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現代人類沒了“丁丁骨”?
想必不少男士也一定在思考這個問題,如果這玩意兒還在的話,那么有的事情或許會變得很不一樣。
不過奇怪的是,科學家在研究人類進化的時候發現,早期的人類,或者說人類祖先是存在這部分骨骼的。
丁丁的骨骼最早可以追溯到9500萬年前的哺乳動物,這一時期動物們開始進化,而人類也在其中。
大約6500萬年前,人類祖先出現,并從非洲大陸和歐亞大陸向世界各處輻射。
最終進化成各種各樣的人屬,當然最后只剩下了智人。
形態各異的丁丁骨
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第一批擁有丁丁骨的人類祖先大約出現在5000萬年前。
并且有部分動物的丁丁骨變大,而其他一部分動物的則開始變得更小。
其中以靈長類動物居多,不過這里面的個體變化較為復雜。
就人類祖先來講,丁丁骨在后來的進化中卻消失了。
至于它為什么消失,恐怕要有很長一段內容需要展開詳細闡述。
從功能上來講,這根骨頭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保證雄性的后代可以成功留在雌性體內。
另外它也可以允許雄性進行長時間交配。
這使得擁有丁丁骨的動物在交配策略中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優勢。
消失的丁丁骨
人類與其他靈長類不同,丁丁骨在類人猿后來的進化中快速減少,并且在許多猿類中也變得越來越小。
不管小型還是大型猿類,它們的丁丁骨普遍都不太大,相對大小在10~20毫米左右。
不過在其他動物中,例如海象的丁丁骨可以達到60厘米。
科學家在不少動物的研究中都發現其他非靈長類動物的丁丁骨普遍較大。
不管是出于好奇還是為了仔細研究人類的這個秘密,科學家展開了各種細致的研究。
海象的丁丁骨
關于人類丁丁骨消失的說法,不少科學家認為:
這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性選擇和生殖策略發生了變化,從而導致人類的丁丁最終進化出海綿體的形式來替代骨骼。
科學家通過貝葉斯模型建設表明,哺乳動物的丁丁骨在進化過程中曾多次獲得和丟失。
對于男性來講,生殖器的快速進行幾乎是有性生殖生物個體中幾乎普遍存在的模式。
很大程度上和男性之間的競爭,以及男女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選擇的多效性影響帶來的壓力,從而驅動了丁丁的進化。
“沒了,全都沒了,哈哈!”
科學家通過模型建設和數據迭代表明,哺乳動物的丁丁骨平均進化了9次,丟失了11次。
在隨即映射的1000次迭代中,至少有50%的迭代表明有9個分支使得哺乳動物獲得了丁丁骨。
而另外10個分支則導致哺乳動物失去了丁丁骨。
數據觀察到的9種缺失
在靈長類的動物研究中,盡管相關數據不能完全表明人類祖先的狀態,但至少有兩個獨立的進化表明:
類狐猴靈長類動物以及導致猴子、猿類進化的一個子集中。
三個獨立系統都有出現過一定程度的丁丁骨退化。
紅的有桿,藍的沒桿
不同物種之間的進化差異揭示了丁丁骨發育的異質性。
從實驗本身來講,丁丁骨的形態結構不屬于同源結構。
但同時研究也表示,由于缺乏大多數物種的詳細發育數據,因此許多內容得不到補充。
但科學家推導出來了幾種可能存在的假說,第一個便是我們前面提到的性選擇假說。
科學家認為丁丁骨的出現是雄性動物攻擊性特征的一種表達,由此不斷進化以抵消雌性進化出的“防御”。
性選擇之間的壓力使得動物們需要利用丁丁骨來獲得最好的交配過程,以此保證后代可以在雌性體內成功繁殖。
丁丁骨或許是攻擊欲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
另外兩種假說則指向了發育生物學和功能生物學。
這兩種學說解釋了動物在進化過程中是如何丟失丁丁骨,又是如何獲得丁丁骨的。
但因為缺乏具體詳細的發育數據,這兩種假說仍然進一步研究。
如今學術界接受程度最高的仍是性選擇和生殖策略兩種假說。
迄今為止科學家認為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選擇了一夫一妻制,最終使得丁丁骨消失。
科學家通過對一夫多妻制的家鼠研究推導出來了這一假說。
人們發現家鼠在生殖策略中,決定雄性生殖成功的一個重要預測指標便是丁丁骨的大小。
相對更寬的丁丁骨會讓雄性家鼠獲得后代的幾率更高。
當家鼠繁殖進行到第27代之后,通過人為實施干擾提升交配性選擇壓力的家鼠群體會獲得明顯更厚的丁丁骨。
因此科學家們認為,丁丁骨在交配過程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實驗用的家鼠
另外科學家們發現,使得生殖系統產生形態變異的來自不同交配系統中的性選擇壓力變化。
例如有著高水平精子競爭壓力的物種中,雄性往往會進化出更大的睪丸。
只有這樣雄性才可以產生更多精子,從而在后代數量上占據優勢。
在人類丁丁骨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將注意力放在丁丁骨與交配時間長短,以及丁丁骨與受孕成功幾率這兩個方面。
通過建立貝葉斯模型分析來進一步研究靈長類動物中存在的一夫多妻制,以及季節性繁殖模式中的性選擇與丁丁骨的長度增加或者退化。
靈長類動物丁丁骨的發育比例縮放圖
最終科學家們發現,丁丁骨的長度變化以及存在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物種進行繁衍,并且會影響動物的交配時長。
研究結果揭示了哺乳動物的丁丁骨進化軌跡。
相關證據表明,大約在1.45億年前,胎盤和非胎盤生育的哺乳動物首次出現進化分裂。
另外靈長類祖先和食肉動物祖先都有一個丁丁骨。
在動物的交配策略中,丁丁骨可以幫助雄性動物們“支棱”起來,從而提升生殖能力,并通過延長交配時間來提升生殖成功率。
靈長類動物丁丁骨與交配活動的共同進化
一夫多妻制的交配系統和有限的季節繁殖時間造成了高水平的交配競爭。
在這種環境下,延長整個交配活動會迫使雌性延遲與其他雄性重新交配的可能,從而增加雄性在競爭條件下成功受精的機會。
并且丁丁骨也能保證尿道暢通無阻,并且縮短生殖系統之間的距離。
除了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無疑是增加了受孕的可能。
支棱不起來可不行
但是在人類的進化中,人類選擇了一夫一妻制。
這意味著人類男性在選擇到合適的配偶后,將會處于長期的生殖周期中,并且人類在生殖策略中也因女性的經期變化使得性行為發生改變。
對于人類來講,一夫一妻制使得丁丁骨顯得沒那么重要,最終導致丁丁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丁丁中的海綿體。
丁丁中的海綿體通過充血來助其支棱起來,同時也可以保護尿道不會在這個過程中受到擠壓,這與丁丁骨的作用基本類似。
另外在交配策略中,帶有丁丁骨的雄性動物交配時間往往更長,這是為了保證后代能夠更好地留在雌性體內。
人類的一夫一妻制弱化了這種生殖策略,因此人類也不需要進行長時間的交配活動。
相比之下,動物動輒一兩個小時的活動,人類只需要幾分鐘就能搞定。
無形中也為人類帶來了更多的時間,這使得人類可以將更多精力放在其他創造活動中。
當我們再看向丁丁骨的時候終會發現,人類早已更新換代,如此原始的版本顯然不及新版本好用。
所以說,人類好不容易進化出了這套系統,就是為了將我們從動物中脫離出來。