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的普氏野馬。
中國網2月10日訊(記者郭蕊)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位于新疆昌吉州吉木薩爾縣境內,距離烏魯木齊130公里,面積約3萬畝,承擔著普氏野馬拯救工程。普氏野馬拯救工程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八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拯救工程之一,也是新疆唯一的重引入工程。該中心的基本任務是:通過人工飼養繁殖,努力發展普氏野馬種群,認真總結放養和繁殖發展野馬種群的經驗,進行普氏野馬野化研究試驗,最終讓普氏野馬回歸自然。
2月2日,春節前夕,記者冒著零下二十多度的嚴寒來到研究中心。中心的高級工程師恩特·馬克帶領我們參觀了他工作了20多年的研究中心。
野馬中心高級工程師 恩特·馬克。
據他介紹,中心從1985年起,先后從英國、美國、德國引進普氏野馬24匹,同時制定了詳盡的技術方案,從適應性飼養保種到欄養繁育擴群,從半散放到自然散放,再到自然生活的野生種群,經過三十余年的努力,截至2018年中旬,研究中心實有普氏野馬種群達413匹,其中野放普氏野馬200匹。
普氏野馬引入后,先后經歷了適應關、繁殖關、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子四代繁殖關,目前已經成功繁殖6代普氏野馬,平均成活率在85%以上,居世界首位。2001年8月28日,中心首次向卡拉麥里自然保護區放歸27匹普氏野馬,“野馬還鄉”計劃終于實現了初步目標——野馬歸野。2003年野外繁殖也取得成功,之后,中心陸續向4個野放點放歸15批次94匹普氏野馬。通過對普氏野馬野放檢測數據進行分析研究,長期圈養的普氏野馬已在野外順利渡過了食物、水源、天敵防御等生存關,在野生性狀恢復、繁殖、營養、家族構成、種群結構、環境質量、生存狀態、越冬和防御敵害等方面達到預期目標,表現出良好的生態、行為和營養學方面的適應性,野放試驗取得了探索性的成功。
為了不斷提高遺傳多樣性,2006年中心從德國引進6匹普氏野馬公馬,進行種群互換。中心還將與蒙古國共同舉辦野馬交流研討會,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使普氏野馬繁育和野放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恩特·馬克講起工作來滔滔不絕,說話間,他還不時給馬添幾把草料。說到自己,他說,他主要負責普氏野馬的疫源疫病防治工作。這個春節他將在研究中心和他心愛的普氏野馬一起度過。他從小就喜歡動物,在山里撿到小動物就會帶回家里飼養。考大學時,他選擇了動物醫學專業。他是哈薩克族,哈薩克族是游牧民族,是馬背上的民族,他的爸爸是牧民。畢業后到野馬中心工作,也是因為哈薩克族對馬的熱愛。剛來工作時,這里條件十分艱苦,野馬中心處于戈壁荒漠上,沒有樹,沒有電,更沒有網絡。
現在中心已經世界聞名,它已經發展為世界第二大、亞洲第一大普氏野馬繁殖研究中心。這樣的成就,來源于國家對生態保護的高度重視,也來源于像恩特·馬克這樣一批批工作者的默默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