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四千年前的夏朝都城究竟在哪里?

(作者:趙輝)說起中國的歷史,我們可以自豪的說中華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國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文明史。但在西方歷史學家,只承認中國從商朝開始的3600年的文明史,而被中國人普遍認同的夏朝,因為無法找到夏朝的文字和夏朝的都城,而無法被西方歷史學家所認可。雖經過歷代相關人士的不懈努力,發現幾處與夏朝時期相關的文明遺址,但對夏朝的國都位置與遺址,遲遲不能做出定論,使得夏朝的文化歷史地位,無法得到有效的確認。

雖然經過各方努力,近些年也發現了幾處可能是夏朝國都的遺址和文化遺存,但因為其天生的缺陷,無法得到完全確認與認可。這種缺陷與爭議之處 ,表明了這幾處可能的夏都遺址,都缺乏充分的證據條件與作為夏都的要素,經不起各種情況下的質疑。長期在這幾處遺址中的探討、求證,影響了后代人士對夏都地理位置的判斷與思維,阻礙了夏都問題的徹底解決,影響了中國文明史在歷史中的地位與權威。

因此,我們必須拋開長期形成的慣性思維與認識,重新考量思考關于夏朝都城的問題。筆者之所以提出如此觀點,是因為對中國文明發展史的認識,長期以來形成一種定性思維,一直將中國文明早期的發展區域定位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忽視或回避了東部地區和淮河流域在中華文明啟蒙階段的重要歷史地位。

筆者認為,陶器與蚌器的使用是古人類走向現代人類的標志。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陶器的普及使用,解決了古人類對獲取到食品的加工與食用問題,任何食物有了陶器的水煮加工,食用起來就比較容易,現代人食用的鋼鐵鍋具實際上只是遠古人們使用陶器的替代品而已。蚌器,可以說是古人們隨手可得的刀具,取材容易再加工簡單,解決了人們對食物的切割與加工問題,現代刀具也基本是這個功能。鍋與刀是人們生活的基本用品,可見陶器與蚌器的使用,對原始地區生產力的發展作用是相當的巨大。在蚌埠市雙墩出土的七千三百年前的大量陶器與蚌器,表明淮河流域在七千年前已經具有高度的生產力水平,其文明程度相對其他地區要成熟許多。因此,筆者認為,四千年前的大禹在涂山地區會盟萬國部落,絕不是件偶然事件,必然與涂山地區的生產力水平關系密切。

對于已形成的幾個關于可能的夏都遺址,筆者不再復述,以免誤導大家的思路與限制人們的思維。如果有充分的證據與重要線索的話,相信現在夏朝都城遺址的問題應該早就可以解決了。為了重新建立新的思考思路,解決夏都的問題,我們需要首先大概了解一下夏朝的基本歷史,以下段落來自權威網絡信息,應是歷史學家認可的對夏朝的基本認識與嚴謹陳述:

由于大禹治水有功和促進農業生產,夏部族勢力增強,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封建世襲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史記·夏本紀》記載禹治水時'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傳頌,治水過程也促進了各部落族人的團結。因此,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源自三皇五帝時代泛濫的黃河(筆者注:這就先聲奪人地將大禹治水的主要范圍限制在黃河流域,忽視了大禹治水功績的最大受益者。這是將大禹建立的夏都范圍局限在中國中西部的根本原因,導致至今無法確認夏都具體位置的根本原因),由于洪災長期影響著周邊人民的生產生活,而大禹動員華夏各族展開的歷時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僅空前的團結了華夏先民,也極大的提升了自己的聲望。洪災得到根治后隨著生活環境的改善,首個統一王權的產生也就得以奠定。

據史書記載,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夏部族大約是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顓頊以后逐漸興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獻均把夏族追溯到顓頊。其中《史記·夏本紀》與《大戴禮記·帝系》稱鯀為顓頊之子,但很多文獻都說鯀是顓頊的玄孫(五世孫):黃帝次子曰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名鯀,鯀之子名叫禹,為夏后啟(即夏啟)父。這些記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黃帝后裔顓頊高陽氏與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個部落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內采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盟的共主。如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舜把王位禪讓給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會盟,再次征討三苗。據《左傳》記載'執玉帛者萬國'參加了涂山會盟,可見夏部落的號召力。古文獻中亦記載禹以諸侯部落路途的遠近來分別納貢約多少,可見夏氏族對其周邊部落經濟上的控制。

禹曾推舉東方頗有威望的偃姓首領皋陶為繼承人,以示對傳統禪讓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沒有等及禪讓,比禹早死。禹又命東夷首領伯益為繼承人。禹死后,益按照部落聯盟的傳統,為禹舉行喪禮,掛孝、守喪三年。三年的喪禮完畢后,益沒有得到權位,而啟在民眾的擁護下,得到了權位。

啟統治期間,其子武觀時常作亂。《韓非子·說疑》說他'害國傷民敗法',最終被誅殺。除了夏氏族內部的糾紛,為爭奪部落聯盟的權威,亦常常與東夷作戰。夏啟死后,其子太康繼承后位。太康只顧游玩,不理政事,在位期間,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有窮氏部落趁機西進。東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領羿(即后羿)。羿率軍從東夷屬地鉏遷至夏后氏的屬地窮石,與當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窮氏。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政。隨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

少康之子杼(也作“予”)承后位。他了解東夷對夏室的不滿,為了鞏固在東方的勢力,他還派人討伐東部地區的東夷(山東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傳說其獲取了吉祥物九尾狐。夏朝的版圖在杼的統治下擴張到了東海(黃海)之濱。杼在位期間是夏朝最昌盛的時期。夏人對杼格外尊重,為杼舉行過“報祭”。《國語·魯語》說道“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認為杼全面地繼承了禹的事業。

杼之子槐在位時,東夷族與華夏族開始和平共處。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個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后納貢祝賀。槐逝后,其子芒繼位。芒逝后,其子泄繼位。這期間東夷族與華夏族逐漸同化。泄在位期間東夷族已基本同化,于是他開始向西方發展。同時,他開始對順從夏室的方國部落封土封號。這便是數世紀后諸侯制的起始。泄逝后,其子不降繼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討西方的九苑。

孔甲亂政后夏王朝的統治日益衰落。發死后,其子履癸(夏桀)繼位。桀善武“手搏豺狼,足追四馬”。桀在位期間,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系已經破裂,給夏上貢的部落不斷地減少,桀因此還常常討伐那些不順從的部落。古文獻中說桀貪色,擊敗某個部落后會從那部落中挑選出所鐘愛的女子帶回宮作為妃子。

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桀“筑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還從各地搜尋美女,藏于后宮,日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作樂。據說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時常發生,荒唐無稽之事,常使妹喜歡笑不已。

桀即位后的第三十七年,東方商部落的首領湯將一個德才兼備的賢人伊尹引見給桀。伊尹以堯、舜的仁政來勸說桀,希望桀體諒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聽不進去,伊尹只得離去。到了晚年,桀更加荒淫無度,竟命人造了一個大池,稱為夜宮,他帶著一大群男女雜處在池內,一個月不上朝。太史令終古哭著進諫,桀反而很不耐煩,斥責終古多管閑事,終古知夏桀已不可救藥,就投奔了商湯。夏桀手下有個叫關龍逄的臣子,聽到老百性的憤怒聲音,便對桀進諫說:“天子謙恭而講究信義,節儉又愛護賢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穩固。哪今陛下奢侈無度,嗜殺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滅亡。陛下已經失去了民心,只有趕快改正過錯,才能挽回人心。”桀聽了又怒罵關龍逄,最后更下令將他殺死。

夏桀認為他的統治永遠不會滅亡。他說:“天上有太陽,正像我有百姓一樣,太陽會滅亡嗎?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他還召集所屬各部首領開會,準備發動討伐其他部落的戰爭。桀日益失去人心,弄得眾叛親離。兩軍交戰,夏軍將士原來就不愿為桀賣命,乘機紛紛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倉皇逃入城內。夏桀慘敗逃走,商軍在后緊追,夏桀帶著妹喜和珍寶,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縣)而死。

夏桀為政殘暴,破壞農業生產,對外濫施征伐,勒索小邦。他即位后的第三十三年,自負勇武,便發兵征伐有施氏(今山東省滕縣),有施氏抵抗不過,請求投降,便把多年來積攢的珍奇全部取出,又從民間挑選許多年輕美貌的姑娘,一起進貢給夏桀,在這許多美女中,有個叫妹喜的,因其美貌,令夏桀滿心歡喜,便當即下令撤軍回去。

夏桀聽妹喜說,她原是有施國君的義女,主動要求來侍奉夏王的,心中更是欣喜若狂,第二天就把妹喜封為皇后,寵愛無比,他覺得原來的那些宮室都不配給妹喜居住,于是就下令征集民夫,為妹喜重新造一座華麗的高大的宮殿,遠遠望去,宮殿聳入云天,浮云游動,好像宮殿要傾倒一樣,因此,這座宮殿就被稱之為傾宮。宮內有瓊室瑤臺,象牙嵌的走廊,白玉雕的床榻,一切都奢華無比。夏桀每日陪著妹喜登傾宮,觀風光,盡情享樂。

妹喜原是有施國敗降的貢品,專為傾覆國而來的,因此她變著花樣來使夏桀浪費民力財力,使民怒沸騰。但夏桀對他的要求百依百順,樣樣照辦。夏桀又下令在庭院的樹上掛上肉食,稱作肉林,又在庭院中挖個大池,內中灌滿美酒,稱作酒池。每逢他與妹喜登上傾宮,就命令三千宮女一齊起舞。舞得累了,就讓宮女們到肉林中摘取肉食,趴在池中痛飲。妹喜還說:“裂帛的聲音,清脆無比,十分悅耳”。夏桀便命令每天要人民進貢一百匹帛,叫力大的宮女天天撕裂給妹喜聽。

夏桀為了滿足其奢侈的享受,無休止地征發夏民,強迫他們無償勞役,拼命宰割人民,榨干了百姓的血汗,人民對他的暴政已達到忍無可忍的程度,因此都憤怒地說:“時日曷喪,予及女偕亡!”(《史記殷本記》)。后商湯起兵,夏桀挾妹喜同舟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東南)之山一道死去。

《通鑒外紀》載:“桀作瑤臺,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堤,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

《史記·夏本紀》:“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

《竹書紀年》載:“湯遂滅夏,桀逃南巢氏。”

《帝王世紀》載:“湯追至大涉,遂擒桀于焦,放之歷山,乃與妺喜及諸嬖妾同舟浮海,奔于南巢之山而死。”

從以上冗長的記述中,我們基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經過位于淮河岸邊的涂山氏妻子家門而不入,顯示淮河流域才是大禹治水的重點區域。大禹治水成功后,舜把王位禪讓給禹,禹即位后,首先在涂山召集部落會盟,再次征討三苗,據《左傳》記載“執玉帛者萬國”參加涂山會盟。這就產生一個重要問題,已經繼承王位的大禹,為什么會選擇涂山做為諸侯會盟的地點?是什么原因讓大禹做出在涂山召集諸侯,展示合法王位繼承者的權威?大禹治水經過三次經過淮河之濱的涂山可以理解,成為王位繼承者的大禹,還可能千里迢迢從遙遠的中國中西部地區夏都來到涂山會盟諸侯嗎?是諸侯朝會大禹,還是大禹拜會諸侯?

因此,筆者認為,大禹在涂山南麓召集部落會盟,說明大禹建立的夏都當為距離涂山不遠的地方,是萬國諸侯部落前來夏都地區朝拜大禹繼承王位,而不會是大禹從遙遠的夏都前來涂山參加萬國會盟。我們尋找的夏都應當位于涂山地區。此其一。

自夏朝建立后,從大禹至桀,夏朝行政的主要處理對象基本為東夷地區的部落,中西部地區的部落記載很少能看到,也沒有發現夏都與東夷部落之間的存在間隔部落,說明夏都和東夷部落是零距離接觸,控制東夷部落是夏朝的主要工作。就如明朝時期將都城遷移北京,重點防范對付北方的少數民族。此其二。

大禹治水成功后,在飽受洪水侵害的淮河東夷部落,樹立了崇高的威望。淮河區域也成為各方面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大禹在此建立新王朝的都城,合情合理。此其三。

大禹治水數年,年過三十歲而未成家,在涂山遇到心怡的涂山氏女而成婚,生下兒子啟,并得到涂山氏族的大力支持。涂山也成為大禹的第二故鄉,大禹在涂山地區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的地方建立夏王朝的都城,是最好的選擇。此其四。

有此四點,我們可以重新省視對夏朝都城的尋找,將目光重點放在涂山地區,看在這一區域能不能找到夏朝都城的蹤影。

筆者通過對《詩經》研究,基本確定位于涂山地區的安徽省懷遠縣古城鎮的古城遺址為春秋向國遺址,春秋向國是詩祖尹吉甫工作生活的地方,是大部分《詩經》作品的創作地。其中,《殷武》詩句“天命多辟,設都于禹之績”是說詩人身處的向國命運多舛,向國的國都設立于大禹建立功績的地方。這讓筆者頓生暢想,春秋向國的國都,除了是《詩經》的產生地,可不可能也是人們尋找中的夏朝國都呢?懷遠古城遺址可能是華夏后人日夜尋找的故都嗎?懷遠古城遺址是否存在能體現夏朝王都的證據與線索?

在安徽省懷遠縣資深作家李煥儉的作品《春秋向國漢魏城—史話懷遠縣古城鎮》中對古城的傳說進行了如下記述:向國扼控渦淮,居南北交通要沖,戰略地位尤為突出。諸侯爭霸,烽火連天,多次在向國會盟。《左傳·襄公十四年》載:“吳告敗于晉,會于向。”當年,車轔轔馬蕭蕭,吳晉兩國君主,在向國君王的陪同下,登臺焚香,對天盟誓,宣告了晉國的霸主地位。在那弱肉強食,武力稱雄的年代,方圓百里的向國,雖在大國的擠壓下最終滅亡,卻留下了觀星臺、玉帛街、大谷堆、西南營、東西馬場、馬路、倉嘴子等地名掌故。古觀星臺坐落古城鎮古城集西小新莊的路南,遺址直徑300余米,面積約7萬余平方米,傳說為古向國國師觀星占卜的高臺,經過兵燹戰亂、洪水沖刷、土地平整,今遺址仍高出地面1到3米。御花園位于老古城集東,面積達數百畝,傳說當年這里奇花異草,爭芳斗艷;珍稀果木,應有盡有。向王和王妃、王子、公主,常在這里賞花觀景,宴請文武大臣,舉辦歌舞宴會。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古向國在歷史的長河中如流星一閃而過,御花園地名卻代代傳承。在古城鎮走村串戶,耄耋老人如數家珍:老城遺址古時有條長2千米的南北大街,即古向國的“玉帛街”。當年,這里建筑輝煌,街市繁華,行人摩肩接踵,揮汗如雨。上世紀七十年代興修水利,村民常在這里挖出古井、陶器、石器等古代遺物。古城集向東五千米、向西二千米,各有村名曰馬場,傳說因向王牧馬而得名。古城集西北四千米的馬路村,當年旌旗如林,塵土飛揚,傳說是向王為操練騎兵而修筑的跑馬道。

勝者為王,敗者亦榮。戰國七雄崛起,疆域較小的向國滅亡,黎民百姓,思念故國,將城西南駐軍演武的營盤,叫做“西南營”;將城南北淝畔囤聚糧草的半島叫做“西倉”;將國都北門外新開的集市叫做“古城集”;將城墻東南的村莊叫做“城拐子”。二千余載,這些地名世代相傳,延續至今。

從作家李煥儉嚴謹、寫實性的對民間傳說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如下一些重要信息:古城遺址擁有面積百畝的御花園、占地七萬平米的觀星臺、二千米長的玉帛大街、在遺址中曾發現陶器石器等古代遺物、周邊有相當規模的軍事配置。這些歷史遺存、地方傳說,哪里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至今都沒有得到官方確認認可的,毫不知名的小諸侯國春秋向國所能擁有的?必然隱藏著一個遠超漢朝向縣、春秋向國、《詩經》創作地更大的驚世秘密。

百畝的御花園豈是小諸侯國能擁有的;七萬平米的觀星臺更是只有最高統治者才能行使得權利;天機豈能讓普通諸侯國隨便去觀察;大禹涂山會諸侯時,持玉帛者萬國,玉帛大街應該也是只有那個年代才有的吧?陶器、石器的發現也顯示了古城遺址年代的遠古。

懷疑者對此一定不屑一顧,民間傳說豈可當真?并無任何史料線索記載過夏朝國都可能在淮河流域,對此筆者也是無可奈何。如果有詳實的史料記載的話,夏都的問題也許就不會困擾中國數千年,也不會讓西方歷史學者拒不認可中國至少四千年的文明歷史。

在《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論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叛),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雖然在文章中沒有具體說明,文章中的人物具體指哪一位、哪一件歷史事件,但通過前文筆者引述,其和中國史學家認可的夏桀滅亡歷史事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夏桀眾叛親離、逃離國都,逃往于安徽巢湖地區后身亡國滅。因此,筆者可以做一個個人的明確判斷:孟子的這篇文章就是對夏桀滅亡事件過程,所做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提醒后人引以為戒。

那么,我們可以進一步判斷,孟子文章中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就是對夏朝都城情況的具體描述。如果找到了這些證據或線索,就可為破解夏都之謎,提供可靠的保障。

筆者通過對懷遠縣古城遺址范圍的實地考察了解,在安徽省懷遠縣古城遺址的東西方位,各有一條南北向的深溝,被當地人稱為東大溝和西大溝。在東大溝與西大溝的最北端,一條東西向的北大溝將東、西大溝相連。四方胡、東大溝、西大溝、北大溝形成完整的閉合保護區,東西大溝最短距離3里,北大溝與四方湖最短距離不少于7里,其與《孟子》文章中的描述高度吻合。具體參看筆者所繪實景圖。

從實景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懷遠古城遺址是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城池,其規模非普通的諸侯國國都所能擁有,其所耗費的人力物力遠超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古城遺址現有官方認可的最早時期也只是漢朝的向縣。但筆者個人確信的信息,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前,而按西周向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前,但也只是小諸侯國向國的國都。從當時的生產力情況看,巨大規模的三條鴻溝,非小諸侯國所能完成,筆者不由得把它和尋找未果的夏朝國都聯系在一起,這極大可能就是開啟中華文明先河,體現中華文明標志的夏朝國都,其歷史痕跡與夏桀滅亡時的描述,高度吻合。

在筆者所繪實景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個護城河區域范圍,至今仍然存在著數十個自然村莊,加上耕作的土地,規模是相當的巨大,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相當吻合。中心位置的御花園只有中國最高權位者才可如此稱謂。中國現在仍然在使用的農歷,即是夏歷,為夏朝時期形成,也許就是在西大溝旁的觀星臺,逐步形成完善成熟。深入四方胡中的半島,現在名稱楊河村,高大的地基完全為人工堆積,也許就是傳說中的傾宮遺址。傾宮里的酒池肉林,需要釀造大量的美酒,而西邊不遠的酒坊村,也許就是專門為其供應美酒的酒坊遺址。官莊村的存在,也許就是為夏代標志夏歷,做出巨大貢獻的天文官員的生活聚居地。現在被稱為老城頭的地方,可能就是夏臺的遺址,是這個城址的最高處,靠近四方湖邊,可以一覽整個四方湖的湖光山色,夏桀與喜妹在此觀覽,一定美不勝收。如此大量的歷史遺跡與夏朝歷史故事描述高度吻合,不是夏桀時期的國都,還可能是什么時期的歷史遺址呢?

我們再重新回顧一下夏朝的歷史陳述,懷遠古城遺址的地理位置與夏朝的眾多歷史事件,能否切合?一、古城遺址距離大禹所娶涂山氏的涂山17公里左右,距離會盟點20公里左右,大禹傳承王位后,在涂山召集萬國諸侯部落會盟。大禹從古城來此會盟乘坐馬車也就一個時辰的距離,完全符合夏朝王者召集其下部落會盟的規范。涂山為方圓百公里內的最高標志,在當時情況下,便于遠道而來的部落首領識別目標方向。二、禹曾推舉東方頗有威望的偃姓首領皋陶為繼承人,以示對傳統禪讓制的尊重,這也表明大禹與東方部落首領關系相當親密,其國都當然不會與東方部落遙遠。三、啟統治期間,除了夏氏族內部的糾紛,為爭奪部落聯盟的權威,亦常常與東夷作戰。說明啟的聯盟首領位置,最大的威脅來自東夷,啟出國都就可以直接和東夷作戰,古城遺址真符合這樣的條件。四、東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領羿(即后羿) ,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政。說明夏朝的國都與東夷部落相鄰,才可能讓后羿奪得了夏政。如果夏都在中原地區,中間眾多的夏部落,不可能讓后羿穩控夏政。五、少康之子杼承后位。他了解東夷對夏室的不滿,為了鞏固在東方的勢力,他還派人討伐東部地區的東夷(山東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說明夏朝將都城設在懷遠古城地區,侵害了東夷部落的利益,引起東夷對夏室的不滿。六、杼之子槐在位時,東夷族與華夏族開始和平共處。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個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后納貢祝賀。說明夏室的安定與動蕩都與東夷部落關系密切,這種密切正是夏都與東夷在地域位置上的臨近有關。七、槐逝后,其子芒繼位。芒逝后,其子泄繼位。這期間東夷族與華夏族逐漸同化。泄在位期間東夷族已基本同化,于是他開始向西方發展。同時,他開始對順從夏室的方國部落封土封號。這便是數世紀后諸侯制的起始。這段陳述是相當關鍵的,說明夏王朝的存在,完全是以東夷部落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與中國歷史發展觀中的中西部起源完全相左,揭示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源頭在淮河流域,更明確的說,在安徽省懷遠縣古城遺址建立起來的夏朝王都,才是中華現代文明的開始。在夏泄后開始,中華文明才開始向中國西方發展,在前期夏朝歷史陳述中很少能看到中國中西部部落的相關描述。而現代形成的黃河文明主流觀,也是在商周以后逐漸發展形成的,導致現代史學一直把尋找夏都的目標鎖定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真正是“聲東擊西”。筆者有理由判斷,“四方”概念的形成,“四方湖”的名稱來歷,即源于此時期。八、泄逝后,其子不降繼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討西方的九苑。說明西方部落不在夏朝的管轄范圍內,夏朝與西方的部落關系相當疏遠,基本是以征討戰爭的方式維持平衡。九、孔甲亂政后夏王朝的統治日益衰落。發死后,其子履癸(夏桀)繼位。桀在位期間,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系已經破裂。給夏上貢的部落不斷地減少。桀因此還常常討伐那些不順從的部落。說明這些不再順從的部落主要為東方部落,他們的順從與反叛是夏王朝興衰的標志,夏王朝是以東方部落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十、桀即位后的第三十七年,東方商部落的首領商湯將一個德才兼備的賢人伊尹引見給桀。伊尹以堯、舜的仁政來勸說桀,希望桀體諒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說明對夏朝忠心耿耿的部落來自于東方,對夏朝寄予希望的來自東方部落,為夏朝出謀劃策的人士來自于東方部落。十一、后商湯起兵,夏桀挾妹喜同舟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東南)之山一道死去。說明在萬般無奈情況下,起兵討伐夏桀的商湯來自夏朝國都北方的東方部落。商湯從夏都北方進攻,夏桀失敗后,只能向夏朝國都的南方逃命,而逃亡到了安徽省巢湖地區。懷遠古城遺址的地理位置,完全符合主戰雙方地理位置,在戰爭的發起地、戰斗地與逃命地之間的地理邏輯關系。

由此,我們可以形成一個相對比較明確的結論:夏朝是建立在中國東部地區的相對統一的王朝,夏王朝國都就是位于安徽省懷遠縣古城鎮的古城遺址,“四方”“華夏”“四方湖”名稱的形成,就是夏朝國都在四方湖畔的最好注釋。對懷遠古城遺址的考證與發掘,關乎到中華文明的源頭在哪里的問題,關系到中華文明起源歷史地位的確立問題,是需要調動國家的財力、物力、人力加以深入研究的課題。信者自信,疑者自疑,一切留待歷史的證明與驗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夏王朝覓蹤
考古新發現!夏代遺存三官廟遺址,青銅劍再現商湯伐夏史實
【夏朝】夏朝時期那些人和事兒
夏、商、周三代及古蜀王朝、巴王朝
夏朝的起源與覆滅歷史
華夏帝王列表~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湖市| 宜州市| 江阴市| 互助| 灵台县| 繁昌县| 合山市| 聂拉木县| 灯塔市| 石泉县| 社旗县| 德令哈市| 龙井市| 南漳县| 涪陵区| 新化县| 股票| 祁门县| 肇源县| 格尔木市| 凤城市| 茌平县| 北京市| 肇州县| 孝感市| 正蓝旗| 安丘市| 宁化县| 平泉县| 寿光市| 通州市| 柳河县| 金昌市| 宽城| 涡阳县| 安图县| 石门县| 南丹县| 吴桥县| 古丈县| 喜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