,遂連夜宰殺了這頭牛,在夜晚進行了祭祀活動。
“至酓繹,與屈紃,思鄀嗌,卜徙于夷屯,為楩室。室既成,無以內之,乃竊鄀人之犝以祭。懼其主,夜而內尸,抵今曰夕,夕必夜。”
這就是“鄀國偷牛”的故事,這個故事同樣記錄在《楚居》中,不過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這個“竊”字翻譯錯了,這里應該是扣留了鄀國一頭跑到楚國來的牛,然后將其宰殺祭祀了,不論是哪一種,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楚國是何等的窮困。然而,這樣的困頓并沒有讓楚人覺得難堪,真正讓楚人覺得難堪的是周天子和諸侯們的羞辱。按照規定,楚國成為諸侯國之后,要定期朝見周天子,還要進貢。
周成王在岐陽舉行諸侯會盟,熊繹作為楚國的第一個國君也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諸侯會盟,為此,楚國人準備了很久。到了約定的日期之前,熊繹趕著柴車,那車上載著楚國的貢品:桃弧、棘矢和苞茅。等熊繹到達岐陽的時候,才發現周圍都是華麗的馬車,而只有自己的那輛柴車顯得格格不入,但這并不能澆滅熊繹心中的激動,楚國第一次以諸侯國的身份參加會盟,他一定要讓楚人揚眉吐氣,但是很快,現實給了他沉重的打擊。
因為沒有人把他當做諸侯來看,當別的諸侯和周天子在親切寒暄的時候,熊繹被安排去置茅縮酒,也就是現在的服務人員,而等諸侯們都進場了以后,熊繹再次被拒之門外,他的任務是和鮮卑首領看守熊熊篝火。
卑微與貧窮以及蠻夷的尷尬身份讓熊繹沒有辦法得到任何的尊重,當熊繹趕回國之后,心中再也不期待會盟,而是將心思放在了發展自己國家上。熊繹帶著楚國人篳路藍縷,開辟山林,發展楚國。
“篳路藍縷”這個詞現在用來形容創業的艱辛,架著簡陋的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開辟山林道路。而這個詞最初就是用在楚國身上:
《左傳·宣公十二年》載:“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史記·楚世家》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蓽露藍蔞。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
《史記索隱》載:“鬻熊之嗣,周封于楚。僻在荊蠻,蓽路藍縷。”
為了洗刷周天子和諸侯們施加在楚國人身上的恥辱,熊繹帶領楚國人趕制簡陋的柴車,穿上破舊的衣服,開辟荊山,讓這一片土地能為民耕種,然后訓練士兵,為將來開拓疆域打下基礎。
熊繹自第一次參見會盟之后,以后的數次會盟都畢恭畢敬的服侍周天子,安靜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他的工作和第一次參加會盟時的工作一模一樣。雖然卑賤,但是楚國和齊、魯、晉、衛四國諸侯一起服侍周天子,楚子自認做的很好,只是后來周天子獎勵的時候,還是獨獨漏掉了楚國。
在周天子和諸侯們心中,無論楚國做多少貢獻,始終都擺脫不了它蠻夷的身份,熊繹對這些全部都忍了下來,一門心思就是強大楚國。楚國經過從熊繹到熊渠數代國君篳路藍縷的辛勤開發,在五十多年的時間里讓楚國開始在這片土地上強大起來。
周昭王曾三次南下攻楚,六師全軍覆沒,周昭王也死在了那里,雖然這個“楚”至今仍是一個迷,很可能說的是荊楚之地的土著,但很明顯的,楚國確實引起了周天子的注意,說明它已經開始慢慢強大起來,并對周天子不再那么恭謹。
等到了熊渠時期,楚國真正開始讓周天子和諸侯們注意,這也是楚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亮相,可謂石破天驚。在幾任國君的帶領下,楚國已經不再貧窮,而且已經有余力開疆擴土。熊渠帶領楚軍迅速滅掉了數個小國,將楚國的疆域推進到了江漢流域。
而且,針對周天子和諸侯們往昔的異樣眼光,熊渠直接發出一個挑戰的訊號: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
這在楚國歷史上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如果說之前楚國一直想回到中原的懷抱,一心想侍奉好周天子以得到中原的承認的話。熊渠之后,楚國不再對周天子恭謹,反而趁著中原動亂之際加緊擴張領土,讓楚國強大起來,并直接將自己定義為蠻夷,從此以后不再按照周禮辦事,熊渠更是將自己的三個兒子分別封了王,雖然在后期又撤去了王號,但是楚國已經不再是曾經的楚國,他已經完成了創業路上最難的部分。
參考文獻:《史記》;
《左傳》;
央視紀錄片《楚國八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